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懷念母親: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體驗...

2020-12-24 大洋網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她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她深情地說:「在媽媽在時,我看到最遠的地方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就看到了盡頭,看到了月光……」這本書上市時,快臨近母親節,「我想這是母親節的一種特別的表達。我希望有的年輕讀者會把這本書送給母親。在這一天,我們思考母親給我們留下的這些人生話題,這個母親節就會有著特別的意味。」


寫這本書是完成媽媽的心願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媽媽被確診為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媽媽的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媽媽慢慢告別的過程。這段時光伴隨著病床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隨著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同時也留下了媽媽與子女最後的溫情。

媽媽是一個愛記錄、喜歡留存和分享的人,她曾經用信件、文字、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個歷程。在病床上,媽媽對敬一丹說:「你把這一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敬一丹理解媽媽最後的心願。寂靜的夜裡,她望著窗外的月亮,看著病床上的媽媽,一個書名在她的腦海裡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人們習慣用「夕陽「形容晚年,夕陽,意味著天將慢慢黑下來,但天黑了,還有月光。月光雖不耀眼,卻柔和安寧,那是生命的態度,是家人的溫情,是伴隨生命最後旅程的光……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生日這一天,媽媽永遠離開了人世。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這本書。失親之痛,難以表述,她幾度陷入哀傷,寫作幾次中斷。家人勸她:不行……就別寫了。敬一丹說:「寫,難受,但不寫,更難受!」

  

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有助於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

在寫作過程中,敬一丹有一個清晰的方向: 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述說哀傷,更是記錄了她在生命過程中的體驗,抉擇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希望能夠與關注生命的讀者交流。

敬一丹寫作時總是伴隨著對象感,思考著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比如,人老時以怎樣的姿態生活?面對生死時,持怎樣的態度?比如,陪伴,對病床上的至親來說,意味著什麼?那是藥,那是生命的支持,那是路盡頭的光。我們能為至親帶來怎樣的精神慰藉?比如,常在床邊照顧病人,家人會不會也成了病人?巨大的壓力面前如何避免心理失衡,以怎樣的心理支撐渡過難關?

這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面對的,而處於當今老齡化時代的中老年群體,這種關注更為熱切。在敬一丹眼裡,媽媽就是從容變老的榜樣。書中記錄了媽媽變老的過程,媽媽對年齡的看法、對自己後事的準備。媽媽怎樣成為微信控?女兒退休時媽媽曾怎樣教導?媽媽留下怎樣的精神遺產?為什麼媽媽要穿警服告別?點點滴滴,都傳遞著積極通達的人生態度。將要變老、正在變老、已經變老,——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會在書中與歲月交匯。

她真誠地把這些帶有痛感的思索書寫在新書裡。她在新書後記中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對話敬一丹:

「我是跟著媽媽學著當媽媽的」

廣州日報:您認為閱讀或寫作對於排解失去親人的痛苦有怎樣的作用?

敬一丹:我寫作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畢竟是一種痛感的記錄嘛,然而在這個寫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我更清醒地認識了我的至親,認識了我自己,認識了血脈,所以即使是很痛苦,這種記錄也是有價值的。

廣州日報:母親離世這樣痛苦的一件事,您是怎樣決定要把它記錄下來的?

敬一丹:寫這本書首先是我完成我媽媽對我的囑託,我媽媽在病床上給我說,你把這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我媽媽是一個習慣記錄的人,當她沒有能力去記錄的時候我來做這件事。還有我內心如果我不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的話,我好像就很難讓自己安下心來。雖然寫的過程很痛苦,但是當我終於寫完了的時候,我覺得我完成了一種對生命的再認識,也完成了和我媽媽的一次靈魂對話。

寫這本書還有一個想法,我想把我對生命的認識,和我女兒,和我家的孩子們來進行一個深度的交流,有的時候家裡遇到這樣至親逝去的時候,大家那個難過都深埋在心底,我覺得失去至親這種失親之痛,如果我們有一個深度交流的話,我們之間會有更多的情感,也會有更多的理解。

我媽媽去世以後,我的很大一個改變,就是我比以往更能意識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上,以前覺得夕陽、黃昏啊那還不屬於我,那是屬於我的父母,然而我媽媽去世以後,我覺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陽裡,一下子就望到了月光,也望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

這本書寫的是昨天的事,但是這本書是為了明天寫的,我們在今天面對明天的時候,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的進程這樣的話題,所以面對著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開始就有生命思索,就有更多的生命思索。

廣州日報:通過創作這本書,您認為父母留給子女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您通過這本書,有沒有教育子女方面的建議給年輕的父母?

敬一丹:我們做兒女的,未必能夠感覺到,當我們的父母老去,慢慢失去一些能力的時候,他們也是需要肯定、鼓勵、讚賞的,就像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得到他們的肯定、鼓勵、讚賞一樣。他們慢慢老去了,無力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尤其是精神的方式給他們這樣一種力量。這是我做的讓我感到欣慰的一件事。

廣州日報: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與子女的愛是別離。您在生活中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您是如何理解母親這一角色的呢?

