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的成長|磨練中信靠順服,生命不斷更新

2021-02-23 全球佳音見證

 戴德生的成長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一位外國人到了語言、文化、膚色不同及閉賽的國家,向當地百姓傳福音,真是難以想像。其難度超過我們所了解的。早期到中國的宣教士在中國都要在各方面經過艱苦的學習和適應。但是,這是神定下傳福音的道路,祂沒有差遣天使傳福音,而把傳揚「祂兒子救贖的福音」的特權交給祂的子民。保羅是蒙聖召特別分別出來,為著傳福音。這是保羅對他使命的認識,也是他的榮耀。

  感謝主,戴德生從廿二歲就進入中國,成了開路先鋒,以致有成千的宣教士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與他同工,一同背負基督福音的使命。

  一八五四年3月1日,戴德生由倫敦「中國布道會」的差派,到了中國上海。最初幾個月,他一面學習中文,一面跟隨其它差會的傳教士外出布道,學習他們的經驗。不久,他租了房子,辦小學校,開診所,設聚會所,得到中國同工的幫助,福音工作順利進行。他心中懷著對傳福音的迫切願望,從一八五四年12月至一八五六年3月,僅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他完成11次旅行布道。有時約其它教士同行,有時與中國同工或僕人同行。他買了一條舊木船,沿黃浦江、長江去到二十多個縣城和沿途的許多鄉村布道,治病送藥,分送福音單張和小冊子以及《新約聖經》,受到窮苦百姓的歡迎和愛戴,將福音播種在廣大民眾心中。他白天走街串巷,夜裡睡在小木船中,生活很艱苦,但靈裡卻是喜樂、豐富,他以帶領人歸主為最大幸福,在他心中,一個靈魂的得救比什麼都寶貴。

  在旅行布道中,戴德生遇到許多艱難險阻。在南通州,他被誤認是太平軍的同路人,被人抓住頭髮,揪住衣領,拳打腳踢,拖到官府處治。他想到當年主耶穌在世時所受的鞭傷和侮辱,甚而為世人的罪被釘上十字架。自己受這點苦比起來差的太遠,他心中無怨無悔,反倒因今天「配為主受辱」而生出感恩的心。

  在祟明島,因戴德生治病施藥影響了當地中醫和藥商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賄賂官府,要將戴德生驅逐出境,並將他告到英國領事館,說他下鄉擾民,違反中英條約,使戴德生受到英領事的訓斥和警告。因此,戴德生想到,要深入民間又不引人注目,必須改穿中裝。他定做了長袍,布鞋,又仿照中國人剃髮,在後腦梳辮子,還戴上中國式磨石鏡片的眼鏡遮住藍色眼晴。他改裝後,民眾認為是他親善的表現,就樂意接近他,還主動請他到家中談道。

  在汕頭,戴德生和賓惠廉同工。因外國不法商人在汕頭每月傾銷3萬2千斤鴉片毒害老百姓,又與地方奸商勾結拐賣苦力,使許多人家破人亡。老百姓對洋人恨之入骨,見到洋人就要發洩怒氣。戴德生和賓惠廉一上街就挨罵,叫他們洋狗、洋豬、畜生,用各種辦法侮辱他們。但他們有耶穌對世人的愛,理解人們的心情,對此毫不計較,更加為人們禱告,繼續耐心地向百姓傳福音、治病送藥。不久就得到人們的好感,把他們和外國奸商區別開來。

  戴德生去寧波,因水枯船不能繼續前進,改為步行,半路行李又被拐走,當晚到一小旅館,連枕頭、被子、蚊帳都沒有了,就和衣睡在木凳上。第二天晚上,沒有旅館收留他,只得去廟裡,廟門又叫不開,就睡在門前石階上。幾個小偷也來此過夜,他們多次悄悄逼近他,要偷他的錢。他不敢睡著,就唱讚美詩,背誦經文,出聲禱告。天快亮時小偷們離去,他稍睡片刻便起來趕路。他嘗到主耶穌在世時的苦境——「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他的心和主耶穌那樣親近,那樣相通,感覺到耶穌的愛和能力流到了他裡面,不覺苦,一路上默想著主的愛,心中甜蜜,熱淚滾滾。

