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 戴德生傳-第25集-戴德生第五次旅行布道,往內地傳福音

2021-02-16 每日靈糧

微信號:biblewords

【關注後即可每日收到新鮮靈糧。】

上集回顧:

👣廣播劇 | 戴德生傳-第24集-戴德生向總會申援,繼續到鄉村傳福音

相關文字:

一八五五年四月,戴德生又自上海出發,作第五次旅行布道。第一次的目的地為崇明島。

 

同行者乃是卜爾頓教士。崇明離上海不過一百華裡,雖然很近各差會的根據地上海,卻從來沒有基督教會的人過去傳過福音。船一直開到崇明縣,二人遍行各街及近鄰,傳道醫病,人民態度很好。後來有人來查問他們來崇明的用意,他們就去見縣長,當面說明。縣長是一位莊嚴年青的人,對他們很有禮貌,接受所贈送的聖經,並細聽二人說明聖經內容的要點,最後聲明對二人來崇明傳道不反對。

 

有一天,戴卜二人進入城隍廟,卜氏在正殿前的院子用上海話講道,戴氏在旁邊一間屋子看病。後來卜氏力竭聲嘶,不能再講,戴氏便停止看病,出來講道。因為他人矮小,就爬上青銅香爐,管廟的人也不反對。戴氏的日記說:「這次聽眾至少有五六百人,就是說一千人也不算太多。等他們安靜了,我用最大的聲音對他們講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露天的聽眾比這次更安靜,更注意的。屢次有人說:『不錯,不錯』,使我得到鼓勵。」

 

這時候一連大雨幾天,他們無法出門工作,不得已住在船上。船上篷蓋處處漏水,坐臥不安,辛苦得很。可是雖然大雨數日,泥漿沒脛,還是有人來船問道。二人詳細解釋,不明不止。苟非陰雨漣漣,哪有工夫說得那樣仔細?離開崇明縣之前,二人決定遍訪各學校,分送聖經,及其他福音書籍。一日的上午,找到十三處私塾,一間書院。每到一處,一人站在門外應付群眾,一人入內和學者討論福音要點。離開崇明縣之後,船沿西岸向北行駛。太陽將要下山,船到島的西北角,開入一條小河,二人上岸散步。天朗氣清,風景絕佳。二人又回船上,經過一度的商量,決定叫船主沿島的北岸向東開駛,不料船上工人一致反對,說什麼這樣行船危險太大等話。二人以為工人的話牽強得很,知道別有緣故,一定要他們照原定計劃走。戴氏又對他們力言必須照辦,並注視指南針,看船是否望東而過。時候已不早,二人睡著了。船主趁他們睡著的時候,將舵一轉,船頭北指,又遇風順,進行很快,戴氏猛然驚醒,船已近獨山島了。(這時候,一八五五年,海門就在獨山島上,與大陸尚有一水之隔,後來這水道被沙泥淤塞,已不見有獨山島了。)二人知已上當,但也無可如何,只好將錯就錯,另想辦法。關於這一件事,戴德生這樣說:「對他們發怒,也是沒有用處,只讓他們更覺得好笑。而且船離崇明已有一百裡以上,若再回去,必須廢去一天工夫。又聽說這島上村鎮很多,值得一到,就決定在這短期內,努力工作一下。」

 

二人僱了兩架小車,一架坐人,一架載書,到了一個大村莊和一個鎮,名叫黃山。黃山人以為他們是福建人,大概是叛徒。一時空氣很緊張。經過解釋之後,大家認為滿意,就靜聽卜爾頓講道。臨走戴德生也對大眾演講。講完,問可否再來講道。他們齊聲說:「可以,可以!」並問:「幾時再來?」會畢,在大雨之下,坐小車回船。船到時,已是晚上十點鐘了,滿心感謝,已到獨山島開福音之門。六個月之後,海門兩個有錢的弟兄,看過分送的聖經,派人到上海請戴卜二氏往海門,久住在他們的家裡,教導他們。可惜二人因事未去。

 

