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02年"酷日本"一詞開始流行,起初該詞只是作為日本現代流行文化的代名詞備受矚目,但是後來"酷日本"逐漸成為彰顯日本魅力的符號。在這一過程中,"酷日本"清晰地呈現出了從媒體熱詞上升到日本國家戰略關鍵詞的發展脈絡,並且其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具體的文化產品到日本的生活方式以至日本人的價值觀最終無一不被"酷日本"囊括。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酷日本"逐漸發展成為集拉動日本經濟增長、凝聚日本人精神、激發日本民族主義想像為一體的有力手段。"酷日本"現象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並進行認真分析。
1「酷日本」的源起
「酷日本」可以說是一個和制外來語,模仿布萊爾1990年代推動的「Cool Britain」而來。其實在「酷日本(Cool Japan)」(全文將統一使用中文譯名「酷日本」)誕生之前,已經有一個類似的說法即「日本酷(JapanCool)」存在。日本學者奧野卓司曾對此做過詳細研究。在他看來「日本酷」是一群歐美的藝術家,電影評論家以及社會學家基於自己的專業標準和認識對於日本大眾文化做出的評價,他對於其是否能上升為國家策略持懷疑態度。在他的研究中「日本酷」顯然還只是一個西方對日本大眾文化的評價,而且他重點研究的是進入21世紀之後最初幾年席捲亞洲大陸的日本大眾文化熱,其代表就是「哈日族」的出現。但是很快「日本酷」就被「酷日本」所取代。2002年以後「酷日本」正式具有市民權。那一年美國記者道格拉斯·邁克雷在美國外交雜誌《Foreign Policy》上發表了一篇題為「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的評論。這篇評論後來被神山京子翻譯成日語並以《闊步世界的日本之「酷」》為題全文刊載於2003年5月的《中央公論》。
在這篇文章裡道格拉斯強調日本不但是一個製造產品的超級大國同時還是一個文化超級大國,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經歷了所謂「失去的十年」,作為工業製造大國的日本的發展貌似有所減弱。但是在道格拉斯看來所謂「失去的十年」帶給日本的不是毀滅而是重生而日本重生的關鍵就在於其擁有成熟的大眾文化,這也是日本的軟實力之所在。他斷言「從大眾音樂到家電產品,從建築到時尚,從動漫到日本料理,今天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日本相比更為準確地說日本是一個文化大國」。
道格拉斯的這篇文章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無比確鑿的證據。1990年代以後日本國內因其支柱產業陷入停滯發展進入「失去的十年」之時,日本大眾文化卻在人們的不經意間迎來了其黃金髮展期。在此之前,日本很少向海外出口文化產品,反而是作為文化產品載體的硬體產品如隨身聽、家庭遊戲機在全球有著驕人的銷售業績。而影視節目以及書籍等文化產品的出口卻差強人意。然而也就是在「失去的十年」間,日本人熟知卻不以為然的電子遊戲和動漫卻獨樹一幟。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幽靈公主》和《千與千尋》(2002年該片成為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動畫電影)在全球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而動漫兼遊戲的主角「神奇寶貝」還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從1996年推出同名遊戲至今的20年間,在全球市場創下了4.6萬億日元的銷售額。「神奇寶貝」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正如「Japani-mation」一詞所表徵的,從19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動漫在歐美市場獲得了極高評價和認同。來自歐美高端市場的認同使日本政府認識到了以動漫、遊戲為代表的日本大眾文化的重要性。在經濟方面根據丸紅經濟研究所的測算,1992年至2002年十年間日本文化產品的出口額從0.5萬億日元上升到了1.5萬億日元,與同一時期日本2.1%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其增幅之大不言而喻。而2002年美國市場日本動漫的銷售規模達到了435 911萬美元佔據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3.5%。這其中Hello Kitty在全球市場的年銷售額高達10億美元。卡通商品在日本國內的銷售額就達到3萬億日元,動漫、遊戲更是成長為年產值達11萬億日元的巨大產業。相對於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日本的大眾文化可以說是度過了其黃金十年。
