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以不同形式呈現生活的本真,雖然有時並不美好,我們卻不能妄圖逃脫,或是迴避它。
電影《超脫》的主人公亨利·巴赫是一名代課老師,在年幼的時候靈魂就曾受過重創。
母親自殺這件事,將他整個人生擾亂了。因此,他在年少時就已經學會自我封閉,靈魂脫離軀體、精神擺脫世俗,以此免遭生活中不可預測的傷害。
長大後,儘管他已經變得百毒不侵,但生活中處處透露著令人絕望的訊息,面對這樣的世界,亨利依舊選擇逃離。
然而,不是我說我們想逃避就會有預期的效果,在面對無知無畏的年輕靈魂,給亨利帶來有關生活和社會的難題時,他同樣不知所措。
01
試圖掙脫生活的枷鎖,反而越來越困厄。
胖女孩兒梅裡迪斯是一個飽受生活折磨的人,被同學嘲笑,卻無力反駁。在家裡同樣不被認可,父親一直反覆強調:
頭髮再長長一點兒,減減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些被梅麗迪斯看作無法跨越的障礙橫旦在她的人生道路上,令她茫然悲傷。
但事實上這是個有才華的姑娘,只是那些才華被偏見淹沒了。如果不是被漠視,就會發現梅麗迪斯那些帶有獨特視角的畫作、那些色彩陰暗的畫稿,正是內心的真實寫照。
她壓抑,悲觀,有無比自卑。只能通過畫畫來舒緩壓力。
我他的父母稍微通情達理一些,多關注一下梅麗迪斯,了解一下她的生存狀態,相信這個女孩兒不會那麼脆弱,為逃離生活而選擇輕生 。
在梅麗迪斯喜歡上亨利,並向亨利示愛或者求助時,如果亨利沒有推開她,而是給予她一些心靈上的撫慰,或許結局就不會這麼悲慘。
只是這世上沒有如果,在我們身邊也曾出現過很多無助的人,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都和亨利的選擇如出一轍。
但通常遇到無法挽回的局面時,我們只會自責或對當事人充滿愧疚感。
假如我們遇到這類事件,首先用關愛和真誠去幫助那些受困的靈魂,也許會免遭一些心靈的拷問。
而那些置身於困境的人,更應該通過自我覺醒來拯救、充實自己。
我在哪裡看見過這樣一句話:
生命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我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到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毫不特殊。
一個人不要試圖逃避生活,反而應該迎難而上,去承受生活的暴力,這樣才能超越自我,成為生活的強者。
02
拯救一個人就應該從她的靈魂開始,而不是為了某種藉口,脫離世俗。
亨利看望在生病的外公時,想起他自殺身亡的母親,在公交車上他充滿絕望地懷念母親,一個未成年的性工作者闖入了他的生活了。
艾瑞卡是個美麗的女孩兒,因為無家可歸,她自暴自棄,沉淪放蕩。在她自我靈魂放逐的背後,我們心疼於她的未成年。
艾瑞卡在為一個老男人服務後,老男人非但沒給她報酬,反而甩了她一耳光。
亨利雖然看見了,但他此刻正陷入在悲傷情緒裡無法自拔,所以他選擇逃離現場 。
艾瑞卡就因此纏上他,質問他為什麼看見了,卻選擇漠視?
第二次遇到艾瑞卡時亨利將她帶回家,檢查她被人強暴後的傷口,為她上藥。艾瑞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以至於她想離逃離。
亨利留下艾瑞卡,這時他也不確定為什麼要留下這個女孩兒,也許只是憐憫之心也是,也許只是因為他的善良。
留下艾瑞卡之後兩人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們一起去超市,相互打鬧。這時的亨利似乎忘記了童年時期的痛苦,他沉浸在這短暫的溫情當中。
然而艾瑞卡卻是世俗的禁忌,亨利無法確定自己能否給她未來,這時他與學校的老女老師麥迪遜有些曖昧之情,因此,亨利決定送走艾瑞卡。
若不是梅麗迪斯的輕生給了他生活的警示,亨利不會知道,怎樣去敞開心扉,接納一個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人。
世俗如同生活的課堂,總是在提交錯誤答卷之後,才會明白生活的動機。
03
一切的逃離,擺脫,都是為釋然做無謂的犧牲。
亨利去世的母親,和已經痴傻的外公之間有種難以啟齒的罪孽,這些罪孽把這個家庭拆解的支離破碎。
因此外公在昏聵之後,依舊耿耿於懷對女兒的傷害,以至於到最後,外公將亨利當作亨利的母親。
亨利雖然痛苦,面對病入膏肓的外公他卻選擇撒謊,假借母親之口,原諒了他,去往天國的外公靈魂得到救贖。
外公安然離世,從這一刻開始,亨利似乎也得到解脫。
影片的最後,亨利接回了艾瑞卡,他的人生出現亮色。
與其封閉自己的內心,放空靈魂,讓軀體空洞的活著,不若帶著不完美,承受痛苦,實實在在地與這世界產生連結。
這部劇給予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如何看待生活,我們每個人都無一例外面對生活的衝擊,無法看清生活的本真,就像迷霧一樣,層層包裹我們的是人性的需偽,還有意識地隨波逐流。
就像劇中所說的那樣,明明知道是假的,還要去相信這是真的。
為了使生活去偽存真,保持我們自己的本色,就要像亨利所說:
為了保護我們,防止苦難無聊深入我們的思想。我們必須學會閱讀,來激發我們的想像力,來培養我們的意識、信仰。我們都需要這些技能來保衛我們的思想。
為了使生活的信仰不被世俗與生活的意外幹擾,我們更應該以寬容和博大的胸懷來對待人生 。
不動搖,不退縮,面對生活的困難,迎面而上,才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