羅永浩、董明珠、張大奕、李佳琦……今年網紅特別多,直播帶貨已成為電商平臺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特別在今年疫情期間,隨著電商的逆勢增長,更讓存在多年的直播帶貨二次爆發,迅速站上了風口。
直播電商、達人帶貨、網紅爆款正在「二次爆發」成為新增長點。中消協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提到,2019年我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達4338億元,直播已經發展成為電商在新時代的新產業,正在創造一個千億級的新市場。
直播帶貨其實是一個粉絲經濟與信任經濟相結合的產物,信任是最終落腳點。不過在直播帶貨爆發的過程中,相伴相隨的產品質量問題,也層出不窮。
網紅直播翻車事故頻發
去年10月份,網紅一哥李佳琦現場翻車,至今仍是談資。當時李佳琦在直播中推薦了一口不粘鍋,在演示煎雞蛋的環節,雞蛋牢牢粘住了鍋底,網紅臉被打得啪啪響。
其實這不是李佳琦第一次推薦的產品翻車了,此前就有網友多次表示李佳琦推薦的產品有問題。李佳琦在直播間推薦過的一款發熱暖絨冬被,評論區不少用戶表示李佳琦言過其實;還有人甚至在李佳琦推薦的阿膠糕裡吃出石頭。
號稱中國第一網紅的張大奕,也曾因為傍名牌而登微博熱搜榜。她膨脹到甚至廣而告之,向廣大粉絲透露自己正在做山寨CPB洗面奶!粉絲們雖然崇拜網紅,但簡單的是非觀念還是有,微博評論下罵聲一片。
今年4月21日,深圳市一名擁有40餘萬絲的「網紅時尚博主」也因為銷售LV、GUCCI等假名牌,涉案金額高達3559萬餘元,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4年。
網紅直播帶為何屢屢翻車?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像李佳琦這樣的頭部網紅,一次直播就要上40-50個商品。雖然大網紅背後都有成熟的選品團隊,但該人士坦言,選品團隊如果逐一去審核產品,「成本會很高」。
短視頻平臺對帶貨監管缺位
近兩年,短視頻異軍突起,「網紅帶貨」開始轉戰多個短視頻平臺。這類平臺對產品質量缺乏明確的準入門檻和規範標準,「三無」產品和小作坊藉機進入,導致行業魚龍混雜。
家住重慶沙坪垻的市民張偉就遇到多次這樣的情況。他是某平臺的忠實用戶,最近他發現該平臺上越來越多產品推介,品種各樣,他便嘗試著在平臺頁面直接佔擊下單。他購買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除菌除味自動衝洗潔廁寶」,這款產品號稱「半年放一次,可衝廁2062次」。
收到產品後一用,張偉馬上發現不對勁。僅用三天後,馬桶衝出的水顏色就變淡了,一周後,放在馬桶水箱裡的潔廁寶就徹底沒了。
其後,他又在該平臺上購買了一款「玻璃鍍膜防雨劑」,用於汽車前檔玻璃和後視鏡的防雨驅水。張偉點擊視頻頁面後,自動跳轉進購物平臺,他花49元購買了兩瓶。商品寄到後,他打開包裹一開,兩款產品無包裝,瓶身上沒有批准文號,也無生產標準,就是一假冒偽劣產品。
兩次失敗購物體驗讓張偉非常生氣,他表示再也不會相信這些誇大其辭,虛假宣傳的廣告。
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的崛起,一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網上還出現不少專門打假的視頻號,對直播帶貨商品進行測偽。
專家建議完善制度和誠信評價機制
中消協不久前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六成消費者擔心商品質量問題,超過四成消費者擔心售後問題。不少消費者還認為,直播帶貨中「誇大其詞」「假貨太多」「貨不對板」等問題同樣突出。
新華社調查發現,直播帶貨與傳統電商賣家全權負責產品銷售和售後服務不同,「網紅帶貨」模式多為商家與經紀公司合作,由經紀公司安排「網紅」推廣產品。經紀公司只與商家約定帶貨的產品和流程,對產品質量的把關並不嚴。因此,由於產品質量不過關等問題,帶貨直播「事故」屢屢發生。
專家認為,對豐富電商銷售模式、拓寬銷售渠道而言,直播帶貨是一種順應潮流的創新;但應當通過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加以引導,更好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認為,直播平臺要提高準入標準,完善誠信評價機制。相關監管、執法部門可建立針對直播平臺的網上巡查機制,在全網開展數據打假行動,防範數據欺詐行為。對於存在售假、偽造流量等行為的主播、「網紅」,應列入失信名單,定期向社會公布。
記者手記
對於很多熱衷於在直播間買貨的消費者來說,除了商品本身的吸引力,讓他們下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於對主播或者明星的信任。
當信任被反覆透支,粉絲們漸漸地不再為他們吹噓到天花亂墜的產品買單。品質沒有保證,人氣過渡消耗也會殆盡,沒有人能夠永遠欺騙所有人。
真到那一天,千萬粉絲敬仰的網紅,也會落得個落毛的鳳凰不如雞。網紅們想要走的長遠,賺的更多,別來虛的,貨真價實,大家還會挺你。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