2媒體熱詞——「酷日本」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背景,道格拉斯的「酷日本」論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日本傳媒界和一批大眾文化研究者的回應。2005年7月日本NHK電視臺推出一檔名為「酷日本」的專欄節目並配套出版了一系列書籍。該欄目明確指出這是一檔以外國人的眼光觀察日本衣食住行的節目,通過外國人的感性來認知日本。該欄目從2005年開始播出一直持續至今,同時在NHK WORD網絡電視上推出了其英文版。而日本兩大主要報紙也不甘落後。《朝日新聞》從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底在每周五的晚報上推出了一個名為「酷日本」的小專欄,該專欄的撰稿人是生活在日本的法國人E.Barral這個欄目分為七個板塊:美食、時尚、物、傳統、海外風潮、社會和年輕人的文化。該專欄也連續出版了100回。《讀賣新聞》國際版每月會刊登一次名為「POP style-Cool」的專欄在這個專欄裡主要介紹日本大眾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情況,而其英文版網頁則有一個固定的欄目「POPCulture and Cool Japan」,主要向海外介紹日本當下流行的大眾文化。而另一份主要報紙《日本經濟新聞》旗下的日經新聞中文版中至今還保留一個名為「酷日本」的子頻道。
在日本主流電視臺和報紙紛紛推出與「酷日本」相關的專欄同時日本出版界也推出了一批或直接冠以「酷日本」之名或是討論日本大眾文化的書籍。如《酷日本——大家希望購買的日本》(下文簡稱《購買日本》)、《日本的大眾力量》等一批書籍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可以說道格拉斯的「酷日本」說提出後,最為積極響應的就是出版界和傳媒界。在這之中「酷日本」最積極的倡導者是上述《購買日本》的作者杉山知之,他日後也成為了日本政府「酷日本」政策智庫的一員。他在《購買日本》這本書中反覆論證以動漫、漫畫為代表的日本大眾文化因為其「酷」在世界上深受好評,同時他認為能否充分發揮「酷日本」的作用事關日本在新世紀的命運。由此可見,杉山知之將「酷日本」和21世紀日本的發展緊密相連。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他的意見。日本著名文化學家巖淵功一就指出,在日本大眾文化中,除了遊戲和動漫處於淨出口外,在電影、電視和音樂等領域日本處於進口大於出口的狀況。也就是說所謂的「酷日本」並沒有想像中那般在世界上昂首闊步。
儘管關於「酷日本」在世界究竟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認同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但勿庸置疑的是這一時期「酷日本」儼然成為日本媒體、出版和學界關注的熱點,而且在這一時期,關於「酷日本」的討論明顯具有以下特徵:首先是從外國人的視角去發現和肯定日本大眾文化的魅力 其次是極力論述日本的大眾文化如何被歐美上流社會所接受,又如何在亞洲地區風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一時期的「酷日本」熱明顯處於外國人感性認知的主導之下,日本本身只是被動地做出回應而已。已經成為媒體熱詞的「酷日本」很快就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關注,但是「酷日本」正式出現在日本官方話語之中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3國家戰略——「酷日本」
早在麻生太郎執政時期就注意到了日本大眾文化在日本公共外交中不可忽視的作用。2008年3月外務省任命世人熟知的經典卡通形象「哆啦A夢」為第一位「動漫文化大使」,但當時並沒有使用「酷日本」這一宣傳詞。不過很快外務省的官方宣傳中正式出現了有關「酷日本」的介紹:「從漫畫、動漫、遊戲、J-POP,到時尚、飲食文化等等,日本的大眾文化在世界備受矚目。這些對於日本人來說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卻得到了海外人們『cool』的美譽並開始流行。相對於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文化,這些大眾的、現代文化被稱作『酷日本』,成為講述日本文化新的關鍵詞,被世界廣泛認知」。
從外務省的這份介紹可以看出,2008年時點的「酷日本」主要指的是在日本現代社會流行的大眾文化,而且因為「酷日本」是世界對日本形象的認知,所以日本完全可以將之作為對外宣傳的關鍵詞。可以說日本政府已經開始正視大眾文化在國家形象建構中不可小覷的作用。就在外務省推出「酷日本」介紹的第二年日本國內的政局也發生了變化。
