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是詩的國度。尤其到了唐代,唐詩發展到了頂峰,是後來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唐代,也湧現出了很多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大師級的詩人就不用說了,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詩人孟郊寫的一首詩。提起詩人孟郊,大家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他那首有名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因為他的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從古至今都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那就是出門在外,四處漂泊的遊子們。所以這首詩才得以廣泛流傳,直到今天仍然被廣為傳誦。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詩人,北宋文學家蘇軾,曾把他和賈島並稱為「郊寒島瘦」。孟郊生性秉直,嫉惡如仇,一生窮困潦倒,所以他的詩,大多數情緒低沉,字裡行間充滿了苦澀和憂鬱。
自打隋朝開始科舉制度以來,科考成為讀書人出人頭地,走進仕途的唯一途徑。讀書人十年寒窗也許幾十年寒窗,到最後也是很少一部分人,走過科舉考試這座「獨木橋」。孟郊雖然天資聰穎,但是先後兩次科考都名落孫山,一直到了公元796年,46歲的孟郊遵從母命,第三次來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終於鯉魚跳龍門,成功登科了。
回想自己這麼多年筆耕不輟,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今天終於夢想成真,金榜題名了。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幾十年困擾在心頭的陰霾,一掃而光。回到館驛,逢人就講:「我孟郊終於考中了,終於登科了,出頭之日來到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跟他相識的朋友,都過來祝賀。這時候的孟郊,雖然沒有像《範進中舉》中的範進那樣,痰迷心竅,瘋瘋癲癲。但也是「今朝放蕩思無涯」,狠狠地放鬆一把。
唐代科舉制度,舉子們考中進士叫「及第」。然後經過吏部安排的複試,選拔其中的優秀者授予一定的官職,稱其為「登科」。這次孟郊是非常順利地通過了「初賽」和「複賽」。都城長安每年秋季舉行科舉考試,來年春天張榜公示。孟郊的這首《登科後》,應該是在第二年春天,張榜後寫的一首「快詩」。人生四大幸事之一的「金榜題名時」,終於被自己趕上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登科後》的最後兩句,被後人提煉出兩個成語「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
成語「春風得意」,原意是指在和煦的春風中,洋洋自得的樣子。在古代形容考中進士的喜悅心情,後來形容人在仕途上升遷比較順利。在古詩中形容「春風得意」的詩句很多,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明代馮夢龍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等,都是描寫詩人春風得意的情景。
而成語「走馬觀花」,原意是騎著馬,一邊奔跑一邊觀看路旁的鮮花。本意是事情辦得很順利,心情愉快。後來形容對事物大略地觀察一下,不仔細。原來是褒義詞,後來引申的意思,有貶義的成分。宋代詩人楊萬裡,寫的一首《和同年李子西通判》中,有這麼兩句「走馬看花拂綠揚,曲江同賞牡丹香。」其中的「走馬看花」和「走馬觀花」是一個意思。
孟郊的一首《登科後》,雖然只有四句詩,寥寥28個字,卻把自己登科後的喜悅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其中最後兩句詩,被後人濃縮出兩個成語「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所以雖然是一首小詩,卻能夠憑著是這兩個成語的出處,而得以廣泛流傳。
事實上,孟郊登科後,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是讓他去溧陽縣,當了一名小小的縣尉。孟郊遠大的志向無法施展,有些心灰意冷。以至於後來的詩作,大都是苦悶憂愁之作。因此這是「快詩」,是孟郊眾多詩作中,極為罕見的一首。大家對這首《登科後》,有什麼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以便共同探討和分享。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感謝原作者奉獻,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以便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