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常見的皮膚病是過敏性疾病。嬰兒溼疹通常被稱為「奶癬」。治療「癬」的藥物不能用於治療嬰兒溼疹,否則病情會惡化。嬰兒溼疹首次出現在2至3個月的嬰兒中,主要出現在臉頰,前額,眉毛和頭部之間,嚴重時還出現在軀幹和四肢上。初期為紅斑,後來為小點狀丘疹和皰疹,非常癢,皰疹破損,滲出液流出,幹後形成結皮。皮膚病變通常對稱分布。溼疹有時是乾燥的,也就是說,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和脫屑。它也可以是脂溢性型,其中淺黃色脂肪液體滲入小斑丘疹,隨後形成痂皮,這種痂皮更常見於頭頂和眉毛之間,鼻子附近和耳後,但是癢並不明顯。
寶寶一旦出現溼疹症狀,媽媽便會感到措手無策,眼看寶寶臉頰紅得一片一片更是心痛。除了及早請醫生診治外家長們要小心選擇,因為不同症狀時,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溼疹是怎麼引起的?
1、環境因素
(1)室內溫度和溼度對嬰兒溼疹的發生有一定影響。許多母親很少打開窗戶通風,以防止嬰兒受涼,導致室內潮溼或過熱。一些生活在過於潮溼或乾燥的地方也會引起溼疹加重。兒童在炎熱的夏季、其他季節的室內溫度較高、用熱水洗澡、穿過多的衣服以及不注意衛生可能會使病情惡化。
(2)有些媽媽把寶寶的尿布等衣物在家中晾乾或烤乾,造成嬰兒溼疹發生或加重。
(3)有的患兒對日常生活用品過敏,如肥皂、洗衣粉、合成纖維的衣服、橡皮泥、塑料玩具等。
2、用藥及護理不當。
有些爸媽用激素類乳膏,見效快,就大面積、長期應用,寶寶皮膚薄嫩,往往造成藥物的依賴或加重病情。寶寶皮損糜爛、滲出明顯,有的患兒爸媽用刺激性的中藥擦洗皮損;患兒皮損已乾燥,爸媽過度清潔皮損或用熱水燙洗、或用鹽水洗等造成症狀加重。有的患兒瘙癢劇烈、影響睡眠,有的繼發感染,爸媽仍堅持不給患兒內用藥,造成症狀加重。
3、遺傳因素。
嬰兒溼疹是特應性皮炎嬰兒期的表現,特發性皮炎又叫異位皮炎、異位性溼疹、遺傳過敏性皮炎、遺傳過敏性溼疹等,這與遺傳過敏性體質有關。
護理溼疹的注意事項
一、保持皮膚清爽乾淨
這是一定要注意的,很多家長以為寶寶有了溼疹以後是不可以洗澡的,其實這恰恰相反,平時一定要注意做到讓寶寶的皮膚處於一個清潔乾爽的狀態,洗澡的時候應該用比較溫熱的水和不帶鹼性的沐浴露來給寶寶洗洗。而且在洗澡的時候,身上的沐浴露一定要衝洗乾淨,最後再把水分完全吸乾,塗上潤膚霜,讓肌膚得到一定的滋潤。
二、避免寶寶受到外界刺激
如果寶寶有患溼疹的情況,爸爸媽媽一定要特別留意寶寶周圍的溫度變化,還有溼度變化,一定要防止寶寶的肌膚在冷風或者是強烈的太陽光下受到一定的刺激,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如果寶寶身上有出汗水,但一定要及時的把汗水給擦乾,一旦天氣出現變化,要注意保暖或者是透風。
三、一定要戒口
這種時候儘量減少讓寶寶吃一些動物的蛋白質,比如說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吃的牛奶或者是雞蛋這些東西,在這種時候對寶寶的身體健康來講是完全沒有好處的,而且也不提倡大家為了害怕過敏而忽略一些東西,讓寶寶得不到他們本該有的營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