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時代前期名僧,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稱東密)開山祖師,空海15歲學《論語》等漢文書籍,18歲入大學。後來思想逐漸傾向於佛教,24歲著《三教指歸》,敘述他的宗教體驗和一心向佛的思想。這部書是他出家的宣言。他接觸密宗後,開始念誦《大日經》。日本當時還沒有系統的密宗教義,為了解決種種疑難問題,他於804年作為留學僧來中國(唐朝),到長安(今西安)就學於青龍寺的惠果,成為正統密宗第八祖。
26歲的空海與最澄法師一起渡海,歷經各種險境,才從福州登陸。(妖貓傳的扮演者染谷將太現在差不多25歲,陳導很會選人呀)其後又經過近五個月才到達長安,入住西明寺。西明寺是唐代最先收藏佛教經典地方,同時也是最為理想的鑽研佛學之地。之後他到長安青龍寺拜惠果為師。惠果阿闍梨(743年-805年),俗姓馬,京兆昭應縣(今陝西臨潼縣治)人,唐密高僧,真言宗第七祖,住在長安青龍寺東塔院,並設灌頂道場,時稱密宗大師。受唐德宗、唐順宗之崇敬,為三朝國師。當時中國的佛教界非常具有國際視野和平等待人的精神,任人唯賢,舉人以才,空海的才能和悟性得到了惠果老師的高度評價。密宗視宇宙中一切皆為大日如來所顯現,表現其智德方面者稱為金剛界;表現其理性(本來存在這永恆悟性)方面者稱為胎藏界,而密教以灌頂為阿闍黎(上師)向弟子印可傳授時的一種儀式。空海入門後的6月就得到胎藏界灌頂,7月得金剛界灌頂,8月得密教最高位阿闍黎(高僧之位)灌頂。當時惠果門下弟子千餘人,得到傳法灌頂的弟子僅僅6人,而且都經過10年以上的苦修,而空海只用三個月一舉登峰,並被立為大日如來以來真言宗第八祖。
是年年末,惠果圓寂,翌年正月,舉行法事。惠果為聲震長安僧俗兩界名僧,當時長安文人書家雲集,眾人卻單單推舉空海撰寫碑文,著名的「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碑文墨跡,竟然出自自日本和尚空海之手。此碑文在中國早已失傳,而當年空海自抄一份攜回日本,編入《遍照發揮性靈集》中。
公元806年從長安來到天台山國清寺繼續學法。是年他攜帶密宗經典和儒、道、醫、卜書籍等回日本,在高雄山寺開創具有自己特點的日本真言宗,後來在高野山建佛寺。823年得欽賜京都的東寺作為鎮護國家的真言道場。他開辦綜藝種智院(今種智院大學),進行日本最初的平民教育。他長於詩文、漢文學,著有《文鏡秘府論》等書。他學中國王羲之的書法,成為日本書道「大師流」的開創人,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並稱為日本的「三筆」,即三大書法家。835年去世,諡弘法大師。 我們欣賞一下大師的書法
這裡提一下染谷將太的表演還是可以的,劇中他一直是保持微笑的。但為何始終帶著迷之微笑?這是陳導的要求,他說:佛祖拈花一笑,作為一個佛教徒永遠要以微笑迎人,尤其是空海,在歷史上他的笑很有名。在片中,一個被青龍寺拒絕的佛門弟子,仍能微笑,我覺得他非常淡定。染谷將太演得非常好,土匪好演,和尚難演,因為你不容易找著他的動作。我老說染谷將太,你是一個年輕人,可是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他有那種比較淡定的勁兒。
那麼空海回日本後發生了什麼,其實空海對日本除了密教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茶文化。他將從天台山帶來的茶籽分種日本各地,擴大了茶葉在日本的種植區域。空海不僅把茶樹引種過去,把茶道思想和儀軌傳播出去,還有個重要貢獻是把制茶法也帶入日本,這可以說是日本茶道本土化的重要一步。日本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空海等人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因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所以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更是其中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輸入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
