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美術館小泡芙 美術館的小泡芙們
「色彩好比琴鍵,眼睛好比音槌,心靈仿佛是繃滿弦的鋼琴,藝術家就是彈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彈奏各個琴鍵來使人的精神產生各種波瀾和反響。」
——瓦西裡·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
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是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孩童時期的康定斯基曾學習鋼琴和大提琴,對音樂具有敏銳的感知。
康定斯基的聯覺(知覺混合)能力超強,他能十分清晰地指出不同顏色的屬性和傾向,或者說「聽見了色彩」。他常以《即興》、《構成》等類似於樂曲名來命名畫作。從音樂性的角度去理解康定斯基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聆聽抽象藝術的「內在聲音」。
金字塔理論
在分析康定斯基繪畫作品中的音樂性前,先來看看他是如何看待音樂這門藝術的。康定斯基將各門藝術的集合視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底和頂分別佔據著藝術的兩個對立面——客觀現實和內在精神,而音樂如同金字塔的頂端,是精神性的抒發。
他將音樂視為最優秀的老師,不同於繪畫需要依賴於客觀的自然現象,音樂力圖表現的是藝術家的靈魂、塑造自身的獨立性。
一個不滿足於再現生活和自然的畫家會自然而然地將音樂的手法應用到自己的藝術中去。」對現代繪畫中的節奏、對數理抽象結構、對色調的重複、色彩的流動等等的追求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他看來,每種藝術,在某個方面,都存在其他藝術無法企及的效果。因此,對不同的藝術進行研究結合的再創造,使得一種「真正史詩性的藝術」成為可能,康定斯基就是這種藝術的實踐者。
色彩的音樂性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康定斯基受歌德色彩理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色彩-音樂譜系:
康定斯基傳達出一個重要的理念,色彩和形式,即使單獨使用而沒有模仿的對象,仍然能表達含義,並且更純粹更有內在驅動力,由於顏色和形式的數量是無窮無盡的,它們的組合和效果也難以數計,並且只要加以處理,形與色的結合就可能顯示出新的和諧。
繪畫與音樂的區別之一在於音樂需要時間去表達,而畫面只能同時向觀眾展出全部內容。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一個個幾何的形式仿佛是流動的音符,音樂在時間上的延續性和漸進性,彌補了繪畫的這一缺憾。
色彩在畫布上鋪開,仿佛一支交響樂隊大幕拉起,演奏著時疾時徐的奏鳴曲、變奏曲和小步舞曲。
形式的音樂性
樂譜上布滿了線和點,這或許就是音樂和形式的共通。
點:是最簡潔的形,是繪畫最基本的元素。
表示點的各種形態的例子
點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就其自身而言就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連串聲音的延續。
康定斯基將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第一節線轉換成點,圖片來自《點線面》
線:線是由點產生的,可以稱作第二元素。
康定斯基認為水平線是具有冷感的,垂直線是無限暖和的,對角線則冷熱均衡。將不同的線條形式與繪畫形式進行對應,參考前文的色彩-音樂譜系,可以理出以下對應關係:
線條形式
繪畫形式
音響
水平線
黑
停頓
垂直線
白
停頓
對角線
紅(或灰或綠)
小號(或小提琴)
任意直線
黃和藍
喇叭和大提琴
同時,康定斯基也將不同的角和音響、色彩對應起來:
角
音響
顏色
直角
黑
停頓
銳角
白
停頓
鈍角
黃和藍
喇叭和大提琴
面:畫面是兩條水平線和兩條垂直線框定出的範圍
康定斯基認為水平線冷而靜止,垂直線暖而靜止,兩種冷而靜止的元素和兩種暖而靜止的元素各構成一組,成為靜止的兩個聲部,決定了畫面平靜的聲音。
而兩個水平線一上一下,兩個垂直線一左一右。「上」水平線呈現出輕鬆感、解放感和自由感,這三種特性都產生音色稍有差別的泛音,而在「下」部,聲音趨向刺耳尖銳。在畫面的「左邊」,「上」的特點得以重複;在畫面「右邊」,「下」的特點得以延續。
不同的角繼續發展下去即形成面,康定斯基在線-面-色間建立了聯繫:
圖片來自《點線面》
參考其顏色-音樂譜系,我們又可以進一步將不同的面與音樂對應起來,色彩與形式構成了和諧有序的畫面,表現出如交響樂一般的美感。
通過在色彩和形式中注入音樂,康定斯基使繪畫的藝術空間無限延展。
抽象符號的背後,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線條交錯的剎那,是不同音色的交融。聆聽抽象,不知哪根線條,會成為你心中那把豎琴上的弦.
▼
下面是圖片(與音樂共同享用效果更佳哦)
參考文獻:《論藝術的精神》,康定斯基著
《點線面》,康定斯基著
文/李慈航、lyr
圖源網絡
原標題:《泡芙Point|聆聽抽象——繪畫的音樂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