2009年8月日本民主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取得絕對多數的壓倒性勝利,成功實現政權更替。民主黨上臺執政後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對自民黨時代的利益均沾(バラマキ、baramaki)的公共事業投資政策進行清算,這是民主黨在大選期間對選民所做的承諾,也是其競選政策的賣點。在民主黨政權主導的這次公共事業投資清算中首當其衝的被清算對象是「國立媒體藝術綜合中心」俗稱「動漫殿堂」或「國營漫畫咖啡」的建設項目。眾所周知,前任首相麻生太郎是一個漫畫迷,他在任期間大力提倡通過漫畫、遊戲等大眾文化推動日本的公共外交,而上述建設項目就是他一手推動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鳩山內閣否決了「國立媒體藝術綜合中心」的建設,但並不意味著民主黨政權對大眾文化的不重視,相反正是在民主黨執政時期「酷日本」逐漸成為世人矚目的日本國家話語。在鳩山內閣成立不久的2010年6月民主黨政權正式發布了它的第一份施政綱領———「新增長戰略———『精神飽滿的日本復活』之草案」,這份文件中的「面向21世紀的日本復活之國家戰略項目」所列第9項正是「智慧財產權、標準化戰略和酷日本的海外推廣」。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在其國家政策表述中正式使用「酷日本」這一和制外來語:「我國的時尚、文化產品、設計、飲食、傳統文化、觀光、音樂等『酷日本』的潛力並沒有直接轉化為增長力,今後的關鍵是要利用這樣一些軟實力,向世界提供和其魅力渾然一體的產品和服務」。
可以看出作為戰略項目的「酷日本」已經從大眾文化這一較為狹窄的範圍擴展到了傳統文化、觀光等更為寬泛的內容,而且「酷日本」開始被視作日本產品和服務的代名詞。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草案儘管將「酷日本」作為戰略項目提出,並沒有給與一個明確的定義,仍然停留於對其內涵的具體描述之上,而且只是和智慧財產權、標準化相提並論,並沒有刻意凸顯其重要性。
在新增長戰略出臺的同一年,也就是2010年11月19日,日本政府設立「酷日本官民專家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委員長為時任資生堂名譽會長的福原義春,而委員中則包括了來自企業和學界的民間人士,同時還包括了一批政府官員,而這些官員分別來自經濟產業省、內閣官房(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事務局)、總務省、外務省、文部科學省(文化廳)、農林水產省、國土交通省(觀光廳)和日本貿易機構(JETRO)。很顯然這個委員會是一個日本政府設立的制定「酷日本」相關政策的智庫性質的組織。事實也證明,日本政府其後制定的很多「酷日本」政策都與該委員會的提案密切相關。從專家委員會的成員結構可以看出「酷日本」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能在經濟政策、文化政策或是外交政策的某一單獨框架內討論和實行的問題。它實質上橫跨諸多領域,這也決定了「酷日本」在日後勢必成為日本的重要國策。在這一次召開的專家委員會議上同樣沒有給「酷日本」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從經濟產業省提交給委員會的一份提案能夠推測日本政府的想法。這是一份題為「關於『酷日本戰略』」的提案。資料開宗明義:「所謂酷日本是『世界具有同感的日本』,是『世界想要的日本』」。而就在這同一個會議上,同為經濟產業省下屬機構的智慧財產權事務局提交的資料中則是這樣表述「酷日本」:「我們國家的文化產品、時尚、設計、飲食、傳統文化等代表的『酷日本』的潛力尚未與經濟增長相關聯,今後的關鍵是要充分運用這些軟實力,向世界提供與其魅力渾然一體的產品和服務」。
從上述兩段文字可以清楚看到,「酷日本」首先是一個世界視野裡的日本形象,而且這一日本形象的最終目的是要得到世界的認同。而支撐「酷日本」這一形象的就是在後一段文字中列舉出的那些具體內容,「酷日本」是代表一切日本文化和文化產品的集合名詞。
正當「酷日本」要在文化產品這一領域大舉推進之時,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發生,整個日本社會再次陷入低迷狀態,而這一低迷不僅表現在經濟遭受打擊,更為重要的是日本人的精神也遭受了重創。也就是在「3·11」大地震過去不久的5月12日,「酷日本官民專家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災後重建的提案。該提案名為「新日本創造———連接『文化和產業』『日本和海外』」。從提案名稱就可以想像文化產業將成為日本災後重建的關鍵。這份提案明確指出在震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消除大地震引發的各種謠言帶來的弊端和恢復海外市場對「日本品牌」的信賴。為此有必要重新發現和宣傳日本各地的「物」和「文化產品」,其次要將它們出口到海外,最終將外國遊客吸引到日本國內。
