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電影,正在殺死好奇心

2021-02-22 看理想

今天人們確實是一邊以人類從未有過的密度娛樂著,一邊深深地感受著娛樂後的空虛和無聊。
娛樂的生活是扼死好奇心的,是「改變」的敵人,是一間舒適的「空調房」,那裡面不光提供快感,也提供自我陶醉。但娛樂確實並不讓人真正滿足,它是一種永遠吃不飽的假糧食,是安慰劑。

上一篇關於《寄生蟲》的文章(點擊藍字即可閱讀),我提出一個觀點:「2011年《一次別離》後沒有好電影」,有讀者難以認同,也因此希望我給出我的一份影單推薦。

但我覺得僅僅提供一個影單實在意義不大,現在各種電影推薦鋪天蓋地,比起這些電影是什麼,「這些電影為何好」可能更值得一說。

另外,「為何好」當然與「電影」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高度相關,以及我是如何看待「電影」這種媒介形式。

我的核心觀點是:珍惜電影,因為電影是少有的能讓我們「改變」的契機,而「改變」在今天實在是太難太難。

看到這裡,我想一個很直覺的疑惑就是:你說的是什麼「改變」?為什麼我們要「改變」?


1.

電影熱時代的「冷眼」

不需要列舉票房或銀幕數據,電影無疑已經成為最主流的娛樂方式,在當今城市人的生活中,電影實在扮演重要角色。但這個「角色」是什麼,是一個值得好好思索和玩味的東西。

有一次我在星巴克不小心聽到旁邊一對男女聊天,他們大概是相親見面,正在交換彼此的生活,當然不可避免聊到電影(我想這也是電影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個旁證)。

他們很快就電影的問題達成了共識:都不喜歡文戲,不喜歡文藝電影。當時正是《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之時,他們也都各自看過了這部電影,也是一致地大呼上當。他們還談到對漫威電影的喜愛,還談到在B站(嗶哩嗶哩)以高倍速觀看電影的經歷。

你可能認為我又要來進行一番現代性娛樂批判,那實在沒有必要,也陳詞濫調了。批判人們「缺乏耐心」或「過度娛樂」的文章很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點讚並轉發這些文章,在人前聊著電影大師,經典老片,回家還是以高倍速在B站刷娛樂電影。

所以今天完全不是要寫上一篇佔據「鄙視鏈」高位的電影文章,然後我們大家在這裡擊掌相慶,過過癮。我要說的比這更複雜一些。

在星巴克聽到的這個例子很直白,在今天的主流語境下,也是一種「消極文化」的敘述方式。但換個敘述方式,立即就是個更好接受的版本,就是上一篇《寄生蟲》文章最高贊的評論,評論的內容是:

「作者(註:指的我)應該不是電影行業從業者,商業電影編劇有固定模式,這個片導演自己說了,是個類型片,也就是商業片,本身沒指望拿獎,背後資本一來二去拿獎不能怪電影本身,類型電影不該引來這麼大偏見。」

言下之意,我上一篇對《寄生蟲》的批評過分了,這片的定位就是「類型片」,為何要以非類型片的方式來要求?這就如同說,我用日料的標準來評价川菜,嫌川菜口味太重,是有失偏頗的。

2.

類型片——

電影業曾經難以啟齒的「配角」

那就從類型片開始聊聊電影這個話題。

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大多數電影的特徵,是司空見慣的。很多在今日司空見慣的東西,遠沒有它看上去那麼平常合理。

類型片當然是好萊塢產物,其起源早自1930年代,那正是大蕭條的前夜,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因為大蕭條而打響。

我們也明白,在蕭條來臨的前夜,人們總是最強烈地感受到強盛和欣欣向榮。

彼時好萊塢一片繁榮,競爭激烈。精明的發行方想出一個在今天依然有效的促銷策略——「買一贈一」,即Double Feature發行制度:一張電影票,可以看兩部電影,第二部短小一些,預算較低,但是依然精彩。

