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書房」的微信號:NeweeklyBB
書房說
煎餅(せんべい)又叫仙貝,是不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童年回憶。據《江戶町中食物重寶記》記載,仙貝在1778年已成為京都的「庶民美食」。
日本有個傳說,謂「煎餅」(Senbei/米果,別名仙貝)的製法是空海(Kuukai/七七四~八三五)自唐朝帶回日本,再傳授給一位名為和三郎的人,讓他流傳日本。此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和三郎」這種名字在平安時代初期根本不可能出現,分明是江戶時代常見的名字。又有另一種說法,謂戰國時代茶人千利休(Sen-Rikyuu/一五二二~一五九一)有位弟子名幸兵衛,他用麵粉加砂糖製成米果,再取千利休名字中的「千」字,取名為「千幸兵衛」,因此「千兵衛」(Senbei)發音才成為現今日語「煎餅」的發音。這也是一派胡言,不知是誰先信口開河。
各種各樣的日本仙貝
鄉土料理:
莓煮(Ichigoni)、煎餠汁(Senbeijiru)。
「莓煮」並非用草莓煮成的食物,而是用海膽、鮑魚片煮成的清湯,調味料是鹽和些許醬油。煮成的清湯帶乳白色,湯內的紅色海膽看似映在朝靄中的野草莓,因此取名「莓煮」。通常盛在帶蓋子的漆器小碗裡,吃時打開蓋子會有一股海潮味撲鼻而來,味道鮮美。「煎餅汁」是火鍋,在雞湯內放入牛蒡、菇類、蔥,再放火鍋專用的「南部煎餅」(Nanbu-Senbei),煮成後,滲入湯汁的煎餅嚼頭十足,類似用麵粉和水煮成的麵團。南部煎餅以「八戶(Hachinohe)煎餅」最有名。
八戶(Hachinohe)煎餅
根據中國古書《荊楚歲時記》中「正月」一文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荊楚歲時記》是南朝時代的書,記載荊楚之間自元旦到除夕的節令風俗。而南朝是六世紀,這可能是有關「煎餅」的最早記錄。日本的最早記錄則為「但馬國正稅帳」,但馬國是兵庫縣北部,「正稅帳」並非稅金出納記錄,而是記載官廳年間年間收支以及當時的儀式內容與物品、物價,等等,算是一種公文。目前奈良東大寺大佛殿正倉院(Shousouin)保存著二十四份公文,其中之一的「但馬國正稅帳」是七三七年的記錄,裡面首次出現「煎餅」一詞。而空海生於七七四年,表示日本在空海誕生之前便有煎餅這吃食了。此外,天正十九年(一五九一)著作的《利休百會記》裡,記載豐臣秀吉出席的茶會中,點心正是煎餅。既然茶會點心是煎餅,也表示不可能是幸兵衛發明的。
江戶時代元祿三年(一六九〇)出版的《人倫訓蒙圖匯》中,提及京都六條有位煎餅名人,他做的煎餅是六條名產,並附上用筷子夾煎餅直接在火上烤的製法圖。這大概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煎餅圖。而天明七年(一七七八)出版的《江戶町中食物重寶記》,則介紹了三十餘家煎餅鋪和各式各樣煎餅,可見煎餅在這時期已成為庶民的普遍點心。現代日本這種用米製成的「米果」,其實是明治時代以後才廣為流傳,幕末之前都用麵粉,那才是名符其實的「煎餅」。
@文章節選自茂美呂耶《東北地方》
了解秘事,歡迎進房
房事 | 面孔 | 聲音 | 視界 | 話題 | 小畫
書房一周年 | 書房沙龍 | 真有意思 | 老薛小畫 | 陳丹青 | 竇文濤 | 侯德健 | 樂嘉 | 虹影 | 周氏兄弟 | 崔健 | 劉索拉 | 比爾波特 | 許知遠 | 張發財 | 徐曉 | 子曰秋野 | 致匠心 | 一瞬之光 | 少女 | 誰不曾愛過個把人渣 | 樹洞 | 成為房客 | 房事招聘(24小時在線)
分享,是為了長途跋涉的返璞歸真
微信 | NeweeklyBB
微博 | @新周書房
原創投稿&新媒體合作 | neweeklyb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