在這份提案中列舉了5項能夠直接或是間接向世界傳遞日本魅力的具體內容:動漫、傳統文化、汽車、日本料理和J-POP,並明確提出要在汽車、家電和生活用品等傳統商品和服務上加入「酷日本」要素,而構成這些「酷日本」要素的是日本新的產業結構和新的生活方式,由此提高日本產業的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全球化競爭中日本的競爭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興國家以價格競爭為武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的形勢下,保持日本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優勢或者培育市場。
專家委員會的這份提案對於「酷日本」進行了重新說明,在確認「酷日本」的核心是大眾文化的基礎之上,明確指出「酷日本」不僅僅是指具體大眾文化產品,更重要的是「酷日本」的「酷」是構成日本人生活方式和產業結構的重要元素。「酷」不僅是物質的表象,更是日本人精神的流露。因而「酷日本」既有具體文化產品等物的內容同時也包含日本人的精神。
專家委員會特別強調「3·11」大地震以後「酷日本」在重建日本人精神層面的作用:「東日本大地震在許多日本人心裡投下了三個巨大的疑問:母國日本的根基是什麼,希望故鄉日本呈現怎樣的姿態,未來日本又該如何。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地方復興而是關係到日本今後發展的大問題」。可以看出,專家委員會認為在遭受大地震以後日本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日本人心理或者說是精神的重建,而精神重建的一個最根本問題就是「尋根」。傳統文化在日本人「尋根」歷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這個過程中,探尋日本大眾文化的根源也就是探尋「酷日本」的起源顯得極為重要,即在專家委員會看來當下流行的大眾文化其實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因而要下功夫在日本各地尋根溯源。其實也就是要通過這樣一種尋根的方式重振日本經濟恢復日本品牌的魅力,講述新的日本故事。
就在這份提案出臺後不久,2011年6月日本智慧財產權戰略本部就發布了「智慧財產權推進計劃2011」,在這份文件中首次使用了「酷日本戰略」的字眼。日本智慧財產權戰略本部是隸屬於日本內閣的一個機構,其部門首長由內閣總理大臣擔任,副本部長則由負責智慧財產權的國務大臣以及內閣官房長官、文部科學大臣和經濟產業大臣擔當,其他所有國務大臣都是該機構的成員。這樣一個機構推出的戰略計劃明確表明「酷日本」已經由一個非常曖昧,只能用描述其內容表現內涵的語詞正式上升成為日本的國家戰略。
所謂「酷日本」已經從遊戲、漫畫、動漫等文化產品、時尚、產品、日本美食、設計、更擴展至機器人、環保技術等高科技產品領域。
但是日本人想像的酷日本和外國人在現實中感受到的酷日本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比起先給酷日本下一個定義,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摸索什麼是真正的酷日本中不斷試錯,從而確立酷日本。
在全球化網絡時代只有不能被複製的、固有的自我認同在外國人眼裡才是酷。深深植根於我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基於日本人所特有的講究和嚴謹態度創造的、以「輕薄短小」為核心的節能、環保型的尖端技術以及孕育自由之心的具有創造力的文化產品,也就是在這些對於日本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物中間潛藏著真正的酷日本。
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藉助外國人的眼光去發現,重要的是我們要去發掘和創造那些「埋藏於」日本各地之物,然後在全球加以商品化。重要的是要應對不同的受眾對於不同的物的魅力的不同感覺,戰略性地、靈活地去適應各國市場的結構,展示不同的酷日本的內容。
