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超脫》|教育的意義

2020-10-03 黃家歡sago

《超脫》是2011年4月於美國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託尼·凱耶執導,艾德裡安·布洛迪、克裡斯蒂娜·亨德裡克斯主演。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的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有些孩子墮落,是因為父母。他們沒有得到過愛與支持,父母給他們的,只有錢。父母只需要生一個孩子,給孩子定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就可以諷刺孩子,侮辱孩子,對著孩子大吼大叫。

他們把孩子丟到學校裡,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如果孩子犯了錯,他們不會自責自己疏於管教,而只會把鍋甩給學校的老師們。

而男主角的母親,雖然已經努力在保護他了,可男主依然明白,在自己的童年時期,爺爺對媽媽做了什麼事。為什麼小時候媽媽總是讓他關上門而爺爺總是要打開門,母親交給他的錄音,他肯定也聽了,只是他選擇了沉默。

他將自己隱藏起來,活成了一個圍牆裡的人。

還有些孩子墮落,是因為文化。人們宣揚一些錯誤的觀點,例如女生就是婊子,就是給男人睡的。濫交是時尚的,打架說髒話很酷。孩子們在這種浮躁的社會下長大,不喜歡讀書,更不用說去了解文學。他們叛逆,暴躁,不會思考,甚至沒有自我意識。

男主角試圖培養他們對文學的興趣,試圖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還痴心妄想,希望這些孩子形成屬於自己的信念和宗教體系。但是收效甚微。