  一八五七年,神為戴德生預備了虔誠愛主、聰慧美麗的瑪麗亞為妻,二人同心事奉主,與同工們一起傳福音帶領人歸主,建立教會,開辦醫院。戴德生編寫羅馬字拼音的寧波話《聖經》,不識字的人一個多月就能學會讀《聖經》。他們引領歸主的信徒,也像他們那樣愛人的靈魂,熱心傳福音,帶領鄰居和朋友讀聖經。有個竹匠叫萬能貴,信主後常到茶館傳福音,帶領了許多人歸主。有個農民在茶館聽他講耶穌,信主後回鄉下為主傳福音50年。

  一八六0年春,戴德生由於6年來日夜苦幹,生活和工作實屬艱辛,他得了肺病,到夏天已病入膏盲。他不得不將醫院關閉,帶著妻子、女兒,回英國去療養。他的健康失去了,工作和服事放下了,在人看來很悽慘,但他心中知道這是神在造就他,確信神有他的美意,他甘心樂意順服神的帶領和安排,心中極為平靜,沒有失去喜樂和盼望。

  戴德生回英國療養了一段時間,病稍好轉,就回醫學院讀完末了的醫學課程,經考試獲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會執照。他也抓緊修訂和出版羅馬拼音寧波話《新約聖經》,以幫助寧波的信徒和慕道友讀聖經。他還到各處去演講,呼籲英國教會人士關注中國廣大人民的屬靈需要,為中國福音事工募款和徵集青年傳教士。到一八六六年初,共派送了24位青年傳教士去中國。這期間,他創立了《中國內地會》差會,並起草《中國內地會章程》,確立差會的目標:到中國內地各省(福音未到之處)傳福音;對象是廣大窮苦老百姓;傳教士不領固定工資,靠神的供應過信心生活。這個章程在基督教差會的歷史上開創了革命性的一頁。

  一八六六年9月,戴德生親自帶著17位傳教士到達中國,先在杭州建立教會、診所。接著到肖山、台州、溫州、湖州、南京、金華、揚州等地建立福音點,由一位傳教士和一位中國同工相配合,將各地的福音工作初步開展起來。工作中時遇挑戰,有時傳教士被當地驅逐出境,有時中國同工被捕、被打,最嚴重的一次是戴德生夫婦和孩子在揚州被暴徒襲擊,房屋被燒,財物被搶,人員受傷。官府驅散暴徒,要求戴德生等離開揚州。對這些遭遇,戴德生認為都是神所許可的,經過磨難,鍛練他向神的忠心,學習更好地倚靠神。

