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精緻的點心,散發著匠人精神,你知道它為什麼叫「和果子」嗎

2020-12-23 愛美食的表哥

如果去日本旅行,給朋友帶伴手禮回來,很多人都會選擇日本的傳統點心——和果子

這種日式點心造型精美,有的是嫩粉色的櫻花,有的是青翠的綠糰子,有的是透明的方糕。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幾乎會貫穿他們的一生。家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聚餐上的茶歇、重大節日上的貢品,都是不同種類的和果子。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做這麼複雜的點心?菱餅、柏餅這些節日上的和果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點心在日本被稱為「和果子」?

其實,「果子」在日本的歷史,已經有3000年了,而在發展為和果子的過程中,它還受到了中國唐代果子、南蠻果子等的影響。

今天,就為你講一講這3000歲的和果子,有什麼值得說道的故事。

為什麼日本的點心叫「和果子」

平時我們不經意間使用的「和果子」一詞,並不是一個多麼古老的詞。日本經由明治維新結束了江戶時代的「鎖國體制」,加深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由此歐美的新技術和文化也傳到了日本,人們形成了用「和」與「洋」來區別日本固有之物和外來之物的習慣,諸如「和服」——「洋服」(西服)、「和食」(日餐)——「洋食」(西餐)等。

果子也一樣,形成了「和果子」和「洋果子」的說法。不過,最初除「和果子」之外,還有「日本果子」「本邦果子」等多種稱呼。「和果子」一詞固定下來是很久以後的事了,出現在國語辭典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江戶時代之前,僅稱作「果子」。

果子的種類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口味也不止一種,有甜味的,也有鹹味的。但是在原材料的選用上,原則上都要使用大米、小麥、小豆等植物性食材。

從人們飲食生活的需求來看,果子終究只是一種嗜好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正因為是嗜好品,果子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情趣。和果子的存在是以日本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為基礎的。和果子的設計、名稱都巧妙地融入了《源氏物語》《古今集》等古典文學的要素以及四季的流轉變化。

誇張一點說,日本文化就凝聚在這小小的和果子裡。

來自中國的唐果子

7-9世紀,日本從中國的唐朝引入律令制等制度以及唐朝文化和眾多物品,唐果子即其中之一。所謂唐果子,一般就是指把米粉或小麥粉製成麵團,下油鍋炸熟,然後用甘葛煎等調出甜味的食品。因為是從唐朝傳過來的,所以叫作唐果子。如下圖所示,唐果子的形狀多種多樣。

△ 唐果子圖《集古圖》,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字採集

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初期,說到文學,一定就是指漢詩;服裝也是中國樣式的。那是中國文化一邊倒的時代。京都御所紫宸殿前種著橘樹和櫻花樹,從天子的方位來看,橘樹在右,櫻花樹在左,故被稱為「右近之橘,左近之櫻」。但是平安時代初期,右近為橘,左近卻並非櫻花,而是梅花。櫻花代表著當代的日本,而梅花則是奈良時代以前從中國引進的花,象徵著中國文化。整個奈良時代,紫宸殿的左側一直栽種著梅花,直到9世紀下半葉才變為櫻花。

△ 唐果子復原圖,可以看到唐果子形狀各異,用油煎炸而成,圖片提供:虎屋

那個時代出現的唐果子深受人們的喜愛。現在,春日大社、下鴨神社等神社的祭神供品或是寺院的供品依然是唐果子。清野謙次曾經撰文介紹過明治十一年、十二年前後從現在愛知縣豐橋市的古墳出土的唐果子形狀的土器,由此也可以認為,唐果子可能早在奈良、平安時代之前的古墳時代就傳到了日本,不過其他的例子並不多,想要證實這一點,還有待今後的研究。

後來葡萄牙人將南蠻飲食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在日本與葡萄牙的交流中止以後,「南蠻料理」依然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佔據著一席之地。這些「料理」中就包含了和果子。

