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歲的和果子有何故事?體現了文化交流,與唐朝點心的傳入有關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對日本文化有了解和接觸的人,一定會對日式特色點心「和果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和果子可以說將日本的精緻美學呈現到了極致,小小一枚,卻蘊藏著深邃的匠心巧思。一枚和果子,配上幽綠的抹茶及茶道技藝,便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日式風味了。

《3000歲的和果子》,[日]青木直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張玉瑤

這種點心技術(或者說是藝術)的練就與成熟,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與日本歷史、文化和傳統的長期調適與互補中,逐漸結晶而成的。事實上,從繩文時代(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考古發現的「繩文甜餅」算起,已經有超過3000年歷史。雖然叫做「和」,但其漫長的發展歷程著實體現了文化交流的印記,幾千年中,和果子在自身演變翻新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唐果子」、「南蠻果子」、「洋果子」等外來點心技藝,形成了博採眾長又與眾不同的風味。

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和果子」是點心,但其一開始卻真的是水果、乾果一類,後來漸漸出現了用米和豆類製作的餅類。7到9世紀,唐朝政治文化強盛,輻射至周邊各國,日本尤其崇慕盛唐文明,當時隨著各種中國制度文化傳到日本的,還有中國的點心,被喚作「唐果子」。唐果子有索餅(類似麵條)、餛飩、結果、糫餅等多個種類,一般是用米粉或小麥粉製成,下鍋油炸,然後調出甜味。常用的甜味調料是甘葛煎(某種從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劑,已失傳)或蜂蜜,至於今天常見的砂糖,在當時還是珍貴而奢侈的進口物品,僅做藥用。值得一提的是,據傳蔗糖也是由鑑真和尚從中國渡海帶來的。唐果子的傳入對和果子的發展影響深遠,甚至可以說啟發了現代和果子的靈感,至今日本還有店鋪製作出售類似的「古早味果子」。

至鎌倉時代(1185-1333),由中國傳來的禪宗在上層階級和民間大為盛行,對日本飲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塑形。譬如,飲茶(當時中國的茶飲方式為抹茶)和吃點心的習慣就是由在中國學習的禪僧帶回來的。在中國,人們把定時的一日三餐之外吃的便餐稱為「點心」,佐以茶飲,而日本傳統的飲食是早晚兩餐,點心便通常作為其間的零食。而之於和果子,影響最大的成果,便是後來被視為和果子代表的羊羹和饅頭。

周作人在《羊肝餅》一文中說:「有一件東西,是本國出產的,被運往外國經過四五百年之久,又運了回來,卻換了別一個面貌了。這在一切東西都是如此,但在吃食有偏好關係的物事,尤其顯著,如有名茶點的『羊羹』,便是最好的一例。」對於羊羹,中國人也不甚陌生,但吃時往往疑惑:這種豆制的固體素點心,既沒有羊也不是羹,為何要叫這樣一個名字?其實,這也和禪僧有關,最後成功「出口轉內銷」。最早在中國,羊羹的確是用羊肉做的羹(羹是糊狀或帶濃汁的食物),留學中國的禪僧們見到這種做法並帶回日本,但由於不食肉,他們改將豆類或穀物磨成粉蒸熟,攪拌成羹狀,作為仿肉料理。江戶時代以後,人們開始用瓊脂製作羊羹,也就是現在常見到的「煉羊羹」,比之前的蒸羊羹味道更好、更受歡迎。

饅頭則是另一名品。和果子中的饅頭和中國饅頭不太一樣,是帶餡的,類似包子,而且外形做得十分精美,是作為點心而不是主食食用的。饅頭及麵粉發酵技術和羊羹差不多同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其一個起源說法是由曾修學宋朝的聖一國師傳入的,而另一個說法則是由中國人林淨因帶來的。林淨因是北宋詩人林逋的後裔,也是京都禪師龍山德見的信徒,龍山回國時與之一同來到日本,住在奈良製作饅頭。後來他改姓鹽瀨,鹽瀨饅頭的招牌名重一時。饅頭到底從何人何地起源,現在未必考察得準確,但毫無疑問的是,它是這一期間中日文化交流體現在飲食上的重要成果,也和僧人關係重大。學者村井章介便將13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上半葉這一百年稱為「渡來僧的世紀」,可見禪僧在東亞文化流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到了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登陸日本,日本人學中國的叫法,將這些從南方航線來的人叫做「南蠻人」。「南蠻人」帶來了「南蠻果子」,為日本人的飲食添加了雞蛋(此前日本人因宗教禁忌,一般不吃雞蛋),也傳來了做海綿蛋糕和製糖的技藝。善於學習的日本人將種種舶來的食物和技術融會貫通,到了17世紀,之前樸素的果子漸漸演變成高級果子,在人口密集、寺院神社雲集的京都出現和風行開來。至19世紀的明治維新,不僅帶來政治變革,也令文化與生活方式煥然一新,巧克力、餅乾等歐美「洋果子」進入日本市場,和果子的外延不斷被拓寬。

