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說,大多數人都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生而為人,生而為普通世人,我們無法擺脫這種普遍而抽象的絕望,更難從中獲得重生的力量。
電影《超脫》劇照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這種絕望中,慢慢枯萎、死亡。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致鬱系電影——託尼·凱耶導演的《超脫》,豆瓣8.9高分,是本魚反反覆覆刷了四五遍的一部電影。
二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的這部電影,之後的每一年,在最悲傷的時候,內心困惑無人能解之時,便又把《超脫》拿出來重看一遍,讓無處排解的抑鬱情緒找到宣洩的出口,大哭一場然後重新回到令人絕望的生活。
今年已經二十四歲,算是每一年都給自己一場儀式,自我解構。像是懺悔,又像請願。
擁有超能力能夠看穿人心的男主亨利,因為在童年時期目睹母親被祖父性侵後自殺身亡,而一生都感到痛苦焦慮,始終無法自我超脫。他來到社區學校當代課老師,卻發現這裡就像一座垃圾池,叛逆無理且生活混亂的學生,備受煎熬而痛不欲生的老師。
亨利無奈地發現——這裡的每個人都在暗地裡歇斯底裡,很多人活著,都跟自己一樣,看似輕鬆實則拼盡全力。
電影《超脫》劇照
他利用自己能夠讀懂人心的超能力,拯救因肥胖而自卑的女學生,讓她感覺到被喜愛和看見活下去的希望;替被學生和家長欺凌的女教師解圍,從而兩人產生似有若無的愛情;帶無家可歸在公交車上交易的雛妓回家,以為給她吃的住的就能夠讓她走回正軌……
但亨利的超能力就像是反向拉力,將脆弱易碎的一切拉向了負面的極端——女學生因為愛慕亨利,卻得不到回應而選擇服毒自盡;女老師因為撞見女學生向亨利告白,產生誤會與亨利徹底鬧掰;被帶回家的雛妓,竟然在亨利的床上接客……
其實亨利自始至終都是清楚的,自己不是救世主,他不過是想通過這些來進行自我救贖,但很多事情都是他所無法掌控的。就好像在祖父臨死之際,他無比痛苦地叫出了「Dad」,他知道自己並沒有原諒祖父對母親的性侵,以及依舊無法接受自己是祖父與母親生下的孩子,但面對一個臨死的親人,他別無他法。
電影的最後,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亨利去接雛妓回家……
但,男主真的超脫了嗎?或者你和我真的超脫了嗎?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個長日裡沉重的雲層低懸於天穹之上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穿過這片陰沉的,異域般的鄉間土地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現在我眼前我未曾目睹它過往的模樣但僅憑方才的一瞥,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鬱便浸透了我的內心我望著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圍牆荒蕪,衰敗的樹遍體透著白色我的靈魂失語了我的心在冷卻/下沉顯出疲軟的病態
影片的結尾,男主亨利念的那首愛倫·坡的《厄舍府的倒塌》,似乎在預示著,結局的並不明朗——我們終究無法自我超脫,不論我們做盡任何事情,童年的陰影將頑固地伴隨我們終生,直至死亡來臨,才會伴隨我們的肉身化成灰燼。
電影《超脫》劇照
要知道男主的性格深受童年時期的經歷影響,在電影中也有幾處細節可以看出,男主有些時候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他始終是沒有辦法走出來,更不用談什麼自我治癒。
而雛妓雖然接受了治療,也看似身心都恢復好了,但青春期的這段飄零的經歷,也會像一塊永恆的陰影,永遠地跟隨著她,兩個人未來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那些所受到的傷害與打擊,對於人格的傷害,大多都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它就像一道道的疤痕一樣,你永遠沒有辦法忽視它的存在。
以這樣一首厭世悲觀,而又敏感抑鬱的詩結尾,導演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結局,但我們已經瞭然於胸。哪有什麼救贖,都是自我慰藉罷了。這也是男主的自我解構,我們總是浸泡在苦痛之中,我們被迫接受,我們對一切無能為力,我們活著一天就沒有辦法與自己和解一天。
從凌亂潦倒的教室,到處散落的書,泛黃凋零的樹葉開始,到男主在荒蕪的一切之間,誦讀著這首《厄舍府的倒塌》結尾,前後相接,像個永遠無法斷開的輪迴,構成完整的世界,也構成了影片的完整。
整部電影故事線索非常地明朗清晰,雖然是由一個個碎片般的畫面拼接而成,回憶與現在所發生的交叉剪輯,但因為有著特定的節奏,所以觀感十分舒服自然,讓觀眾很容易就陷入角色的情感之中。
通過膠片的畫面質感,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將紀錄片的訪談方式嵌入劇情當中,不顯突兀反而給人以真實感,讓人更容易代入其中,更接近電影所塑造的悲觀世界,也更接近角色內心世界。
什麼是超脫?
