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啥意思?古人為何這樣說?

2020-12-22 民俗大文化

成家立業對於一個男人非常重要,婚姻幸福與否對於女子同樣如此。而在古代由於封建制度影響,女子地位非常低下,女子在沒有出嫁之前,家中父母長輩都會教導其應該遵從三從四德,更要當好別人眼中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而在古代周朝,女子婚姻能否維繫取決於丈夫的好惡,丈夫願維繫,就是丈夫的附庸品,丈夫不願意維繫,就會被丈夫掃地出門,可以見古代女子社會低下,根本沒有一點話語權,根本不是為自己活著。

而在新時代,新社會主張男女平等,無論是工作還是婚姻,都有自己的決定權在其中,現在也很少有父母的「媒妁之言」,而是更希望自己子女婚後能夠幸福,就比如這句俗語「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其中暗含家中長輩的關懷以及女子的自主觀念,為人婦為人母,做到這樣才能真的幸福。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何意?且聽我一一道來。

下堂不為母

古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將進酒》中寫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大家認為其中高堂一詞代指的是父母,其實則不然,是指高敞的廳堂。在現代而言,高堂是指堂屋,在古代堂屋一般是會客、議事或舉行祭祀典禮所用的地方,所以地方特殊。而且古代對於為官之人,稱之為居於高堂之人,其實也是一種尊稱。而在一家之中,父母身份最高,有時候被稱為一堂之主。

而母親居於家中被稱之為「在堂」,如若被休或者改嫁則被稱之為「下堂」。而在古代雖然男權為上,縱然女子地位低下、容顏衰老變成糟糠之妻,但卻不是想休就休的,只有犯了「七出之條」才能休妻,如若女子被丈夫所休,那麼這個女子肯定道德品行不夠端莊,對於這樣一個犯有「七出之條」的女子,丈夫為了維護家族名聲不被摸黑,是絕對不允許孩子認人為母親的,同時也怕這樣的「母親」接觸孩子,教壞孩子,怕孩子的品德受其影響。

而在古代女子改嫁也是有所發生的,一般情況多因丈夫去世。而這個時候性質就不一樣了,母親如若改嫁,其姓氏也會跟著男方改變,也意味著同已逝夫家之人沒有任何的聯繫了,所以已逝夫家的長輩也不會讓子孫去認這樣的「下堂母」為母親的。

其實在當今婚戀觀念和古時候對比,有太大的反差,當今主張男女婚戀自由,婚後不合也可以離婚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在古代,女子家中之人講究「從一而終」,如若丈夫去世,甚至會為女子樹立「貞潔牌坊」,表面看來是為了表彰女子的忠貞,其實則是限制了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雖然當今社會開放了,都有了追求幸福的權利,且離婚率大多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多是男女雙方性格不合以及婆媳關係等原因才離婚的,如若真的過不到一起真的不要勉強,如若是真心相愛,那麼就為自己的孩子考慮一下。

過繼不為兒

相信大家對於「過繼」一詞並不陌生,過繼的意思是指自己沒有兒子,收養同宗之子為子嗣,是一種傳宗接代的收養行為,主要是為了繼承香火,怕家中後繼無人,特別是家中有產業的大家族。而這句「過繼不為兒」,主要是針對已經過繼而來的孩子與原家族的關係,過繼的雙方為了明確孩子的身份,會讓過繼而來的孩子與原家族撇清關係,不能認原來的父親為父。所以才有了「過繼不為兒」的說法。

還有一種情況是過繼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大家都知道,自己孩子誰也不會輕易放手讓別人來養的,除非迫不得已。同樣的過繼而來的孩子同樣不能認原父親為父,而且雙方同樣會劃清界限,基本上也不會往來。

