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景藝文季」,有一間限時開放的48小時「有間書店」、有供應小說藥酒的小說診療所……數千讀者好奇探訪藝文季現場,流連忘返。論壇場場爆滿,書店人流不斷,咖啡館內香味誘人,小說診療所更是頗具人氣,讀者的歡聲笑語不時傳來。
無論是看大腕看電影買書買咖啡,或者只是來玩來逛來坐來感受一下,炎炎夏日中,「文景藝文季」為讀者帶來一個舒爽的文化書香空間。因此當記者遺憾地說,這麼美好,為何限時48小時,實在太可惜。書店店長浦淵指著書架上的書《一瞬一生》回答,此一瞬即永恆。豁然開朗,我們相視而笑。
從圖書產品擴展為閱讀服務,從圖書銷售提升到閱讀推廣,世紀文景希冀通過藝文季這樣的活動,展現其文學、人文類圖書出版理念,並力圖成為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同時內涵更豐富的文化品牌。
以「城市: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沙龍2017「文景藝文季」於7月23日晚圓滿落幕。這個為期2天的活動,在北京「藝術8」,通過4場論壇、3處空間和2日映像進行全方位呈現,與愛文藝的讀者相遇。
論壇上,10餘位嘉賓智慧碰撞有關大城市生與死的話題;專家史建、陸銘、唐克揚、茅明睿,探討何為「理想城市」;評論家止庵、楊慶祥、史航與作家伊格言共聊「小說治癒」;還有《地下鐵道》的作者、紐約「土著」懷特黑德首次訪華,與詩人、曾經的「紐約客」西川以「紐約巨像」為主題展開對談;而關於當代都市人的社群認同與認同危機這一話題,由學者王明珂、馬戎和田耕展開。
除了關於更好的城市未來的思想大討論,今年藝文季的最大看點,還有一間限時開放的48小時「有間書店」,由設計師陸智昌設計,書店內充滿各種文景版好書和創意周邊產品;此外還有以小說《小說藥丸》為基礎設置的,供應小說藥酒的小說診療所,和擁有「純真博物館」咖啡豆的4213咖啡屋。在純真電影院,讀者可以跟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書寫,在影像中遙望伊斯坦堡的愛與愁。
「文景藝文季」自2012年舉辦以來,已到第五年,今年亦逢出版品牌文景誕生15年。可以說,今年的「文景藝文季」亦是文景團隊的一次充滿做書理想與情感的精心策劃。本報記者就此特別專訪了世紀文景總經理、總編輯姚映然,請她解密「文景藝文季」背後的文景故事。
姚映然(世紀文景總經理、總編輯)
2017文景藝文季線下48小時活動已經結束,為今年的活動復盤的話,100分會打多少分?如果有失分的話,是在哪裡?
姚映然:95分吧,所有的活動都有遺憾,這次也有。比如《純真的記憶》這部片子因為片源質量不是很好,所以播放效果要打一點點折扣等等。
今年的藝文季非常文藝,比如舉辦地的選擇,以及除了常規的論壇之外,比如有間書店的設計,空間之外還有映像等等,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策劃的主線是什麼呢?而且創意從產生到執行,聽說只有兩周,時間這麼短,是如何高效完成的?
姚映然:今年的藝文季是文景做藝文季的第五個年頭,我們一直想讓藝文季的活動升級,就像我們不斷地在讓文景的出版品升級一樣。藝文季的初衷是讓文景的讀者和朋友用兩天的時間集中分享他們在生活、閱讀和思想上的一些精華,以往我們只做論壇。今年我們在論壇之外,增加了許多東西,比如咖啡館、映像、書店等等,從本質上是想展現我們對閱讀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想像。閱讀只有融入都市青年的生活才能有未來。
從想法到落實確實只有兩三周時間,但此前我們的許多思考和工作已經做了很好的準備,比如我們今年一直在加強對圖書周邊品的開發,所以藝文季現場看到的許多小東西,小說藥丸的壓舌板、各種文景產品有關的徽章、帕慕克的杯墊、梁漱溟手記的資料夾等等都是前面準備的。
「城市:被仰望與被遺忘的」,這是一個有情懷、有擔當、有生活的題目,算是以此為文景15年慶生嗎?