南蠻果子大量使用了在當時尚屬珍品的白砂糖,吃的人一定會大吃一驚吧。具有代表性的南蠻果子金平糖,其實就是砂糖疙瘩。即使到了江戶時代,白砂糖依然要全部依賴進口,處在鎖國體制下的日本主要從貿易對象國荷蘭進口砂糖。比如,寶永四年幕府從荷蘭購買的物品帳單中,僅砂糖就佔了資金總額的29.4%。用珍貴的白砂糖製作的金平糖常被作為禮品贈送,時人視之若珍寶。比如,永祿二年,著名的基督教傳教士路易斯·佛羅伊斯為了獲得在日本傳教的許可前往京都,在將軍足利義昭的府邸二條邸拜訪了織田信長。當時獻上的禮品就是裝在玻璃瓶裡的金平糖。可見,金平糖在當時是一種堪當「國禮」的不同尋常的昂貴食品。

南蠻果子對和果子的影響

說到南蠻果子,首先浮現在筆者腦海裡的就是長崎蛋糕(蜂蜜蛋糕)。關於長崎蛋糕的語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來自葡萄牙語的Boro de Castella(意為卡斯蒂利亞的果子)。卡斯蒂利亞指的就是與西班牙合併了的卡斯蒂利亞王國。長崎蛋糕是海綿蛋糕狀的果子。如果聽到有人說海綿蛋糕的發祥地在西班牙,人們也不會感到驚訝。

不過,葡萄牙也有一種與長崎蛋糕相似的果子,叫Pao-delo,據說這才是日本長崎蛋糕的起源。長崎蛋糕主要的材料是小麥粉、砂糖和雞蛋。在和果子的歷史上,使用雞蛋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在南蠻人到來之前,據說日本人出於宗教禁忌,很少有吃雞蛋的習慣。食品裡面添加雞蛋,是南蠻飲食文化在日本留下的一個巨大印跡。天明五年,甚至還出現了《玉子百珍》之類的烹飪圖書(玉子指雞蛋)。和果子一般以使用植物性原材料為基本原則,使用雞蛋是唯一的例外。這是南蠻果子給和果子帶來的影響。

贈送給信長的金平糖,與Confeito是同一種果子,這種果子現在葡萄牙依然有售,二者的製作方法也一樣,即一邊讓傾斜著的鍋來迴轉動,一邊澆砂糖水。過去用芥籽粒作核,現在改用精製白砂糖。砂糖會不斷地結晶,如果一邊翻轉,一邊澆砂糖水的話,自然就會形成稜角。製作金平糖需要花費兩周時間,可謂耗時費力,但依然有不少人喜歡這種可愛的形狀,據說還結成了金平糖愛好會。

金平糖應該說就是一個砂糖塊兒。南蠻果子對和果子產生的最大影響可以說正是這種砂糖的大量使用。順便提一下,在虎屋保存的古文書裡,金平糖很多時候也被標記為「金米糖」。

日式和果子的誕生

17 世紀中葉之前出現的那些樸素的果子,在元祿文化的薰陶之下,逐步演變成為高級果子。在17 世紀後期的京都,這些高級果子與面向一般民眾的普通果子交相輝映,構成了和果子的世界。

這兩種類型的果子同時並存,且彼此相互影響。下面我們先來考察一下高級果子的情況。

△ 百味果子。親友之間在吉祥之年互相贈送的果子,寓意恭祝好運。圖片提供:虎屋。

前面我們已經從歷史的角度定義了和果子。其一,歷史上的和果子原則上要使用植物性食材(現在和果子在材料的選擇上不再拘泥於植物性食材,有時候也使用一些其他的替代品),唯有雞蛋是個例外。其二,和果子是在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嗜好品。關於這兩點,下面再稍作補充論述。