回答:其實我是跟著媽媽學著當媽媽,我媽媽真的是教子有方,在我另外一本書叫《那年那信》裡寫了很多我媽媽教子有方的往事,我現在面對自己女兒的時候,我經常會回想我某個做法可能就是來自我媽媽的啟發。

 

《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敬一丹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片: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敬一丹是觀眾熟知和喜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她主持的《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在屏幕內外與幾代觀眾相伴。鏡頭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兒,人過中年,她面對著所有中老年都面對的現實:自己慢慢變老,父母已經變老,歲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
  • 敬一丹: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共鳴
    母親節前夕,敬一丹在社交平臺上敲下這句話。一年前,敬一丹沒能等來罹患癌症的母親再次睜開眼睛。那一天是敬一丹64歲的生日,那個曾經在這一天給了她生命的人,卻在這一天告別了生命。敬一丹曾多次問自己,「是巧合?是隱喻?在母親的生命裡,在我的生命裡,這個日子,意味著什麼?」
  • 敬一丹隨筆集《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開播
    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床前明月光》。失親之痛,難以表述,她幾度陷入哀傷,寫作幾次中斷。家人勸她:不行……就別寫了。敬一丹說:「寫,難受;但不寫,更難受。」在這部隨筆集中,敬一丹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
  • 活動預告丨敬一丹:幸好,書中有歲月記錄
    敬一丹幸好,書中有歲月記錄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作者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這本書,是直面生死之問的深情表達。
  • 央視主持敬一丹:64歲生日當天母親離世成最痛,如今瀟灑又出發
    看著母親原本健碩的身體如今骨瘦如柴,敬一丹一直在想,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老人在最後的那一段日子裡,每天都非常的痛苦,一點尊嚴都沒有了,在床上母親一遍遍的懇求著敬一丹:求求你,讓我解脫吧。求求你,拔掉氧氣管。
  • 敬一丹出書聊母親聊生死,退休五年把更多時間用來記錄 - 新京報...
    2020年4月27日,母親去世一周年之際,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正式出版。她以寫書的方式和媽媽進行了對話。「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書封書中,敬一丹回憶了與母親相處的時光。
  • 央視鐵肩敬一丹,嫁百億丈夫恩愛30年,64歲生日當天母親離世
    "這是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在自己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母親送行》中寫下的話。一字一句都表達了敬一丹對母親無盡的思念。並且在工作之餘,敬一丹還嫁給了身價百億的富豪丈夫,恩愛30多年的夫妻倆,還有才貌雙全的女兒。但很少有人知道,敬一丹事業蒸蒸日上的背後,卻藏滿了自己對母親的愧疚。
  • 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嫁富商恩愛多年,64歲生日當天母親一心求死
    《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自此之後,「4.27」成了敬一丹生命中一個特殊的日子。既是自己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忌日。後來為了讓母親獲得更好的治療,敬一丹將母親接到北京301醫院醫治。在北京,韓殿雲先後經歷了33次化療,每一次都痛的撕心裂肺。無情的病魔將她折磨的身形消瘦,不成人樣,敬一丹握著母親枯瘦的手,眼淚不住的溢出。
  • 央視主持敬一丹的痛,生日變忌日,吃完長壽麵後母親在她面前去世
    生日的當天對她來說真的是充滿陰霾,成為她一生的痛。沒有體會到失去親人的痛,相信大家是體會不會這種痛苦。這種痛真的是撕心裂肺,想想都覺得讓人心痛。經常和母親大吵大鬧,長大後敬一丹才知道母親的用心良苦。癌症是需要化療才能維持生命,母親年紀很大吃不消,越來越瘦弱。
  • 生日變忌日,敬一丹吃完長壽麵後,母親在她面前閉眼離開了人世
    出版的書籍《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中的一句話。在敬一丹的64歲生日時,母親離開了人世間,無論她如何挽留,如何與病魔抗爭,終是在那個特殊的日子失去了母親。自己的生日變成了母親的忌日,也讓敬一丹略微疑惑,是巧合還是隱喻?
  • 央視主持敬一丹:嫁身家百億富商,64歲生日當天母親一心求死
    4月初,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出版了自己撰寫的《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34;一字一句,表達了對於母親的思念。敬一丹的母親,永遠停留在了2019年4月27日。自此以後,那一天不只是敬一丹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忌日。
  • 一本幫助孩子們面對失親之痛、給予孩子愛與希望的繪本
    「失親之痛」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沒有人能例外,所以正確認識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只是關於「失親之痛」這件事,家長到底該如何更好地和孩子講述呢?如果你無從下手,那不妨從這本繪本——《愛,無處不在》開始。這本繪本不是在冷冰冰地講述,而是在用有溫度的語言和畫面安撫著孩子。
  •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什麼意思?
    江西衛視《挑戰文化名人》節目中有一道題驚到了觀眾——「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麼?
  • 央視主持敬一丹:生日成忌日,含淚吃完長壽麵,母親在她面前去世
    而且她在這裡也發現了意外之喜,因為村裡有個廣播站敬一丹當時經常自告奮勇因為當時她已經29歲,她也懷疑自己能不能學會,母親的一句話讓她豁然開朗。永遠都在勸她放棄,但敬一丹仍然堅持要求施救,看著年邁的母親躺在床上。
  • 央視名嘴敬一丹,因退休抑鬱,和富豪丈夫恩愛低調,女兒嫁國外
    敬一丹1955年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市,她在家中排行老二,父親和母親都在省政法系統工作,小時候的敬一丹學習成績也很優秀,當時老師就說她聲音清脆洪亮,在朗讀上很有聲色!敬一丹在讀初中的時候就是廣播站的小播音員,後來作為知青被派到農村體驗生活,她在農村呢也是村中的廣播站,通過那個大喇叭傳播自己的聲音
  • 央視主持敬一丹:人近黃昏繁華落幕,自己64歲生日成為母親忌日
    拆分一下,其實從字面意思上我們就能理解得很通透,「母在不慶生」指的就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能大辦酒席來給自己慶祝生日。婚後生活倒是素來平靜,從來也未曾見到敬一丹高調秀恩愛等負面消息的流出,不看推測其婚後生活的甜蜜。但要說起誰才是敬一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恐怕連這個丈夫都要退避三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