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的一生為主作工,他還沒有出生,父母就把他奉獻給主,為中國福音工作了。他家裡還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在七歲時得病去世了。戴德生與他的大妹妹戴賀美很玩得來。他的父親對中國的東西很有興趣,常常考問孩子們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人口佔世界幾分之一,面積是英國的幾倍等等的問題。他的童年生活很快樂。
戴德生的父母都是循道會的信徒。小時候他與父母時常到曾祖父戴萊所建的小教堂做禮拜。他的曾祖父接待過約翰·衛斯理。戴德生父親開了一間藥房,自己兼任配藥師和醫生。他以高尚的道德品格、勤奮的工作態度及對顧客的關懷,贏得了很好的聲譽。樓下藥房的生意一直都很好。戴雅各是位嚴峻的父親,他不準任何人吃飯時遲到。但他也有另一面的性格,當他知道顧客實在負擔不起醫藥費時,他會把部分診金退回,對顧客說他會把帳單寄到天國去,在那兒結帳。父親也是孩子的老師。教導他們法文、拉丁文和數學。教完這些後,他就會問一些問題讓孩子們回答。星期六的下午,戴雅各常帶著孩子們去鄉郊林蔭下、青山旁,告訴他們自然之美,共享花鳥蟲魚之樂。戴德生開始熱愛自然,在林中搜集一些奇花異草,帶回家去種植,父親很鼓勵他。
1843年秋天,十一歲的戴德生第一次離家入學。但他在校不過短短兩年,當另一位令人不大滿意的校長接掌學校時,戴德生就辭學回家受教,同時在父親的藥房幫工。他對於和藥、樁藥和包藥等事情,做得十分開心。戴德生十五歲時,到斑士尼鎮一家銀行應聘,當上了一位初級文員。新的工作擴闊了戴德生的生活經驗,領進一個充滿懷疑和物質誘惑的世界裡。同事們喜歡向他提出許多疑難的辯題。同事們談論各樣事情,往往令他膛目結舌,不知所云。他不再祈禱,而且不願上教堂去,他也象同事們,懷疑信仰的真實性。戴德生在銀行工作了只有九個月,但這時的戴德生對周圍的世界已不再如此單純,父親不明白他為何悶悶不樂,對於他的心神恍惚,頗不高興。母親比較明白他,但她並不查根究底,只用慈愛和禱告支持他。
1849年6月,戴德生已十七歲了。六月的一個下午,他放工後,在後廳隨意瀏覽群書,無意中撿起一本福音小冊。在班士尼的,也正拿著那本福音冊子,走到房子後面的儲物室去閱讀。那個福音故事是關於一個患有嚴重肺病的煤礦工人。在他病逝之前,有些基督徒探望他,同時向他傳講一些聖經的道理。那礦工對於一段經文印象尤深。那段經文說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他的身體背負了我們的罪孽。當那些基督徒訪客說到於是接受主,成為一個基督徒。
戴德生思想這個故事時,更想到自己的罪,以及他對罪置之不理所帶來的危險。他逐漸明白「『成了』的意思是對罪作了完全的補償——有人代我們還清了罪債,他就是基督,為我們的罪而死。」在班士尼鎮的儲物房裡,戴德生跪在地上。在那時候,在姨母家中作客住宿的母親,正在想著怎樣利用下午的時間,為戴德生的悔改祈禱,並且決定除非感到禱告蒙允,否則她不踏出房門。同時,在姨媽家的戴德生的母親亦已感到她的禱告得蒙垂聽,她充滿信心,開始讚美神。從聖靈而來的感動,使她知道戴德生已迴轉歸向神。
數天後,戴德生告知妹妹戴賀美他的生命如何轉變過來,而且要她答應保守秘密。兩星期後,母親回到家裡,戴德生就想告訴她一個好消息。他的母親說已經知道了,還為他的好消息已經高興了兩個星期。不久戴德生撿到一本與他的一樣的記事簿子,是妹妹戴賀美的。妹妹在數周前寫下的一句話:「我會每天為哥哥的悔改祈禱。」才知道戴賀美的禱告在一個月後獲得應驗。
1849年夏天,戴德生一家都充滿快樂。戴德生的眼神恢復了光彩;父子間的矛盾已經消失。母親和妹妹都因她們的禱告蒙允而雀躍不已。戴德生和妹妹的關係較密切。一個家庭當中成員之間有和睦關係是多麼的重要,尤其是父母、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間。戴德生的家裡就有如此和諧的生活。他對神的認識更深與母親和妹妹為他的代禱分不開的。可見,禱告可以成就很多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