相關焦點

  • 天堂影院丨《戴德生傳》一位把生命獻給中國的宣教士,影片雖老,但始終激勵我們
    在1849-1853年間積極準備自己去中國,除了學中文以外,還學醫學,不斷運動去鍛鍊身體,以求可以適應中國的艱苦環境。此外,他每日鍛鍊自己過簡樸的生活,放棄一切享受,以神為樂,更多信靠主。為了來中國,戴德生不惜放棄了那位不願和他同來中國的未婚妻。1854年加入倫敦的中國布道會(The China Evangelisation Society,C.E.S)到中國當宣教士。
  • 福音電影《戴德生傳》&戴德生的故事
    >戴德生的故事戴德生出生在英國約克郡。在1849-1853年間積極準備自己去中國,除了學中文以外,還學醫學,不斷運動去鍛鍊身體,以求可以適應中國的艱苦環境。此外,他每日鍛鍊自己過簡樸的生活,放棄一切享受,以神為樂,更多信靠主。為了來中國,戴德生不惜放棄了那位不願和他同來中國的未婚妻。1854年加入倫敦的中國布道會(The China Evangelisation Society,C.E.S)到中國當宣教士。
  • 歷史的小記憶——緬懷戴德生夫婦的宣教精神
    、傑德森,艾得理(David Howard Adeney, 1911-1994)等宣教偉人。愛妻安息後,戴德生到內地會的總部杭州休養。當時總部有多位宣教同工,珍妮也是其中之一。1971年,珍妮回英國述職,經過整月努力尋找,終於在開船之前買到船票。及至上船,不意發現戴德生也搭這一艘船。兩人在船上長途航行,情愫漸生。同年11月,戴德生與珍妮在英國結婚。
  • 戴德生小傳(26)
    一八八七年十二月,亨利•弗洛斯特從紐約乘船,前往英國尋找戴德生。亨利•弗洛斯特見到從蘇格蘭甫回倫敦的戴德生時,心裡大受感動。他多年來心目中的屬靈偉人,竟是那麼溫柔謙卑。從那時刻起,亨利•弗洛斯特就下定決心,要終身與戴德生合作。
  • 戴德生小傳(7)
    把自己奉獻給主一八四九年六月戴德生清楚知道主耶穌所完成的救贖,他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加2:20)戴德生的得救是清楚的和徹底的;他覺得主的愛,也深受主的愛的激勵,他引用出埃及記二十一章五節的話,來表明他的心跡,他立意把自己奉獻給主,來跟隨祂、事奉祂。他用那節經文禱告說:「我愛我的主人,不願意自由出去。
  • 戴德生生命的改變成為一個基督徒,感謝他的母親與妹妹虔誠的禱告
    戴德生年青時的相片戴德生的父母都是循道會的信徒。小時候他與父母時常到曾祖父戴萊所建的小教堂做禮拜。他的曾祖父接待過約翰·衛斯理。戴德生父親開了一間藥房,自己兼任配藥師和醫生。但他在校不過短短兩年,當另一位令人不大滿意的校長接掌學校時,戴德生就辭學回家受教,同時在父親的藥房幫工。他對於和藥、樁藥和包藥等事情,做得十分開心。戴德生十五歲時,到斑士尼鎮一家銀行應聘,當上了一位初級文員。新的工作擴闊了戴德生的生活經驗,領進一個充滿懷疑和物質誘惑的世界裡。同事們喜歡向他提出許多疑難的辯題。
  • 讀書|《戴德生傳》- 喜樂能力之路​
    我不靠自己的力量追求成聖,因我知道自己實在沒有力量,我也這樣求主給我幫助和能力。【喜樂能力之路(二)】    當然,戴德生的靈性光景並非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如此。 「靈性時常落於這樣的境況,一切掙扎往往以失望告終。 但基督卻從沒有像現在那麼寶貴——一位能夠和願意拯救這樣一個罪人的救主!
  • 《摯愛中華——戴德生傳》第三十二章 喜樂與能力之路
    難道就這樣長此下去一一不斷掙扎,失敗代替了得勝嗎?我怎能向那些接受耶穌基督的人誠懇地傳講「他就給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就是象神一樣),而自己卻一點也不象他呢?     他的靈性不但沒有愈來愈剛強,反而愈來愈軟弱,更容易犯罪。他討厭自己,恨惡自己所犯的罪。
  • 帶著愛來中國:戴德生及其宣教路線
    近代來華的宣教士可謂是群星璀璨,而戴德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其他宣教士不同的是,從戴德生以下先後有五代人在服侍著中國人。戴德生留下的一句名言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假如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假如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 戴德生牧師——將一生獻給了中國的宣教士
    教會史第12講《戴德生》 年少的宣教志願生 戴德生出生在英國 約克郡的巴恩斯利(Barnsley)。他的父親是循道衛理教的地方講道者和藥師,他的母親阿美麗雅懷上戴德生時,她的丈夫戴雅各布許願他的孩子將獻給主,為中國的主的工人。
  • 戴德生小傳(17)
    後來戚伯門和慕勒都成為戴德生創立的中國內地會的主要支持者。回頭再說戴德生的婚事,由於瑪麗亞還差幾個月才滿二十一歲,必須得到法定的監護人——在英國的舅父威廉•譚恩——的同意。戴德生寫信到倫敦徵求威廉•譚恩同意之前,歐達世女士早已寫了中傷戴德生的告狀信到英國。
  • 順服 7:順服恩膏的教訓