一部陰鬱至極的致鬱系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多的關注與認可,讓我們都不由自主產生共鳴,不是因為流量,也沒有明星光環,僅僅只是因為我們都一樣,永遠心懷悲愴,心中總有鬱結,難以釋懷,難以掙開生活的牢籠,苦痛的泥沼。
我們都是如此孤獨而可憐,我們如此渴望互相同情慰藉,卻又拒人於千裡之外。
你我的內心,其實都是一座孤島。
每個島並不相通,就好像我們的悲歡並不相通。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影迷眼中也有一萬種《超脫》。
電影《超脫》劇照
到底什麼是超脫?是什麼需要超脫?又為什麼超脫?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或者說,只有靈魂自己知道,肉身也只是依賴於靈魂的寄生蟲。
過去的苦難依然歷歷在目,今日的創傷又疊加其上;肉身的疲乏還未得到釋緩,精神的枷鎖一次次重重壓下;理想的火苗早已奄奄一息,現實的審訊正咄咄逼人;教育的本質是教人生存還是面對無能,未來的絕望是否也該列入教科書?殷切的救助也許適得其反,冷眼旁觀放任生死也許方為正道……
絕望,漫無邊際的絕望,無力去改變,無力再掙扎,反反覆覆,終其一生。
什麼是超脫?超脫的釋義,也許自始至終就是個偽命題。
關於童年的性格塑造——
《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馬婷達問,
「是不是人生總是如此艱難,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其實人生走得艱難,很大部分原因,是童年遭受的不幸。那些後來品嘗到的人生極苦,早在我們的童年就埋下了伏筆。
從小,我們就被「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洗腦,學著用大人的自大狂妄,來否定每個人的童年時期,那些煩惱愁緒。不可否認,像那些將矯揉造作當做憂傷,捏造痛苦與悲傷,自以為的冷酷或通透,有著太多廉價表演的痕跡。
但難道,只是因為年紀小,我們就不會感受到痛苦嗎?不,敏感是一部分人的天性。
作家張愛玲,因為童年時期,整日面對無能且嗜賭成性的父親,和極有手段工於心計的繼母,以及浪漫成性情感生活複雜的親媽,從很小的時候,她就學會叛逆,懂得厭惡、忍耐、憎恨,以及悲哀。她一生飄零,卻從未表現出落魄,即使在最困難時候,依舊懂得怎麼樣體面地生活,一張破床單也能讓她穿出特別的時尚氣質。
電影《超脫》劇照
但同樣地,再華麗的衣裳,也無法掩蓋她內心深處的孤獨與苦楚。原生家庭的不幸,造就她性格的淡漠,以及字裡行間的諷刺與辛辣。而與胡蘭成的那段戀情,又讓她失望至極,在感情方面變得更加敏感。
有一回,張愛玲與第二任男友——著名導演、翩翩公子桑弧約會。看完電影出來,桑弧看著張愛玲,委婉地告訴她可以補點粉,張愛玲拿出鏡子發現臉上泛起了油光,原本就不怎麼敞開的內心,一下子又因為敏感而緊閉了。
她一生清冷,但她也實在太渴望愛與被愛,也因為「渴望」而讓胡蘭成有了傷害她的機會。因為對愛渴望得迫切又敏感,讓她沒有辦法與桑弧,甚至後面美國的丈夫相伴終老。因為內心的自卑與敏感,她註定不能擁有幸福。
三段戀情最終全部不歡而散,張愛玲最後在公寓裡獨自終老,是悲劇,也是必然。
同為女作家,三毛十九歲寫出的處女作《惑》,更是將自己患有自閉症期間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生動如許。三毛從小就有著敏銳的感官,這也是導致她比普通人能夠感受到更多痛苦的原因。因為這份敏感,她活得自由自在,卻又始終難以擺脫內心的悲傷,終於走遍撒哈拉沙漠,在摯愛荷西離世之後,用絲襪了解了自己的性命。
青少年時期的痛苦,如果沒有消解,那麼將伴隨我們一生。
電影《超脫》劇照
亨利想要用自己的超能力,去拯救一些絕望的靈魂,也渴望能夠自我救贖,但他做不到。因為他的學生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甚至自己的青春期,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卑、敏感、脆弱。
觀影建議:奉勸一句,如果不看《超脫》,你也許能夠躲避陰鬱對你的迎面痛擊。
*作者簡介:沈海魚,95後,愛與詩、生命與自由的擁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