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林,1922年4月出生於河北省清苑縣,1938年12月參加八路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軍區二分區二十三大隊宣傳員,冀中軍區七分區前進劇社演員;冀中軍區政治部火線劇社演員;二0五師火線劇社戲劇隊副隊長;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系學員;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演員;總政治部瀋陽抗敵話劇團演員;瀋陽軍區政治部抗敵話劇團演員一隊隊長;遼寧省樣板戲學習班領導小組副組長;瀋陽軍區政治部宣傳隊副政治委員等職。1983年離職休養(行政12級、技術5級)。
今年1月2日,是我的母親付林逝世20周年紀念日。每當想起她老人家,我的思緒仿佛又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那個激情四射的歲月,她那堅定自信的眼神、熱情開朗的性格、敢於擔當的精神,開心爽朗的笑聲,至今在我的腦海裡久久迴蕩...
媽媽(右一)和閨蜜在北平時的合影
1937年七 · 七事變爆發後,著名藝術大師李苦禪先生以畫家身份從事地下抗戰工作,曾介紹並資助不少年輕人去抗戰邊區,我母親就是其中的一位。
1938年秋,年僅16歲的母親,為尋求抗日救國的道路,經二位北平地下黨員介紹,在李苦禪先生的資助下,從敵佔區北平,歷盡艱辛,奔赴冀中抗日根據地,成為八路軍冀中軍區一名文藝戰士。
57年後,在1995年9月5日北京晚報文藝副刊上,「李苦禪紀念館」名譽館長、李苦禪大師的夫人李慧文發表了題為「一位抗日小姑娘的信」的文章,專門介紹了這段傳奇的經歷。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艱苦卓絕的歲月裡,母親和戰友們跟隨部隊轉戰冀中平原,參加了著名的「五一」反掃蕩,突破了日寇的「鐵壁合圍」,經歷了平津戰役血與火的洗禮,不少戰友倒在了槍林彈雨的血泊之中。戰爭年代,部隊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由於敵人的長期封鎖,部隊缺少糧食,油、鹽、布匹、藥品等更是匱乏,平時上頓下頓吃的都是煮的半生不熟、不放鹽的土豆子。偶爾吃上一頓苞米麵餅子,見到帶點油星兒的菜,大家就使勁吃撐得夠嗆。秋天,女兵們看到老百姓院子裡熟透了紅棗,饞的直流口水,誰也不敢摘一個吃。
那時候冀中平原大都是敵佔區,交通要道都有炮樓,城鎮大都盤踞著鬼子偽軍、國民黨軍隊。所以,他們的劇社跟隨部隊很難有固定的駐地,隨時都有可能轉移。在轉移行軍的路上,劇社同志們要背上背包、乾糧,帶上服裝道具,男同志還要帶上武器,他們一次次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爬過封鎖溝,穿越封鎖線。「五一」反掃蕩期間,一次部隊夜間轉移,剛好趕上母親來例假,穿越敵人的封鎖線時,早已疲憊不堪的母親拼盡全力踩著人梯才爬過了封鎖壕溝,血水瞬間染紅了她的褲腿。而另一位女戰友卻不幸被敵人打中倒在了封鎖線上。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母親和女兵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和男同志一樣,以文藝為武器,向敵人展開政治攻勢,教育群眾,宣傳鼓動部隊。母親從小喜愛京戲,參軍後真的有了用武之地,在劇社老師的指導下,她曾在一些京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如《打漁殺家》飾演桂英兒、《法門寺》飾演宋巧姣、《斬經堂》飾演吳妻王蘭英等,在冀中根據地一炮走紅,她參演的話劇《馬母》、《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歌劇《王秀鸞》等響徹冀中平原。在抗日根據地、在前方部隊、後方醫院、一望無際的青紗帳、村落場院,到處都曾留下了她和戰友們的歌聲和足跡,她所在的火線劇社成為冀中平原一面最耀眼的紅旗,湧現出崔嵬、王林、陳喬、傅鐸、凌子風、郭維、胡丹沸、陳立中、田丹、劉燕瑾等一代戲劇英豪。
母親參加革命後,身邊不少戰友都先後成為中共黨員,母親羨慕不己。母親多次向組織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母親入伍前身份是北平敵佔區的學生,因此,幾年來一直在接受組織考察。儘管如此,母親對黨的忠誠始終沒有改變,一如既往地投入到火熱的對敵鬥爭之中。抗戰勝利後,黨組織終於批准了母親的入黨申請。同時母親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1945年中秋節,在河北霸縣一個大廟裡,母親和父親舉行了簡易婚禮,皎潔的月光下,擺上幾張桌子,劇社戰友們湊錢買了二斤糖塊、一斤茶葉,父親母親化上戲妝,穿上戲裝,大家以水代酒送上祝福,度過了一個花好月圓的美好夜晚。