那麼話說回來,空海要是活著,就已經一千兩百多歲了,如果去日本真言宗最古老的道場高野山金剛峰寺,更會讓人覺得他真的是活著呢!十分不可思議。這裡要提一個概念入定和圓寂。圓寂就是死去了,而入定即入禪定,《大智度論》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終。在瑜伽和右腦冥想中,入定亦為進入α波狀態(或曰變性意識)的稱呼。佛經上最早記載的入定未死是迦葉尊者。
「昔日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深解佛意,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於汝。復告迦葉,吾將金鏤僧伽黎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彌勒出世。迦葉尊者頭禮佛足,恭順佛意。至世尊圓寂,迦葉尊者於王舍城集結正法三藏。後將正法三藏付囑阿難,獨往雞足山,持世尊所付黎衣,於華首門入定。待至尊彌勒佛下生此間時,亦將登臨雞足山,至迦葉尊者入定處,彈指間,山峰自開,時迦葉授衣致辭,禮敬畢後,身升虛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遂入寂滅。」所以說入定可以保持肉體不死是一種傳說,只有證悟了一定果位的菩薩羅漢入定後才可能保持肉身的不腐。我們(欲界眾生)的身心要靠四食(段食、識食、觸食、思食)維持,如無四食,身心是不能持久的,如入定時間過長,因無四食滋養身心,雖在定中能仗定力維持,但一出定便會身心壞滅。定中四食如何?大乘認為僅無段食(飲食),但有其餘三食維持生命;小乘觀點與此略有差異,認為有漏定者無段食,無漏定者無真實四食,但有相似三食,滅盡定者四食皆無。
那麼日本和歌山縣的高野山金剛峰寺和京都的東寺是日本真言宗兩個根本道場,高野山的人們和僧侶大多數相信,空海至今仍在高野山奧院的靈廟裡打坐、入定。入定,即進入一種無思無想的禪定狀態,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但是這裡的人們顯然覺得空海現在是處於前一種狀態。在寺廟裡,掌管後勤的人被稱為「維那」,一直到現在,每天都有維那給空海送兩頓飯。
據說空海在察覺自己將要入定前就告訴弟子,他要在835年(日本承和二年)3月21日(陰曆)入定,並真的在那一天入定了,於是弟子們為他建立了奧院。1100多年來,人們認為他一直在那裡打坐入定,給他送飯也持續了1100多年。據說送的是素食料理,沒有魚肉,但是豆腐、青菜、醬湯等種類齊全。他們認為:835年3月21日是他的入定日而不是他死去的日子。
除了送飯以外,每年在他入定的那一天,還給他送去衣服。至於那裡面是只有木像,還是真有肉身佛在打坐入定,維那絕對不對外人洩露,就是對弟子和後代也三緘其口。如果到高野山金剛峰寺奧院去觀光,不僅禁止攝影,還貼著寫有「禁止私語」的紙,像是怕打攪空海冥想。
最初有關空海是在打坐、入定的說法出自空海入定後100年,平安中期的東寺僧人仁海(951-1046)的所著《金剛峰寺建立緣起》一書,書中說空海入定49天以後,容顏仍然沒有什麼變化,鬍子和頭髮都在繼續長,而據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成書的《今昔物語集》記載,由於東寺和金剛峰寺曾發生過本末之爭,金剛峰寺失敗,一度由東寺的負者人(當時稱為「長者」)觀賢兼管,並因遭雷擊發生火災等,曾一度荒廢。賢兼那時進過奧院裡的空海靈廟。看見空海正坐在木製的廚子裡,廚子的外邊還有石屋,亂發如雲,有一尺多長。他用剃刀給空海剃髮,又整理了一下空海的衣服和念珠,然後又把廚子和石屋貼上封印。
人們還傳說:空海雖然已經入定,但是仍然到各地行腳,每年陰曆3月21日,在高野山的寶龜院都會舉行為空海換衣服的儀式,那時人們會在空海換下來的衣服上看到旅途的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