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模擬小說的筆法寫了一期刺客豫讓的故事。
如果你僅當是一則歷史故事固然可以。但是,事情的真相遠遠不是這麼簡單!
事件的主人公:趙無恤、豫讓。
趙無恤即趙襄子,晉國趙氏首領。
趙魏韓三家打敗智氏之後,智氏封地皆為趙氏所有,可謂是肥大了!當然,趙氏為此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從結果來看仍然非常值得!
豫讓,最初是晉國上卿範氏的家臣,然後又去到上卿中行氏做家臣,最後輾轉到投入智氏門下。
值得一提的是,範氏與中行氏的覆滅都有趙氏從中推波助瀾,豫讓不為前面二位主公報仇只為智瑤報仇?
根據《史記刺客列傳》的解釋,豫讓之所以要為智瑤報仇,是因為當初在範氏和中行氏門下並無得到重用,只是普通下人。到了智氏這邊成為了智瑤的心腹家臣,為了報答智瑤的知遇之恩,所以不惜以身犯險行刺趙無恤。
最讓人詫異的是趙無恤為何就輕易放過一心要致自己於死地的人?難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他座右銘或者是天生宅心仁厚?
你搞不清楚趙無恤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回顧一下往期文章《不起眼的歷史故事,往往蘊藏著陰謀》
別的不說,一個將對手天靈蓋做成酒碗的人會是心慈手軟的人?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豫讓的詭異之處在於他去過的每一家到最後都是覆滅告終,這是巧合嗎?
唯一合理的解釋——豫讓是趙氏的臥底!
也許有朋友會提出異議,既然是友軍最後為何趙無恤殺了他?
道理很簡單——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說了這麼多我把事件從頭到尾聯繫起來講一講,大家就會豁然開朗。
第一次,豫讓埋伏在廁所,趙無恤還沒進去就知道裡面有刺客,書上說他覺得心慌,有不詳預感,對此我只能表示呵呵。
第二次,豫讓埋伏在橋下,剛到橋上趙無恤的馬就發出了警示,趙無恤簡直是非人類第六感。
豫讓再次被趙無恤給逮住。
其實趙無恤和豫讓演對臺戲給大夥看呢。
智瑤敗亡之後趙無恤將原智氏封地盡收囊中,原來智氏封地的老百姓會怎麼看趙無恤?
在智氏臣民的眼裡,趙無恤就一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的小人。從古到今,人是社會的第一生產力,趙無恤不可能把這些痛恨他的老百姓統統殺光。
豫讓表演謀刺事件可以完美體現趙無恤不記仇,肚量大的高尚品格。
要知道打敗智氏的不僅僅是趙氏,還有韓氏和魏氏,這都是他的競爭對手。要如何在這場爭奪民心的競賽中勝出?
因此,搞好人設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關係到趙氏統治的長治久安。豫讓就是趙無恤樹立人設的最重要道具。
其實就是對世人宣告:豫讓屢次企圖致我於死地我都不計前嫌,我這人肚量大,不記仇,跟著趙氏混才是你們的最好的出路。
通過豫讓努力的配合表演,趙無恤目的達到了,豫讓也完成臥底使命了,最後賞你一顆光榮彈上路。
畢竟豫讓知曉太多趙氏的秘密,豫讓不死趙無恤就一直寢食難安,只有死人才是最保密的。
可憐的豫讓一直努力配合著趙無恤演戲,甚至死到臨頭幻想著趙無恤給他承諾的的富貴榮華,飛黃騰達。
為此豫讓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價,以至於最後連命的搭上了。
附史記原文:
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
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
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原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歷史向來都是勝利者所書寫,比如劉邦母親睡了蛇,李世民出生之前家門口有二條龍等等,這段內容的真實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