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用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塑造強烈的悲劇感

2020-12-23 沈海魚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生而為人,生而為普通世人,我們無法擺脫這種普遍而抽象的絕望,更難從中獲得重生的力量。

電影《超脫》劇照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這種絕望中,慢慢枯萎、死亡。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致鬱系電影——託尼·凱耶導演的《超脫》,豆瓣8.9高分,是本魚反反覆覆刷了四五遍的一部電影。

二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的這部電影,之後的每一年,在最悲傷的時候,內心困惑無人能解之時,便又把《超脫》拿出來重看一遍,讓無處排解的抑鬱情緒找到宣洩的出口,大哭一場然後重新回到令人絕望的生活。

今年已經二十四歲,算是每一年都給自己一場儀式,自我解構。像是懺悔,又像請願。

擁有超能力能夠看穿人心的男主亨利,因為在童年時期目睹母親被祖父性侵後自殺身亡,而一生都感到痛苦焦慮,始終無法自我超脫。他來到社區學校當代課老師,卻發現這裡就像一座垃圾池,叛逆無理且生活混亂的學生,備受煎熬而痛不欲生的老師。

亨利無奈地發現——這裡的每個人都在暗地裡歇斯底裡,很多人活著,都跟自己一樣,看似輕鬆實則拼盡全力。

電影《超脫》劇照

他利用自己能夠讀懂人心的超能力,拯救因肥胖而自卑的女學生,讓她感覺到被喜愛和看見活下去的希望;替被學生和家長欺凌的女教師解圍,從而兩人產生似有若無的愛情;帶無家可歸在公交車上交易的雛妓回家,以為給她吃的住的就能夠讓她走回正軌……

但亨利的超能力就像是反向拉力,將脆弱易碎的一切拉向了負面的極端——女學生因為愛慕亨利,卻得不到回應而選擇服毒自盡;女老師因為撞見女學生向亨利告白,產生誤會與亨利徹底鬧掰;被帶回家的雛妓,竟然在亨利的床上接客……

其實亨利自始至終都是清楚的,自己不是救世主,他不過是想通過這些來進行自我救贖,但很多事情都是他所無法掌控的。就好像在祖父臨死之際,他無比痛苦地叫出了「Dad」,他知道自己並沒有原諒祖父對母親的性侵,以及依舊無法接受自己是祖父與母親生下的孩子,但面對一個臨死的親人,他別無他法。

電影的最後,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亨利去接雛妓回家……

但,男主真的超脫了嗎?或者你和我真的超脫了嗎?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個長日裡沉重的雲層低懸於天穹之上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穿過這片陰沉的,異域般的鄉間土地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現在我眼前我未曾目睹它過往的模樣但僅憑方才的一瞥,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鬱便浸透了我的內心我望著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圍牆荒蕪,衰敗的樹遍體透著白色我的靈魂失語了我的心在冷卻/下沉顯出疲軟的病態

影片的結尾,男主亨利念的那首愛倫·坡的《厄舍府的倒塌》,似乎在預示著,結局的並不明朗——我們終究無法自我超脫,不論我們做盡任何事情,童年的陰影將頑固地伴隨我們終生,直至死亡來臨,才會伴隨我們的肉身化成灰燼。

電影《超脫》劇照

要知道男主的性格深受童年時期的經歷影響,在電影中也有幾處細節可以看出,男主有些時候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他始終是沒有辦法走出來,更不用談什麼自我治癒。

而雛妓雖然接受了治療,也看似身心都恢復好了,但青春期的這段飄零的經歷,也會像一塊永恆的陰影,永遠地跟隨著她,兩個人未來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那些所受到的傷害與打擊,對於人格的傷害,大多都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它就像一道道的疤痕一樣,你永遠沒有辦法忽視它的存在。

以這樣一首厭世悲觀,而又敏感抑鬱的詩結尾,導演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結局,但我們已經瞭然於胸。哪有什麼救贖,都是自我慰藉罷了。這也是男主的自我解構,我們總是浸泡在苦痛之中,我們被迫接受,我們對一切無能為力,我們活著一天就沒有辦法與自己和解一天。

從凌亂潦倒的教室,到處散落的書,泛黃凋零的樹葉開始,到男主在荒蕪的一切之間,誦讀著這首《厄舍府的倒塌》結尾,前後相接,像個永遠無法斷開的輪迴,構成完整的世界,也構成了影片的完整。

整部電影故事線索非常地明朗清晰,雖然是由一個個碎片般的畫面拼接而成,回憶與現在所發生的交叉剪輯,但因為有著特定的節奏,所以觀感十分舒服自然,讓觀眾很容易就陷入角色的情感之中。

通過膠片的畫面質感,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將紀錄片的訪談方式嵌入劇情當中,不顯突兀反而給人以真實感,讓人更容易代入其中,更接近電影所塑造的悲觀世界,也更接近角色內心世界。

什麼是超脫?

