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母親都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時叫孩子去做某件事,孩子會表現出愛答不理的樣子,父母就像在對牛彈琴一樣。幾乎每天每個家庭都會發生這樣一件事,父母們「當機立斷」。
小孩前兩次對媽媽的叫喊都是充耳不聞,第三次好不容易有了反應,卻毫無動作的意義。仿佛只要媽媽不生氣,大喊大叫是註定沒有效果的。那為什麼平時活潑好動的孩子在此時就會變成「聾子」呢?實際上原因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孩子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專心致志地做某事,只有很少的孩子會故意忽視母親。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可能是媽媽們喊得不對。
所以每個母親在教孩子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不要遠距離呼喊。
很多母親在生了孩子之後就會感到分身乏術,她們自己必須一邊忙著各種家務,一邊還要照顧孩子。因此,許多母親在自己忙於工作時會選擇遠距離喊媽媽。一位母親分享了一個經驗:那天大概是晚上八點左右,她正忙於哄二寶睡覺,大寶自己在客廳玩積木,她大叫一聲讓大寶趕緊去洗漱準備休息,得到大寶的回應後,她繼續給大寶講睡前故事。半小時過去了,二寶已經睡著了,她走出客廳發現大寶還坐在沙發上孜孜不倦地玩著玩具,這時她有點兒不高興,用更加嚴厲的語調讓大寶抓緊時間收拾玩具,可是到了她洗漱完畢的時候,大寶卻依然在玩著玩具。這樣的情形孩子看起來就像回了媽媽一句話,但其實根本不把媽媽的話當真,這當然會讓媽媽生氣。
看起來這樣的事是小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大人做錯了。由於孩子沒有看到父母,對父母的話不會很重視,所以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大人應該停下手腳,走過去先喊孩子的名字把他的注意力轉移過來,再把具體的事情說清楚,讓孩子感覺到這件事很重要,他自然也會重視起來。
二、講話時要強調重點。
小孩還在長大,他的理解力不如大人強,所以喊小孩去做什麼的時候要突出重點,話裡也別有指點。比如:「你們能不能抓緊時間,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一會打瞌睡就寫完了,第二天起不到床就遲到了,老師又要說你們了。」這個句子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句子:「去寫作業吧」。小孩比較容易理解,即使需要小孩做很多事情也要分開來說,因為小孩的大腦不能同時處理太多的信息。
三、不要反覆催。
有的家長給孩子發了指令後,孩子沒有第一時間去做,家長就會情不自禁的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事實上這樣做不但不能起到催促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指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完成,反正一會兒再來。正如有人早上定了幾個鬧鈴一樣,第一個響了以後,他就心安理得地躺回床上繼續睡覺,因為他知道後面還有幾個鬧鈴可以喚醒他自己。假如說了一次後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家長應該反問孩子剛讓他做了什麼,這才是正確的。此時小孩的頭腦裡會產生剛才父母給他的指示,他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四、不同的稱呼稱呼小孩。
父母每天要孩子做的事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大部分都是吃飯睡覺這樣的瑣事。因此要讓孩子及時實施需要提起孩子的興趣點,比如可以把「吃」改為「快來看看今天媽媽給你做了什麼好吃的」。如此天天用不同的話稱呼孩子,孩子的動力就會有很大提高。
看著那個小孩不停。
這種方式非常有效,因為盯著孩子看說明家長對這件事感到焦急很重要,而孩子又擔心不執行會惹惱家長,所以他們會很快執行家長的指示。由於這種方法需要較多的時間,因此父母也不必每天都去做。當條件成熟時就這麼做,長此以往孩子的執行力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