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超脫》超脫靈魂、超脫生活、超脫物外的一切形式都是頹然的

2020-12-28 大風吹梧桐
《超脫》

生命以不同形式呈現生活的本真,雖然有時並不美好,我們卻不能妄圖逃脫,或是迴避它。

電影《超脫》的主人公亨利·巴赫是一名代課老師,在年幼的時候靈魂就曾受過重創。

母親自殺這件事,將他整個人生擾亂了。因此,他在年少時就已經學會自我封閉,靈魂脫離軀體、精神擺脫世俗,以此免遭生活中不可預測的傷害。

長大後,儘管他已經變得百毒不侵,但生活中處處透露著令人絕望的訊息,面對這樣的世界,亨利依舊選擇逃離。

然而,不是我說我們想逃避就會有預期的效果,在面對無知無畏的年輕靈魂,給亨利帶來有關生活和社會的難題時,他同樣不知所措。

《超脫》

01

試圖掙脫生活的枷鎖,反而越來越困厄。

胖女孩兒梅裡迪斯是一個飽受生活折磨的人,被同學嘲笑,卻無力反駁。在家裡同樣不被認可,父親一直反覆強調:

頭髮再長長一點兒,減減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些被梅麗迪斯看作無法跨越的障礙橫旦在她的人生道路上,令她茫然悲傷。

但事實上這是個有才華的姑娘,只是那些才華被偏見淹沒了。如果不是被漠視,就會發現梅麗迪斯那些帶有獨特視角的畫作、那些色彩陰暗的畫稿,正是內心的真實寫照。

她壓抑,悲觀,有無比自卑。只能通過畫畫來舒緩壓力。

我他的父母稍微通情達理一些,多關注一下梅麗迪斯,了解一下她的生存狀態,相信這個女孩兒不會那麼脆弱,為逃離生活而選擇輕生 。

在梅麗迪斯喜歡上亨利,並向亨利示愛或者求助時,如果亨利沒有推開她,而是給予她一些心靈上的撫慰,或許結局就不會這麼悲慘。

只是這世上沒有如果,在我們身邊也曾出現過很多無助的人,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都和亨利的選擇如出一轍。

但通常遇到無法挽回的局面時,我們只會自責或對當事人充滿愧疚感。

假如我們遇到這類事件,首先用關愛和真誠去幫助那些受困的靈魂,也許會免遭一些心靈的拷問。

而那些置身於困境的人,更應該通過自我覺醒來拯救、充實自己。

我在哪裡看見過這樣一句話:

生命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我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到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毫不特殊。

一個人不要試圖逃避生活,反而應該迎難而上,去承受生活的暴力,這樣才能超越自我,成為生活的強者。

《超脫》

02

拯救一個人就應該從她的靈魂開始,而不是為了某種藉口,脫離世俗。

亨利看望在生病的外公時,想起他自殺身亡的母親,在公交車上他充滿絕望地懷念母親,一個未成年的性工作者闖入了他的生活了。

艾瑞卡是個美麗的女孩兒,因為無家可歸,她自暴自棄,沉淪放蕩。在她自我靈魂放逐的背後,我們心疼於她的未成年。

艾瑞卡在為一個老男人服務後,老男人非但沒給她報酬,反而甩了她一耳光。

亨利雖然看見了,但他此刻正陷入在悲傷情緒裡無法自拔,所以他選擇逃離現場 。

艾瑞卡就因此纏上他,質問他為什麼看見了,卻選擇漠視?

第二次遇到艾瑞卡時亨利將她帶回家,檢查她被人強暴後的傷口,為她上藥。艾瑞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以至於她想離逃離。

亨利留下艾瑞卡,這時他也不確定為什麼要留下這個女孩兒,也許只是憐憫之心也是,也許只是因為他的善良。

留下艾瑞卡之後兩人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們一起去超市,相互打鬧。這時的亨利似乎忘記了童年時期的痛苦,他沉浸在這短暫的溫情當中。

然而艾瑞卡卻是世俗的禁忌,亨利無法確定自己能否給她未來,這時他與學校的老女老師麥迪遜有些曖昧之情,因此,亨利決定送走艾瑞卡。

若不是梅麗迪斯的輕生給了他生活的警示,亨利不會知道,怎樣去敞開心扉,接納一個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人。

