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我們都有難題

2021-02-17 小考拉俱樂部

《超脫》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巴瑟斯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的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巴瑟斯是一個有童年陰影的代課老師,他總是想辦法拯救一些自暴自棄的學生,而他自己的過去,卻是心頭的巨大創傷。

他童年的時候生活在單親家庭,母親自殺去世,因為受到外公的欺負。這樣的遭遇導致了他性格的孤僻。

在這所學校,他是臨時代課老師。這裡的學生讓人「大開眼界」,他們在課堂上嬉笑打鬧,做錯事時頂撞辱罵老師,有的女學生穿著暴露,有的男學生很暴力。

巴瑟斯並沒有放棄他們。他總是耐心地教導他們,給他們讀詩,給他們布置一些作業,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

梅瑞狄斯就受到巴瑟斯的影響,慢慢往好的方面發展。她把對父親的不滿都體現在了畫中,她畫了很多畫,用這些畫來表達自己。

其實,巴瑟斯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還有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的外公在醫院中療養。

就在這時,艾麗卡,一位雛妓,走進了他的生活。他把她帶回了自己的家,為她準備晚餐,為她處理傷口,把她當自己的親人一樣善待。

後來,在學校的最後那天,梅瑞狄斯做了笑臉蛋糕送給所有學校的人,而自己卻留下了悲傷的那個。然後,選擇了自殺,徹底告別了痛苦。

巴瑟斯也告訴艾麗卡,自己不能和她在一起了,把她送到了收容所。

我在想:為什麼他們會成長成這個樣子,桀驁不馴,無法無天,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呢?

除了學校,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吧。父母只是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卻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教育。正如巴瑟斯所說,在人們打算做父母前先培訓。生而不養,不如不生。

    

「我們都有難題,都有需要解決的困難。晚上帶著問題回家,早上再心事重重地上班。我想那種無助,那種感覺就像在大海上飄蕩,沒有救生圈,沒有保護網,而你認為,你就是那個扔救生圈的人」。

超脫不是治癒,而是帶著自己的傷痛繼續活下去。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不管遇到什麼,唯有堅強面對。一邊前行,一邊療傷。慢慢地,就變得強大起來了。  

