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居延古城,繼續前行,總想著遠方更美的風景!不大一會兒的顛簸後,我們於下午3點半來到黑城遺址。下車來到門口,遠遠望去,遼闊地平線上出現一座城池。在漫漫黃沙的盡頭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灰黃色古城在空曠的沙漠中卓然而立。
黑城遺址位於額濟納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西南約26公裡的一片荒漠戈壁中,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該城建於公元九世紀的西夏政權時期。公元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攻破黑城後遭廢棄。至今城內還埋藏著豐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貴文書。與有兩千年歷史的紅城遺址、集隋唐兩朝歷史為一體的大同城遺址以及胡楊林的墓地——怪樹林,同在一個景區。
此時的天空飄著厚厚的雲,使天色黯淡了許多。好在此時的遊人不多,美女導遊帶著我們進入黑城遺址。
漸漸走近,黑城城牆清晰可見,漫漫黃沙幾乎掩埋了整個城牆。看到那圓錐樣的塔尖,時隱時現,若夢似幻,神秘莫測。城外西南角巍然聳立的一座伊斯蘭教教堂,雖然曠古,卻充滿歷史;雖然荒蠻,卻到處厚重;雖然斑駁,卻難掩繁華。
古城入口處高大的夯土牆依然挺拔。進黑城入口處上面的古城牆已風化了。變成破敗不堪。 黑城又稱黑水城,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軍事城堡和戍防要塞。這裡也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道要站,黑城周邊曾經有一片大面積綠洲,14世紀中期後水源開始枯竭,如今你看的是沙海中的孤城殘址。
古城城內的西南方,能夠看到一座外形保存較完整的古教堂,其中禮拜堂的頂、壁樣式與伊斯蘭教禮拜堂相同。雖然很多地方被流沙掩埋,但你在城內還能清晰地辨認出街道和建築的牆壁。西北角城牆上有一座覆缽式塔,遠在10公裡以外的荒漠上就可看到。城外臨近大土塔不遠的地方還有兩組土塔群,但僅殘留塔基,整座遺址給人無限蒼涼、悲壯的感覺。
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蹟仍依稀可辨。黑城遺址的城牆西北角頂部築有5座佛塔,是黑城的標誌,保存至今尤為珍貴。黑水城是西夏黑水鎮燕軍司駐地,軍司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可見黑城在當時的戰略地位。西漢時期,黑城附近也是匈奴與漢朝軍隊交戰的前沿。
這是一座被遺棄的廢城,一座幾乎被荒沙掩埋了的廢城。走進這座滿目荒涼,殘垣頹壁的古城遺址,斑駁的牆體隨處可見,流沙已經把古城掩埋了一半,歲月的剝蝕使土坯建築的古城牆滿目瘡痍、斑駁陸離,更有了滄桑凝重的歷史感。城裡面是殘磚碎瓦一片凋零、遍地瘡痍。
據導遊講以上這些地方是古城的糧倉的位置遺址。城內的地面上到處都能看到散落著各色的瓷器碎片。據說黑城是因為河水改道而荒蕪廢棄的。黑城原建在額濟納河下遊的綠洲上,由於河水改道北流,城郭廢棄後被風沙所吞噬。
城中一處殘垣斷壁,牆體結構清晰可見 。但很快就要被沙漠淹沒了。與這座城市一同被風沙掩埋的,還有大量的西夏、元蒙和漢、藏文物。但是,這裡也有過輝煌,這裡也曾經是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馬克波羅就是沿著這條古道走進了東方世界。
現在它的周圍已經覆蓋著很高的沙丘,沙丘已與城牆齊高了。都是很細的黃沙。近年來,由於周邊地區沙化嚴重,流沙從東、西、北三面侵蝕黑城,許多遺址已埋於沙下。
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一座,巍然聳立地表。眺望沙海中的孤城遺址,斷壁殘垣,遙想當年的繁榮景象。黑城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70米,南北寬384米,總面積18.05萬平方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10米,東西兩面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甕城。城外面是無垠的黃沙與荒涼的戈壁,昔日的繁華已無從領略,遺留下的累累創傷、一片狼籍。
面對漫漫黃沙,一種蒼涼的感慨湧上了心頭。久遠的歷史,厚重的昨日,殘破中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怎樣才能保護好?最擔心的是可能不久就會被流沙吞噬!一定要想辦法留住歷史,留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