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她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她深情地說:「在媽媽在時,我看到最遠的地方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就看到了盡頭,看到了月光……」這本書上市時,快臨近母親節,「我想這是母親節的一種特別的表達。我希望有的年輕讀者會把這本書送給母親。在這一天,我們思考母親給我們留下的這些人生話題,這個母親節就會有著特別的意味。」
寫這本書是完成媽媽的心願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媽媽被確診為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媽媽的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媽媽慢慢告別的過程。這段時光伴隨著病床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隨著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同時也留下了媽媽與子女最後的溫情。
媽媽是一個愛記錄、喜歡留存和分享的人,她曾經用信件、文字、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個歷程。在病床上,媽媽對敬一丹說:「你把這一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敬一丹理解媽媽最後的心願。寂靜的夜裡,她望著窗外的月亮,看著病床上的媽媽,一個書名在她的腦海裡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人們習慣用「夕陽「形容晚年,夕陽,意味著天將慢慢黑下來,但天黑了,還有月光。月光雖不耀眼,卻柔和安寧,那是生命的態度,是家人的溫情,是伴隨生命最後旅程的光……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生日這一天,媽媽永遠離開了人世。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這本書。失親之痛,難以表述,她幾度陷入哀傷,寫作幾次中斷。家人勸她:不行……就別寫了。敬一丹說:「寫,難受,但不寫,更難受!」
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有助於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
在寫作過程中,敬一丹有一個清晰的方向: 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述說哀傷,更是記錄了她在生命過程中的體驗,抉擇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希望能夠與關注生命的讀者交流。
敬一丹寫作時總是伴隨著對象感,思考著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比如,人老時以怎樣的姿態生活?面對生死時,持怎樣的態度?比如,陪伴,對病床上的至親來說,意味著什麼?那是藥,那是生命的支持,那是路盡頭的光。我們能為至親帶來怎樣的精神慰藉?比如,常在床邊照顧病人,家人會不會也成了病人?巨大的壓力面前如何避免心理失衡,以怎樣的心理支撐渡過難關?
這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面對的,而處於當今老齡化時代的中老年群體,這種關注更為熱切。在敬一丹眼裡,媽媽就是從容變老的榜樣。書中記錄了媽媽變老的過程,媽媽對年齡的看法、對自己後事的準備。媽媽怎樣成為微信控?女兒退休時媽媽曾怎樣教導?媽媽留下怎樣的精神遺產?為什麼媽媽要穿警服告別?點點滴滴,都傳遞著積極通達的人生態度。將要變老、正在變老、已經變老,——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會在書中與歲月交匯。
她真誠地把這些帶有痛感的思索書寫在新書裡。她在新書後記中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對話敬一丹:
「我是跟著媽媽學著當媽媽的」
廣州日報:您認為閱讀或寫作對於排解失去親人的痛苦有怎樣的作用?
敬一丹:我寫作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畢竟是一種痛感的記錄嘛,然而在這個寫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我更清醒地認識了我的至親,認識了我自己,認識了血脈,所以即使是很痛苦,這種記錄也是有價值的。
廣州日報:母親離世這樣痛苦的一件事,您是怎樣決定要把它記錄下來的?
敬一丹:寫這本書首先是我完成我媽媽對我的囑託,我媽媽在病床上給我說,你把這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我媽媽是一個習慣記錄的人,當她沒有能力去記錄的時候我來做這件事。還有我內心如果我不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的話,我好像就很難讓自己安下心來。雖然寫的過程很痛苦,但是當我終於寫完了的時候,我覺得我完成了一種對生命的再認識,也完成了和我媽媽的一次靈魂對話。
寫這本書還有一個想法,我想把我對生命的認識,和我女兒,和我家的孩子們來進行一個深度的交流,有的時候家裡遇到這樣至親逝去的時候,大家那個難過都深埋在心底,我覺得失去至親這種失親之痛,如果我們有一個深度交流的話,我們之間會有更多的情感,也會有更多的理解。
我媽媽去世以後,我的很大一個改變,就是我比以往更能意識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上,以前覺得夕陽、黃昏啊那還不屬於我,那是屬於我的父母,然而我媽媽去世以後,我覺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陽裡,一下子就望到了月光,也望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
這本書寫的是昨天的事,但是這本書是為了明天寫的,我們在今天面對明天的時候,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的進程這樣的話題,所以面對著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開始就有生命思索,就有更多的生命思索。
廣州日報:通過創作這本書,您認為父母留給子女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您通過這本書,有沒有教育子女方面的建議給年輕的父母?
敬一丹:我們做兒女的,未必能夠感覺到,當我們的父母老去,慢慢失去一些能力的時候,他們也是需要肯定、鼓勵、讚賞的,就像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得到他們的肯定、鼓勵、讚賞一樣。他們慢慢老去了,無力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尤其是精神的方式給他們這樣一種力量。這是我做的讓我感到欣慰的一件事。
廣州日報: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與子女的愛是別離。您在生活中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您是如何理解母親這一角色的呢?
回答:其實我是跟著媽媽學著當媽媽,我媽媽真的是教子有方,在我另外一本書叫《那年那信》裡寫了很多我媽媽教子有方的往事,我現在面對自己女兒的時候,我經常會回想我某個做法可能就是來自我媽媽的啟發。
《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敬一丹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片: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