    三.雅各書 4:7,你如果要順服神,就務要抵擋魔鬼。魔鬼一直要一件事,就是叫人不去順服神;它一開始就在亞當夏娃的身上成功了。所以順服是一個爭戰,而且這要成為你的一個習慣。從清大弟兄配眼鏡的例子來看,有時不在乎你在這兒配或在那兒配,重要的是要養成一個柔順的性格,神有時就是試試我們肯不肯順服。你要順服神就要順服到底,否則你永遠不會明白什麼是聖靈的感動。有時在失敗中學習, 就越來越明白什麼是聖靈的感動。 聖靈是賜給那順從他的人,我們沒有辦法欺騙他,必須很認真、很小心地在順服他。
  • 晨禱:感謝更新生命的恩典
    在今天默想和祈禱的經文中,使徒保羅以穿衣服來比喻一個人生命的改變,將之形容為「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一脫一穿,意味著什麼呢?過去,我每當讀到這段經文,總以為是勉勵基督徒不斷努力追求生命的改變,以更聖潔、公義和謙卑的樣式來榮神益人。這樣理解固然沒錯,但今天卻更加體會到:一個人在信主以後真的發生生命的改變,絕不是僅靠自己的意志或毅力,更是靠著神的恩典。
  • 鴉片戰爭清廷戰敗,戴德生畢生獻身中國基督,信仰之火燃遍華夏
    艾德華師母當時正在瑞士養病的戴德生心如刀絞,無法承受。他說:我不能看書,我不能思想,我甚至不能禱告,我只剩下信靠。根據辛丑條約,清政府給予各國宣教施以巨額賠償,戴德生代表內地會聲明放棄索賠。1905年,戴德生在長沙逝世,他21歲入華,服侍了中國56年,他和妻子、4個孩子長眠在這塊他們深愛的土地上。他的一代又一代後人用生命的長鏈,兌現著他的一個承諾。
  • 恩典之聲:得勝是靠著對耶穌的信心與順服(2016-12-28)
    其中還有一個病了38年的病人,38年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這個癱子一直躺在那裡,無盡的盼望、等待,他生命裡一大半的時間都被消耗在這裡,為什麼呢?因為池子水攪動時,所有人都只顧著自己的痊癒,沒有一個人想到他,也沒有人將他抬到池子那裡。可以想像得到,當天使攪動池水時,有多少身患疾病的人蜂擁而至往池子衝過去,卻不曾有一個人憐憫這個癱了38年的癱子。由這裡可以看到,當時周圍人群的冷漠與自私。
  • 基督徒當學習主的謙卑與順服
    箴言22:4 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馬太福音11:29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在基督裡有真自由,有著各樣的美好人生福分,更有著永生的盼望。惟遵行天父旨意的方能進入永生,信的人有永生,神的話總是在吸引我們歸入祂溫柔的懷抱中,不斷地悔改歸主,得主的喜悅。
  • 娓娓道來:順服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順服
    主沒有給人「酒」,而是先給人「水」。這是一種「迂迴戰術」,看似是走彎路,卻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上帝可能不會直接給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如蓮花,上帝給它的是汙泥,卻成就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如蝶蛹,上帝給它的是繭的束縛,卻成就蝶蛹破繭而出的飛翔。  上帝盼望我們以信心,堅強的心去接納,去迎戰。就像陽光敞開心扉接納烏雲,而擁有了彩霞。我
  • 戴德生追求聖潔的生活,求神賜給自己肉心除去石心,願意被神使用
    靠著神加給的力量,相信他們可以放下,除去一切的牽掛和憂慮。約翰就住在戴德生的家裡,和戴德生同住一個房間。面對約翰的嬉皮笑臉,戴德生很想有更多的時間安靜讀經和祈禱。經過這次,戴德生更確實知道神對他的餘生有何旨意。他覺得自己好象與至高無上的主宰立下盟約,縱然他想毀約,也不能夠。神好像在說他的禱告已蒙應允。從那時開始,戴德生就想著怎樣才能到中國傳福音的事情,他聯繫到了中國布道會。
  • 廣播劇 戴德生傳-第25集-戴德生第五次旅行布道,往內地傳福音
    上集回顧:👣廣播劇 | 戴德生傳-第24集-戴德生向總會申援,繼續到鄉村傳福音相關文字:一八五五年四月,戴德生又自上海出發,作第五次旅行布道。第一次的目的地為崇明島。 同行者乃是卜爾頓教士。以下是戴德生的記載:「我們吃完早餐,將自己的性命交託在神的手裡,並求祂賜福,準備動身。我們的本地教員勸我們不要去,但是我們靠神的幫助,不讓任何事攔阻我們,就吩咐他們留在船裡,如果我們不回來,趕快調查不回的原因,立刻回上海,報告同道。就將書裝入兩個袋子,帶一個僕人,坐小車出發。目的地離出發點約二十三裡。」 「沒有走好遠,僕人聽得該地軍人的不法行為,就害怕並請準他回去。
  • 《摯愛中華——戴德生傳》第二十一章 額上的玉手 第二十二章 她是我的珍寶
    皮爾士是譚家的老朋友,他對戴德生請辭離開中國傳道會,並沒有懷恨在心;而且他認為歐德絲女士之所以反對瑪莉亞與戴德生的婚事,原因是不願意她離開她的學校。皮爾士也分別去見戴德生和瑪莉亞,向他們問好及祝賀。     譚恩夫婦對瑪莉亞說:「我們完全贊同你的選擇。」又在另外一封寫給戴德生的信中說:「我們完全同意你的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