可以說只有滿足了用「五感」品嘗的要求之後,果子方能成為高級果子。首先,果子吃起來要味美,「味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嗅覺」,比如,用鼻子去品味小豆等食材散發出來的微微香氣。還有用小木片切和果子,或者是牙齒、舌頭觸碰到和果子時的那種「觸覺」,用眼睛欣賞和果子時的「視覺」,用耳朵欣賞的「聽覺」五感俱佳,方可稱為高級果子。最先從五感的視角來評價和果子的是已故的黑川光朝氏。黑川的這一卓見可以說正是充分考慮到了和果子的歷史。

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凝聚著匠心的果子。這些果子有各種各樣動聽的名字。制果師們會在果子的設計上下功夫,讓果子看上去賞心悅目,然後為其取一個名字,即所謂的「果銘」。「果銘」一定要清新脫俗,能夠滿足人們聽覺的享受。

這些果子的創意頗有一番講究,名字也不是隨意取的,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等古典文學要素或日本的歷史、風土、四季流轉等自然的要素。

比如,在道明寺生麵餅裡放入柿子幹(現在是紅色的煉羊羹)製成的果子「薄冰」,即表現了初冬的某個早晨,紅葉冰凍在水池裡的情景。再如,在饅頭上面印上綠色的竹籃孔的圖案,將饅頭做成倒扣著的籠子的形狀,給這種饅頭取名「若紫」,就會讓人聯想到《源氏物語》中那個因為養在籠子裡的麻雀被小孩放走、去找大人哭訴的紫上年幼時的樣子。

前面提到《毛吹草》中記述的深草茶屋的鶉餅,也是取自《古今和歌集》裡的和歌「荒野草叢中,鵪鶉在悲鳴。日日聲聲泣,獵人可曾聞」(佚名),此歌是作為給在原業平的返歌收錄在歌集中的。這是從古典文學中獲得靈感為果子命名的較早的事例。

△ 圖片來自日本和果子紀錄片《甜言蜜語》

還有一種叫「著棉」的果子,是將饅頭的生面染成白、黃兩色。陽數(奇數)中的最大數字為「九」,故兩個「九」重疊在一起的九月九日也叫「重陽節」。這一天要舉行「菊著棉」的儀式,即在菊花上放上絲棉,再用帶有菊花香氣的絲綿擦拭身體,以驅除邪氣。果子「著棉」即緣起於重陽節這一習俗。

「薄冰」再現了日本自然景觀的一個畫面,「若紫」象徵著《源氏物語》中的情景,而「著棉」則表現了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如此看來,和果子的確濃縮了日本的自然、文化與歷史。人們常說「和果子是將日本文化具象化」的食物,其原因即在於此。

換一個視角來看,以古典文學和傳統節日等為媒介,無數人可以通過某一種果子享有共同的空間、時間,也可以擁有相通的情趣。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品味和果子,這一變化就發生在17 世紀後期的京都,其時正是元祿文化大放異彩的時候。