當天深夜,船離獨山。因為順風順水,走得很快。次日天明,已近狼山。就吩咐船主轉入江北支流。二人看見天氣很好,日麗風和,遊興甚高,而且喉嚨啞痛,需要休息,就決定登山遊覽,命船夫在泊船處靜候他們回來。關於此行,戴德生有日記,節錄如下:「此地土壤肥美,清風帶來豆花香氣。走近狼山,風景絕美,非筆墨所能形容。山有五峰,中峰最高。

 

山頂有一座塔,從遠處看,似乎新近修理,油漆光豔。從山腳至山腰,有佛寺,名泰山堂,規模宏大,遠看很象一個村莊。」

 

「山坡很陡,磐石上一層薄土,鋪蓋野花青草。我們沿石階而登,時見古木參天,細柳搖風。路旁有很多廟亭,點綴山景,益加出色。我從未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我們走上山頂,登泰山塔,縱觀四周的大自然,似乎正在敬拜造物主,不覺感嘆說:『美哉,美哉!愈看愈美。』那天氣候絕好,日光輝煌。窺入望遠鏡,數十裡之外,景物看得十分清楚。在太陽麗光之下,萬物似乎欣然向榮。我們所立的山峰,在五山峰之中,兩個在左,兩個在右。

 

山下四圍之地,宛如一個大花園,青翠可愛。近處河流縱橫,交錯成文。水旁細柳垂絲,嘉禾競秀,無數果樹正在開花。整齊的籬笆環繞農家,間有松柏所蓋的墳墓。大小村落,不計其數。舉目遠眺,長江在望,雄偉無比。江廣約五十裡至七十裡。北面一片水光,宛如一湖。

 

水上大船小舟,絡繹不絕,帆布有雪白的,有棕色的,也有破舊汙黑的。江的南岸有獨山,山上有寺廟很多。東北有南通州,城的四周都是平原,人口稠密。又有幾個小湖,水色雪白,像融化的銀,全景在目,美不勝收。

 

他們看見這幅全景,心中大受感動,默然站立,如摩西在尼波山上見迦南地。是的,那天所見才是真中國,何等遠大,何等重要。在那時,戴德生蒙神啟示,不在基督之名已被傳開之地傳福音,而應深入內地,叫沒有聽見的得知神的救恩。

 

從塔上下來,預備回船的時候,有一個和尚請戴氏燒香獻捐。他踏上蒲團,用國語對眾人講神和基督的大愛及拜偶像的愚蠢。講完卜爾頓用上海話再說一遍,眾人頗受感動。和尚見情勢不好,請二人出去,他們置之不理,直到講完才走。

 

第二天早晨,二人預備向南通州出發,心中知道撒但決不甘心讓他們進攻他的黑暗地盤,勢必用毒辣手段反攻。然而責任所在,不敢退縮,於是決定前進。以下是戴德生的記載:「我們吃完早餐,將自己的性命交託在神的手裡,並求祂賜福,準備動身。我們的本地教員勸我們不要去,但是我們靠神的幫助,不讓任何事攔阻我們,就吩咐他們留在船裡,如果我們不回來,趕快調查不回的原因,立刻回上海,報告同道。就將書裝入兩個袋子,帶一個僕人,坐小車出發。目的地離出發點約二十三裡。」

 

「沒有走好遠,僕人聽得該地軍人的不法行為,就害怕並請準他回去。我們不勉強人冒險。路上遇見一個長者,勸我們不要到南通州去,以免後悔。我們多謝他的好意,可是不論前面有鎖鏈,監牢,乃至於死,我們靠主的恩典,不能再讓南通州人沒有機會聽見福音。」

 

「這時候小車夫也不肯去了。我們也不勉強他,就讓他回去。幸而不難另僱一架小車。

 

陰雨漣漣,泥路成漿,前途危險,令人心中不快。但是我們用聖經短節,詩歌句語,互相勉勵,頗受安慰。沿路傳福音,並分送聖經。.近通州西郊的時候,我們引用古時受壓迫之基督徒所用的禱告詞:『現在求主鑑察他們恐嚇我們,叫你僕人大放膽量。』」

 