在日本傳統節俗中,和果子和茶道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有趣的是,許多節日也是從中國來的,在日漸改良中又加上了自己的飲食風俗。如三月三的偶人節(中國叫上巳節)除了曲水流觴之外,也要吃雛果子。一些雛果子是用艾蒿、鼠麴草做成,有些類似青團的製法。還有五月五的端午節,以東京為中心的東日本主要吃柏餅,而以京都為中心的西日本則和中國一樣吃粽子,只是形狀有所差異。七月七的七夕節吃素麵,八月十五過「月見節」,吃滿月形狀的月見糰子,有些像我們中秋節吃月餅的意思。

飲食的背後有其文化淵源,和果子的成型完善便是文化交流史的典型一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這個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唐朝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伊斯蘭教在何時傳入中國還有很大的爭論,但有一個普遍的看法是把公元651年大食派使者到中國朝貢看作是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標誌。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大批的大食商人來到中國。唐朝時期中國與大食的交往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陸上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龜茲、碎葉、恆羅斯,然後到達波斯,從波斯再到大食。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就是經大食而傳到歐洲的,結束了歐洲使用質地脆弱易碎的草紙和價格昂貴的羊皮紙的歷史,使阿拉伯和西歐的文化事業得以更快的發展。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唐朝名將高仙芝以石國(今烏茲別克塔斯坦什幹一帶)國王禮數不夠周到為藉口,帶兵討伐。石國乞求大食的援助,兩軍相遇於怛羅斯地區,高仙芝因部隊臨陣倒戈而戰敗。這次戰役的結果對西域的形勢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對唐朝和大食的實力也沒有多少妨礙,但對東西方文化的傳播卻有重要的影響。當時大食退兵時,擄走了中原大量的俘虜,其中有金銀匠、畫匠、織匠等,中國的多種工藝技術因之西傳。
  • 日式精緻的點心,散發著匠人精神,你知道它為什麼叫「和果子」嗎
    家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聚餐上的茶歇、重大節日上的貢品,都是不同種類的和果子。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做這麼複雜的點心?菱餅、柏餅這些節日上的和果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點心在日本被稱為「和果子」?其實,「果子」在日本的歷史,已經有3000年了,而在發展為和果子的過程中,它還受到了中國唐代果子、南蠻果子等的影響。
  • 福利丨為什麼日本的點心叫「和果子」?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幾乎會貫穿他們的一生。家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聚餐上的茶歇、重大節日上的貢品,都是不同種類的和果子。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做這麼複雜的點心?菱餅、柏餅這些節日上的和果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點心在日本被稱為「和果子」?
  • 天氣澄和,風物閒美,日本的和果子總是期待和你一期一會
    現代和果子的原型起源於奈良時代,從唐朝傳入的「唐果子」。到了鎌倉時期,從宋朝傳入了一種「新」吃法,即點心配合茶一起食用。根據歷史的有效記載,我們所知曉的日本茶道文化,是由當時日本的遣唐使,將中國唐代的飲茶習慣帶回日本的。
  • 看日劇,品甜點,橫濱流星教你製作「和果子」|《我們有點不對勁》
    但這部劇除了劇情之外的一大看點,當屬日式點心的多次出鏡。由於故事發生的背景與日式傳統點心關聯甚密,劇中每次有新品出鏡,名字也會一併出現在屏幕上,視覺上頗有看紀錄片的感覺。日式點心在日語中叫做「和果子」,大多是用小麥粉、豆類、砂糖等製作而成。
  • 日式茶點 / 和果子
    日本有很多傳統食物,最多人認識一定是「和果子」,根據當季食材手工製作,秉承了日本致精的文化,每一個都做成藝術品,清甜而不粘口,致力於果子入口即化的秀逸感,一直十分受遊客歡迎,可以說是必買手信之一。儘管和果子如此受歡迎,但是關於它的製作,大眾卻知之甚少。其實,和果子的精髓主要來源於果子師的手法,所以和果子師往往都會被稱作「手藝人」。日語「和果子」意為日式點心,與蛋糕等「洋果子」相對應。源於奈良時期的和果子,據說是遣唐使把盛唐的糕餅技藝帶去日本,融合了日本文化成為特別的甜點。
  • 連佐佐木希都被迷倒的和果子到底是什麼果子?
    京都的和果子因為千年古都文化的孕育,在皇家祭祀、茶道和慶典儀式中浸染,將優雅和精緻發揚到了奢侈的程度,而被冠以「京果子」的尊稱。圖/wagashi.or.jp吃和果子也是有特定講究的,優雅的吃掉一枚和果子的方式是:用專門的點心刀(果子切り)來切取進食,品嘗時要注意別讓點心渣掉在地上,要用盛放和果子的懷紙接著,最後將點心渣用點心刀掃進嘴裡
