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文化有了解和接觸的人,一定會對日式特色點心「和果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和果子可以說將日本的精緻美學呈現到了極致,小小一枚,卻蘊藏著深邃的匠心巧思。一枚和果子,配上幽綠的抹茶及茶道技藝,便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日式風味了。
《3000歲的和果子》,[日]青木直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張玉瑤
這種點心技術(或者說是藝術)的練就與成熟,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與日本歷史、文化和傳統的長期調適與互補中,逐漸結晶而成的。事實上,從繩文時代(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考古發現的「繩文甜餅」算起,已經有超過3000年歷史。雖然叫做「和」,但其漫長的發展歷程著實體現了文化交流的印記,幾千年中,和果子在自身演變翻新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唐果子」、「南蠻果子」、「洋果子」等外來點心技藝,形成了博採眾長又與眾不同的風味。
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和果子」是點心,但其一開始卻真的是水果、乾果一類,後來漸漸出現了用米和豆類製作的餅類。7到9世紀,唐朝政治文化強盛,輻射至周邊各國,日本尤其崇慕盛唐文明,當時隨著各種中國制度文化傳到日本的,還有中國的點心,被喚作「唐果子」。唐果子有索餅(類似麵條)、餛飩、結果、糫餅等多個種類,一般是用米粉或小麥粉製成,下鍋油炸,然後調出甜味。常用的甜味調料是甘葛煎(某種從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劑,已失傳)或蜂蜜,至於今天常見的砂糖,在當時還是珍貴而奢侈的進口物品,僅做藥用。值得一提的是,據傳蔗糖也是由鑑真和尚從中國渡海帶來的。唐果子的傳入對和果子的發展影響深遠,甚至可以說啟發了現代和果子的靈感,至今日本還有店鋪製作出售類似的「古早味果子」。
至鎌倉時代(1185-1333),由中國傳來的禪宗在上層階級和民間大為盛行,對日本飲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塑形。譬如,飲茶(當時中國的茶飲方式為抹茶)和吃點心的習慣就是由在中國學習的禪僧帶回來的。在中國,人們把定時的一日三餐之外吃的便餐稱為「點心」,佐以茶飲,而日本傳統的飲食是早晚兩餐,點心便通常作為其間的零食。而之於和果子,影響最大的成果,便是後來被視為和果子代表的羊羹和饅頭。
周作人在《羊肝餅》一文中說:「有一件東西,是本國出產的,被運往外國經過四五百年之久,又運了回來,卻換了別一個面貌了。這在一切東西都是如此,但在吃食有偏好關係的物事,尤其顯著,如有名茶點的『羊羹』,便是最好的一例。」對於羊羹,中國人也不甚陌生,但吃時往往疑惑:這種豆制的固體素點心,既沒有羊也不是羹,為何要叫這樣一個名字?其實,這也和禪僧有關,最後成功「出口轉內銷」。最早在中國,羊羹的確是用羊肉做的羹(羹是糊狀或帶濃汁的食物),留學中國的禪僧們見到這種做法並帶回日本,但由於不食肉,他們改將豆類或穀物磨成粉蒸熟,攪拌成羹狀,作為仿肉料理。江戶時代以後,人們開始用瓊脂製作羊羹,也就是現在常見到的「煉羊羹」,比之前的蒸羊羹味道更好、更受歡迎。
饅頭則是另一名品。和果子中的饅頭和中國饅頭不太一樣,是帶餡的,類似包子,而且外形做得十分精美,是作為點心而不是主食食用的。饅頭及麵粉發酵技術和羊羹差不多同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其一個起源說法是由曾修學宋朝的聖一國師傳入的,而另一個說法則是由中國人林淨因帶來的。林淨因是北宋詩人林逋的後裔,也是京都禪師龍山德見的信徒,龍山回國時與之一同來到日本,住在奈良製作饅頭。後來他改姓鹽瀨,鹽瀨饅頭的招牌名重一時。饅頭到底從何人何地起源,現在未必考察得準確,但毫無疑問的是,它是這一期間中日文化交流體現在飲食上的重要成果,也和僧人關係重大。學者村井章介便將13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上半葉這一百年稱為「渡來僧的世紀」,可見禪僧在東亞文化流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到了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登陸日本,日本人學中國的叫法,將這些從南方航線來的人叫做「南蠻人」。「南蠻人」帶來了「南蠻果子」,為日本人的飲食添加了雞蛋(此前日本人因宗教禁忌,一般不吃雞蛋),也傳來了做海綿蛋糕和製糖的技藝。善於學習的日本人將種種舶來的食物和技術融會貫通,到了17世紀,之前樸素的果子漸漸演變成高級果子,在人口密集、寺院神社雲集的京都出現和風行開來。至19世紀的明治維新,不僅帶來政治變革,也令文化與生活方式煥然一新,巧克力、餅乾等歐美「洋果子」進入日本市場,和果子的外延不斷被拓寬。
在日本傳統節俗中,和果子和茶道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有趣的是,許多節日也是從中國來的,在日漸改良中又加上了自己的飲食風俗。如三月三的偶人節(中國叫上巳節)除了曲水流觴之外,也要吃雛果子。一些雛果子是用艾蒿、鼠麴草做成,有些類似青團的製法。還有五月五的端午節,以東京為中心的東日本主要吃柏餅,而以京都為中心的西日本則和中國一樣吃粽子,只是形狀有所差異。七月七的七夕節吃素麵,八月十五過「月見節」,吃滿月形狀的月見糰子,有些像我們中秋節吃月餅的意思。
飲食的背後有其文化淵源,和果子的成型完善便是文化交流史的典型一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