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藝術──看抽象畫家林蒼鬱的視覺音樂

2020-12-28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6月9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現代詩以及同是那時代的文藝青年的緣分使我與林蒼鬱相識而相交,自1975年與他相逢初識至今已逾四十四年,雖然我們曾經由於畢業、入伍或各奔前程而勞燕分飛,以致期間失去連絡三十幾年,但我長年把蒼鬱的形影放在腦子裡珍藏,這不只是我個人一直有珍惜誠摯友誼的本衷,也因蒼鬱的為人、品性、文藝才情值得敬重且深植我心。

早年我讀林蒼鬱的詩以及和他的幾次往來相處,覺得他的人生悽苦,詩裡散發一種蒼茫動人的憂鬱感,這一點使我產生我們「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別後不多久,他由寫詩進而寫小說,作品表現佛教哲學,是少見的具深度思想情節與心理刻畫的小說。

林蒼鬱的抽象畫,猶如大自然的縮影。(林央敏提供)

又多年後,他擱下疲人憊己的文筆,轉而重拾文青時期曾經輕握的畫筆,專心致力於繪畫,他打破寫真描實的觀念和做法,而以所謂的「抽象畫」為主,他的畫,常見色澤繽紛炫麗,予人強烈印象乃至衝擊,又往往會在混兮忽兮的構圖中隱含某種人生現象,給人無限想像和詮釋的空間。

林蒼鬱的繪畫之路,最初也是從寫實出發的,中間經過一段潑墨畫的創作期才過渡到抽象畫,印象中他的潑墨畫,畫風就比別人的同類作品更為抽象,他最後完全走向抽象畫的創作,並且臻於巔峰可謂其來有自,不是突然發生的,這絕對和他的人生歷程及生命觀的演進有密切關係,亦即他的畫也像他的文學一樣反映他的人生哲學,以及對大自然的看法和想像。

與具體、具象或形象相對的概念是抽象(abstract),人類在二千多年前對抽象之物就有不少思考了,這一抽象概念最常被用於描述哲學及宇宙的起源,而對於繪畫,一直維持在具體化、形象化的主流認知範疇,直到二十世紀初,抽象畫先驅俄國畫家康丁斯基才明確提出抽象藝術這一概念及實踐,康丁斯基1912年在德國慕尼黑《藍騎士年鑑》發表〈論形式的問題〉一文明示:「藝術有兩大主流,一是大寫實,一是大抽象。兩者猶如一棵樹分成的兩大枝幹,我想將大抽象此一枝幹發揚光大。」這篇論文指出寫實與抽象是藝術表現的兩種形態,觀之古今繪畫作品的樣貌,也都是在兩者間遊移,只不過傳統上大多偏於寫實而已。在康氏的論文發表並大力向抽象範疇實踐後,抽象畫開始在歐洲、美國生根茁壯,乃至大行其道,並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開始影響亞洲畫壇,比如日本的草間彌生、南韓的崔鬱卿、臺灣的楊世芝及薛保瑕等人,他們在1959到1980年間先後赴美學習,然後將抽象畫的觀念及畫風帶回本國。我想,林蒼鬱最慢應在1990年代就受到影響,而開始嘗試抽象畫的創作,依其本身具有的佛、道思想做創作基礎和動能,很快在2000年就進入成熟階段。

筆者認為抽象畫的表現進程大約是畫家以扭曲、變形、碎裂、組合等做法,由小抽象(半抽象)趨於大抽象(全抽象)的歷程。觀之林蒼鬱的抽象畫,也約略顯出有這樣的軌跡,只不過他的內、外功基礎紮實,可在半抽象與全抽象間自由進出,所別者是某一畫作或某時期的多數畫作較偏向哪一方而已。

抽象畫是創作者透過點、線、面的形式及顏色,按他的主觀意識,且不描摹自然界實象的藝術,亦即不以「畫得像」為美、為滿足,它比野獸派、印象派的畫作更不易懂,面對抽象畫,常聽人說:「看無(看不懂)」、「不知在畫什麼」、「烏白造(亂畫)」等等,我也曾聽過有朋友在看林蒼鬱的抽象畫時也這麼表示,因此有人說:「抽象畫,看不懂是正常,看懂了就不抽象」,抽象畫確實帶有這樣的特質,但也並非不具意義或內涵。單就林蒼鬱的抽象畫來說,在我眼裡:

第一眼乍看時,也跟大家一樣,只見強烈色彩與深厚、詭異的線條;

第二眼細看後,自其大者而觀之,它是一幅大自然的縮影,猶如從太空看地球的某個角落,這時它呈現的是圖畫的本質──一種空間藝術;自其小者而觀之,它又是一片動態的時空景象,彷佛把許多異樣的自然界景象加以融合,任令觀賞者移動視覺焦距,每個焦點所在的畫面都是某種真實物體的圖像(figure),就像土、水、火、風的本相或變形,這便是存在抽象中的寫實;

觀賞林蒼鬱作品,給人無限想像和詮釋的空間。(林央敏提供)