這就是所謂的B級片,「B」的命名來源於電影記錄磁碟的A面B面,當時附在正片B面的短小刺激、用於搭售的電影,是類型片的起源。

早期B型片海報,多為驚悚科幻、暴力恐怖題材

這些電影預算少,時長短,但必須娛樂性十足,不然也無法完成搭售價值。請注意,「高效地提供具有娛樂價值的內容」,幾乎必然地意味著「套路化」,早期的電影套路(類型)由此產生,例如西部片、驚悚科幻、恐怖片,這就是最早的類型片。

在好萊塢的體系內,與B-MOVIE類型片相對的,是Arthouse Film。這裡「art」沒有「藝術」的意謂,實際上在西文傳統裡「art」更多是指「技藝」,像人文教育之「人文」就是「liberal arts」,在這個詞彙裡面與藝術完全無關。

Arthouse Film就是指那種技術精湛,具有開創性的電影,可想在1930年時代,還未有成熟的電影工業,凡是大手筆投資的電影,都具有極強的開創性。

例如迪卡普裡奧主演的《飛行家》,所描繪的就是美國航空大亨霍華德·休斯,他在1930年極盡奢侈的電影《地獄天使》就是一部極具開創性的電影,可以說是今天「戰爭」類型片的開創者。

所以對於電影,大概可以由一個簡單的二分法作為我們進一步探究的結構。

電影確實可以分作「類型片」和「非類型片」,在娛樂性電影受眾最多的地方,當然需要批量性地生產「類型片」。我們熟悉的例子是印度寶萊塢,更熟悉的例子是前兩年風靡的「網大(網絡大電影)」,各視頻網站的網大都是十足的類型片,在其中甚至可以單獨列出「西遊魔幻」這一細分類型。

類型片就是這麼一種低風險,觀看門檻較低的,適合於商業推廣的電影類型。

3.

挺直腰杆的類型片——

消遣與嚴肅成了「平行」的趣味

類型片本是電影序列中的「低級產物」,我們聽過不少B級片出生的導演,摸爬滾打也要進入Arthouse的序列。之前觀看類型片,也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這是人們不值一提的消遣和愛好。(我知道現在有很多B級片愛好者,看到這裡肯定已經要暴跳如雷的為B級片正名了,你們先等我再多說幾句。)

但今天,「類型片」儼然已經是可以為一部電影「正名」的概念。

電影再不是「具有開創性的電影」到「搭售的娛樂電影」這樣從高到低的序列,在今天,「提供娛樂價值的類型片」和「提供所謂思想價值的非類型片」不過是兩種平行的類別。

這是消遣與嚴肅平等的時代,消遣和嚴肅僅僅是兩種平行的趣味,或是一個人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

還是用飲食的比喻,就像是一個人這段時間好吃鹹,下一段時間好吃甜,甜鹹並無高低之分。

在這裡,我上一篇文章是何種「偏見」就清楚了,這就是一種「非類型片更好,非娛樂性電影比娛樂電影更好」的偏見,類似於一種認為「日料一定比川菜好」的偏見。

可以看出,從一種高低序列,到平行序列,其原因不是因為80年過去,「娛樂」發生了什麼變化,獲得了什麼了不得的價值。

當然是因為「非娛樂」在過去有巨大的價值,到今天,這個價值我們已經感受不到了。

4.

嚴肅 VS 娛樂

「潛移默化」的作用也無法為嚴肅遮羞

嚴肅的東西有什麼價值?在今天有一種流俗的觀點,認為嚴肅之物,或是藝術,對人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藝術的功能是一種薰陶和感染。

