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爐》講述了聾啞兒童被猥褻性侵後的維權故事,《素媛》講述了孩子被性侵後的心理重建故事。這些電影一上映,不僅引起了大家對兒童性侵、虐待案的關注,還引起了觀眾對人性的反思。
很多人覺得,像猥褻、戀童、虐童這樣的故事,只會發生在新聞、電影裡,因此很多家庭都疏於防範。而最近兒童受侵害事件頻頻發生,寒心的不僅是父母,更是孩子成長的靈魂。
11月24日,中國第一部性侵女童電影《嘉年華》上映了。
《嘉年華》沒有讓人情緒激動的情節,沒有大牌明星的深情演繹,沒有音樂、特效的渲染,當然,也沒有全國轟動的影響力。然而,豆瓣評分依然高達8.2。
為什麼?
因為社會問題必然會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探討。
與其說《嘉年華》是一部劇情片,不如說它更像一部紀錄片。因為我在107分鐘裡面感受到更多的是真實。
現實比電影更「魔幻」,有點兒諷刺。而《嘉年華》的真實恰到好處,留下很多思考。
1.
天使,因為無知而被傷害
《嘉年華》英文片名叫「Angels Wear White」,白衣天使。這裡的天使,或許是海濱沙灘上兩米高的身著白裙的夢露雕塑;或許是每個女孩心中如夢露般性感迷人的形象;或許是孩子純潔、天真的心靈……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使,他們來時本就如白紙般乾淨,同時也懵懂無知。而性侵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巨大傷害。
《嘉年華》講訴了一個因為無知而讓孩子受到傷害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方的一個海邊小鎮。12歲女童孟小文與同學張新新被劉會長帶到了海邊賓館並實施了性侵。而當晚值班的員工小米,在賓館監控器前用自己的手機錄下了劉會長進房間的視頻。
事發過後,兩個小女孩身上的傷痕很快被同學們發現。而《嘉年華》最發人深省的故事也開始了。
《熔爐》中讓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每次看到這一幕,總會讓人心中為之一驚。
兩個受害的小女孩,在事情發生後,並沒有撕心裂肺般地痛哭。性教育的缺失,讓她們意識不到自己受到的侵犯有多嚴重。反之,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家長以及相關人員的無知,一次次讓孩子感受到了衝擊。
小文媽媽事後把所有的罪責算到女兒頭上,扇巴掌、怒罵、剪掉了小文一頭長髮……這是她事後對小文的教育方式,她的無知,在於沒有意識到作為媽媽的不稱職。
她喝酒、抽菸、跳舞,夜不歸宿,也不擔心女兒的安危。她自我放逐的同時,孩子也在學著自我放逐。她一味地指責,卻絲毫沒有思考過小文的委屈、傷心,害怕、疑惑。
小新的父母忌憚劉會長的財力勢力,選擇用沉默換取女兒上學的費用和生活的安寧,他們這種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行為是最可悲的。而這樣的父母,遲早會因為他們的自私、懦弱、矇昧無知,讓孩子付出慘痛的代價。
電影中最讓人嗤之以鼻是誰?私自窩藏證據的小米?市儈的賓館老闆?違背醫德的醫生?……該抨擊的人很多,王隊長是最明顯的一個。
一面道貌岸然地查案,一面假公濟私、包庇權貴、弄虛作假糊弄受害人家屬和群眾。當代表正義的力量不再正義,不只寒了社會、家長的心,也是道德人性的淪喪。
小米是整個電影中最無知的。
她身上有缺乏教育的愚昧,也有生活無奈的自私。害怕丟了工作,屈服於老闆的淫威而不敢說出真相;窩藏證據,想用證據來勒索劉會長;她比小文只大三四歲,不忿於自己的出身和小文出身的差距,看著小文在賓館開房一夜所花的費用,都能抵得上她幹雜活一個月的工資,所以她不屑於幫她說出真相。
導演文晏說,電影中她設置了兩個女孩——一個是當事人,一個是旁觀者,通過旁觀者的所作所為,來探討我們(旁觀者)的責任。
而如果這份責任一旦喪失,帶來的無疑是一次次的傷害。
2.
