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用的些許成語都出自古詩中,看你有沒有發現?
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兒童之間兩小無猜的情狀。
《長幹行·其一》——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胡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譯文:我的頭髮剛剛蓋過額頭,在門前折花做遊戲。你騎著竹馬過來,把弄著青梅,繞著床相互追逐。我們同在長幹裡居住,兩個人從小都沒什麼猜忌。十四歲時嫁給你作妻子,害羞得沒有露出過笑臉。低著頭對著牆壁的暗處,一再呼喚也不敢回頭。十五歲才舒展眉頭,願意永遠和你在一起。常抱著至死不渝的信念,怎麼能想到會走上望夫臺。十六歲時你離家遠行,要去瞿塘峽灩澦堆。五月水漲時,灩澦堆不可相觸,兩岸猿猴的啼叫聲傳到天上。門前是你離家時徘徊的足跡,漸漸地長滿了綠苔。綠苔太厚,不好清掃,樹葉飄落,秋天早早來到。八月裡,黃色的蝴蝶飛舞,雙雙飛到西園草地上。看到這種情景我很傷心,因而憂愁容顏衰老。無論什麼時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請預先把家書捎給我。迎接你不怕道路遙遠,一直走到長風沙。
賞析:這首詩對商婦的各個生活階段,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側面的描繪,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詩人通過運用形象,進行典型的概括,開頭的六句,婉若一組民間孩童嬉戲的風情畫卷。「十四為君婦」以下八句,又通過心理描寫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小新娘出嫁後的新婚生活。在接下來的詩句中,更以濃重的筆墨描寫閨中少婦的離別愁緒,詩情到此形成了鮮明轉折。「門前遲行跡」以下八句,通過節氣變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寫,將一個思念遠行丈夫的少婦形象,鮮明地躍然於紙上。最後兩句則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這闋詩的不少細節描寫是很突出而富於藝術效果的。如「妾發初覆額」以下幾句,寫男女兒童天真無邪的遊戲動作,活潑可愛。「青梅竹馬」成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語。又如「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寫女子初結婚時的羞怯,非常細膩真切。詩人注意到表現女子不同階段心理狀態的變化,而沒有作簡單化的處理。再如「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八月胡蝶黃,雙飛西園草」,通過具體的景物描寫,展示了思婦內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動,深刻動人。
心有靈犀:比喻戀愛著的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無題》——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譯文: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像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策馬趕到蘭臺,像隨風飄轉的蓬蒿。
賞析:首聯以曲折的筆墨寫昨夜的歡聚。頷聯寫今日的相思。頸聯「隔座送鉤春酒暖,分營射覆蠟燈紅」是寫宴會上的熱鬧。尾聯「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可嘆我聽到更鼓報曉之聲就要去當差,在秘書省進進出出,好像蓬草隨風飄舞。這句話應是解釋離開佳人的原因,同時流露出對所任差事的厭倦,暗含身世飄零的感慨。
柳暗花明: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陰,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由逆境轉變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遊山西村》——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賞析: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描寫豐收年景,農民熱情好客的淳厚品行。頷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描繪山村風光,被後世用來形容已陷入絕境,忽又出現轉機。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達民風的淳樸可愛。尾聯:「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出詩人乘月閒遊,夜訪村民。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譯文: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賞析: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闢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豔麗。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豐富。
《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賞析: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詠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
暗香疏影:意思是撲鼻的清香,稀疏的樹影。形容梅花。
《山園小梅》——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譯文:百花凋零,獨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豔麗的景色把小園的風光佔盡。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飛落下來時,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會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聲吟誦,和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執著金杯飲酒來欣賞它了。
賞析:將江為原句中具象可感的竹、桂變為為疏、暗的模糊隱約,讓人產生朦朧的美感,營造了一個靜謐清幽,令人神往的意境。從視覺角度寫梅、影、月、水,又從嗅覺角度寫梅香,二者巧妙結合,繪出了一幅絕妙的溪邊月下梅花圖。作者寫盡梅花資質後,掉轉筆頭,從客觀上著意瀉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霜禽,一作冬鳥,一作白鶴,白鳥。依據林逋梅妻鶴子的情趣,還是當白鶴解釋為好。前句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來賞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先偷眼三字寫得何等傳神!作者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又是何等細緻!後句則變換手法,用設想之詞,來寫假託之物,意味深邃。而合斷魂一詞更是下得悽苦凝重,因愛梅而至銷魂,這就把蝴蝶對梅的喜愛誇張到了頂端。通過頸聯的擬人化手法,從而更進一步襯託出作者對梅花的喜愛之情和幽居之樂。聯中那不為人經意的霜、粉二字,也實是經詩人精心擇取,用來表現他高潔情操和淡遠的趣味。
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鍾情,隨即分離之後,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豔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賞析: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穿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白雲蒼狗:指浮雲像白衣裳,頃刻又變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可嘆》——杜甫
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簡析:《可嘆》,其實是一首寫人的敘事詩。詩中的主人公,是和杜甫同時代的詩人王季友,《全唐詩》中這樣介紹他:「王季友,河南人。家貧賣履,博極群書。豫章太守李勉引為賓客,甚敬之,杜甫詩所謂豐城客子王季友也。」王季友年輕時家貧,以賣草鞋為生,出生富家的妻子柳氏嫌棄他,離家出走。王季友在貧困孤苦中發奮攻讀,後來考上狀元,成為一代名流,離棄他的柳氏後來又回到他身邊。這樣跌宕起落的人生,使杜甫大為感嘆。《可嘆》一詩中,對王季友的故事作了生動描述。
窈窕淑女:指美麗而有品行的女子。
《關雎》——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譯文: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採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賞析: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裡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一片冰心:意指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薄,不求名利。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像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託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