可是在我看來,這是「藝術無用論」最後的遮羞布,實在編不出嚴肅之物與藝術的作用,就辯稱雖然你看不到摸不著,但其實在悄悄地發揮著最大的作用。

人們有沒有接受這套說辭呢?我想大家已經用腳投票,徹底地證明了。在藝術從業者還羞羞答答地主張這種隱秘的、感應式的作用時,人們早已拋棄了這套玄學。

現代生活充滿了可以立即起效之物,娛樂電影可以讓人當下感受樂趣,遊戲、美食亦是,而且它們越來越快,越來越密集,密集到抖音這樣的程度。

也別覺得「娛樂」一定是嘻嘻哈哈,「娛樂」也可以讓你哭哭啼啼,很多極盡煽情能事的災難、愛情類型片,在裡面聲光電全開,讓人哭出來,同樣是一種娛樂。

也別覺得「娛樂」一定是笑或哭,很多極盡「符號搬弄」能事的犯罪、劇情類型片,在裡面起承轉合,讓人看完大呼「燒腦」,感覺自己智商似乎比旁人高出幾分,同樣是一種娛樂。

也別覺得「娛樂」一定是一種完全自利的情緒,很多看上去揭露社會問題的電影,在裡面悲傷的疾呼,讓人看完大呼「天道不公」,感覺自己社會責任心雄雄,同樣是一種娛樂。

這些都不需要「潛移默化」,都是直來直去的情感,不管是哭是笑,是聰明還是一種自感偉大的陶醉,娛樂可以給人這麼多東西。哪還輪得著「潛移默化」來發揮作用。

5.

哪裡還有「新東西」?

你可能開始覺得我胡攪蠻纏了,為什麼把「燒腦的」,「感動的」,甚至「責任心」的,都叫做「娛樂」?

我想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有點難接受,但非常典型的例子了。《我不是藥神》為什麼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娛樂片,和《寄生蟲》一樣。

《我不是藥神》劇照

人人都知道病痛的可怕,生命的可貴,在嚴格的法與情感的人命之間,主角給病人帶來「生」的可能,這是一種「善」,和這種「善」相比,走私的「惡」顯得並不重要。

這是看完電影後,人們會得到的新觀念,還是看電影前,人們就早已經知道的東西?

電影僅僅是將這個東西以更激烈的衝突和更煽情的情節予以呈現。《寄生蟲》也是一樣,富人看不起窮人,窮人也非善類,有道德瑕疵,這是人們看電影得出的新感受,還是看電影前,人們早就明白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類電影都是「娛樂」的原因,《前任》中的「愛情真苦」和《我不是藥神》中的「病人真可憐」,「小人物真偉大」才是平行的東西,這是人們在生活中最表淺的「擔憂」和「自我感動」,電影將其呈現,讓人在影院高潮連連,像是得了人生的大感悟。

然後呢?有什麼新東西嗎?請問《我不是藥神》中有任何令人困惑的情節嗎?哪一處劇情讓人難以理解?

如果所有這一切都是早已經被我們理解透了的「社會現實」,裡面自然不會有新東西,沒有新東西,當然我們也很難從中有任何改變。

我想請諸位回想,你可曾看過什麼讓你有些疑惑的電影,不是那種故弄玄虛的cult片。如果看過楊德昌電影《一一》的人,應該明白我說的那種疑惑,那種模糊但確鑿存在的,一片龐大氤氳的水氣。

6.

娛樂的生活扼死好奇心

但現在的人不愛水氣,愛驕陽。今天的人最好談好奇心,怕是我們確實最缺乏好奇心。

多了解幾個漫威英雄恐怕算不上好奇心,開頭我描述的那段星巴克對話,對文戲的缺乏耐心和所謂「文藝電影」的厭惡,其實是對「理解門檻」的厭惡

美隊和敵人大打一架沒啥難理解的,滅霸要毀滅一半的人,因為人多了就容易沒了秩序(甚至有人認為這也挺深刻的)也很好理解。


在我的觀察中,今天的人的確沒有好奇心,稍有理解門檻的東西,不管是書籍還是電影,甚至一篇公眾號文章,他們都不想投入精力。

當然,你也無法在流行著抖音、多倍速播放、網絡小說的氛圍裡,苛求人們竟然還可以保住好奇心。

這當然回答了2011年後好電影消失的原因,答案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失去了對新東西的興趣,不再重視好電影帶來的價值。

類型片與非類型片僅僅是兩種平行的「趣味」,沒有高下之分,後者沒有市場,前者名利雙收。拍好電影「太不划算」。

正如另一個我們經常聽到的例子一樣,我想觀眾也只會獲得他們配得上的電影,沒有好電影的真正原因,是觀眾不配,喪失觀賞好電影觀眾的時代,自然是好電影消失的時代。

我想我的觀點沒那麼難接受,今天人們確實是一邊以人類從未有過的密度娛樂著,一邊深深地感受著娛樂後的空虛和無聊。

這是一種深深的矛盾。

娛樂的生活是扼死好奇心的,是「改變」的敵人,是一間舒適的「空調房」,那裡面不光提供快感,也提供自我陶醉。

但娛樂確實並不讓人真正滿足,它是一種永遠吃不飽的假糧食,是安慰劑。

當然我們也明白,在我們每一個熱血上腦,每一個自我陶醉,每一個深感快樂的空虛時刻背後,也都有一個數錢的人,在我們的墮落和惡習上,構築他的權力和王國。

7.