「沒有進入城郊之前,我們叫小車在某一地點等候我們,免得他因我們緣故吃苦。自己拿起書袋,望著城走。離城門還遠的時候,有一個半醉的大漢,忽然抓住卜爾頓的兩肩。卜氏盡力掙扎,我上前來看,即被十餘人包圍,將我們急趕入城。我覺得手上一袋書太重了,又無法換手,流出一身大汗,幾乎跟不上他們。我們堅持當將我們帶入衙門,但是他們用最粗野的話說他們要怎麼作,就怎麼作。過一會兒,那抓卜爾頓的大漢轉來抓我,苦待我;因為我個子力氣都比卜氏小,無力抵抗他。他屢次抓住我的頭髮,幾乎把我打倒在地。又拉我的領子,使我幾乎不能呼吸。我的肩和臂都被拉得發青。如果再拉下去,一定會昏倒的,這時我筋疲力盡,想到母親最近給我一封信內有一節詩說:我們愛談福樂天國,何等美麗何等輝煌,常常見證個中光榮;若在天堂更將如何?脫去肉身,與主同在,永遠不能犯罪。世人最殘酷的惡毒,也只能把我送上天堂,還有什麼可怕?這樣一想,好象渴時得飲甘泉,精神倍覺清新。」

 

「途中他們爭論,怎樣對待我們。溫和的主張把我們送入衙門,兇惡的說要把我們立刻殺死。我們二人心裡完全平安,互相提醒古時使徒以被算是配因耶穌的名受辱而快樂。我試了好久,終於把衣袋中的紅紙名片拿出來,交給他們,此後他們待我比較客氣些。我堅持必須把我們送入衙門。起頭一再說過:我們是英國人,但是無論如何,他們不信。」

 

「我們被拖過的街道,似乎長的不得了。我想這怎麼得了。忽然一齊停在一座房屋的門前,說是地方官的住宅,我喜出望外,滿心感謝。那時我力已盡,流了一身汗,像從水裡出來的,舌頭粘在上顎。我靠著牆壁,看見卜爾頓的情形和我差不多。我請他們拿椅子給我們坐一下,回答說:『等一等。』又求他們給我們點茶喝,得到同樣的答覆。門外已聚了一大群老百姓。卜爾頓休息一下,開始對民眾傳福音。我們的名片和書拿進去之後,那因地位太低,不敢負責,叫我們再等一下,預備將我們送到他的長官的衙門。」

 

「聽見了這一點,並查出他們有意要叫我們再走過擁擠的街道,我們不肯走這一步,並堅持非用轎子抬我們不可。小官躊躇了一下,才叫兩乘轎子,把我們抬去。我們在轎中得到休息,想到撒但雖然惡毒,究竟福音還是被傳入南通州,心中覺得快樂,面有喜色。聽街上人說:『看來他們不像壞人。』有的似乎可憐我們。時候過得快,不覺到了衙門。起頭尚疑是監牢,一見『民之父母』四個字,才知道是縣長衙門。」

 

「我們的名片又送進去,一會兒差役把我們引到陳大老爺之前。陳知縣頭戴藍頂花翎,身穿朝服,見他的人都跪下,對他磕頭。有人叫我們也跪下,我們不肯。陳老爺曾作過上海道臺,很知道對西人不得無禮,因此對我們特別客氣。他請我們到裡面去,侍從的人都跟進去。我們把來南通州的意思說明一遍,再將新約及舊約縮本(創世記至路得記)送給他,並簡單說明書的內容。他很注意聽,各小官也自然表示注意。話說完了,陳知縣命進點心,我們欣然領受,主人也陪同飲食。」

 

「坐了好久,我們請陳知縣準我們到街上去遊覽一下,並分送聖經。他欣然許可。我們又說這次受了很大的侮辱,但是我們不想追究,因為當兵的知識很低;但希望他出布告,以後不得再有同樣事情。這一點他也答應了,即親自送我們出大門,又派幾個差役沿路保護我們。我們出去,把所帶的書分送給老百姓,又參觀了孔廟,然後再去找所僱的小車。差役又陪我們走了一段路。當經過人多的街上,他們將頭向左右急轉,用辮子鞭打過路人。黃昏時候回到船上,誠心感謝天父,保護我們,恩助我們。」。

