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臣紫砂壺鑑賞與辯偽
轉動壺蓋,真呂曉臣紫砂壺的壺蓋轉動靈活流暢,並發出輕微「絲絲」或者「沙沙」的悅耳的聲音,陶土的假「呂曉臣紫砂壺」則發出沉悶的「哧啦哧啦」聲音。瓷器轉動的時候手感發澀。
談到與兒子呂俊傑共同創作的《陰陽太極壺》,他說這是為一部電視劇創作的,按照原來的設計,提手在壺的頂部,但導演要求融會陰陽的觀念,呂俊傑創作好草圖,將提手藏於兩壺之間。呂堯臣非常欣賞,馬上動手創作。他說,創作紫砂壺需要下「壺外功夫」,「在書畫中汲取的營養豐富。我創作素心壺的造型,就是從書畫中『疏可,密不透風』的構圖法則上悟出來的。」
他的作品造型新穎別致,做工細膩嚴謹,深受紫砂同好和陶瓷專家讚嘆,並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以當代珍品收藏。「呂氏絞泥」出神入化,堪稱一絕,在海外有「壺藝魔術師」之稱,作品與「黃金爭價」,多次被「故宮博物院」、紫光閣等單位收藏。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人,呂堯臣博採眾長,大膽創新,其開宗立派的「呂氏絞泥」技法,改變了紫砂陶藝原有的內涵和形式,被譽為「壺藝魔術師」,並提出「功在壺外」、「讀壺說」等創作理論。其子呂俊傑,省工藝美術,強調原創,其創作風格既有學院派的含翊驁致,又有西方印象畫派的恣意流暢,形成俊朗灑脫、天性盎然的獨特氣質。
紫砂陶器的工藝價值(或者說價格,在馬克思理論中,價格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完全由其工藝水平決定。 壺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壺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那麼做工的好壞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這得從砂壺的工藝說起,紫砂茶壺的製作到目前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階段,最多在批量生產時採用一些模具來套制身筒、蓋、蓋滴子、實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裝及其位置、蓋和壺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來掌握,一般的商品壺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來做的.
近年,隨著收藏熱興起,紫砂一躍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與傳統書畫、玉石齊名的專門類項,但另一方面,人才匱乏、原創設計能力不足等問題也已成為制約紫砂藝術發展的瓶頸,且國內藝術院校迄今為止並無與紫砂壺造型藝術相關的設置。因此,清華此次以導師制的方式,聘請由我省紫砂名家呂堯臣、呂俊傑父子共同走上講壇,傳道授業。
「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示拍賣會」上,他的一套小石冷泉壺拍出了60萬元的天價,創造了當代中國紫砂壺個人作品的高紀錄。創作的《碧波茶具》、《八方凌雲茶具》、《銀葵茶具》被故宮博物院收藏,1985年作品《玉帶壺》獲「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等獎,1986年作品《御璽壺》被紫光閣收藏,1992年被收錄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1996年5月個人作品集《堯臣陶藝》在馬來西亞出版發行。其代表作品還有:《玉帶提梁壺》、《竹廬茶具》、《玉屏移山壺》、《華徑壺》、《貴妃壺》、《逸者壽壺》等。
茶壺因茶而流行,而紫砂壺又因為其泡出的茶色澤透徹,香味純正,受到很多愛茶人士的追捧,不過由於過度開採,紫砂越來越少,紫砂壺就顯得尤其珍貴,正因為此紫砂壺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純手工製作,高 檔紫砂壺沒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狀的紫砂壺。收藏家喜歡收藏紫砂壺也是由於其具有唯 一性,沒有代替品。
他說,做導師讓他更有成就感,工藝走進課堂,大學學子走近實踐,這才是教學相長,紫砂藝術未來才有更好的發展。呂堯臣從70年代初開始,除去研究和學習古代名家的紫砂作品外,並默默地學習和研究傳統工藝中的玉器、青銅器、漆器、石雕和木器等多種姊妹藝術,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不斷地提高文化藝術修養。
呂堯臣以的「絞泥工藝」、質樸的造型以及「人體系列」作品贏得讚譽。此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15日,展覽匯集了呂堯臣的60件作品,包括今年的新作《海之戀》。他介紹說,這是在海南旅遊,看到貝殼找到的靈感。呂堯臣的紫砂壺堪稱能與黃金爭價,有些藏家怕是捨不得拿來泡茶。他說,自己常給藏家提個醒,「紫砂壺就要玩、要摸。就像玉器一樣,再貴還需養。」
呂曉臣紫砂壺的鑑別方法非常簡單,相信看完此文你也等於半個專家了。一、看顏色.二、聞氣味.三、轉壺蓋.四、聽聲音.五、摸壺身.六、看掛水.掌握了以上六點才能幫助大家挑選紫砂壺,好工配好料、好料制好壺,綜合來分析鑑別,才不容易犯錯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