電影的「作用」

作為生活單調無趣的現代人,電影能夠有什麼作用?當然回答這個問題的思路已經蘊含在其假設中了,當代人經驗極其單調,被封閉在資本主義晚期文化中,城市多彩紛呈但千篇一律。

人們不真誠地在無聊中渴求著「新東西」。

但它可能是電影嗎?電影能不能為我們帶來「新東西」?且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難以感受的衝擊,而是一種實質的影響。

在我看來,不僅是可能的,而且電影是我們最可以依靠的「新東西」。

福柯有一部文集,中譯本出版名為《福柯看電影》,在其中,他也表達了相當類似的看法(這將是下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福柯看電影》,[法] 帕特裡斯·馬尼利耶/[法] 道爾·扎班揚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我在最後推薦了十部電影,這些電影都對我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實際影響,很多甚至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選擇。

這裡面沒有特別偏門的電影,都是比較經典和膾炙人口的,肯定會有鐵桿的電影愛好者認為這個推薦的「逼格」太低,不過我個人確實沒有涉獵太過偏門的小眾電影,也就很誠實地推薦這些吧。

本期影單推薦

《竊聽風暴》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2006


後 記

「電影在今天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這個主題,在我下筆之後,發現這個問題要說明白比我想像得更為複雜,所以如前面題目中所見,我將分上、下兩期,用一種遞進的方式闡明我的觀點,包括關於「改變」的論述。

這個話題很重要,畢竟電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關鍵要素。

在下一篇文章之前,我希望你可以把前面推薦的電影看上兩三部,因為下一篇文章中肯定會引用一些例子,看這些電影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而且所有這些電影,都值得一看再看。