其實至今而言,這句俗語「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在大多數人看來同樣被視為真理。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最為受苦莫過於孩子,離異的一方父親很少讓子女認母親,過繼家庭根本不會讓孩子認親生父母,生怕一生之心血付之東流,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為父母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隨著時代的發展,就算雙方離異,由於法律的約束,夫妻雙方都有責任負責孩的生活,而就算是領養的孩子如若養父母思想開明,孩子教育得當,去見親生父母也無不妥。

以上是為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話有何看法?你認為孩子應該尋找親生父母嗎?離婚的母親,孩子應該叫其母親嗎?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民間常說:「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在新時代,新社會主張男女平等,無論是工作還是婚姻,都有自己的決定權在其中,現在也很少有父母的「媒妁之言」,而是更希望自己子女婚後能夠幸福,就比如這句俗語「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其中暗含家中長輩的關懷以及女子的自主觀念,為人婦為人母,做到這樣才能真的幸福。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何意?且聽我一一道來。
  • 老話說:「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你知道什麼是「下堂」嗎?
    如今人們對離婚也看淡了,特別是年輕人,稍有不順心就會離婚,如果沒有孩子還好,如果有孩子的話,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有句農村俗語叫做:「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的「下堂不為母」意思就是妻子被休掉之後,就徹底在這個家族被除名了,就連孩子也不能再認這個母親了。因為被休掉的女人,一般都是品行不端,所以男方是不會允許孩子和母親見面的。就算不是被丈夫休掉的,也有可能是丈夫去世,只要妻子再嫁,男方家裡也不會允許孩子和母親見面了。
  •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
    摘要: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文/農夫也瘋狂在你們村裡還有人養馬或者是養驢嗎?因為我們這裡地處比較偏僻,在以前村子裡不僅養牛的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人養驢,就連養馬的也有幾家,養殖這些大型的牲畜主要是用它們來拖拉一些糧食。
  •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
  • 俗語:「冷棺莫入村,熱孝莫登門」,啥意思?古人的告誡
    古人對於生活有著自己的總結,在農村地區廣為流傳的俗語就是古代村人的觀點和勸誡。這些俗語其實是史書忽略的角落,逐鹿中原、天下興亡是丹青卷的主旋律,至於鄉閭間的事,除了奇聞怪談,連載入州府或郡縣的地方志都辦不到。
  • 俗語「日日添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啥意思?古人智慧之談!
    俗語「日日添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啥意思?古人智慧之談!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生活當中經常能夠聽到老人講一些「老話」,比如「寧吃開眉飯,不吃皺眉粥」,說的是人要有尊嚴,千萬不要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低頭彎腰喪屍自己的尊嚴。
  • 老話常說「晚不梳頭,早不說夢」,啥意思?為何古人如此忌諱?
    在傳統文化中,其中不乏一些神奇古怪之事,而擁有著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中國,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野史流傳亦或是口口相傳,在每個地方,總會有屬於各自的傳說,更有許多忌諱之談,比如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壽不送煙」,所講的就是送禮的忌諱,再比如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必有事」,意思是說三拜已是大禮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推薦閱讀」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01 母在不慶生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
  • 古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最初我就是弄不明白是啥意思,直到後來問了村裡的老人,我才稍微懂了那麼一點。這句俗語從《禮記·曲禮》中的「父子不同席」改編而來。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這句話就是:父子之間不能同桌吃飯,叔侄之間不能對著喝酒。為何古代會有這樣的忌諱呢?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從我國的喝酒文化開始說起。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喜歡喝酒,特別是周末閒暇的時間,坐下來小酌兩杯很是有意境。
  • 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啥意思?為何孩子取名不能「太大」?
