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約翰·凱奇(John Milton Cage Jr )《4分33秒》
《4分33秒》也頗符合中國古典文化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禪境。早期凱奇在北卡羅來納的黑山學院聽到了日本人鈴木大拙(D.T.Suzuki 1870-1966年)關於佛教和禪學的講課,深受其影響,很快成為禪宗的追隨者。他開始把禪學思想和中國的《易經》八卦運算規律運用於作曲的新嘗試中,把音樂想像成「無目的的遊戲」,認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順其自然,而無須刻意從混沌和偶然中尋找出什麼秩序。他可以打破所有傳統作曲技法,所有標準樂器,及其標準演奏法為「音樂」所做的既成限定,用一系列連他本人都沒有預料,也根本不可能預料到的音響效果作為他的作品,給聽眾營造意境,並昭示哲理。即使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仍然在觀眾中頗具爭議。(選自《空間之間》一書)
約翰·凱奇不但是美國的音樂家,理論家,作家,除了被認為是音樂不確定性和樂器非標準使用的先驅之外,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視覺藝術家。他的繪畫(或版畫)作品充滿著音樂經驗。
雖然約翰·凱奇在1933年前就開始用水彩顏料繪畫,這是一種抽象的方法,不需要像音樂一樣精確地控制凱奇的肢體。他將部分作品寄給了他的老師亨利·考威爾(Henry Cowell)。答覆是一封「含糊不清的信」。凱奇後來解釋說:「聽我音樂的人比看我繪畫的人,對我的繪畫說得更好。」 這好像是說,他在音樂界畫畫是最好的,而在畫家群裡他音樂搞得最棒的一樣。凱奇還是決定專注於音樂而不是繪畫。
現在看來約翰·凱奇的畫作也是非常具有實際意義,他的繪畫即時隨性,富有偶發性和達達主義思維方式,也影響了幾代年輕人。他的藝術時常與他的音樂概念相結合,總是帶來有趣的結果,他對音樂世界和藝術的獨特見解,突顯了他對各個創作領域的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
編輯/ heru
Edited by heru
—————————————————————————————————
聯繫我們 Contact us
Email:changfengar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