本期編輯:貓爺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相關焦點

  • 【閱讀時間】好奇心殺死了貓,還是被貓殺死了?
    好奇心是第一階段,也是尋找挑戰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不是上天給有天賦的人恩賜的禮物,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沒有邊界的好奇心。  有研究者記錄下一個5歲以下的孩子在4天時間裡詢問關於「為什麼」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僅僅是為了吸引媽媽的注意。研究者對孩子提問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總結,發現40題其中有13道問題時純粹好奇心的表達。
  • TA解讀《妖貓傳》:好奇心殺死貓
    文|劉涵《妖貓傳》這部電影在一開場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它的旁白是一位日本僧人。這句旁白為觀看電影提供了一種可供採用的角度和基調:我們不再以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人的內部視角觀影,相反我們將採用一種外部的異國視角。這種全新看待中國歷史上著名事件的視角,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如果說好奇心殺死貓的話,我心中的貓已經立刻產生了好奇。
  • 什麼是電影類型?什麼是類型電影?
    其實我們通常講的電影類型呢,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講的什麼故事以及如何講故事,從而電影類型就具有了兩種不同的概念:一種是指電影類型主要從電影敘事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以及電影的的內容、形式、功能來劃分,如故事片、紀錄片、文藝片、驚險/動作片等。類似於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 《法國中尉的女人》《英雄》《敢死隊》《第一滴血》 等等。
  • 類型電影正在扼殺創造力?丨幕後學院
    Genre,類型,也是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中的高頻詞。甚至他的這趟4小時電影之旅大多是圍繞西部片、黑色電影、B級片這樣的類型電影展開的。那麼,為什麼他會如此強調類型呢?事實上,某些傑出的美國導演也要倚仗既有的電影類型……創作者如格裡菲斯、基頓、明奈利等都屬於類型電影……我們越發可以看出,那些公認的美國「作者」導演最傑出、最具表現力的作品恰恰是在高度慣例化的形式框架中完成的。
  • 愛鎖電影講座(10)電影的類型
    說回來電影。電影剛誕生的時候比較簡單,沒有分類的必要。在上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電影越來越多,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色,就有分類的必要了。尤其是某一部電影突然火了,會帶動一種類型的出現。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的題材往往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比如,沒有美國西部淘金熱和大開發,就不會有西部片這個電影類型的出現。
  • 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宋祖德和劉信達的電影
    強烈的好奇心從我的腳後跟處一下湧了上來,他們拍過怎樣的電影,我想看一下。原來宋祖德和劉信達是堂兄弟,至於為什么姓氏不同就不得而知了。經查閱,宋祖德導演作品1部,編劇2部,演出5部。劉信達編劇作品1部,而標榜作家的他已經被作協除名。我隨機挑選了兩部來看,其一名叫《相親風雲錄》,這是它的海報。
  • 網飛這樣的公司,正在殺死電影和電影院
    在錄像租賃店裡自學成才的小痞子昆汀·塔倫蒂諾,後來顛覆了好萊塢影視的敘事傳統;而脫胎於錄像租賃行業的網飛,正在各個層面上顛覆影視的遊戲規則。所有在網飛首映的電影,都會選擇在線上線下同時上映,而美國電影產業的窗口期政策 ,卻規定電影需要在電影院放映90天左右之後,才能夠出現在流媒體和家庭錄像產品上;所有在網飛首映的劇集,都是直接放出全集,省去觀眾漫長的追劇過程;甚至,就連單集的長度也不再需要統一。
  • 通過這十部電影放縱您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好奇心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斯裡弗納擅長研究病態好奇心,令他感到震驚,尤其是當他注意到1995年電影《極度恐慌》的受歡迎程度出現類似飆升時。人們為什麼會尋找可能會避免受到傳染病威脅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呢?「這些電影表達了人們的好奇心,如果這是一次實驗室事故,那會是什麼樣?」 斯克裡弗納說。「再說一次,人們做什麼?他們合作嗎?面對普遍威脅時他們不合作嗎?我們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感興趣,因為這是我們必須控制的另一個變量,因為我們沒有習慣控制我們的日常生活。」
  • 一個關於姐姐親手殺死弟弟的電影《小委託人》
    政鏵開始了繁忙的工作,漸漸淡忘這件事時,他聽到了姐姐親手殺死了弟弟的消息。了解姐弟的政鏵清楚這不是案件的真相,最後選擇回到姐姐身邊幫助她。打開了不願相信任何人的姐姐的心扉,讓姐姐說出了真相,並在會錄像的玩偶裡找到了證據。最終這位新媽媽被判處有期徒刑16年。可16年的牢獄之災也換不回一條生命, 一條連母親的溫暖都未曾感受過的生命。