    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啥意思?為何孩子取名不能「太大」?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而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說其他的,光是給孩子取名字就是很有講究的。這樣雖然縮小了取名的範圍,但是卻也有好處的,那就是同一個宗族的人,只要知道名字就會知道它的輩分,這樣也就不會亂了輩分,然而如今按照輩分取名在農村也過時了。說到給孩子取名,相信不少家長都有聽說過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到底是啥意思呢?為何孩子取名不能「太大」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覷
    有人說俗語已經是過時的言論,跟不上現在發展的潮流,事實上俗語文化不全是這樣,有些俗語文化與時俱進,而且放之四海皆準,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那麼這句俗語有著什麼深刻的含義呢?老祖宗說出的這句俗語,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幫助,小面小編就和你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背後暗藏的智慧。
  • 俗語:「男凹女凸,不孤就寡」,啥意思?古人的擇偶教訓
    比如說《孟子》中的「君子遠庖廚」,本意是說君子不忍心親眼看見走獸飛禽如何在廚師的炮製下變作人們腹中的餐食,所以要遠離這樣殘忍的所在。有些俗語聽起來有些沒頭沒腦的,但是仔細分析後會發現,還是很有道理的。男凹女凸,不寡就孤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其實就是古人擇偶上面的經驗教訓。
  • 「人窮不省三錢,無錢不走三門」啥意思?牢記古人的金玉良言
    (本篇為俗語之第034期)01、一提起俗語,多數人對它都不怎麼陌生。俗語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一兩句類似順口溜的短話,其中卻涵蓋著至深的人生道理。身邊的老輩人在平時說話聊天的時候,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兩句這樣的老話,比如這句「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雖然聽起來很俗氣,但弄明白其意後,還真的是這麼個理!
  •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是出自杜甫的《石壕吏》。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面有了孫子以後,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穿過一件好衣裳。《藏羚羊跪拜》還記得嗎?這是我們在上學讀到的一則課文,相信惹的不少的莘莘學子們眼眶含淚。
  • 農村俗語「三不豪四不富,五不娶六不嫁」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我國的民間文化成長於廣袤的華夏大地上,受眾之廣,風格之鮮明,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特別是民間的俗語文化,更是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同,並且在時代的延續中,不斷的融入時代特色文化的元素。我想這也是俗語歷經千年不衰,並散發燦燦金光的原因吧。
  •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貧窮與富有,自古以來這樣的貧富關係都是存在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中不乏富有之人,更不缺乏窮人。當然!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千萬不要放棄自己做人的底線以及尊嚴。
  • 農村俗語「富家不娶身無肉」,說的啥意思?古人談男女結合的講究
    農村俗語「富家不娶身無肉」,說的啥意思?古人談男女結合的講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審美觀,最為普遍的就是被大眾接受程度最高的。當然,整體之中也有個體,所以觀念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要不違背公序良俗,那就是一個可以被大家接受的價值觀。
  • 【故事】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是我國古代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語,意思是說患難與共的妻子,哪怕有一天發達了、富貴了也不可拋棄。這句話出自《後漢書》卷26《宋弘傳》,講述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要讓大臣宋弘拋棄自己長相醜陋的妻子,娶既漂亮又有地位和身份的湖陽公主即光武帝的姐姐為妻,但遭到宋弘嚴詞拒絕的故事。宋弘說:「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民間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家敗人散子不歸」,啥意思?
    千百年來,古人根據蓋房子的經驗,總結出與之相關的俗語,其中不乏涉及風水學的,經過口口相傳,這些俗語流傳到今天。由於古代科技落後,俗語中難免有封建迷信的嫌疑,但仔細分析下來,並不都是迷信,比如咱們要講的這句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家敗人散子不歸。」是啥意思呢?
  • 無奈的「過繼爹」
    原本是一次極平常的探視,為何會觸動我?只因為這位族叔和這位堂弟有一個我和兒子共同的稱謂——「過繼爹」——儘管我並未認可,兒子也從未認過。我以上對「過繼爹」不甚明了,只知道那是一種有著特殊關係的稱謂,且有著諸多的迷信色彩。後來上網查看,有如下解釋:過繼,亦稱「繼」、過房、過嗣、繼嗣,是傳統觀念中的一種收養行為,大多數是為了延續男性繼承人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