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數據說話,帶你以獨特的角度看廣告,聽故事。準備好!我們即將爆發!
(本文只做研究使用 如有侵權 請及時聯繫我們 謝謝)
「WHAT-HOW-WHY」
為何蘋果每次發布新品時
總有那麼多狂熱粉絲第一時間關注?
為什麼蘋果公司一直能保持創新並吸引果粉的狂熱關注?它本質上只是一個電腦公司起家,而且和競爭對手面臨一樣的市場環境。為什麼是馬丁路德金領導了美國的民權運動,而不是其他人?
要知道他並非同時代唯一的因此坐過牢並且很富有演說能力的人。為什麼懷特兄弟可以製造發明出飛機?顯然有其他團隊比他們更加有各方面的條件,包括資金,人力等。
(本圖片為轉載)
(本圖片只做研究使用 非廣告)
國際知名廣告人SimonSinek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黃金圈法則」。
(本圖片為轉載)
(本圖片只做研究使用 非廣告)
what是最外層,具體就是你是做的什麼產品,它有什麼功能,什麼特點。
how是中間層,就是講你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可以做得這麼好。
why是最內層,就是講你做這個產品的緣起,你的動力是什麼,是什麼讓你堅持把這個東西做成了。
把這些片段綜合起來看,我們會發現一些非常有趣的事實——與多數人認知相反的黃金圈法則。
無論是蘋果公司,還是馬丁路德金還是懷特兄弟,皆是如此。而這個模式,和一般的大多數人的思維、行動和溝通方式,完全相反。
對多數人而言,我們思考、行動以及表達溝通的方向是從外往內,也就是:是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的路徑。很顯然,這是一個從最清晰的層面到最模糊的層面的過程。
然而,那些著名人和公司,不管他們處於何種階段,他們思考、行動和表達溝通的方向和多數人是完全相反的,他們遵循從內而外的方向:為什麼→怎麼做→是什麼。
最成功的例子便是蘋果公司的新聞發布會。
一般商家會說:「我們生產高性能的手機和電腦,採用完美的設計和製造工藝以確保最佳用戶體驗,買一臺嗎?」
這樣的銷售方式非常常見,然而大多數時候,並沒什麼卵用啊!讓我們來看一看蘋果公司是怎麼做的:我們一直堅信,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同凡響,生而不同。我們一直在挑戰傳統,打破常規。所以我們在產品設計、工業製造和用戶體驗上耗費了無數的精力,以使得我們的用戶獲得極致體驗。我們所有的產品,包括電腦,手機,手錶,都遵循了這一規則。買一臺iPhone/Mac/iWatch嗎?(非廣告)
事實上,兩種傳遞信息的思路,僅僅是把信息傳遞的順序顛倒了。人們並不會對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感興趣,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體現出來的信仰和價值觀才是人們真正願意買單付費的。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僅願意從蘋果公司買一臺Mac,也願意買一臺iPhone,一臺iPad,一臺iWatch,但不要忘記,它起家時僅僅是一個電腦公司,和很多競爭對手沒有什麼差異。蘋果的很多競爭對手也可以製造這些產品,事實上它們的確這樣幹過。
解剖學截面顯示,人體大腦的構造和黃金法則的三個圈層完美契合!最外面的生理學上稱之為新腦皮質層對應的是「是什麼」這個圈層。這一層大腦是負責我們所有的邏輯理性、分析以及語言功能。再往裡的兩部分是我們的邊緣腦區,負責我們所有的感覺系統,比如信任和忠誠,同時也負責所有的行動,決策,但是它不負責語言。當我們從外往內溝通傳遞信息的時候,人們的確很容易理解你所說的,也容易理性地分析比對,但是很難產生你想要的行動。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從內往外,一開始你就觸及到人腦中負責行動的部分,然後再讓其通過理性分析和比對做出行動,就要容易得多。
每次iPhone發售總有不少人排隊十幾個小時甚至更久去最先購買,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蘋果公司嗎?顯然不是!他們是為了他們自己,他們想成為第一批擁有新iPhone使用體驗的人。他們使用iPhone代表了他們所信仰的蘋果追求極致,打破傳統的精神和價值觀,他們在向世人傳遞,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希望自己的這種信仰被他人看見。
所以說,不要再抱怨我們被廣告誘惑,我們「被圈粉」其實是為了自己。
製作 │ 馬溟洋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