相關焦點

  • 福音電影《戴德生傳》&戴德生的故事
    福音電影《戴德生傳》《戴德生傳》01《戴德生傳》02
  • 帶著愛來中國:戴德生及其宣教路線
    』」(太28:18-20)引言從歷史的廣義角度來看,基督教入華歷史前後一共經歷過四次:唐朝的景教入華,元朝的也裡可溫教入華,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入華,以及晚清時期的更正教入華。前三次的福音入華都曾因種種原因而中斷了,只留下少許歷史遺蹟。唯獨第四次福音傳入中華,才真正讓基督教在中國本土紮根。
  • 戴德生的成長|磨練中信靠順服,生命不斷更新
    感謝主,戴德生從廿二歲就進入中國,成了開路先鋒,以致有成千的宣教士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與他同工,一同背負基督福音的使命。  一八五四年3月1日,戴德生由倫敦「中國布道會」的差派,到了中國上海。最初幾個月,他一面學習中文,一面跟隨其它差會的傳教士外出布道,學習他們的經驗。不久,他租了房子,辦小學校,開診所,設聚會所,得到中國同工的幫助,福音工作順利進行。
  • 天堂影院丨《戴德生傳》一位把生命獻給中國的宣教士,影片雖老,但始終激勵我們
    一八七六年九月,準備進入中國內地未聞福音之九省,幾乎是不可能,然而,戴德生卻帶八名宣教士復去中國,拓展內地工作。當時中英關係緊張,許多人勸他作罷。有人說:「恐怕你一到中國,就要回來。至於派人到遙遠省份,更是談不到。」戴德生順服 神的感動,照原計劃搭船往中國。尚在途中,李鴻章和英國駐華大使在煙臺籤訂條約,準英國僑民在中國境內任何地方旅行或居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
  • 戴德生牧師——將一生獻給了中國的宣教士
    教會史第12講《戴德生》 年少的宣教志願生 戴德生出生在英國 約克郡的巴恩斯利(Barnsley)。他的父親是循道衛理教的地方講道者和藥師,他的母親阿美麗雅懷上戴德生時,她的丈夫戴雅各布許願他的孩子將獻給主,為中國的主的工人。
  • 戴德生小傳(26)
    前文已經指出,中國內地會在英國邀請了許多有名望、有實力的人作推薦人;而弟兄會的領袖幾乎傾巢而出,出任內地會的推薦人,內中就包括了瓦利和標利。馬隆•弗洛斯特的小兒子亨利•弗洛斯特(Henry Frost),從小就蒙恩得救。他聽到了太多戴德生和中國內地會的事跡,就立意要加入內地會,並願以具體的行動,呼召美國和加拿大的弟兄姐妹,盡力支持內地會在中國的差傳事工。
  • 《戴德生傳》中英文連載 (9)總結
    感謝晨光書店書法老師於洪濤弟兄寫的這幅字,這就是戴德生肺腑之言的全貌。上次我們說到戴德生來到上海一年後就能用流利的普通話和上海話布道,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話。戴德生努力學習普通話和上海方言。白天,他跟一個老師學上海話,晚上另有一位老師教他學普通話。
  • 《宣教士》全書.圖文連載8- 戴德生獻身中國至基督教本土化
    中國傳教會把戴德生送到中國,後來戴德生成功地建立了中國內地會,稱郭實臘為「內地會之父」。縱觀其在華20年之生涯,雖有爭議,但無論從事宣教布道、翻譯聖經、著述出版,還是從政傳譯、協力外交等方面,均有重要貢獻,為中外史學家所肯定。尤其在宣教理念與策略上,更具突破與創新意義。參考:Lutz, Jessie Gregory. Opening China: Karl F. A.
  • 歷史的小記憶——緬懷戴德生夫婦的宣教精神
    、傑德森,艾得理(David Howard Adeney, 1911-1994)等宣教偉人。瑪麗亞內心以中國為家,因此在18歲時與姊姊回到中國,在女子學校教書。她在1958年與戴德生結婚,成為內地會極好的幫手,在中國語言、風俗方面培訓女宣教士。
