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2020-12-27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敬一丹是觀眾熟知和喜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她主持的《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在屏幕內外與幾代觀眾相伴。鏡頭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兒,人過中年,她面對著所有中老年都面對的現實:自己慢慢變老,父母已經變老,歲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作者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

2017 年 10 月,敬一丹的媽媽被確診為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媽媽的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媽媽慢慢告別的過程。這段時光伴隨著病床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隨著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同時也留下了媽媽與子女最後的溫情。

敬一丹媽媽是一個愛記錄、喜歡留存和分享的人,她曾經用信件、文字、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個歷程。在病床上,媽媽對敬一丹說:「你把這一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敬一丹理解媽媽最後的心願。寂靜的夜裡,她望著窗外的月亮,看著病床上的媽媽,一個書名在她的腦海裡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從小熟悉的這五個字,在特定情景裡有了新感覺,人們習慣用「夕陽「形容晚年,夕陽,意味著天將慢慢黑下來,但天黑了,還有月光。月光雖不耀眼,卻柔和安寧,那是生命的態度,是家人的溫情,是伴隨生命最後旅程的光。在與媽媽相伴的最後日子,敬一丹的生命體驗浸透著痛感: 媽媽在時,我看到最遠的地方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就看到了盡頭,看到了月光……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歲生日這一天,媽媽永遠離開了人世。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是巧合?是隱喻?敬一丹接受了這樣的解釋:64年前的這一天,我第一次脫離母體;64年後的這一天,我再一次脫離母體。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這本書。失親之痛,難以表述,她幾度陷入哀傷,寫作幾次中斷。家人勸她:不行……就別寫了。敬一丹說:寫,難受,但不寫,更難受!

敬一丹

敬一丹的寫作時也帶有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表達慣性,她的話題總是伴隨著對象感,有著普遍的關注度。比如,當親人得了絕症後,到底告不告訴她(他)?這是作者遇到的難題,也是曾出現在中國千家萬戶的話題。作者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聲音:「別告訴她。」「告訴就毀了她的美好心情。」「不告訴,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也可能聽到另一種聲音:「她不應該知道嗎?」「如果她想說再見呢?」「如果她想做些什麼呢?」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環境,帶來因人而異的選擇。萬般糾結,沒有唯一答案,這正是作者與讀者的思考空間。

比如,變老的時候,以怎樣的姿態生活?面對生死時,持怎樣的態度?這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面對的,而處於當今老齡化時代的中老年群體,這種關注更為熱切。在敬一丹眼裡,媽媽就是從容變老的榜樣。書中記錄了媽媽變老的過程,媽媽對年齡的看法、對自己後事的準備。媽媽怎樣成為微信控?女兒退休時媽媽曾怎樣教導?媽媽留下怎樣的精神遺產?為什麼媽媽要穿警服告別?點點滴滴,都傳遞著積極通達的人生態度。將要變老、正在變老、已經變老,——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會在書中與歲月交匯。

就在作者剛剛完成書稿的時候,新冠疫情襲來。敬一丹一次次為那些逝去的生命流淚,她說:失親,不是一個人的悲傷。疫情逼著千百萬人直面生死。我失親,所以我更能體會在疫情中失親的人的那種心碎。親人曾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了,不能填補,無法釋然,那是被掏空的感覺。儘管在巨大的苦難面前,療傷、治癒,這樣的詞顯得很無力,但,畢竟,日子還在眼前。也許,我們需要傾訴、釋放,需要相擁取暖,彼此慰藉。

在後記中敬一丹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

書中「後記」閱讀:

《失親之後》

我以為,書稿寫完了,不會常常流淚了。

然而,猝不及防,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襲來。醫院從來沒有這樣驚心動魄,街道從來沒有這樣蕭瑟,不安焦慮籠罩著世界。

我又常常流淚了。在疫情的背景下,一個名字、一句話、一個鏡頭、一封信、一首歌,都會讓人百感交集。當我看到患者的遺言:「我老婆呢?」一陣悲涼;當我看到機艙座位放滿海外華人捐贈的防護用品,怦然心動;當我看到醫護人員疲憊堅守的模樣,瞬間紅了眼眶;當我又一次聽到We Are The World的歌聲,潸然淚下。我回想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時,我和同事曾經在鏡頭前發聲,為危機焦慮,忙得顧不上流淚。「非典」疫情平息以後,曾以為災難遠去,沒想到,2020年災難又來。在這冬春之交,面對新冠疫情,我有一種無力感,變得很脆弱。一次次流淚,為那些崩塌,為那些掙扎,為那些犧牲,為那些與死神搶奪生命的人,為那些逝去的生命。