從上述文件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並不急於給出一個「酷日本」的明確定義,他們更為重視的是要尋求「酷日本」的真正內涵。「智慧財產權推進計劃2011」中還同時指出「酷日本」不單單指現代流行的大眾文化,它囊括了從傳統到高精尖技術等一切日本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產品,並且那些隱藏在日本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不以為然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具有無限可能性的「酷日本」,因為這些才是日本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真正具有創造力的「酷」。也只有這樣的日本在外國人看來才是「酷」。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戰略明確提出日本從現在開始就要自己去積極發現和創造日本的「酷」,並通過加工使之商品化,最終作為「酷日本」推向世界。這一點和前期作為媒體熱詞的「酷日本」相比有了決定性的變化。在「酷日本」推出之初,日本媒體更多的是藉助外國人的眼去發現日本的酷,在那個階段可以說日本尚處在被動的、被欣賞、渴望被認同的階段。而到了「酷日本」戰略的提出,日本政府則是化被動為主動,積極主動地向海外傳播日本的「酷」,並且引導大家將目光從大眾文化轉向傳統文化,轉向地方文化,要引領世界去探尋和發現日本之「酷」。可以說「酷日本」戰略的提出完成了從被動到主動的這一變化過程,日本開始積極打造充滿魅力的「酷日本」。
而且在「智慧財產權推進計劃2011」中首次明確了「酷日本」戰略的具體目標。其最終目標是將「酷日本」相關產業的產業規模由2009年的4.5兆日元提升到2020年的17兆日元。具體說來則是文化產品要在亞洲市場實現每年1兆日元的收入;到訪日本的外國遊客的數量由2010年的861萬人提高到2020年的2 500萬人;到日本參加各類博覽會的人數由2010年的6.5萬人提升到2020年的2 030萬人;促使外國放寬和解禁內容產品相關政策 總計1萬人次的創意人才訪問中小學。
為了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提出採用「三步走」的方式:首先通過對外宣傳日本的魅力,在當地形成和掀起「日本熱」,其次是通過在當地銷售相關商品和提供服務以獲取利潤,最後是與日本的旅遊觀光政策相配合,將遊客和商務人士吸引到日本國內進行消費。日本政府將在上述三個階段分別給予支持。日本經濟產業省2014年發布的「文化產業的現狀和今後發展的方向性」報告中,對上述三步走的「酷日本」實施戰略有一個極其通俗易懂的解讀。這份報告用「猛賺」這一定語來修飾「酷日本」戰略的整體構想,而上述的三步走則可以簡單詮釋為:(1)掀起日本熱(傳播、廣播媒體);(2)在當地盈利(logistics、商業設施);(3)在日本消費(輸入inbound)。
綜上所述,「酷日本」戰略的目標非常明確,要通過動漫、電視劇、音樂等文化產品以及以「衣食住」為代表的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海外輸出,展示日本的魅力,最為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日本魅力轉化為日本商品的附加值,以此與新興國家競爭全球市場,由此重振日本經濟。
4「酷日本」戰略實施及其影響
21世紀之初,日本政府就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智慧財產權、內容產品以及日本品牌發展的相關戰略以促進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直到2009年民主黨政權上臺,「酷日本」才正式作為國家戰略被明文化。作為國家戰略的「酷日本」的實施以日本政權更替為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民主黨時期,雖然第一次正式將「酷日本」作為國家戰略寫入了政府文件中,但是在政策具體實施的層面卻並沒有一個全盤統籌的機構,只是在2010年6月在經濟產業省下設了一個「酷日本」海外戰略室,第二年又將該室擴大改為「創意產業課」,從名稱的變化就可以看出酷日本的最終目標是要和日本的創意產業相結合從而推動日本經濟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的「酷日本」一經實施就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果 如每年一度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最大規模日本文化推廣展會「JAPAN EXPO」,2001年的入場人數僅有3 100人,而到了2012年這一數字上升至21萬人左右,數據的變化很好地反應了「酷日本」戰略的影響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階段及酷日本戰略正式實施之前,該政策的目標指向更多的是面向亞洲地區,在東亞地區風靡一時的哈日族的出現可以說是酷日本戰略的一個具體成果。