第三眼靜看時,會覺得整幅畫好像變成一張浮在水面的影像,色彩、光影、線條依著某個旋律在流動,接著閉上眼睛,似乎聽到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步西(A. C. Debussy)的水上音樂被塗上一層耀眼華麗的色彩,充滿隱喻人生的意象。了解藝術本質的人都知道音樂是最純粹的藝術,它比同為時間藝術的文學更抽象、更無形,而圖畫是空間藝術之一,原本不具時間性質、也不靠時間表現整體,但成功、優美的抽象畫卻能讓圖畫產生音樂的效能,成為一種「有圖像的視覺音樂」。這些欣賞經驗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林蒼鬱的抽象畫「往往會在混兮忽兮的構圖中隱含某種人生現象,給人無限想像和詮釋的空間。」

最後我要說,抽象畫並不是隨便畫,更非任何人畫筆拿起來自由揮灑就能產生上述的效果和內涵。我曾比較一些不同畫家、畫匠及初學者的抽象畫,光屬技術層面的畫法,我覺得無論潑漆、拓印、沾染、濡渡、點滴、刮、掃等等技巧,蒼鬱都相當純熟老練,才能造出這一幅幅視覺音樂。

話尾,我也想用一筆來述說林蒼鬱的人,相識四十幾年,雖然中間空窗一大塊,我總是覺得蒼鬱為人誠懇真切,在文藝上,他應屬刻苦努力型的創作者,但在個性上,他卻是個澹泊明志的人,能夠樂天待人應物,我認為這是已到很高境界修為的一種自然表現。(林央敏)