本文所選片段摘錄自《3000歲的和果子》一書。

相關焦點

  • 福利丨為什麼日本的點心叫「和果子」?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幾乎會貫穿他們的一生。家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聚餐上的茶歇、重大節日上的貢品,都是不同種類的和果子。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做這麼複雜的點心?菱餅、柏餅這些節日上的和果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點心在日本被稱為「和果子」?
  • 日式茶點 / 和果子
    儘管和果子如此受歡迎,但是關於它的製作,大眾卻知之甚少。其實,和果子的精髓主要來源於果子師的手法,所以和果子師往往都會被稱作「手藝人」。日語「和果子」意為日式點心,與蛋糕等「洋果子」相對應。源於奈良時期的和果子,據說是遣唐使把盛唐的糕餅技藝帶去日本,融合了日本文化成為特別的甜點。
  • 精緻之美-日本和果子
    轉載自:京都伽藍記編輯整理:一米陽光日本有很多傳統食物,最多人知道的一定是「和果子」,根據當季食材手工製作,秉承了日本致精的文化,每一個都做成藝術品,清甜而不粘口,致力於果子入口即化的秀逸感,一直十分受遊客歡迎,可以說是必買手信之一。儘管和果子如此受歡迎,但是關於它的製作,大眾卻知之甚少。
  • 這些好看又好吃的日式點心,不要錯過了
    剛吃完午飯,一到下午就昏昏欲睡,睜不開眼,打不起精神。周一和周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對我來說都是最最最最最難熬的。所以每個星期一和星期四的下午,我都會點甜點,才能救命!哈哈哈,想不到吧,愛喝酒的我也是個甜品女孩。所以,這些好看又好吃的日式點心,不要錯過了!
  • 從哆啦A夢的銅鑼燒,說到那「五感」盛宴的和果子
    那時候似乎整天都在玩,精力怎麼也用不完,跟著大孩子到處跑,跳繩、扔沙包、抓蜻蜓、跳房子……放學了第一時間衝回家,自然不是要寫功課,是為了看小叮噹和它的廢柴小夥伴大雄。現在大家都叫它哆啦A夢了,那時它還是機器貓小叮噹。每個小朋友都好想要一個小叮噹,這樣一切煩惱掏一掏它的口袋就可以解決。
  • 3000歲的和果子有何故事?體現了文化交流,與唐朝點心的傳入有關
    對日本文化有了解和接觸的人,一定會對日式特色點心「和果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和果子可以說將日本的精緻美學呈現到了極致,小小一枚,卻蘊藏著深邃的匠心巧思。一枚和果子,配上幽綠的抹茶及茶道技藝,便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日式風味了。
  • 你不知道的,京都「和果子」的四季之美
    日本有一種傳統的點心,原本是喝茶的時候吃的小點心,但經過一代代的手藝人相傳,現在成了一種精緻絕佳的藝術。和西式甜品的洋果子相比,被稱為和果子。櫻餅、水羊羹、慄子茶巾絞、白玉等,一年四季都有代表級的選擇項,色味形全都做到極致,在小小的東西上展示著四季的美。
  • 美於形精於內:不可錯過的日本匠人之作
    曾經去過日本旅遊的人大都會注意到,無論是拉麵店的拉麵師傅,還是果子店的糕點師,在製作食品時,總是一臉專注,而談及自己的手藝時,也是一臉驕傲。有人評論,日本所謂匠人氣質,就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於自負的自尊心,並為此不惜代價地精益求精。在《壽司之神》紀錄片中,小野二郎以及和他合作的供應商們,無不具備這種精神。
  • 【蠻挑食】漢口隱世小店,日式和果子茶社
    本篇多圖,均為我手機拍攝)「隱世小店」這個詞,我是借用公眾號「一條」的子欄目名,我很喜歡它,有把鬧市當山林的心思。武漢這座茂密的大叢林,應該藏著不少這樣的小店吧。它們安靜,躲避,不躋身喧鬧擁擠商業體的人流中,門前只偶爾三兩客經過,推門是另一番清新,發出「噢」的讚嘆和驚喜。
  • 日本匠人的匠人精神
    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正是我們當下推崇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同時它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 今天,且隨言吉君一起感受日本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日本匠人精神的核心思想。