相關焦點

  • 電影《超脫》超脫靈魂、超脫生活、超脫物外的一切形式都是頹然的
    然而,不是我說我們想逃避就會有預期的效果,在面對無知無畏的年輕靈魂,給亨利帶來有關生活和社會的難題時,他同樣不知所措。在家裡同樣不被認可,父親一直反覆強調:頭髮再長長一點兒,減減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些被梅麗迪斯看作無法跨越的障礙橫旦在她的人生道路上,令她茫然悲傷。但事實上這是個有才華的姑娘,只是那些才華被偏見淹沒了。
  • 電影《超脫》拍攝手法與背景文化
    超脫經典臺詞我不是一個噁心的老男人,她只是需要一個人和她談話。I'm not a nauseous old man. She just needs a person to talk to her. 我們失敗了。失敗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讓所有人都感到失望,包括我們自己。
  • 超脫 · Detachment
    那是你我皆知的隔絕,不掃他們白雪的路過,我們構造著一個有一個圈狀的世界,從此與圈外再無瓜葛。我見過高雅的冷漠。如同《超脫》中的亨利般遊刃有餘。他們謙遜溫存,禮貌是最大的殺傷。他們為你排憂解難,卻不會讓你走進自己內心最深之處。你們可以成為朋友,可以分享秘密,可你多年後還無法釋懷自己與他之間的熟稔到底抵達了怎樣的地步。這電影又一次劍指胸口。我必須承認自己也是冷漠的一員。
  • 簡影|誰都《超脫》不了內心那座孤島
    原來,超脫可以贏得尊敬,也一樣能扼殺心靈。影片名為《超脫》,可全片「超脫」只是假象。每個人內心都築起一座高牆,把自己深深地砌在裡面,就像棺材釘上了蓋子,嚴絲合縫。別人進不去,自己也出不來。在一環套一環的情節中,處處灑滿了抑鬱和沉重的筆墨。
  • 【電影賞析】《超脫》
    這句話即是對「超脫」這一狀態的反映。影片名為《超脫》,光看名字容易讓人聯想到莊子的「逍遙」,但影片內容卻讓人有十成十的壓抑感。這部影片的英文名是影片結尾的粉筆字「DETACHMENT」。從表面上看,影片向我們展現沒有追求且自我放逐的學生,被生活折磨、想拯救學生但力不能及的老師,討論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影片想表達的遠遠不止於此。「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感到痛苦,我們的生活中都有亂七八糟的事,人生就是很費解。」
  • 《超脫》,這裡沒有英雄,有的只是在孤獨中尋找超脫的芸芸眾生
    點開《超脫》,是被平臺9.1分的推薦所吸引。《超脫》劇照在亨利執教的最後一天,梅裡迪斯自殺了。3、 超脫「當你穿過走廊,或走進教室,有多少人感受到壓力席捲而來?愛倫坡在一百年前描寫過這種感受,所以,就像我們讀到的,我們可以看到,厄舍府,不僅僅是一個殘破的堡壘,它還代表著存在的價值。」《厄舍府的倒塌》講述的是一個死亡的故事,沉寂、壓抑。
  • 願你我都有直面失意的勇氣,更有寄情山水,能超脫的人生的情懷
    縱觀歷史的長河,不少名家都為歷史上畫上了輝煌的一筆,蘇軾縱情山水,遠離世俗,屈原是品德高尚,以死明志,司馬遷意志頑強,忍辱著書……我感嘆屈原的報國情懷,佩服司馬遷驚人的意志,但我更鍾情於自身山水的蘇軾。
  • 麟閱·悅聽|電影—《超脫》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裡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裡,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 《超脫》:人生而孤獨
    影片從頭到尾都是暗調的,灰灰的,雖還沒到黑暗的底部,卻處處顯得絕望。在開頭有一段採訪,關於一些人是如何當上老師的。講述者的理由千奇百怪,沒有信念,沒有意志,無意識地選擇,他們並不立志於成為老師。在他們眼中老師只不過是個職業,至於這份職業背後所需要擔起的責任,無人深究。
  • 《超脫》:我們篤信存在,卻又試圖分離
    the state of not being involved in sth in an emotional or personal way不以感情或個人的方式參與某事的狀態the act of detaching sth; the process of being detached from sth脫離某物的行為;從某物中分離的過程即超脫
  • 聊電影——《超脫》
    《超脫》 「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與靈魂相距甚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電影《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如何感化那些處於人生轉折階段的孩子們。《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我們喜歡這些故事的結局。因為,它們在大多數的時候,比現實美好太多。有這樣一部電影,同樣有著未成年的孩子們,和認真負責的好老師。但是它從頭到尾充斥著絕望。它就是電影《超脫》。
  • 《超脫》:在致命的孤獨裡,每個人都是一座荒島
    大部分劇情片都是前者,因為在很多觀眾看來,講好一個故事是一部好電影的前提。但也不乏一些優秀的電影更偏向與展現角色狀態,比如說我們之前說過的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與這些閃回鏡頭對應的情節,是亨利一直詢問他的外公有沒有記日記,他是希望在外公的回憶裡得到關於這個事實的肯定,還是希望看到外公的懺悔呢?我們無從得知。
  • 超脫 DC放電影
    ——謝晉本周放映《Detachment》(中文譯名《超脫》)本片導演託尼·凱耶(Tony Kaye),1952年生於英國倫敦,擅長拍攝紀錄片,曾6次獲得格萊美音樂獎最佳音樂導演獎。在畫面表述和鏡頭語言上,Tony Kaye認為自己的這種「風格化傾向」,並不是刻意為之的,而只是一種追求真實化影像的結果。
  • 電影《超脫》
    其實,在《超脫》這部電影裡,沒有一個人不是孤獨的。在《超脫》這部電影中,多處引用了阿爾貝•加繆(法國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的這段論述,總是令人不勝感傷,即使是在觀影結束後,仍會在觀影者腦內喧囂不休。平日看似灑脫的男主到了深夜,會一個人在歸家列車中偷偷哭泣。
  •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再度出演電影《超脫》,每一幕都讓人淚目
    當看完整部影片後,我發現電影的教育意義適用於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有人的地方就有「超脫」存在的價值。導演託尼·凱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導演,從此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更傾向於和擅長拍攝紀錄片,今天所要講的《超脫》就帶著濃鬱的紀錄片風格,卻一點兒也不跳戲,反而具有更強的視覺感染力。
  • 電影《超脫》:悲傷使人格外敏感
    導讀:說實話《超脫》這部電影能耐得下性子去看的人都是算是「斯巴達」了,因為這部影片的敘事風格讓人壓抑,劇情太過於寫實,很多情節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到讓人害怕!一個半小時的故事結束後,我還是意猶未盡,於是我打算趁熱寫點東西,萬一我將來陷入了困局不能自拔,可以重溫一下此片,給自己打打氣!——PS:該文章嚴重劇透!
  • 當生活給你重壓時,請學會彼此擁抱——電影「超脫」這樣告訴我們
    相比較而言,「超脫」多了溫暖和救贖。聰明,有能力,洞悉人心的他,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同學們故意的挑釁,並贏得美女同事的欣賞。敏感又脆弱的亨利,努力戰勝自我,並嘗試向前走出一步,向需要他的他們伸出溫暖的雙手。但其實亨利無法真正超脫。就像影片裡會有很多個鏡頭閃過母親自殺的一幕,和年幼的亨利一張無助無措的臉。無法排解的憂傷和痛苦如影隨形,從沒放過亨利。
  • 《超脫》▏用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塑造強烈的悲劇感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活在平靜的絕望中。生而為人,生而為普通世人,我們無法擺脫這種普遍而抽象的絕望,更難從中獲得重生的力量。電影《超脫》劇照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這種絕望中,慢慢枯萎、死亡。以這樣一首厭世悲觀,而又敏感抑鬱的詩結尾,導演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結局,但我們已經瞭然於胸。哪有什麼救贖,都是自我慰藉罷了。這也是男主的自我解構,我們總是浸泡在苦痛之中,我們被迫接受,我們對一切無能為力,我們活著一天就沒有辦法與自己和解一天。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超脫》,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人間師格》。這兩個名字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都對。連續看了兩遍這部充滿陰鬱色彩的電影,而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呈現的一些奇怪的教育現狀。整個電影的劇情一直很壓抑。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 《超脫》:深海孤獨中的沉浮
    今天二刷《超脫》,和前幾年一刷時相比,這次被深深打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