世俗如同生活的課堂,總是在提交錯誤答卷之後,才會明白生活的動機。

《超脫》

03

一切的逃離,擺脫,都是為釋然做無謂的犧牲。

亨利去世的母親,和已經痴傻的外公之間有種難以啟齒的罪孽,這些罪孽把這個家庭拆解的支離破碎。

因此外公在昏聵之後,依舊耿耿於懷對女兒的傷害,以至於到最後,外公將亨利當作亨利的母親。

亨利雖然痛苦,面對病入膏肓的外公他卻選擇撒謊,假借母親之口,原諒了他,去往天國的外公靈魂得到救贖。

外公安然離世,從這一刻開始,亨利似乎也得到解脫。

影片的最後,亨利接回了艾瑞卡,他的人生出現亮色。

與其封閉自己的內心,放空靈魂,讓軀體空洞的活著,不若帶著不完美,承受痛苦,實實在在地與這世界產生連結。

這部劇給予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如何看待生活,我們每個人都無一例外面對生活的衝擊,無法看清生活的本真,就像迷霧一樣,層層包裹我們的是人性的需偽,還有意識地隨波逐流。

就像劇中所說的那樣,明明知道是假的,還要去相信這是真的。

為了使生活去偽存真,保持我們自己的本色,就要像亨利所說:

