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梅花優於香,桃花優於色」。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一面,這一面足夠光鮮耀眼。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拘泥於成見,或者人云亦云,只聽他人片面之詞,就下定結論,這是最大的失誤。用發現的眼光去探索別人的優點,找到別人的長處,然後自我參省,才能找到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渺小的時,才是成長的開始。
成語逢人說項,告訴我們欣賞一個人始於才情,忠於人品。能識別人才,會欣賞人才,也是一種美德。成語的來源就是這首《贈項斯》: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楊敬之,文學家楊凌的兒子,進士出身,文採斐然。他做過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又擔任過戶部郎中(相當於財政部民政部某司的司長)等職位,曾作文《華山賦》交給大文豪韓愈看,得到了韓愈的讚賞。他喜歡結交文人好友,傾慕當時名士,同韓愈、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交好,與李賀、項斯結為忘年交。
楊敬之特別喜歡吟詩作賦,品評文章,遇到好文章好詩歌總是反覆把玩,對於優秀的後輩人才,也多加提攜。項斯聽聞楊敬之後,帶著自己的詩一路向西去長安拜見。楊敬之讀完他的詩後,大加稱讚,不僅讚賞他的詩作好,還稱讚他品格高尚,於是寫下這首《贈項斯》,並四處推薦項斯,逢人就說他的好處。第二年,項斯就進士及第,被授予官職。
唐代的科舉制度尚不完善,還沒有明清時期的糊名謄寫制,往往考試還沒有進行,錄取名單早已確定。很多士子都拿上自己作品找當時名人引薦,獲得主考官青睞。王維經岐王和太平公主舉薦,奪得狀元頭籌。杜牧憑《阿房宮賦》經人推薦的第五名。所以一個讀書人不但需要才學過人,而且更要有當世名人推薦,才能為後人知曉。「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歷史名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世人的賞識和讚美,把他們的才學傳播世人。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一種美德,折射出一個人博大的胸襟。曹丕《典論》中講到:「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自古以來,相互嫉妒,相互排擠,相互拆臺,這樣的人多,而相互欽慕,相互讚賞,甚至能推薦給其他人,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曹操和劉邦的成就,就是在於識得英雄優點而善用英雄優點,這是一種博大的氣度和胸懷。
懲惡也許需要勇氣和膽量,而揚善只是舉手之勞。識的優點,欣賞優點,傳播優點,是美德,是氣度。
雪夜賞梅花,只有李清照能寫得如此夢幻高潔
王維一首詩,清新自然,留下一言千古名句
時隔五百年,兩首春日相思詞竟如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