姚映然:這次藝文季的主題來自蓋伊·特立斯的書《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也是文景今年策劃的產品裡表現很好的產品。城市大主題是我們自己的關心所在。第一屆藝文季的時候,我們的主題「文藝能否改變一座城?」在許多讀者心目中產生了共鳴。今天,文景人不再固執於文藝,而是深入到城市本身,想讓城市生活和都市中的人自己來發聲。加上文景有許多作者和出版品與城市大主題相關,比如專程前來的普利茲小說獎得主懷特黑德就專門寫過《紐約巨像》這種題材的作品,所以我們把它定位為本次藝文季的大主題。
文景十五年來的成長與都市生活的劇烈變化密不可分,我們也策划過許多探索城市發展秘密的作品,比如《大國大城》,以及探索都市人心靈狀態的文藝作品,《心術》、《斯通納》、《我腦袋裡的怪東西》,這次的主題對文景來說順理成章,也算小小的慶祝吧,至少我們從出版上找到了一些小小的切口去關心和關懷都市和都市人。
聽說此次藝文季活動現場的整體設計是陸智昌先生,都是懂書愛書的人,你們想呈現給讀者的是怎樣的感覺?
姚映然:從設計的理念上,陸智昌先生希望去挖掘文景產品背後更高和更深層的意涵,不是做特別炫目的設計,吸引眼球。比如用玻璃陳列櫃來展示單本的重點品,是要講述作品和作者背後的故事。在整體設計風格上,仍然走在了文藝、簡潔的審美路線上。這與我們書的設計相同,在審美風格上,我們都希望文景用堅定溫和的審美打動人。
從2002年6月到現在,15年來,文景立足「社科新知、文藝新潮」,正如她的英文名Horizon,一直在面向未來出版。您2016年上任,算是臨危受命,不知這個說法您認同否?,對文景這個品牌以及她在未來的走向,有怎樣的設想?
姚映然:我算是趕鴨子上架。
文景作為一個品牌,我相信它有自己的命運和生命力。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希望文景繼續保持充沛和活力和創意。藝文季現場有許多路人被我們吸引來看,所有人都問「你們這個創意團隊叫什麼?」我聽了是很開心的,文景策劃書是主業,未來十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相信它還要在做書的專業路線上走得更穩健更好。其他的部分是哪怕表面上看起來不是書,但本質上我們是想通過生活的不同場景和不同產品去潛移默化,吸引讀者進入閱讀,閱讀還是會滋養人的。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每天有個時間段捧著書,而不是手機,我們下一代也會耳濡目染,知道書是好東西吧。
今年現場活動中,有間書店中特別令我感動的是對書背後的故事的展示,比如梁漱溟的手抄本,比如王明珂的《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旁邊的是學者的田野調查的錄音帶,以及太空漫遊那個盒子裡那顆別出心裁的燈……而且展示品每天會更換。文景是一個策劃團隊,書店空間對編輯的意義是什麼?
姚映然:今年藝文季所有的空間其實也是文景編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書店肯定是。在文景編輯的心目中,書店恐怕一切社會生活的展開地,可以獨處、可以交友、可以思考、可以帶娃、可以工作的地方,這地方因為有書,所以有無限可能。它是個樞紐,更是個棲息地,我們喜歡待在書店。
我在參觀的時候,文景渠道營銷總監、有間書店的店長浦淵介紹說,有間書店的一些文創品和圖書產品,在北京庫布裡克書店有專櫃展示,以及在微店也有相應的產品呈現,因此,藝文季並不僅僅局限在48小時,而是衍伸到了線下。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對品牌推廣來說非常重要。從圖書策劃到營銷方面,文景是如何強調自己作為一個有獨特品位的品牌?
姚映然:我們做書時盡最大可能站在作者身後,讓作者的想法來發聲,讓作者的文字來打動人。我們做品牌時時刻站在讀者和受眾的角度,思考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能通過什麼方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