失親,不是一個人的悲傷。

疫情逼著千百萬人直面生死。

那些在疫情中失親的人,經歷的是怎樣的痛?死亡襲來,失去父母,失去兒女,失去兄弟姐妹,失去伴侶,失去摯友……有多少失去,就有多少心碎!那麼多人來不及和親人告別,留下了多少遺憾,多少不舍?離別,本是一種痛,而沒有說再見就永別,更是一種痛,這雙重的痛,該怎樣承受!噩夢醒來,面對無法癒合的傷口,那是難以言說的至暗時刻。

從疫情中走過,我們傷痕累累。

痛中思痛,痛定思痛,種種傷痛、種種代價會轉為記憶,留給未來。

對失親的生者來說,傷痛,烙在心底,生死之問,伴著餘生。

儘管在巨大的苦難面前,「療傷」「治癒」這樣的詞顯得很無力,但,畢竟日子還在眼前。也許,我們需要傾訴、釋放,需要相擁取暖,彼此慰藉。

一個人的生死,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個人告別人世,會帶來多少人的生命轉折?親人逝去,不確定伴著未來,生者將迎來多少改變?想起我媽曾說:「遇到什麼事,自己得會勸自己。」我試著,自己勸自己,迎接改變吧!

最大的改變是我要面對巨大的精神空缺。至親曾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的情感寄託、生活方式都千絲萬縷地連在一起。失去了,不能填補,無法釋然,那是被掏空的感覺。那也許是餘生的另一種存在方式,那改變,是永遠的。不管怎樣躲避,怎樣恐懼,也不能倖免;不管怎樣悽惶,怎樣傷感,都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畢竟生活的每一面都得直面,畢竟不能活在昨天,只能伴著這樣的空缺,活在今天。如果能看清,下一段路要自己走,下一個關要自己過,那也是一種生命歷程的準備吧?

今天的日常,在我心中有了不同以往的味道。失親之後,更懂得了人生的無常,更在意感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總會想起媽媽那句話:「還活著,多好!」迎來日出,體味清新;送走日落,感受蒼茫。 樹綠了,那是親人曾路過的;花開了,那是親人照料過的;雲來了,熟悉的樣子變幻著;風吹過,帶來新日子的氣息。迎面遇到的眼神,會撫慰著善感的心,看得見的幸福,其實還在,在人間煙火裡。曾有失意,甚至絕望,但也有美,會出現在眼前和未來的某一時刻,若明若暗。

好好活著,像親人期望的那樣活著,我們的命,與親人血脈相連,不容辜負!生命的歷程在啟示: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眼淚之後是沉思,精神的DNA在延續,生活正在進行時,有質量的生活才有未來。新的日子,新的悲歡,該認真的認真,該寬容的寬容,該喜悅的喜悅,該付出的付出,該記住的記住。遇到什麼事兒,心裡會不時念著:假如媽媽活著,會怎樣?是理解?是讚許?是搖頭?然後,像親人期望的那樣,坦然去做,去看,去笑,去走……

逝者漸遠,留下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而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自己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

節氣到了清明,庚子年的清明,將收留多少思念,多少淚水!