他試圖以自己的力量,來擺正孩子們的將來。可是迷失的孩子們,又豈是他一己之力所能拯救的。

青春虛無的幻影過後,但願我們都有衣袍在身,但願我們不墮入最黑暗的平庸。

相關焦點

  • 十部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推薦之《超脫》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H君的大作,《死亡詩社》影評;詳見文章:十部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推薦之第一部:《死亡詩社》本次,我們繼續此話題,分享經典教育題材電影《超脫》。十部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推薦之《超脫》 H君 今年6月,廣州大學教師殺人案再一次將教師推上了世人議論的風口浪尖
  • 電影《超脫》|我的身體是座神廟——然而,神卻不在那裡
    雖然這句話沒有錯,但英國導演託尼·凱耶卻導演了一部完全與「身體是神廟」這一理念相反的電影——《超脫》(Detachment)——雖然在電影裡,身體和身體的喻體依然可以被看成是神廟,但神廟中最核心的元素——神——卻並沒有在那裡。英文Detachment本義應該是「置身事外」,指的是人沒有捲入特定事情或者對某樣事物有感情或興趣。
  • 【電影賞析】《超脫》
    亨利的飾演者是艾德裡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2002年憑藉在電影《鋼琴家》的表現,先後獲得了法國愷撒、波士頓影評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獎,第56屆英國學院獎、第60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成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艾德裡安•布洛迪在這部電影中,將「超脫」展現的淋漓盡致。
  • 聊電影——《超脫》
    《超脫》 「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與靈魂相距甚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電影《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如何感化那些處於人生轉折階段的孩子們。有這樣一部電影,同樣有著未成年的孩子們,和認真負責的好老師。但是它從頭到尾充斥著絕望。它就是電影《超脫》。亨利被一所中學聘任為文學課的代課教師。這所中學,有著全區最差的生源。很多學生的表現低於同年級學生應有的水平。
  • 麟閱·悅聽|電影—《超脫》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裡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裡,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 電影《超脫》
    其實,在《超脫》這部電影裡,沒有一個人不是孤獨的。在《超脫》這部電影中,多處引用了阿爾貝•加繆(法國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的這段論述,總是令人不勝感傷,即使是在觀影結束後,仍會在觀影者腦內喧囂不休。平日看似灑脫的男主到了深夜,會一個人在歸家列車中偷偷哭泣。
  • 超脫 DC放電影
    ——謝晉本周放映《Detachment》(中文譯名《超脫》)本片導演託尼·凱耶(Tony Kaye),1952年生於英國倫敦,擅長拍攝紀錄片,曾6次獲得格萊美音樂獎最佳音樂導演獎。在畫面表述和鏡頭語言上,Tony Kaye認為自己的這種「風格化傾向」,並不是刻意為之的,而只是一種追求真實化影像的結果。
  •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再度出演電影《超脫》,每一幕都讓人淚目
    《超脫》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電影原英文名,Detachment(分離),轉譯為中文電影名就是「超脫」。相較於後者,我更願意接受原譯「分離」的翻譯。影片上映於2011年,導演一開始只是向我們揭示了「美國現代教育」存在的畸形和批判。
  • 電影《超脫》,看完我抑鬱了.
    《超脫》這部電影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人就不要妄想在這部令人沉醉不可救藥的電影裡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裡,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 電影《超脫》超脫靈魂、超脫生活、超脫物外的一切形式都是頹然的
    《超脫》生命以不同形式呈現生活的本真,雖然有時並不美好,我們卻不能妄圖逃脫,或是迴避它。電影《超脫》的主人公亨利·巴赫是一名代課老師,在年幼的時候靈魂就曾受過重創。母親自殺這件事,將他整個人生擾亂了。因此,他在年少時就已經學會自我封閉,靈魂脫離軀體、精神擺脫世俗,以此免遭生活中不可預測的傷害。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超脫》,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人間師格》。這兩個名字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都對。連續看了兩遍這部充滿陰鬱色彩的電影,而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呈現的一些奇怪的教育現狀。整個電影的劇情一直很壓抑。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 電影《超脫》:悲傷使人格外敏感
    導讀:說實話《超脫》這部電影能耐得下性子去看的人都是算是「斯巴達」了,因為這部影片的敘事風格讓人壓抑,劇情太過於寫實,很多情節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到讓人害怕!一個半小時的故事結束後,我還是意猶未盡,於是我打算趁熱寫點東西,萬一我將來陷入了困局不能自拔,可以重溫一下此片,給自己打打氣!——PS:該文章嚴重劇透!
  • 燃龍點鳳電影:超脫中的男主內心獨白(上)
    「孩子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厭倦,如果他們認為你沒有什麼有意義的東西與之分享,你還怎麼是他們對文學經典產生興趣呢?」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師說》所講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但這樣對老師和學生的的雙重寬容,有多少人能理解能辦到呢?老師需要一定的知識以及閱歷來讓學生信服他的話語,學生也相應缺乏一些想知道的東西,才會有互相選擇的權利和需要啊。
  • 「超脫」,只適合部分人觀看的人間醜陋
    ,只是表達「理解」一詞的重要和意義。生命本無任何意義。將你帶到塵世,是一種新生的意義;擁有家庭成員,穿梭在學業、工作、交際、情感之中,是一種身在其中叫做生活的意義;萬物與你同在諷刺家庭教育也好,諷刺家長素質也好,那些都找不到根源,因為我們不知道那麼複雜的成長環境中,究竟是哪一個章節出了問題。
  • 三部關於老師和學生的經典電影,什麼是教育
    這三部電影分別是《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和《超脫》。如果將情感基調看作顏色,這三部是從鮮豔過渡到陰暗。但是三部都給我們傳達了深刻的教育理念。放牛班的平等慈愛,詩社的自由理念,超脫的尊重生命。一。《放牛班的春天》,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肯定不少。主人公馬修用善良和責任將春天帶給了這群被遺落在石塘底的小蛙。我們從中能夠看到那些無論多麼調皮的孩子,無論多麼與世界相對立的孩子,如果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引導,他們也是感受得到的。
  • "情是一片海」——《超脫》影評
    而《超脫》就講述並探索了教育問題。我在影片中所關注的這些問題,都能算的上是大問題、道德問題。比如那部我沒能拍完的《黑水船運公司》,就是一部講述環境問題的電影。拍攝電影,對於我來說,絕對不僅僅是提供一種娛樂的產品,我更希望能在電影中展示出人們的道德觀和這種社會問題所帶來的家庭問題。除掉教育,《超脫》還是一部家庭電影,無論是男主角還是三位女主角,都在尋找一種家庭的情愫。
  • 《超脫》:深海孤獨中的沉浮
    今天二刷《超脫》,和前幾年一刷時相比,這次被深深打動了。
  •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的意義深奧,外國電影真的很有教育意義!
    說真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真的超級好看,很有意思 小時候覺得怪嚇人的也沒有很看懂 長大再來看一次發現原來是那麼有意思的一部電影。很多情節都值得我們深思啊。真的要保持一顆單純善良的心才能被真正的祝福。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尾,完美的結局。蠻喜歡這部電影的,約翰尼德普的電影,我都蠻喜歡的。開頭查理期待金獎券卻又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陪他一起期待的時候,爺爺給他私房錢說咱爺倆再賭一次的時候,真的要哭了,查理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小孩,但同時,這也是他配得上的幸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部電影非常好看,其中很多細節令人深思,值得去觀看。
  • 《超脫》:在致命的孤獨裡,每個人都是一座荒島
    有時候,我會排斥一些電影,並不是因為這些電影不好,而是因為在這光影裡,悲觀和痛苦幾乎要把我拖向深淵,比如說——《超脫》》的導演——託尼·凱耶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導演,他出生於英國,擅長紀錄片,除了《超脫》之外,他還有《美國X檔案》、《與毒共舞》等反應美國種族歧視、毒品泛濫等社會現象的電影。
  • 超脫 · Detachment
    音樂有時具有難以想像的握力,尤其是它的旋律之後還牽扯到了一部電影,而那部短短近一百分鐘的電影牽扯到了一生的時候。《Detachment》,這部2012年2月在法國首映的電影被譯為《超脫》,當然這個詞更常規的本意是「分離」,而我卻總記成了「冷漠」。從名字的記憶即可看出我的情緒化。我想我無法為這部電影寫下影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