雖然民主黨時期推出了酷日本戰略,但是由於其執政時間過短很多政策和設想並沒有來得及展開實施。酷日本戰略的進一步推動和積極實施則要等到第二次安倍政府上臺之後。
2012年11月日本自民黨重新奪回執政黨地位,第二次安倍政府正式組成,日本也開始進入「安倍經濟」時代。在「安倍經濟」時代,「酷日本」戰略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其中最為具體的表現就是2012年12月26日稻田朋美內閤府特命擔當大臣被任命為第一任「酷日本戰略擔當大臣」。這是一個統領「酷日本」戰略的內閣大臣職位在酷日本戰略擔當大臣的領導之下又設立了上文所提到的「酷日本推進委員會」,可以說這樣的設置是為了防止以前那種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這應該是安倍酷日本戰略的第一步。而其酷日本戰略的第二步則在於將酷日本戰略從政府行為積極拓展至地方以及民間,使之成為日本全國性的、參與廣泛的國民行動。2013年3月「酷日本戰略推進會議」舉行。這個會議的目標單純而明確,就是要加強「酷日本」的宣傳。其委員長由酷日本戰略擔當大臣,該推進會議的主要組成人員為日本內閣各部委的大臣或特別任命的副大臣組成。此外還加入了秋元康(作詞家、AKB之父)、角川歷彥(角川集團掌門人)、金美玲(評論家)、千宗室(茶道裡千家掌門人)等7位來自民間的成員。這些民間成員之所以被邀請參加這個會議是因為他們被認為是來自不同領域的日本文化第一人。相比較2010年成立的「酷日本官民專家委員會」,「酷日本戰略推進會議」的規格明顯高出許多,專家委員會中來自官方的成員多為各部委的政務次官或事務局長,並且推進會議明確規定會議成員必須由大臣或特別任命的副大臣組成。作為推進會議以及各分科會的成果匯總,推進會議提交了一份「加強酷日本傳播力的行動計劃」。這份行動計劃列舉了「總體設計」「一起」「契機」「大家」「被愛的方式」「故事」和「培育」等關鍵詞,針對不同領域的問題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2014年12月26日,時任酷日本戰略擔當大臣的稻田朋美在推進會議上做了題為「關於酷日本戰略的進程」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稻田提出了「酷日本戰略」三原則和「酷日本戰略」關鍵詞。「酷日本戰略」三原則是:國民運動·社會性運動;大家擰成一股繩向前推進;民間主導,政府後方支援。推進「酷日本戰略」的關鍵詞則是:設計;地方·傳統;外國人。
從上述稻田所提三原則和關鍵詞可以看出,在安倍政權的推動下作為日本國家戰略的「酷日本」要發展成為一項覆蓋全日本的國民運動為此不僅要召開政府級別的酷日本戰略推進會議,酷日本戰略擔當大臣還要奔赴日本各個地方自治體召開推進會議,目的就是要發掘當地的資源,使之成為「酷日本」推向海外,彰顯日本的魅力。在此三原則的指導之下日本各地方自治體都制定了適合本地情況的酷日本戰略。該計劃的第一站就選在了京都,參加京都會議的除了學者以外都是能夠代表京都傳統文化的大家,如西陣織的掌門人、京料理「木乃婦」的第三代少東等等。這次會議可以說就是為了以日本第一大觀光都市京都為樣本探討日本傳統文化如何作為酷日本向外推廣的會議。由此可見,在實現酷日本目標方面日本從上到下目標一致,行動積極。在2016年4月的熊本大地震後,有一個卡通形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那就是「熊本熊ku-mamonn」,在中國很多網民都以熊本熊的名義向地震災區捐款,可以說這是地方酷日本戰略獲得成功的一個樣本。
安倍政府酷日本戰略的第三步則是「酷日本基金」的設立。2013年1月第二次安倍政府推出「日本經濟重建緊急經濟對策」。在這份對策中明確提出要新設立一個專門機構通過提供資金,援助日本文化產品在海外的推廣從而對外傳播日本的魅力,並且還要為那些能夠體現酷日本的日本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提供資金援助,加強吸引外國人到日本旅遊,官民一體向海外推銷文化產品、觀光旅遊服務。
為了落實這一計劃,很快日本在6月份制定了「開拓海外支援機構股份公司法」。並在同年11月成立了「開拓海外需求支援機構」,該機構的英文名稱即為Cool Japan Fund Inc。簡言之,這個機構就是「酷日本基金」。這個基金由日本政府和民間公司共同出資,其中日本政府控股51%。「酷日本基金」設立以後每年都會對一批項目進行資金上的援助,統計該基金出資的項目,發現它的支持重點放在了飲食和文化產品推廣兩個方面。可以說近年來日本料理在全世界的流行,日本政府功不可沒。而在文化產品推動方面日本政府則是將推廣和產權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在2014年立項的「酷日本基金」項目中有一項就是出資10億日元資助正版日本動漫電影的海外發行以及電商交易。在中國的四大視頻網站目前幾乎找不到盜版日本動漫電影的身影,全部是為數不多卻具有正式版權的日本動漫電影。
