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衛視《挑戰文化名人》節目中有一道題驚到了觀眾——「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麼?A、李的睡床;B、放墨寶的書案;C、井臺上的圍欄。但當這道題的正確答案公布後,現場觀眾大都驚到了,節目中公布對「床」的正確解釋是「C、井臺上的圍欄」。
有現場觀眾就此很疑惑地與導演組探討,「我怎麼記得小學時聽語文課的印象是,床就是床呢?現今腦海裡,關於這首詩的配圖仍有『床』的畫面。」有此疑惑的不是少數觀眾。
《辭海》裡明確注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現在的湖北安陸。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而蒙曼在《百家講壇》裡也曾講過,「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其中「床」,也不是臥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
據悉,對於這一問題,其實一直以來是有爭議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對《靜夜思》中的「床」未作特別說明,都認為是指睡床。
而最早對「床」的字意產生疑問的是郭沫若先生。他的疑問是:「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間裡,房間裡怎麼會結霜呢?」
2008年,收藏家馬未都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上,提出了「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馬扎子,「在唐代以前門窗都非常小的,門是板門,不透光的,窗非常小,月光是不可以進入室內的,尤其當你的窗戶上糊上紙,糊上綾子的時候,光線根本就進不來,所以李白說得很清楚,我在院子裡坐著。」
而井欄一說也得到不少學者贊成,認為床前明月的光亮,怎麼會讓李白疑心是地上的霜露呢?難道李白的臥室裡面冷得都結霜了不成?如果是這樣,這麼冷的天氣,李白非但沒有被床前的霜露凍得發抖,居然還有心思去欣賞天上的明月,低下頭來思念故鄉,很不可理解,所以在井欄賞月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