相關焦點

  • 貢布裡希:抽象藝術為什麼會流行
    貢布裡希《大西洋月刊》的編輯約我寫篇關於我們這個時代抽象藝術流行的稿子,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安:我在畫家、評論家中都有一些朋友,他們真誠地相信這些抽象藝術實驗。對他們來說,相信抽象藝術就是相信未來。顯然,這種標準無法像在科學中那樣明確,同樣明顯,一次藝術實驗的「成功」不能等同於公眾的喝彩。可是除了把理論付諸實驗,儘可能理性地加以探討,檢驗理論能否解釋得通,我看不出還有什麼辦法能討論藝術的「理論」,評估它們的價值。
  • 現代抽象畫家康定斯基作品賞析
    抽象油畫的先驅是俄國的畫家康定斯基。
  • 作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他說:抽象繪畫有其自身的生命
    傑克遜·波洛克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 1929年就學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本頓。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把巨大的畫布平鋪於地面,用鑽有小孔的盒、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 其創作不作事先規劃,作畫沒有固定位置,喜歡在畫布四周隨意走動,以反覆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複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人稱「行動繪畫」。
  •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
    所不同的是,杜尚通過藝術來反思美,嘲諷美;波丘尼則力求在繪畫中追求速度之美、力量之美。我們前面聊到畢卡索的時候,杜尚已經出過場(請關注回看)。杜尚這位給蒙娜麗莎畫上鬍子的男人,頗具娛樂和反諷精神,後續我們聊到達達主義的時候還要請他再出場。
  • 抽象的開端 | 康定斯基
    「我寫《論藝術的精神》和《藍騎士年鑑》的目的是為了喚醒那些在物質和抽象事物中的精神的體驗能力。瓦西裡·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俄國畫家,是世界公認的現代抽象繪畫的創始人。傑出的藝術理論家、詩人、劇作家。
  • 名畫賞讀: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
    波洛克對美國印第安人藝術的造型特點印象很深。在他看來,印第安人像真正的畫家那樣,在捕捉恰當意象方面的能力是比較完整的,在繪畫題材的構成方面也有很強的理解力。他們的色彩主要是西方化的,他們的視覺具有一切真正藝術所具有的基本特點。他認為藝術是源於印第安人的「沙畫」藝術,所謂「沙畫」就是將塗彩的沙子漏過指縫灑到地上,組成一種彩色的圖案。
  • 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俄羅斯畫家瓦西裡·康定斯基作品欣賞
    瓦西裡·康定斯基是現代藝術的偉大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奠基人。1922 年,他到包浩斯﹝Bauhaus﹞設計學院當教員時,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高潮時期。 康定斯基對於包 豪斯設計學院基礎課程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包括分析繪畫和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論研究。 他要求學生設計色彩與形體的單體,然後把這些單體進行不同的組合,從中研究形體與色彩的結構方式和產生的藝術效果。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形體理論開始,然後逐步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繫起來。
  • 戰後抽象的王者風範|現代藝術晚拍精選
    ,無論亞洲抑或歐洲前衛先鋒,在五﹑六〇年代俱投身其中:從喬治・馬修、林壽宇、丁雄泉、蕭勤到朱德群、趙無極及謝景蘭,本文帶你細賞將於下周一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登場的大師級抽象作品。她的藝術融匯音樂、舞蹈與繪畫於一體,一方面以自身文化本源為創作根基,傳承宋畫之美學,另一方面以自身明確的文化信念與對自我的大膽追求,完整地闡述了一位華人女藝術家貫穿其藝術生涯的獨立思辨能力及堅強意志,在以男性藝術家為主導的現代藝術殿堂,勾勒出屬於華人女性的半壁江山。
  • 讓村上隆帶領我們認識當代藝術:抽象藝術的解析欣賞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光憑一本書是無法成為藝術家的,但通過閱讀這本書卻可以讓我們提高自己的藝術鑑賞水平,學會怎樣看待當代的藝術家,怎樣欣賞當代的藝術作品。當代藝術更接近於抽象藝術,而抽象藝術,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很遙遠,更多的人認為是看不懂。村上隆告訴我們:「藝術應該可以自由理解,幾乎接近信仰的想法」。
  • 俄羅斯抽象畫家—謝爾蓋·波利亞科夫
    早年以其音樂天賦謀生,後轉入繪畫,著迷於抽象藝術與埃及石棺藝術的色彩。
  • 金煥基與李禹煥 | 韓國第一代抽象畫家的文化根源
    返回韓國後,他仍然持續創作;從1942至1950年間,他從大自然與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不過並沒有採用寫實的風格而是在抽象的構圖中融入簡化的形體。金煥基對韓國的傳統藝術很有興趣,特別是朝鮮王朝 (1392-1910) 的白瓷,他收藏相當多這類文物。在50年代,他開始運用這些傳統藝術品作為創作的題材。
  • 金煥基 — 韓國抽象藝術先鋒巨匠
    他一生遨遊四海,從韓國移居至日本、法國,最終定居於美國,此間旅程也見證了藝術家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為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抽象繪畫語彙而上下求索之歷程。11月23日,金煥基最重要巨作之一 —— 《05-IV-71#200(宇宙)》將於佳士得香港秋拍隆重登場,為此作自1971年完成以來的拍場首秀。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創作的唯一一幅雙聯作,更是其所有畫幅中尺幅最為恢弘雄偉的創作。
  • 聆聽抽象——繪畫的音樂性
    ——瓦西裡·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是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孩童時期的康定斯基曾學習鋼琴和大提琴,對音樂具有敏銳的感知。康定斯基的聯覺(知覺混合)能力超強,他能十分清晰地指出不同顏色的屬性和傾向,或者說「聽見了色彩」。
  • 印象派畫家之藝術,即使身在泥濘,也要仰望星空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密不可分,而現代藝術作品正是在這樣一個追求視覺表現藝術的熱潮中誕生,並逐漸擴大現代藝術作品在現代藝術中湧現的藝術家鬥量車載,其中不乏像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歐拉·德拉克魯瓦
  • 東方遺珠:陳道明的抽象美學
    ──陳道明12月25日,誠品畫廊選在聖誕節當日,舉辦陳道明的個展,作為2020年歲末的總結。問起總監趙琍為什麼會選擇陳道明時,她認為在這樣歲末的時刻,想找一位具有足夠分量,但仍沒有獲得相對重視的藝術家作為年度的壓軸展覽。而陳道明在她眼中,正是一個仍待挖掘的滄海遺珠。
  • 攝影美學之抽象攝影概述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也可以將其看成攝影藝術創作中形式感的一種極端表現。例如,抽象的一種表現就是簡約,有時會達到極簡的形式,這一點在後面還要進行分析和論述。先請看一些例子,攝影作品《階梯》是由伊朗攝影家海珊所攝,作品表現得極其簡約,在一片白雪的環境中,一條路曲折地通向遠處的房屋,像階梯一樣簡單而有意境,其作品在第 16 屆國際攝影藝術展獲獎。
  • 另類的極簡抽象——伊娃·海瑟的雕塑藝術
    海瑟說:「這是第一次關於我的荒唐生活和情感經歷的作品」,⑹海瑟以這件作品來說明她曾經作為畫家時,其作品不被社會認可的經歷。極簡主義強調純粹與客觀,但前提是理性的,且具有內在的邏輯,荒謬在他們那裡是禁忌的。事實上,海瑟也對其作品的荒謬做出來解釋:「不像藝術,沒有內涵、非人性、非幾何式、什麼都不是,只是某種視覺上的東西而已。」
  • 保羅·克利,每天早上拉小提琴的畫家
    (《保羅·克利 - 有機的抽象,可見的創作》) 克利的畫作神秘又充滿詩意,有說不盡的話題可以談論,有數不清的維度可以擴展,就像一把打開藝術之門的鑰匙。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德國國籍的瑞士裔畫家,出生於瑞士藝術家庭,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瑞士人。他早年在慕尼黑美術學校學習畫畫,這為他後來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基礎。
  • 5分鐘藝術學堂|抽象花卉看似常玉 成為大師以前的趙無極
    其實這位收藏家年少時赴美留學,受西方文化薰陶,尤其喜歡一眾旅外的華裔大畫家。「我在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就讀時,和貝禮中是同窗好友。他父親貝聿銘大家都認識,是鼎鼎有名的建築師,和趙無極很要好。一次我去他家裡玩,看到客廳掛著一幅氣象萬千的抽象畫,整個人呆住了。
  • 池田亮司:製造一個簡約抽象的「星際穿越」
    池田亮司的作品「Virga」在複雜的電子音樂設備和抽象的數字實驗間,池田亮司製造著屬於他的節奏和影像,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電子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