性侵,只是傷害的開始。
受到傷害後,孩子們的心理重建才是首要任務,特別是要防止二次傷害。
看過一篇文章講國外一個性侵孩子的案例。
10歲的小男孩Jody長得很好看,爸爸是一個美國退伍空軍,他們有著一個很溫馨的中產家庭。爸爸給Jody報了空手道班,教練Jeff卻是一個戀童癖。
Jody被教練帶出去玩兒,幾乎都會受到性侵,教練還威脅他不準告訴父母。直到有一次Jody被教練帶走很晚都沒回家,Jeff也不接電話,Jody的父母才意識到出事了,於是報了警。Jody失蹤9天後,他找到了一個機會打電話向媽媽求救,警方順利地抓獲了Jeff。
被抓獲的Jeff受審時竟然還一臉囂張,最後Jody的爸爸親手槍殺了Jeff。Jody爸爸被判了二級謀殺,全國民眾都不幹了,他們為Jody爸爸請願,並向法院施壓,最後這位勇敢的爸爸被判了五年緩刑。
Jody爸爸堅定地說:「如果你的孩子被綁架性侵,或許你也會做出和我一樣的決定……」
這件事最溫暖的不是爸爸親手槍殺了人渣,而是社會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了大家的重視、關懷、包容和理解,讓他更容易走出陰影。
《嘉年華》中小米在受到傷害後,進行過兩次醫學檢查,每次都受到嚴重的二次傷害。
第一次,醫院方把檢查結果直接告訴眾人,媽媽惱怒,打她、罵她,甚至發瘋似地撕扯小文「不三不四」的衣服;事情傳得沸沸揚揚,警察也不管小姑娘心裡是怎樣想的,一次又一次地傳喚她做筆錄。
為了掩蓋事情真相,王隊長等人請來了「權威的」婦產科醫生給孩子做了第二次檢查,並召開新聞發布會說,兩個姑娘並沒有受到「性侵」。這樣的結論不僅是在掩蓋罪行,還污衊孩子說了謊,留給孩子的只有傷心、孤獨。
只有律師阿姨和爸爸的溫暖讓小文有了安全感,笑容重新回到臉上。
小文的爸爸雖然一直堅持給女兒討回公道,奈何他只是一個人微言輕的遊樂園管理員。即使氣憤地想要向作偽證的醫生討個說法,也只能被一群麻木的警察攔住。
第二次檢查做完後,小文坐在床上,沒穿鞋,沒換衣服,聽著外面吵吵鬧鬧的聲音,她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她望著窗外,淚流滿面,換來的是好朋友小新的一句:「我媽媽說,醫生說我們沒事了。」
沒人知道,小文此時的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當大家在一味地追求「真相」的時候,有誰對她說過「別怕」「沒事」?有誰給她講解過發生了什麼,她該怎麼做?……
一直難以忘記,電影《素媛》中素媛爸爸的那個感人片段:素媛受到性侵後,一直害怕和男性接觸,包括爸爸。為了保護女兒上學,素媛爸爸大夏天扮成玩偶偷偷跟著女兒,最後素媛終於克服心理陰影。
這一段很多人都看一次哭一次。
孩子遭到性侵,只是傷害的開始,之後大家對她們的一切行為,可能再次傷害她們。
3.
需要有人來關注這個群體
對於孩子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來說,真正艱難的,在於對這件事的了解和面對。
《素媛》中,素媛在受傷後,很疑惑地問爸爸,「我做錯什麼了嗎?」孩子無知地以為,自己所遭遇的,是自己犯錯造成的。
《嘉年華》中小文被性侵後,無論到哪兒,「低頭」成了她的生活態度:到醫院檢查低著頭;被警察盤問低著頭;被媽媽責罵、扇耳光依然低著頭。因為她不知道自己在這件事中該如何自處。
而相比於這幾個性侵受害者,小米的故事也值得關注。16歲,三年前從老家逃出來,沒有身份證、在賓館打黑工、連自己的出生日期都不清楚,看到小文的遭遇,她也沒有感到震撼、恐懼。
影片沒有過多講述她的故事,但她對待這件性侵案的態度,難免讓人遐想:她是否曾經有過同樣的經歷,她不願回家的背後是否也存在不願面對的回憶,她流浪是否是遭到侵害後不被善待的結局……
在兒童受害案例越來越多的今天,是否有人想到,像小米這樣的群體也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呢?
《熔爐》裡面,孔侑所演的老師,訴訟之路一直走得曲折而艱難。雖然電影的結局只換來了犯人的微小懲處,但是這部電影引起了大家對現實的關注,讓黑暗無所遁形。
《熔爐》上映的第6天,光州警方組成專案小組重新偵辦此案。在電影上映第37天後,韓國國會以207票贊成,1票棄權,壓倒性通過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規定性侵身障者、不滿13歲幼童,最重可處無期徒刑等更加嚴厲的刑罰。這部法案被稱作「熔爐法」,這部電影亦被稱為「改變國家的影片」。
很多人都覺得《嘉年華》的結局過於跳躍,有些莫名其妙,不能理解。上一秒記者會上說女孩沒有被侵犯,下一面就是新聞中劉會長和公安局隊長被抓了……有些好笑,也有些諷刺。
但這就是現實。我們生活在「嘉年華」的時代,喧囂背後的骯髒很容易被人忽視和遺忘。然而這些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的不幸,就是我們的忽視和遺忘造成的,他們需要得到整個社會的呵護與關愛。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拍攝目的:關注、責任,哪怕拍得不完美,也總比沒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