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學英語,是在上初中的時候。考上初中那年,九月份開學,陰雨連綿,因為家與學校之間隔著一條大河,河水暴漲,無橋無舟,不能渡河,直到一個星期之後洪水退去,才去學校報到。等到了學校,26個英文字母人家早已教過了。還不會念字母,就跟著老師學念英語單詞,稀裡糊塗地跟著念。把「teacher」讀成「汽車」,把「newspaper」讀成「牛屎背包」,不僅如此,還將諸如此類的漢字標註在英語單詞下方。英語老師見了批評我,說這樣不好,學不會地道的英語,可我根本不聽,還是偷偷地在書上記。不久,連英語課本也丟失了,只好和同桌將就著共用一本書混到期末。
開始基礎沒打好,跟不上班級的學習進度,所以也沒什麼興趣,就這樣一直混到初三畢業。那年中考英語科總分30分,我只考了5分,雖然其他學科成績還不錯,但終究是落榜,都是英語害的。第二年上補習班,猛補英語,當年中考英語科總分提高到了50分,我考了35.5分,還算差強人意,順利地考上了師範學校。師範三年,並不開設英語課程,我的可憐的英語也就撂荒了。
師範畢業後,我到一所偏僻的鄉村小學做了教師,偶然的機會,聽說通過自學考試的方式也可以上大學,於是我就報了名,想圓自己的大學夢。課餘飯後,刻苦攻讀,兩年多便拿下了大專文憑。心裡又希望層樓再上,便報了本科,誰知本科十幾門課程裡就包括一門外語,說是英、日、法、俄可以任選一門,我只好選了英語,自認為好歹還算有一些基礎。
勤奮學習了兩年後,其他十多門科目都順利地過關,輪到考英語,卻只得了52分,有一門不及格,無論如何就是辦不了畢業證拿不到本科文憑的。我不甘心功虧一簣,又刻苦自學一年,重考,誰承想竟然只得了46分,成績不升反降,頓時也就心灰意冷,準備放棄。
好在有同學、朋友及時鼓勵,就又苦讀一年。當時使用的指定教材是許國璋《英語》1至4冊,於是每天工作之餘,便一頁一頁地從頭硬啃。單詞難記,索性將單詞抄寫在紙片上,在房間裡到處張貼,床頭、灶臺以及窗扇門後,都貼著大大小小的各色紙片。每每遭到來串門的同事朋友的奚落,但好在我臉皮厚,也不在乎。周末回家時,自行車把上、挎包上也貼著單詞。句子記不住,就一篇一篇抄寫課文。有心人天不負,第三次雄赳赳氣昂昂奔赴考場,準備殊死一搏,終於艱難及格。接到分數通知單那一刻,看著「英語:61分」那幾個黑字,我仰天長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呀!」
後來野心膨脹,買了《英國文學作品選讀》三冊,甚至買了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夏綠蒂的《簡愛》、茨威格的《自傳》等英文原著,準備利用閒暇一一鑽研,可惜終因力有不逮,加之生活忙碌,不久之後,繼續研讀英語的計劃便不了了之。
如今讀書看報,偶爾碰見個英語單詞,還喜歡去查查英漢詞典,甚至去向別人賣弄一番。仔細想來,學英語,斷斷續續二十多年,要說有收穫,恐怕就是我對英語的興趣還沒有完全減退,至少,見到英文也沒有陌生感,甚至敢於很有底氣地對別人吹噓,英語嘛,鄙人也是略知一二的。於是老在想,如果從現在開始,堅持再學二十年,也許會有大出息吧!二十年後英國見。See you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