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裔是把巴西社會中一支重要的少數族裔群體,據估算2000年巴西全國總人口1.7億,其中日僑日裔約佔1%,巴西是僅次於美國的最多日裔海外國家。巴西的日本移民始於20世紀,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1.日本移民的動力
近代,隨著黑奴制度被廢除,許多國家都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中國人吃苦耐勞、薪酬要求低,因此像美國、墨西哥、秘魯等國爭相引進「契約華工」,以彌補本國勞動力的不足。1850年,巴西正式廢除了奴隸制度,國內的種植園、礦業等行業勞動力嚴重不足,巴西政府曾將目光瞄準了「契約華工」,派人到中國與清政府商談,希望清政府能夠同意向巴西輸出中國移民。巴西了提出三項條件:一是中國人到達巴西後必須入籍巴西;二是移民必須攜帶家眷,不接收個人移民;三是中國人必須有正當職業者方可移民。
然而,清政府在美國、墨西哥、秘魯等國華工身上吃夠了苦頭,早就謀劃著自禁移民。加之19世紀末,清政府已經處於崩潰前夕,也無心組織華工移民,對巴西的要求當場拒絕。於是巴西便將移民的目標轉向了日本人。
日本政府與清政府的態度恰恰相反,日本當局是積極鼓勵日本人移民海外的。19 世紀末,日本的私營移民公司在政府的鼓勵下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這些公司在社會上招募窮苦農民移民海外,從事勞務工作。1896 年,日本還出臺了《移民保護法》,對海外移民活動進行了規範。
1906年,日本的私營移民公司「皇國殖民會社」對秘魯、阿根廷、巴西等國進行了考察。1907年,該公司派代表抵達巴西,與巴西聖保羅州的農務長官籤訂了移民合同。依照合同,「皇國殖民會社」要在3年內為巴西的咖啡農場募集家庭移民3000人,主要作為農場的農業工人從事咖啡種植,第一批移民必須在1908年5月前到達。
經過努力,「皇國殖民會社」在1908年,用「笠戶丸」號輸送了165個家庭共781名「契約勞工」到巴西,拉開了日本人大規模移民巴西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後的日本經濟迅速陷入了危機,內外交困的日本當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移民巴西的政策,日本人移民巴西開始從私營企業的市場行為向政府主導轉變。1917年,寺內正毅內閣認為小資本的移民公司經常處於惡性競爭中,不利於移民事業的有序推進。1918年,在政府主導下,整合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南美殖民會社、日本殖民會社和日東殖民會社等公司,成立了海外興業株式會社,標誌著日本政府開始直接主導移民事業。海興株式會社將巴西作為重要的移民目的地。據統計,1908年至1940年的33年間,從日本移民到巴西的人數大約187000餘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海興株式會社組織下移民的。
日本對巴西的系統性國策移民一直持續到1945年,此後日本人只能以自由移民的形式前往巴西。
2.巴西的排日風潮
「契約華工」的進入直接搶奪當地土著勞工的就業機會,在當地社會逐漸會形成一股排華思潮。日本人以「契約勞工」的形式進入巴西也類似,巴西社會本身就存在著白人至上的觀念,自然對黃種的日本人有諸多歧視,隨著日本移民持續湧入,與當地人的矛盾也越來越多,在巴西國內出現了排日風潮。
最初,進入巴西的日本人數量少,主要在種植園從事低端農業勞動,日本人與當地族群矛盾較少。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後,大量日本勞工契約到期,很多日本人離開了原來的種植園,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慢慢滲透到了巴西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引起了巴西人的不滿,在巴西人心目中,日本人只是廉價的生產機器,只適合在聖保羅州這些偏遠地區拓荒。於是,巴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歧視性的法案,只允許歐洲白人移民從事工資收入更高的工業生產,在某些行業嚴格限制日本人進入。
1929 年的世界經濟危機蔓延到巴西後,對巴西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衝擊,大量工人失業。巴西人視富裕的日本人為「眼中釘」,主流刊物歪曲事實指責日本移民採取「非法」手段擾亂了經濟秩序。巴西國內針對日本人的暴力事件頻起,最早針對日本人的暴力襲擊事件發生在1934年,鐵特移居地一對日本人夫婦被巴西人殺害,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巴斯託斯、阿利安薩等地。暴力搶劫也在多地出現,1936年保利斯塔鐵路沿線就發生巴西人搶劫日本人財物的事件,由於當地警察局對日本人的歧視,對此類案件概不受理。
最終使排日運動達到高潮的是1938年瓦加斯政府出臺的《外國人入國法》。法案出臺後,巴西政府取締了一系列的日語刊物、日語學校等等。
珍珠港事變後,巴西的日本移民處境進一步惡化,十幾萬日本移民被疏散或者被拘留,他們被趕出種植園和自己的家園,被監禁於聖保羅市郊區的拘留營,政府沒收並變賣了他們的財產,一直到二戰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3.蓑翁說
日本移民最初進入巴西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到後來變成了國家戰略,日本將對外移民作為減輕國內過剩人口壓力的手段,甚至將其作為一項軍事輔助手段,政府從鼓勵到主導對外移民事業,對巴西輸出了大量的日本移民。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張宜偉:《巴西日本移民研究(1908-1945)》
2.坂口滿宏:《論日本向巴西移民的性質與形式》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