綜上所述,從2009年開始正式實施的「酷日本」戰略經歷了一個從媒體熱炒的概念到變身為具體行動綱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先是民間然後是政府最後則是如「酷日本基金」所象徵的集政府和民間的力量為一體,將一個海外對日本觀察的代名詞發展成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發展以及重塑日本國家形象的關鍵詞。從其實施結果看,在文化產品和旅遊觀光兩個方面可以說成績斐然,具體來說在文化產業方面,2014年日本文化產業規模在全球的佔比達到2.5%,在漫畫和遊戲兩個領域佔比高達24.1%和19.3%,這兩個領域在經歷了2011年和2012年的低迷後,2013年起出口大幅上升。在美食方面日本擁有最多的「米其林」星級餐廳;日本和東京在英國的觀光目的地評比中分別獲得遠距離觀光目的地國別和城市第一。而到日本觀光的外國遊客人數在2015年達到1 974萬人,比2010年的800多萬人增加了一倍還多,而由此拉動的經濟效果顯而易見。而對日本國家形象的構建這一點本文作者在另一篇論文裡(請參看 「酷日本」與日本國家形象構建.[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6.3:49-56)做了詳細論述,在此不再贅言。
但是還必須指出的是儘管酷日本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酷日本基金」的設立就備受質疑,因為該基金的政府出資部分來源於日本國民的納稅,這部分資金是否能收到相應的收益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又比如酷日本地方戰略儘管表面上紅紅火火,但是從具體的數據看卻不容樂觀。因為外國遊客到訪最多的仍是東京、大阪和京都等大都市和著名旅遊勝地,該戰略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有待觀察。
5結 語
在道格拉斯的「酷日本」提出之初以及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酷日本」都還只是日本大眾文化的代名詞,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到了2009年作為日本國家戰略的「酷日本」提出後,不固化「酷日本」的內涵,可以說是日本政府刻意為之。因為只有這樣「酷日本」才是開放的、流動的,而「酷日本」的生命力也將更加持久。
但是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酷日本」一開始也許只是以走向海外為目標,但是隨著日本政府的大力推進和政策的升級,「酷日本」開始面向國內,特別是在「3·11」大地震以後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酷日本」在世界建構新的日本國家形象的同時也努力在日本國內塑造「酷日本」這一新的國家形象,其目的在於重振日本人的自信,增強日本國民的國家認同。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在日本現在的綜藝節目中以誇讚日本為主題的節目一時成為流行,各電視臺都推出了自己誇讚日本的節目,如TBS系播放的「所先生的日本的登場」、朝日電視系的「世界村的發現——在這樣的地方竟然有日本人」、東京電視系的「和風總本家」等等。這些節目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日本各地、在世界各地挖掘日本的「酷」讓外國人來讚美日本。對於這一現象的產生,日本各電視臺訪談節目的常客,心理醫生香山裡加的分析頗具啟示。她認為這是一種「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希望能夠找回自信」的心理在作祟,同時她又特別指出,完全沒有批判,一味地讚美在缺乏客觀性的同時也未嘗不是一種「對於由於在和鄰國有關歷史認識問題方面一直被認為是『自虐』的這樣一種態度的反動,即要『重新找回日本』」。不能忘記的是「重新找回日本」是安倍晉三在參加自民黨總裁競選以及帶領自民黨參加參議院選舉時的宣傳口號。聯繫到第二次安倍政權的所作所為,不得不讓人警覺,「酷日本」從作為向海外展示日本的媒介逐漸成為日本人重新發現日本的媒介的這一過程中,「酷日本」完成了從外在於日本的視角一步一步走向日本自身的變化,而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日本媒體和日本政府完成了一個共謀,那就是通過「酷日本」所呈現出來的日本文化激發日本人的自我肯定和國家認同。作為方法的『酷日本』對外起到了構建美麗日本、魅力日本這一全新的日本國家形象作用的同時,對內則讓日本人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日本的魅力,可以說在日本政府的引導之下「酷日本」起到了加強日本人的民族想像,激發其民族主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