一年後,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大姐)誕生了,取名茉莉,父母欣喜若狂,十分疼愛。當時,解放戰爭已經打響,母親只好咬牙勒緊背帶背著幾個月的姐姐,跟隨部隊轉移。後來,孩子實在難於承受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母親只能忍痛把不滿周歲的姐姐寄養在老鄉家裡,報酬是每月三十斤小米。
不久,孩子不幸感染麻疹,急需盤尼西林或磺胺藥對症抗炎治療,父母聞訊趕到老鄉家中,但是當時藥品奇缺,母親抱著姐姐哭了二天二夜,最終因為沒有藥,一歲多的姐姐死在了母親的懷裡,父母悲痛欲絕,幾天吃不下東西,特意給姐姐訂製了一口小棺材,埋到村口小樹旁。
那幾天早操後,父母天天跑到小墳頭抱頭痛哭。天哪,當時哪怕有幾片磺胺藥片,我的姐姐也不會死。
1949年,在解放北平的路上,一輛馬車載著即將臨產的母親疾行,由於道路劇烈顛簸,母親又流產了,第二個孩子也沒有保住。兩位姐姐的接連夭折,給父母以重大的打擊,母親也留下了習慣性流產的病根。
在抗日戰爭初期,面對血雨腥風,一個年僅16歲的女孩子,毅然離開北平,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
從1938年到1949年,母親從炮火紛飛的年代走到和平年代,整整12年過去了,從豆蔻年華到風華正茂,其中的艱辛只有母親自己知道。
1950年,父親母親有幸成為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系首批大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華北軍區文工團。
1955年,母親被中央軍委授予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後被授予少校軍銜。
1955年5月,總政決定,將華北軍區、西北軍區、東北軍區三個文工團話劇隊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瀋陽話劇團。不久更名為瀋陽軍區政治部抗敵話劇團。這就是我軍藝術史上有名的「三北合編」。據說當時合編之後缺導演,一紙調令,就把中戲導演科班出身父親從京城調到瀋陽,當時母親正懷著我二哥,本可以留在北京。但她毅然跟隨父親從首都北京調到東北。
幾年後,一批戰友陸續調回了北京,而我的父母卻在東北紮根落戶了。打起背包就出發,這在當年是很正常的事,但在十幾年後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56年,父親開始著手導演蘇聯大型話劇《艦隊的毀滅》的準備,這是蘇聯革命歷史上一件可歌可泣的悲壯事件。在建國初期、抗敵話劇團剛剛合編來到東北,就排演大場面大製作的蘇聯名劇,難度極大,父親的壓力可想而知。那時母親剛剛生下早產的我才一個多月,為了支持父親的工作,母親毅然給我斷奶,並交給保姆照顧,出演女主角艦隊女政委奧克莎娜。
母親飾演:主角女政委 奧克莎娜,蘇聯大型話劇《艦隊的毀滅》主角女政委 奧克莎娜,蘇聯大型話劇《艦隊的毀滅》。
母親不顧辛勞,閱讀劇本,熟悉角色,跟隨劇組到旅順北海艦隊去體驗生活等,三個月過去了,由抗敵話劇團創作演出蘇聯大型話劇《艦隊的毀滅》,震撼上演,好評如潮,轟動整個戲劇界。「抗敵」的名聲再次響徹全國。母親飾演的女政委奧克莎娜受到了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這部戲上演不久,張良(電影「董存瑞」飾演董存瑞)、王孝忠(電影「地道戰」飾演山田隊長)、田華、蘇凡(田華愛人、時任抗敵午美隊隊長)、王心剛、李炎(電影「打擊侵略者」 飾演軍長)、王潤身(電影「林海雪原」飾演楊子榮)、邢吉田(電影「奇襲」 飾演一班長)、費蘭馨(時任抗敵午美隊化妝師)調到八一電影製片廠。
2019年1月2日
文/ 圖 編輯/《通信兵的故事》編輯部
通信兵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請提前知會並註明出處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有出處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平臺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投稿微信號:186107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