一部陰鬱至極的致鬱系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多的關注與認可,讓我們都不由自主產生共鳴,不是因為流量,也沒有明星光環,僅僅只是因為我們都一樣,永遠心懷悲愴,心中總有鬱結,難以釋懷,難以掙開生活的牢籠,苦痛的泥沼。

我們都是如此孤獨而可憐,我們如此渴望互相同情慰藉,卻又拒人於千裡之外。

你我的內心,其實都是一座孤島。

每個島並不相通,就好像我們的悲歡並不相通。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影迷眼中也有一萬種《超脫》。

電影《超脫》劇照

到底什麼是超脫?是什麼需要超脫?又為什麼超脫?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或者說,只有靈魂自己知道,肉身也只是依賴於靈魂的寄生蟲。

過去的苦難依然歷歷在目,今日的創傷又疊加其上;肉身的疲乏還未得到釋緩,精神的枷鎖一次次重重壓下;理想的火苗早已奄奄一息,現實的審訊正咄咄逼人;教育的本質是教人生存還是面對無能,未來的絕望是否也該列入教科書?殷切的救助也許適得其反,冷眼旁觀放任生死也許方為正道……

絕望,漫無邊際的絕望,無力去改變,無力再掙扎,反反覆覆,終其一生。

什麼是超脫?超脫的釋義,也許自始至終就是個偽命題。

關於童年的性格塑造——

《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馬婷達問,

「是不是人生總是如此艱難,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其實人生走得艱難,很大部分原因,是童年遭受的不幸。那些後來品嘗到的人生極苦,早在我們的童年就埋下了伏筆。

從小,我們就被「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洗腦,學著用大人的自大狂妄,來否定每個人的童年時期,那些煩惱愁緒。不可否認,像那些將矯揉造作當做憂傷,捏造痛苦與悲傷,自以為的冷酷或通透,有著太多廉價表演的痕跡。

但難道,只是因為年紀小,我們就不會感受到痛苦嗎?不,敏感是一部分人的天性。

作家張愛玲,因為童年時期,整日面對無能且嗜賭成性的父親,和極有手段工於心計的繼母,以及浪漫成性情感生活複雜的親媽,從很小的時候,她就學會叛逆,懂得厭惡、忍耐、憎恨,以及悲哀。她一生飄零,卻從未表現出落魄,即使在最困難時候,依舊懂得怎麼樣體面地生活,一張破床單也能讓她穿出特別的時尚氣質。

電影《超脫》劇照

但同樣地,再華麗的衣裳,也無法掩蓋她內心深處的孤獨與苦楚。原生家庭的不幸,造就她性格的淡漠,以及字裡行間的諷刺與辛辣。而與胡蘭成的那段戀情,又讓她失望至極,在感情方面變得更加敏感。

有一回,張愛玲與第二任男友——著名導演、翩翩公子桑弧約會。看完電影出來,桑弧看著張愛玲,委婉地告訴她可以補點粉,張愛玲拿出鏡子發現臉上泛起了油光,原本就不怎麼敞開的內心,一下子又因為敏感而緊閉了。

她一生清冷,但她也實在太渴望愛與被愛,也因為「渴望」而讓胡蘭成有了傷害她的機會。因為對愛渴望得迫切又敏感,讓她沒有辦法與桑弧,甚至後面美國的丈夫相伴終老。因為內心的自卑與敏感,她註定不能擁有幸福。

三段戀情最終全部不歡而散,張愛玲最後在公寓裡獨自終老,是悲劇,也是必然。

同為女作家,三毛十九歲寫出的處女作《惑》,更是將自己患有自閉症期間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生動如許。三毛從小就有著敏銳的感官,這也是導致她比普通人能夠感受到更多痛苦的原因。因為這份敏感,她活得自由自在,卻又始終難以擺脫內心的悲傷,終於走遍撒哈拉沙漠,在摯愛荷西離世之後,用絲襪了解了自己的性命。

青少年時期的痛苦,如果沒有消解,那麼將伴隨我們一生。

電影《超脫》劇照

亨利想要用自己的超能力,去拯救一些絕望的靈魂,也渴望能夠自我救贖,但他做不到。因為他的學生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甚至自己的青春期,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卑、敏感、脆弱。