  • 有關和菓子
    深秋的柿餅也是她愛的,以及柚子,由此端木想大概奶奶是喜愛秋天的吧,不瘟不火。中秋時同事出差帶回來的柚餅實在讓人心生念想;柚子因其諧音「遊子」說的不就是我嗎,在外漂泊的遊子,家人定是祈禱和保「佑」平安的。
  • 從哆啦A夢的銅鑼燒,說到那「五感」盛宴的和果子
    銅鑼燒是傳統日式甜點「和果子」中的一種。和果子起源於遣唐使帶回的唐朝點心「唐果子」。看過《妖貓傳》的讀者一定會記得那個神神叨叨的空海和尚,他將唐朝點心的做法進一步帶回日本,鑑真和尚又為日本帶去關鍵的砂糖製作技術,促進了和果子的發展。
  • 唐朝文化——千姿百態的唐朝女子髮髻
    古代婦女髮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複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唐朝婦女在服飾髮髻的創新上給人以極高的藝.....
  • 你不知道的,京都「和果子」的四季之美
    日本有一種傳統的點心,原本是喝茶的時候吃的小點心,但經過一代代的手藝人相傳,現在成了一種精緻絕佳的藝術。和西式甜品的洋果子相比,被稱為和果子。櫻餅、水羊羹、慄子茶巾絞、白玉等,一年四季都有代表級的選擇項,色味形全都做到極致,在小小的東西上展示著四季的美。
  • 仙貝是唐朝傳入日本的嗎|話題·書房
    日本有個傳說,謂「煎餅」(Senbei/米果,別名仙貝)的製法是空海(Kuukai/七七四~八三五)自唐朝帶回日本,再傳授給一位名為和三郎的人,讓他流傳日本。此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和三郎」這種名字在平安時代初期根本不可能出現,分明是江戶時代常見的名字。
  • 去日本必吃的和果子大整理!伴手禮按這篇選就對了
    作為貫穿日本人日常生活與節慶時節的點心,和果子正在逐漸進入了國人的視線,成為日本旅遊伴手禮的極佳選擇。作為承載飲食文化的食品,和果子的種類相當多樣化,今天就讓這篇文章成為一個嚮導,著重為你介紹幾種人氣旺,顏值高的和果子,帶你走進這些飽含著季節感的小點心的世界。
  • 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和宮廷樂舞的影響有哪些?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特別是樂舞的影響有哪些?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一是穩定的政治局面;二是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三是統治者的主張。01穩定的政治局面隋代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國家統一。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日本學問僧到達長安後,多在西明、慈恩、興善、青龍、福壽、薦福、龍興等寺和慧日道場學習,由於他們的努力,使唐代流行的佛教各宗相繼傳入日本,歷史上稱為南都六宗。佛教的傳播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隨著佛教的東傳,文學、藝術、建築、繪畫、雕塑、醫藥等方面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日本人唐學問僧、請益僧在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道昭於公元653年入唐,在長安從玄奘學法相宗。
  • 精緻之美-日本和果子
    轉載自:京都伽藍記編輯整理:一米陽光日本有很多傳統食物,最多人知道的一定是「和果子」,根據當季食材手工製作,秉承了日本致精的文化,每一個都做成藝術品,清甜而不粘口,致力於果子入口即化的秀逸感,一直十分受遊客歡迎,可以說是必買手信之一。儘管和果子如此受歡迎,但是關於它的製作,大眾卻知之甚少。
  • 唐朝吃貨的時尚,無論貧窮富貴,都要和「進口」美食相伴一生!
    從西漢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以來,西域各民族、國家的食物就逐漸傳入中國,為了區分,往往在這些「進口」食物之前加以胡字,統稱為胡食。到唐朝,胡食已經從單純的外來食物,變成了一種時尚的風尚標,貴族把吃胡食視作時尚和身份的象徵,《舊唐書》中記載到:「貴人御饌,盡供胡食」。
  • 古風音樂深受眾人喜愛,殊不知唐朝胡樂才是華夏音樂的基礎!
    古風音樂越來越受到大家青睞,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扒一扒唐朝音樂,那個古代的流行風和現在的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對現代流行音樂有什麼影響呢?眾所周知,唐代胡樂入華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外來音樂的傳入在唐代達到了頂峰。胡樂入華這一事件的形成,是以當時地理交通以及地區文化交流為前提開展的。
  • 唐朝服飾之美,驚豔你的眼球
    雖然唐朝是一個文化兼容並蓄的朝代,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化。但是在相對保守的古代,真的可以穿這麼清涼嗎?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