  • 連佐佐木希都被迷倒的和果子到底是什麼果子?
    「果子」在日本可以泛指所有點心,而用日本傳統製作方法做出的「和果子」,從裡到外都滲透著日式美學。京都的和果子因為千年古都文化的孕育,在皇家祭祀、茶道和慶典儀式中浸染,將優雅和精緻發揚到了奢侈的程度,而被冠以「京果子」的尊稱。
  • 十月赴日參展,這三位新匠人想用收音機、茶器、點心驚豔東京?
    中國製造應該有自己文化屬性,能代表當下的品牌和審美,契合當下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世界才能找到你。」這是張衛平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對此次中日新匠人交流的期待。這一回,他想把這份驚豔帶往日本,並規劃好了參展的產品:除了花想容月餅,還有源於清代宮廷茶點的小果酥、創新工藝、代表著老北京風光的福餅、於小菓中式點心吉祥物福祿娃,以及收藏的古代點心模具。「讓中式點心與和果子兩者共通、互相了解,形成文化紐帶。」
  • 好吃到不想分手的點心,它叫陳允寶泉
    在小姐姐的描述裡,臺灣的點心和所長從小吃到大的北方點心完全不同。到底是啥點心能好吃到不想分手?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所長特意去找來了小姐姐掛在嘴邊的陳允寶泉。經典的臺式酥皮包裹著的是日式做法的白鳳豆沙,裡面一整塊經過烘烤而柔軟香濃的奶酪,豆沙中少許的赤小豆顆粒,同時在嘴裡咀嚼,柔順中帶有的顆粒感,就仿佛一段溫柔男聲淺淺吟唱時不經意撥動吉他。
  • 純正日式點心,虎屋果寮京都一條店,京都點心店老鋪的和式咖啡館
    這裡是位於とらや和創業之地的咖啡店。而且,咖啡店的建築設計出自代表日本的建築家內藤廣之手,在那裡究竟能享受到怎樣的茶和點心呢?內心十分好奇。 日式點心和抹茶 東西狹長的建築物,南北兩側都是大玻璃窗,非常明亮。
  • 談談日本的匠人精神
    日本文化很有意思,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本解析日本文化的書,叫《菊與刀》——菊是溫婉的,刀是鋒利的,一剛一柔,兩種風格迥異的東西,正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多重性和日本人的矛盾性。這個國家可以一本正經地輸出性愛文化,也可以將「禪」和「道」發揚光大。
  • 當和果子遇見馬卡龍「Ladurée」京都祇園店就是要給你最特別的款待
    ,甚至目前也只有京都祇園店才有提供原創和果子和馬卡龍的獨特組合,充滿和風氣息的法式甜點店是不是相當有意思?二樓則提供給客人能夠優雅享用的空間,裝潢上自然也富含許多巧思,例如會讓人聯想起京都櫻花的燈飾,傳統木製家具散發出的日式氛圍,都像是走進嶄新的世界裡令人感到驚豔。
  • 有些點心 你必須先用眼睛去「品嘗」
    ,有些點心精緻得甚至讓人只想看都不捨得吃了。而在眾多風格的點心造型中,日式造型點心以其清新、淡雅和精緻令人眼前一亮。下面花城君就帶你看看那些讓人不忍下口的日式點心吧。日式點心,又被稱為「和菓子」,它追求的是「五感」的藝術,即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所以各色的和菓子會根據季節變化加入相應的食材,來製作出符合情境、氛圍的各色糕點,如春天賞櫻的櫻餅,夏天清涼的水饅頭,秋季納涼的楓葉果子,
  • 點心還能做成這樣,開眼了!
    儘管和果子如此受歡迎,但是關於它的製作,大眾卻知之甚少。其實,和果子的精髓主要來源於果子師的手法,所以和果子師往往都會被稱作「手藝人」。日語「和果子」意為日式點心,與蛋糕等「洋果子」相對應。源於奈良時期的和果子,據說是遣唐使把盛唐的糕餅技藝帶去日本,融合了日本文化成為特別的甜點。
  • 個人私藏甜品大放送:只屬於夏天的9種日式點心,動心有沒有
    所以一般京都人在夏季一般更喜歡寶泉茶寮的本蕨餅(本わらび餅),光是看這庭院,這竹葉擺盤,大概精神上就清涼了不少。6,落雁らくがん落雁比羊羹更容易用來塑形的一種日式傳統點心叫「落雁」,最早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點心做法,屬於「乾果子」一類,顧名思義,就是含水量少的日本傳統點心。
  • 去日本必吃的和果子大整理!伴手禮按這篇選就對了
    作為貫穿日本人日常生活與節慶時節的點心,和果子正在逐漸進入了國人的視線,成為日本旅遊伴手禮的極佳選擇。作為承載飲食文化的食品,和果子的種類相當多樣化,今天就讓這篇文章成為一個嚮導,著重為你介紹幾種人氣旺,顏值高的和果子,帶你走進這些飽含著季節感的小點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