  • 讀書|《戴德生傳》- 喜樂能力之路​
    戴德生常和麥卡悌講到他的困擾,他們也常論及如何追求聖潔的生活。 你向我說及這事時,我腦海中正想著同一件事——不是因讀書,或是看了弟兄的信而想起,乃是從失敗而產生的感覺;我不斷渴望追求靈裡與主合一,有時那種契合好像很真實,但很多時卻像幻覺一樣,是那麼的遙遠…… 親愛的弟兄,我想這種種掙扎、努力、渴求,希望能更好的過基督徒生活,都不是真正得到快樂、聖潔的途徑,也不是為主所用的人應持的態度。
  • 戴德生小傳(7)
    」(加2:20)戴德生的得救是清楚的和徹底的;他覺得主的愛,也深受主的愛的激勵,他引用出埃及記二十一章五節的話,來表明他的心跡,他立意把自己奉獻給主,來跟隨祂、事奉祂。他用那節經文禱告說:「我愛我的主人,不願意自由出去。
  • 戴德生追求聖潔的生活,求神賜給自己肉心除去石心,願意被神使用
    神你讓我有了一切戴德生和妹妹戴賀美有時到貧民區挨家逐戶派發福音單張,也向他們傳講基督。但九月份,戴賀美被送到姨母康夫人所辦的一所寄宿學校去。約翰就住在戴德生的家裡,和戴德生同住一個房間。面對約翰的嬉皮笑臉,戴德生很想有更多的時間安靜讀經和祈禱。
  • 鴉片戰爭清廷戰敗,戴德生畢生獻身中國基督,信仰之火燃遍華夏
    創辦了第一份活版鉛字雜誌,各國消息,臺約爾,戴德生的嶽父,研製出當時最好的3000個金屬中文活字。裨治文,第一位來華的美國宣教士,曾給林則徐當翻譯,參與望廈條約的籤訂。1854年前往考察太平天國是否合乎基督教,予以否定。郭實臘,第一個去過內地的宣教士,傑出學者,中文著作61本,他參與了南京條約的籤訂。衛三畏,外交官、漢學家,其著作中國總論被視為美國漢學研究的開端。參與天津條約的籤訂。
  • 戴德生小傳(17)
    後來戚伯門和慕勒都成為戴德生創立的中國內地會的主要支持者。回頭再說戴德生的婚事,由於瑪麗亞還差幾個月才滿二十一歲,必須得到法定的監護人——在英國的舅父威廉•譚恩——的同意。戴德生寫信到倫敦徵求威廉•譚恩同意之前,歐達世女士早已寫了中傷戴德生的告狀信到英國。
  • 《摯愛中華——戴德生傳 第十九章》愛情道上 第二十章 好事多磨
    十九章愛情道上        戴德生和祝恩賜在上海繼續他們的宣教工作。他們在城內及鄉郊四處布道,派發福音單張。過了數周,他們仍不知道何時才可以返回寧波,又或者需要跟隨大隊離開中國,總得視戰局而定。他們聽聞中國傳道會又差遣了三名傳教士前來上海,但不知道差會何來足夠的經濟支持。
  • 《摯愛中華——戴德生傳》第二十一章 額上的玉手 第二十二章 她是我的珍寶
    ………」     那年夏天真是酷熱難當;但戴德生覺得稍比過去兩年容易忍受,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時不時喝一口淡酒」。     消息傳來,以前曾和戴德生一起到內地傳教的郭達門(JohnQuarterman)患了重病。據巴格爾醫生的診斷,他是染上天花症。戴德生聽到消息,便自告奮勇要去幫忙照顧他。他說自己並無家小,而且最近種過牛痘,可以預防傳染。
  • 《摯愛中華——戴德生傳》第三十二章 喜樂與能力之路
    他看見自己和內地會都需要更多的聖潔、生命和能力。他看到自己的需要愈來愈大:「當我不與神一起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充滿危機和罪惡,而且忘恩負義。」     他禱告、禁食,痛苦地掙扎,嘗試努力做得更好,而且下決心仔細研讀聖經。他強迫自己撥出更多時間來休息和默想;但這一切都好象沒有果效!「每一天,每一小時,罪的重擔都緊緊地壓迫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