觀影建議:奉勸一句,如果不看《超脫》,你也許能夠躲避陰鬱對你的迎面痛擊。

*作者簡介:沈海魚,95後,愛與詩、生命與自由的擁泵者。

相關焦點

  • 《超脫》▏通過偽紀錄片拍攝營造出強烈的悲劇感
    通過影片的畫面質感和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將紀錄片的採訪方式嵌入到情節中,既不顯得突兀,又給人一種真實感,使人更容易融入其中,更接近影片所營造的悲觀世界,也更貼近內心人物世界。什麼是超然?不是因為流動和明星光環的缺失,而是因為我們都一樣總是悲傷,很難打破生命的牢籠和痛苦的泥潭。
  • 電影《超脫》拍攝手法與背景文化
    超脫經典臺詞我不是一個噁心的老男人,她只是需要一個人和她談話。I'm not a nauseous old man. She just needs a person to talk to her. 我們失敗了。失敗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讓所有人都感到失望,包括我們自己。
  •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時至今日,這部影片依舊經典,豆瓣評分高達9.5,我看了兩次這部電影,第一次驚嘆於電影中戰爭的無情以及辛德勒的勇敢無畏,現在再看,發現片中更多精彩的細節,更加驚豔於其製作手法的高超。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三個角度去發掘這部電影著作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衝擊。
  • 超脫這是一部描寫人性情緒關係的影片,小編強烈建議不要觀看!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解說是一部名叫超脫的電影。小編強烈建議不要觀看!這是一部描寫人性中各種情緒關係的影片,講的是男主面對心理困境時自我懷疑和救贖的痛苦心路歷程。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採用了紀實與虛構影像交融的鏡頭讓整部影片在一種亦真亦幻、真實而又頹喪的氛圍中展開。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最終學校關閉了,有人死去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絲毫沒有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原野》象徵手法的運用,劇中人物的悲劇美
    《原野》的角色比較少,但是人物內心各種戲劇衝突卻錯綜複雜,通過緊張激蕩象徵手法的運用,將人性中裹挾的仇恨、愛欲、妒恨、兇暴、痛苦還有希望交織在一起的感情激流洶湧而出。劇中人內心世界強烈的感情流動和潛意識的變化都讓人久久無法忘卻。
  • 悲劇並不是「悲劇」:藝術明珠古希臘悲劇到底想表達什麼?
    1、埃斯庫羅斯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悲劇詩人,與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一起被稱為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有"悲劇之父"、"有強烈傾向的詩人"的美譽。他在悲劇史上的地位與價值是舉足輕重的,他對於悲劇有許多首創性的貢獻,奠定了悲劇的發展範式。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劇情延伸等多角度解讀佳作《小丑》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劇情延伸「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是什麼讓這部低成本影片在無數投資過億的漫改電影中脫穎而出,做到DC漫改最賺錢的影片;並且讓無數觀眾掏錢進影院而且滿是好評,做到雙贏的局面。
  •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再度出演電影《超脫》,每一幕都讓人淚目
    當看完整部影片後,我發現電影的教育意義適用於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有人的地方就有「超脫」存在的價值。導演託尼·凱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導演,從此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更傾向於和擅長拍攝紀錄片,今天所要講的《超脫》就帶著濃鬱的紀錄片風格,卻一點兒也不跳戲,反而具有更強的視覺感染力。
  • 韓國風格婚紗照拍攝手法大揭秘
    單色背景結合頂光,能夠更加柔和地塑造人物形象。3、不斷的溝通攝影師要與新人事先交流,並在拍攝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新人的喜好和需求,最終把得到的信息融進實際拍攝中。根據客人的外形條件和審美趨向,做出具體拍攝指導,如果客人表現得不理想,要及時找出問題並予以解決。
  • 王傑 史曉林|從「悲劇」到現代中國悲劇觀 ——談電影《大佛普拉斯》的悲劇意蘊