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敬一丹

2020.清明

相關焦點

  • 敬一丹隨筆集《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開播
    2020年4月27日,敬一丹的隨筆集《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 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懷念母親: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體驗...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她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她深情地說:「在媽媽在時,我看到最遠的地方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就看到了盡頭,看到了月光……」這本書上市時,快臨近母親節,「我想這是母親節的一種特別的表達。
  • 活動預告丨敬一丹:幸好,書中有歲月記錄
    敬一丹幸好,書中有歲月記錄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作者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這本書,是直面生死之問的深情表達。
  • 「媽媽去世後 我一下望到了月光」
    日前,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與讀者見面。書中,敬一丹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床前明月光》在作者母親逝世周年時出版,是個體的表達和紀念;而在疫情特殊時期出版,也表達了作者願與更多讀者共鳴的期待。敬一丹是觀眾熟知和喜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 敬一丹出書聊母親聊生死,退休五年把更多時間用來記錄 - 新京報...
    2020年4月27日,母親去世一周年之際,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正式出版。她以寫書的方式和媽媽進行了對話。「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書封書中,敬一丹回憶了與母親相處的時光。
  • 央視名嘴敬一丹,因退休抑鬱,和富豪丈夫恩愛低調,女兒嫁國外
    2015年,為崗位奮鬥了幾十年的敬一丹在錄完最後一期的《焦點訪談》,也是正式宣布退休!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90歲的母親因肺癌病逝,就在媽媽離開的這一天,恰好是敬一丹的64歲生日,在今年的4月份,敬一丹還出了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也是聊表自己對母親的思念。
  • 央視主持敬一丹:64歲生日當天母親離世成最痛,如今瀟灑又出發
    雖然她的生活並不是大富大貴,但是爸爸媽媽卻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敬一丹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這樣的童年,敬一丹過的非常的幸福。02在2009年,敬一丹的母親因為身體不適,經常性的咳嗽,於是到醫院去做了一個檢查,通過醫生的檢查,告訴了敬一丹一個非常壞的消息。母親被確診為肺感染引發的心肌梗死。這個病非常的兇險。
  • 生日變忌日,敬一丹吃完長壽麵後,母親在她面前閉眼離開了人世
    出版的書籍《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中的一句話。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對待敬一丹的教育自然也是格外上心。>因為她的優秀,央視還專門為她打造了一檔節目《一丹話題》,用自己的努力走到了家喻戶曉的地位。情況遠比8年前的更糟,但敬一丹仍舊期盼著奇蹟的發生,堅持不顧一切的搶救母親。在母親住院期間,接受過33次化療,2次造瘻手術,但病情依舊沒有好轉,甚至惡化為肺癌,情況一天不如一天。
  • 央視主持敬一丹:嫁身家百億富商,64歲生日當天母親一心求死
    4月初,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出版了自己撰寫的《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34;一字一句,表達了對於母親的思念。敬一丹的母親,永遠停留在了2019年4月27日。自此以後,那一天不只是敬一丹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忌日。
  • 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嫁富商恩愛多年,64歲生日當天母親一心求死
    《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當時敬一丹正值花季少女,長相端莊,聲音甜美。於是她被選為當地林業局的一名播音員。通過小小的喇叭為千家萬戶帶去無盡的歡樂,也給這個偏遠小山村帶來了生機。後來據敬一丹回憶:「離開廣播站的那一刻,我是哭著走的。」1976年高考恢復後,敬一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後她順利被分配到黑龍江電視臺,成為一名主持人,但敬一丹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
  •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什麼意思?
    江西衛視《挑戰文化名人》節目中有一道題驚到了觀眾——「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麼?
  • 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 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
    我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在媽媽逝世一周年時出版,是我的表達和紀念,而在疫情特殊時期出版,也期待著與更多讀者獲得共鳴。疫情之下的新書首發式,我在抖音直播與大家分享了「月光之下,生死之問」的生命思索,感謝讀者們的關注,也感謝各位嘉賓的分享。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每天一首詩詞,讓孩子的枕邊有更遼闊的世界~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抬頭看那窗外的一輪明月,低頭沉思,想起了遠方的故鄉。
  • 抖音床前明月光誰低頭思故鄉是什麼歌 深夜詩人歌曲歌詞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抖音最新資訊 > 正文 抖音床前明月光誰低頭思故鄉是什麼歌 深夜詩人歌曲歌詞
  • 床前明月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人的心中清純、難以忘懷的愛人
    床前明月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人的心中清純、難以忘懷的愛人時間:2020-02-24 16:0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床前明月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人的心中清純、難以忘懷的愛人 是李白的詩《靜夜思》中的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敬一丹媽媽:幫助女兒走出退休陰影,女兒讓她安享晚年為她送終
    關鍵時刻還是敬媽媽站出來幫助女兒走出退休的陰影,迎來她事業的第二春。但女兒的退休陰影被撫平,敬媽媽卻患上了癌症,在女兒64歲生日當天去世,留下很多遺憾。好在女兒讓她安享晚年為她養老送終,人生也已圓滿。在得到家人的同意下,敬一丹復出,她憑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開闊的心境,很快就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女兒讓她安享晚年為她送終】一場風波過去,敬一丹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越發親厚。
  • 《床前明月光 (Moonlight)》旅美青年歌唱家胡雪薇的「何處是家」
    >胡雪薇 Vivi-床前明月光——Rafal Sarnecki(波蘭著名爵士吉他演奏家)胡雪薇將於 2018年 5月發行她的原創單曲《床前明月光 (Moonlight)》,借這首融合了古詩、爵士、民樂、福建民謠的歌曲表達思鄉之情。單曲有中文、英文兩個版本,意在與世界各地漂泊他鄉的人一同探索「何處是家」這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