為了保護我們,防止苦難無聊深入我們的思想。我們必須學會閱讀,來激發我們的想像力,來培養我們的意識、信仰。我們都需要這些技能來保衛我們的思想。

為了使生活的信仰不被世俗與生活的意外幹擾,我們更應該以寬容和博大的胸懷來對待人生 。

不動搖,不退縮,面對生活的困難,迎面而上,才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

《超脫》

相關焦點

  • 電影《超脫》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其實,在《超脫》這部電影裡,沒有一個人不是孤獨的。在《超脫》這部電影中,多處引用了阿爾貝•加繆(法國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的這段論述,總是令人不勝感傷,即使是在觀影結束後,仍會在觀影者腦內喧囂不休。
  • 【電影賞析】《超脫》
    自我封閉、援交少女、學校教育、問題少年、強姦、精神失常、家庭教育、事業危機、自殺……從這部電影的人物和情節中可以提取出很多負面、消極的標籤,直白展現了「The Fucking Life」以及學生和老師們或掙扎,或漠然的狀態。但《超脫》這部影片想帶給觀影者的遠不是壓抑的心情,而是一部會讓你在沉重的心情下,反思自己當下生活的影片。
  • 電影《超脫》:悲傷使人格外敏感
    導讀:說實話《超脫》這部電影能耐得下性子去看的人都是算是「斯巴達」了,因為這部影片的敘事風格讓人壓抑,劇情太過於寫實,很多情節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到讓人害怕!一個半小時的故事結束後,我還是意猶未盡,於是我打算趁熱寫點東西,萬一我將來陷入了困局不能自拔,可以重溫一下此片,給自己打打氣!——PS:該文章嚴重劇透!
  • 聊電影——《超脫》
    《超脫》 「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與靈魂相距甚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電影《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如何感化那些處於人生轉折階段的孩子們。有這樣一部電影,同樣有著未成年的孩子們,和認真負責的好老師。但是它從頭到尾充斥著絕望。它就是電影《超脫》。亨利被一所中學聘任為文學課的代課教師。這所中學,有著全區最差的生源。很多學生的表現低於同年級學生應有的水平。
  • 麟閱·悅聽|電影—《超脫》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裡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裡,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 超脫 · Detachment
    音樂有時具有難以想像的握力,尤其是它的旋律之後還牽扯到了一部電影,而那部短短近一百分鐘的電影牽扯到了一生的時候。《Detachment》,這部2012年2月在法國首映的電影被譯為《超脫》,當然這個詞更常規的本意是「分離」,而我卻總記成了「冷漠」。從名字的記憶即可看出我的情緒化。我想我無法為這部電影寫下影評了。
  • 超脫 DC放電影
    ——謝晉本周放映《Detachment》(中文譯名《超脫》)本片導演託尼·凱耶(Tony Kaye),1952年生於英國倫敦,擅長拍攝紀錄片,曾6次獲得格萊美音樂獎最佳音樂導演獎。在畫面表述和鏡頭語言上,Tony Kaye認為自己的這種「風格化傾向」,並不是刻意為之的,而只是一種追求真實化影像的結果。
  • 《超脫》:人生而孤獨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建議只有一個:不要深夜看。它是如此孤獨,絕望以及悽美,看完以後被無比巨大的冷漠潮水所淹沒。影片從頭到尾都是暗調的,灰灰的,雖還沒到黑暗的底部,卻處處顯得絕望。這部令人窒息、絕望的電影在此刻達到了高潮,伴隨著社工敲門的聲音,艾瑞卡在絕望中哭喊著,乞求他不要送走她,她愛他,他是她的一切……為什麼?為什麼亨利給了她溫柔和體貼,卻還能保持著超脫的態度冰冷的處理這件事情?因為他是孤獨而痛苦的,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救贖別人,因為自己也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第三條線是胖女孩梅麗迪斯,她體形肥胖,內心公正、勇敢。
  • 《超脫》,這裡沒有英雄,有的只是在孤獨中尋找超脫的芸芸眾生
    顯然,課堂上不同尋常的開場便昭示著亨利不同於其他教師,他更懂得如何和這些難纏的孩子打交道,也更懂得如何讓這些內心封閉的孩子敞開心扉……當我以為這是一部如同《放牛班的春天》般救贖靈魂的影片時,卻發現,在這裡,沒有英雄,有的不過是所有迷茫中意圖尋找超脫的芸芸眾生。
  • 電影《超脫》,看完我抑鬱了.
    但是因為老師,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但是,亨利其實內心也有很大的壓力,他的爺爺處於彌留之際,他的母親自殺陰影始終在腦海中縈繞。某天夜裡,他在公車上黯然神傷,獨自流淚。這情形被一個剛收到嫖客凌辱的雛妓艾瑞卡(薩米•蓋爾 Sami Gayle 飾)看到了。她尾隨他,希望獲得他的幫助。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在社會中,往往電影造夢,而消費時代尤甚,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需要出口釋放,信仰缺失的人們寄託目光於電影,從中窺探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與夢想,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電影造就了當下的神話。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超脫》,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人間師格》。這兩個名字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都對。連續看了兩遍這部充滿陰鬱色彩的電影,而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呈現的一些奇怪的教育現狀。整個電影的劇情一直很壓抑。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 《超脫》▏用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塑造強烈的悲劇感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致鬱系電影——託尼·凱耶導演的《超脫》,豆瓣8.9高分,是本魚反反覆覆刷了四五遍的一部電影。二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的這部電影,之後的每一年,在最悲傷的時候,內心困惑無人能解之時,便又把《超脫》拿出來重看一遍,讓無處排解的抑鬱情緒找到宣洩的出口,大哭一場然後重新回到令人絕望的生活。
  •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再度出演電影《超脫》,每一幕都讓人淚目
    《超脫》的主演阿德裡安,憑藉《鋼琴家》就曾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同時他也是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獲獎時29歲)。在《超脫》中出演代課老師亨利,隔著屏幕、望向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每一個鏡頭裡都充滿著靈魂共鳴,那麼空洞,那麼的遙不可及。
  • 《超脫》:在致命的孤獨裡,每個人都是一座荒島
    這就有點類似於近年來香港電影視角的趨勢(比如今年的金像獎最佳電影入圍就有兩項電影描述的是邊緣人物的生活,陳果的《三夫》、李駿碩的《翠絲》)。一方面託尼·凱耶是紀錄片導演出身,作品也或多或少更傾向於紀錄片的風格,另一方面因為他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
  • 十部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推薦之《超脫》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H君的大作,《死亡詩社》影評;詳見文章:十部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推薦之第一部:《死亡詩社》本次,我們繼續此話題,分享經典教育題材電影《超脫》。醫生是用專業知識扮演上帝的人,而教師則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如果靈魂的工程師自身的靈魂丟失了,只留下了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隨波漂蕩的軀殼,那又該怎麼辦?這是廣州事件留給眾人在驚詫之後的一道謎題,也是電影《超脫》揭示的現代教育者所面臨的困局。
  • 簡影|誰都《超脫》不了內心那座孤島
    很多人評價說,這是一部成年人才敢看的電影。
  • 當生活給你重壓時,請學會彼此擁抱——電影「超脫」這樣告訴我們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電影「超脫」,會讓人想起喜歡的另一演者尼古拉斯,和他主演的"離開拉斯維加斯"。片中深入骨髓的獨孤絕望,生生把人拉入谷底。從沒看過這麼悲情,沒有一點點希翼和色彩的電影。相比較而言,「超脫」多了溫暖和救贖。
  • 電影《超脫》|我的身體是座神廟——然而,神卻不在那裡
    雖然漢譯為「超脫」有那麼點「置身事外」的意思,但這個翻譯實在有點佛家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翩然出世的灑脫,與電影中設置的情境其實是相反的。電影的男主亨利——美國一座公立高中的英文課代課教師——其實面對的是剪不斷理還亂、爛泥一般卻又無法抽身的現實。不僅這所公立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都冷漠麻木且滿懷憤怒,而且,在面對這些學生時,他也要面對自己內心暗流湧動的創傷。
  • 《超脫》:我們都有難題
    《超脫》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巴瑟斯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的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 《超脫》影評
    要說近些年最讓我有感觸的電影是哪個,我想應該就只有這一部了。他沒有《忠犬八公》類型的溫馨感人,也沒有《鐵達尼號》那樣的悲壯愛情,它的魅力讓我無法簡短形容,甚至可能都無法解讀出來那種感覺,它現實的就像一面鏡子,透過鏡子去看甚至能夠讓我們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