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一個執著的近乎於倔犟之人,一個不諳世故之人。他的執著讓他顯得不近情理,他的不諳世故讓他渾身上下透著怪誕之氣。
這個前坦克手,指揮坦克衝向敵人的炮兵陣地,如同瘋子似的決絕。一旦下定決心,立志設計出一把性能良好,操作簡便的自動步槍,就會不顧一切的去實踐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此時,任何障礙對這個前坦克手來說,都不再是不可摧毀的堡壘。
電影《卡拉什尼科夫》,再現了一個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人,專注於個人的志向,毫不動搖的追尋發明的真諦。此真諦在信念的操守下尤其可貴,亦即生活除了發明與鑽研,別無其它。這讓卡拉什尼科夫在真正的同行眼裡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阿列克謝·蘇達耶夫,另一個著名的槍械設計者,儘管後來長期掩蓋在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AK」系列槍械的光環之下。其人在初遇卡拉什尼科夫時,就斷言後者身上有一種特質,正是這種特質讓蘇達耶夫對眼前這個如「愣頭青」般的小夥子表達了出自內心的鼓勵。
年輕的卡拉什尼科夫就如同一個「愣頭青」,在他眼裡,只有自己的發明,沒有權威和長官的存在,別人更是連「不值一提」的餘暇都未從其心中勻出。為了踐行自己的發明,卡拉什尼科夫可以從返家的列車上中途跳下,前往曾經工作過的小站,要求站長給自己一個操作臺,著手製造自己設計的槍械。在遭到拒絕和冷嘲後,他會直接奔到當地軍委會首長面前,申訴自己的請求。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孤勇,而是信念支撐起來的氣概。它在一股平鋪直敘的語調下悄然迸射,貫穿影片的始終,不經意地注滿年輕的槍械設計者的靈魂。與藝術家相類,卡拉什尼科夫象對待藝術作品似的對待自己設計的槍械。這番孩子氣似的自然性情,讓冰冷的槍械在卡拉什尼科夫手裡具有了生命。這是鮮活的藝術品,浸透著年輕的設計者才氣與智慧的結晶,它抵消了恐怖的殺人利器帶給人類的罪惡,成為守衛和平的砥柱和基石。
不得不說,卡拉什尼科夫設計槍械的初衷無可非議,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創造這種武器的初衷是保衛自己的祖國」。一個天真的愛國者,同時也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愛國者。影片沒有刻意去營造淺顯的個人主義似的愛國情懷,而是寓這種深沉的愛於一個個日常化的生活場景,在舒緩的敘述下鋪墊開宏大的歷史圖景,對苦難祖國的守護與熱愛也就在其間漸次展開、綻放。
與這個天真的愛國者相呼應的,是葉卡捷琳娜的出現,成為卡拉什尼科夫對祖國的「大愛」和個人情感的觀照。後者作為上級配置給卡拉什尼科夫的女助手,同時也是年輕的槍械設計者生命裡難得的一抹亮色。
枯燥的設計生涯難以磨滅葉卡捷琳娜對青春的緬懷。她雖為人母,卻熱愛跳舞。晚班結束,在卡拉什尼科夫送自己歸家的途中,饒有興致的踏上一條或許在此之前許久都未涉足的小道,因為道路盡頭有令她嚮往的露天舞會。年輕的槍械設計者並非不解風情,也懂得適時而出,在意圖可疑的邀舞者面前強調自己作為葉卡捷琳娜「守衛騎士」的地位,哪怕對方是個穿戴齊整的高階軍官。
因為卡拉什尼科夫的天真與無畏,他的單純與才華,葉卡捷琳娜與這個沉思時象個哲人,笑起來象個孩子的男人走到了一起。他和她有志趣相投的奔赴,有同志般的深情厚誼,更有濃濃的化不開的愛。相對於卡拉什尼科夫的發明,除去「愛」這份生活中奢侈的調劑,他的時間幾乎被槍械所佔據。這個被信念支撐著的怪人,也唯有他,才得以被捷格加廖夫所賞識,後者更是推薦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槍械批量生產,列裝軍隊,而自己設計的樣本則甘願被庫存封藏。
捷格加廖夫對卡拉什尼科夫的賞識也讓前者弄明白了一個縈繞在將軍心裡的疑團,那就是對卡拉什尼科夫受教育水平的反覆提及。這個自學成才的年輕人毫不諱言自己沒有上過學的這一事實,就算這一事實在捷格加廖夫那裡作為對卡拉什尼科夫個人評定的匯總材料,在將軍看來,也無關宏旨。影片沒有糾纏於對個體學歷高低、教育程度的津津樂道,儘管卡拉什尼科夫近似於空白的學習生涯仍然以不引人注目的細節被多處提及,卻成為捷格加廖夫賞識卡拉什尼科夫的點綴性鋪敘。這種敘事設計使得整部故事推進的更為真實,也讓通過自學成長起來的年輕設計者在一眾佼佼者中脫穎而出,獲得軍方高層的推薦,強化戲劇衝突的同時,令影片主人公的形象飽滿的更加接近歷史原貌。
當「AK」系列槍械列裝軍隊的那一天,捷格加廖夫帶著卡拉什尼科夫來到軍營,向這些裝備著新式槍械的士兵們正式介紹武器的設計師,一個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小夥子,不,「大男孩」。如此稱呼我們的主人公並不為過。因為卡拉什尼科夫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他的信念,「創造武器的目的是保衛祖國」。也許有人會說,信念背後的熱情來自天真的贈予,但你不能否認,一個經歷過戰爭的人,對祖國愛得深沉的那份堅定和從容。
(全文完)
——文中圖片出自電影《卡拉什尼科夫》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