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和20年前相較,公路交通成了重慶東部丘陵地貌裡的一種顯著的大地景觀。它的曲折迂迴與多樣的地貌交織在一起,極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出行問題。
同樣帶來的改善,還有村民的收入、補貼、自來水、天然氣以及光纖網絡的入戶,即便門口顯著的廣播喇叭還不時的推送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生動的惠民致富節目,令人恍惚這場30年的光景,但真實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五十年來,渝東傳統的新居建造,幾乎沒有考慮任何朝向,能在不大的用地上,獲得有效的建設面積,並滿足「羅盤」的指向,顯得極為重要。
航拍圖
少年的記憶裡,三開間的老宅,總是有大把時光面對夕陽,視線對岸的中心,200年的黃角樹,背光成剪影,依然抹不去。而石砌的單榀牆,自製的水泥空心磚,鋼筋混凝土預製樓板即為80年代民居的主要建材。小扇的窗口,尋不見玻璃,木框搖搖欲墜。
沿道路夜景
入口和閣樓
這些記憶的影響,逐漸成為一種圖景,取代了建築師原始的切入點。
組合
新的建築以替代原有的危房,異地重建的選址避開了耕地和林地紅線,同時獲得了便利的交通,坐落得「剛剛好」。
半俯瞰圖
想要房子簡單又前如其分,居住的各個功能被分解後安排在不同高度的場地上,相對獨立。
剖面圖
廳被設置在最上的標高,通過廊連接入口部分,具有公共屬性;
走廊
餐廳
客廳
臥室被設置在下層標高,獲得下院的內向景觀及私密性。
可變臥室
從庭院看臥室
當地建造傳統裡的石砌牆,作為了聯繫各功能的「關係」,以此帶來的尺度各異的院落承接不同功能單元「觀」或者「用」的需要。以此形成的圍合的內向的居住場所,模糊了傳統建築的朝向,但光線依然從西向進入,契合了老宅獨特的場所精神。
石砌牆
主體的廳和房是鋼結構金屬屋面。形似「異物」,卻契合了當下真實的鄉鎮圖景(鋼結構與金屬屋頂形成棚子由於其防水性能好、造價低廉和便於施工,已成為鄉鎮建造活動裡最為常用的手段和材料)。
與此對應的廳的水平感(身體新經驗)和房的三角形屋面的包裹感成為二分關係,並同時反映在高度的變化上。
朝向庭院部分的大面積玻璃,模糊了室內外的空間關係,得以讓自然進入室內。
廳與閣樓
塔作為一種視覺向量上的延伸,居中,可變。
下院的棚,作為房的對照,從構造方式與材料選擇,則保留了「理想」的「傳統」。即:三分水的坡度,來自傳統的屋架關係,木柱與木樑作為主要承重構件,回收自鄰居家的青瓦。
建造
磚、石、木匠作為傳統建造的主要工種,覆蓋了整個建造活動。
而鋼筋工和焊工則作為新的生產方式,加入到二十一世紀濃烈的城市化進程中。
施工的控制,得益於作為木匠的主人,漸進的調和了其餘工種潛意識裡的不準確性。
夜間俯瞰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雨宅——木匠的家
地點:重慶市墊江縣坪山鎮求雨堡
建築設計:小寫建築事務所
主創設計:李偉、袁媛、李亮
攝影:何煉 直譯建築攝
版權聲明:轉載作品,本文來源於 小寫建築事務所 ,由( 創研社 ) 整編而成。
原文地址:小寫建築事務所, 如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長期接受各類作品、資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