    何彤珊:我覺得影片也許有另種解讀方式,即悲劇來自於「看」。影片大量運用了行車記錄儀、監視器的畫面,還有電視新聞播肚財被警察抓的畫面,存在很多非導演拍到的畫面。即同一事件採用不同拍攝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呈現不同的效果。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是有影像有真相,但真相和影像其實是分離的,就算有影像在,真相也沒有大白,如影片裡老闆殺人的事情並沒解決。
  • 麟閱·悅聽|電影—《超脫》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裡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裡,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 【電影賞析】《超脫》
    這句話即是對「超脫」這一狀態的反映。影片名為《超脫》,光看名字容易讓人聯想到莊子的「逍遙」,但影片內容卻讓人有十成十的壓抑感。這部影片的英文名是影片結尾的粉筆字「DETACHMENT」。影片向我們展示了面對困境的三條道路——超脫;自殺;面對。第一條道路:超脫」我是鈔票,我像張一元紙幣在社會上轉手。被一盞神燈搶劫,精靈出來後大聲喊叫,但眼淚都是為自己而流。一切問題都從那時開始。「亨利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 8.9分的《嘆息橋》,教科書級別的拍攝手法
    但兩位導演用了極其別樣的拍攝手法,給這部戲帶來了絕對不一樣的觀劇感受。01 別具一格的敘事手法傳統的劇情拍攝,大多是按時間順序來推進展開但《嘆息橋》卻用了獨特的多人視角平行敘事的手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視角和回憶裡講述劇情。這樣的敘事手法導演黑澤明在1950年的代表作《羅生門》中大量運用。由於視角不同,對於同一段故事,會有不一樣的情節。
  • 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解讀二戰電影《美麗人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在第四部分,將分析圭多的性格特點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2.獨特的拍攝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由喜到悲的故事《美麗人生》是貝貝尼自編自導自演的,表面上看,貝貝尼用一種極為樂觀的生活態度,為觀眾喜劇性地講述了一個二戰期間頗為悲慘的三口之家的故事。
  • 盤點韓流圈運用one take手法拍攝的高大上MV
    BigBang 《love song》2011年4月推出的專輯《BIGBANG SPECIAL EDITION》中的主打曲《love song》的MV,就是採用了one take的拍攝手法。這部MV的主色調為黑白,表達出一種悲傷情歌的感覺,再加上將拍攝地設置為沙漠,荒蕪的感覺充滿視線,配合成員奔放的姿態,一首另類的情歌就這樣誕生。MV除了是一次性拍攝完成,還運用了空中俯拍的手法,體現YG製作的國際化水準。該MV的拍攝,不僅引進了許多拍攝用的高端設備,同時還啟用大型起重機,耗資高達百萬人民幣。充滿大片的既視感
  • 肖央《誤殺》:解析導演柯汶利,富有成效的拍攝「手法」
    肖央版的《誤殺》將第三版《誤殺瞞天計》中的「聽經」改為了「泰拳」,這一改動堪稱是「神來之筆」,這既符合了架空國家的社會背景與文化,同時也將拳擊本身極具強烈觀賞性、衝突感和緊張的氛圍,與兩個家庭之間的鬥智鬥勇,形成了鮮明的呼應。
  • 人物刻畫的極致——評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人物塑造手法
    影片中人物描繪極具特色,藝術手法高超。 阿甘是電影的主角,是一個特殊的反智人物。電影以他的人聲旁白貫穿全片,使電影具有極強的真實性。片中一開始展示人物運用的是是阿甘的一雙髒鞋,在這裡導演運用了隱喻蒙太奇的表現創作方式,片中也提到這鞋是珍妮給阿甘的,從而導演於鞋上寄託了阿甘對珍妮的愛,以及阿甘的純潔、樸實。同樣,天空飛翔的羽毛也象徵著阿甘的純潔以及他心靈的美好。
  • 李賀神鬼詩悲劇意識的生成與審美管窺
    悽涼的人生境遇、體弱多病的生理特點、憂病畏死的心理特徵、中唐社會的動蕩和各種矛盾的激化,將他經世治國的理想抱負擊個粉碎。所有這些促使他對人生、命運、死亡進行思索,其「鬼詩」便寄寓了詩人對現實的厭惡和對理想的探索,浸潤著濃厚的悲劇意識。而其詩歌的悲劇意識具有獨特的審美,即:以「病」為美,以「悲」為美,以「寒」為美,以「醜」為美,以「怪」為美。
  • 【外國文學】古希臘戲劇/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
    ✪ 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❶  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之父):創作70部悲劇,只留下7部。古希臘悲劇之父,是希臘悲劇形成時期的代表作家,生活在雅典民主制開始形成的時期。在悲劇藝術發展中,他增加了第三個演員,讓歌隊參與劇情,使悲劇衝突的表現得到更加深廣的背景;其悲劇結構完美緊湊,技巧嫻熟;著重從行動上刻畫人物,描寫理想化的人物。(人物塑造:衝突、對比。結構複雜,布局巧妙。)❸  歐裡庇得斯(舞臺上的哲學家):寫了92部劇本,保留了1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