  •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漫威正在殺死電影
    ㈠ 漫威正在影響其他好萊塢製片廠走向超級英雄電影之路2008年漫威宇宙首部電影在自己都遭到這樣的狀況下,馬丁•斯科塞斯勸告那些電影行業的新人或即將加入其中的人現在的情況是非常殘酷的,不利於藝術。(三)漫威電影正在改變觀眾對電影的定義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刻板印象,意思是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在電影藝術開始工業化和產業化後這種現象或者是問題便多多少少的出現了。
  • 好奇心不殺貓,卻害了女高中生——不可思議風味的日本漫畫短篇
    但是本次卻少有地連續放兩話,就是高橋聖一筆下,《好奇心會殺死女子高中生》兩篇「以女高中生為主角的科幻故事」。慣例的解說與考察 柚子原蜜柑本書主角,好奇心旺盛,一直引發各種麻煩。《好奇心會殺死女子高中生》是他首部連載作品。2016年開始連載,2019年完結、全兩卷。
  • 乾貨 | 日本恐怖電影的類型脈絡簡史
    縱觀日本恐怖片類型中的幾大亞類型,大致分為4種:「御靈電影」「殘虐電影」「末世電影」「怪獸/畸形人電影」《鬼娃娃花子》(1995)中花子被壞人殺死在學校廁所中,因此鬼魂一直在學校作祟。《咒怨》(2002)中的伽耶子的丈夫在懷疑妻子有外遇並殺死妻子後無故暴斃,顯然是受到了伽耶子的詛咒。
  • 《殺死比爾》觀後感:無法複製的傑作電影特例
    精彩劇照《殺死比爾》是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執導的作品,不同於好萊塢大多數影片的風格,其中有一部分是出於他對東方電影和漫畫的熱愛,所以在片中大量場景和動作場面都充滿了東方色彩。昆汀塔倫提諾精通並喜歡各種類型電影手法和風格,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都知道,在《殺死比爾》上下集中,總共分為八個章節,可以說是每進入一個章節,我們就像在一部新類型的影片一般,看著劇中人物進入另一種層次的表現。
  • 《來自深淵》好奇心與冒險的浪漫
    一個未知的無底深淵,充滿奇珍異寶的異世界遺物和未知生物,力場和詛咒,這個地方非常像一個陷阱,吞沒著被利益和好奇心驅使的人們。男女主雖然說是被內心的情感驅使,「想要找到媽媽」和「想知道自己是誰」,對我來說都是好奇心的驅使。不是利益而是為了好奇心前往地下,豁出去自己的生命,對抗各種未知危險,的確非常無藥可救,但也非常浪漫。不過總感覺有點兒童色情的擦邊球,罷了。
  • 恐怖電影套路指南:看看什麼最有可能殺死你
    (此處自行加上你的名字)在那些年你們一起看過的恐怖電影中,總會有一些人人喜聞樂見的類型元素。比如早期公路恐怖片的經典模式「年輕人+自駕遊+密閉恐懼+死亡陰影」,就由七八十年代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和《鬼玩人》等片開始延續至今。本文就是一篇不靠譜指南,餵你食用恐怖電影中的那些經(chen)典(ci)橋(lan)段(diao)。
  • 好奇心害死貓,不好奇害死人
    Cort 1565 Grammar你身邊生活著殭屍,體現為他們愛說這幾句話:沒什麼用的!事情都一樣!不過如此!這些話聽起來飽經風霜,其實是缺失好奇心的標誌,有些年輕人覺得這麼說很酷,是在找死,不僅不躲殭屍咬,反而主動去咬殭屍。因為好奇心可以培養,也可以殺死。 說到這種話題,怎能少了一位永遠的男主角呢,他就是愛因斯坦,關於好奇心,他是這麼說的:「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不過有強烈的好奇心。」
  • 《殺死比爾2》,一部超棒的電影
    —— 羅素文/秋空明月懸【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這部電影是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導的,他導過很多電影其中還有《八惡人》,2013年憑藉電影《被解救的姜戈》獲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殺死比爾2》是繼上一部的復仇計劃的電影,女主歷經千辛萬苦活了過來,等她醒來時就開始了廣告詞似的咆哮暴怒的復仇。
  • 漫威正在尋找「喬爾·金納曼類型」的演員加盟《蜘蛛俠3》
    關於這一電影的劇情和選角,索尼和漫威都守口如瓶,目前只知道赫蘭德和贊達亞肯定會回歸。彼得的同學「閃電」應該也會再次在電影中出現,依舊由託尼·雷沃羅利飾演。至於大家非常關心的反派,別說選角了,連到底是哪一個反派會出現在電影中都還沒有官宣。不過據外網爆料大神Charles Murphy稱,漫威正在尋找「喬爾·金納曼類型」的演員出演《蜘蛛俠3》中的某個角色。
  • 漫威正在尋找「喬爾·金納曼類型」的演員加盟《蜘蛛俠3》
    關於這一電影的劇情和選角彼得的同學「閃電」應該也會再次在電影中出現,依舊由託尼·雷沃羅利飾演。至於大家非常關心的反派,別說選角了,連到底是哪一個反派會出現在電影中都還沒有官宣。不過據外網爆料大神Charles Murphy稱,漫威正在尋找「喬爾·金納曼類型」的演員出演《蜘蛛俠3》中的某個角色。
  • 類型電影是否扼殺創造力??
    Genre,類型,也是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中的高頻詞。甚至他的這趟4小時電影之旅大多是圍繞西部片、黑色電影、B級片這樣的類型電影展開的。為什麼他如此強調類型?這是一本類型電影的理論標杆,我幾乎是從本書建立起對類型電影乃至美國社會與文化更為立體和全面的認識。正如斯科塞斯的電影課中引入類型時提到的局面:類型和製片廠常常被妖魔化地視作自我表達的鐐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