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爭,是以不去?它的道理在哪裡呢?老子是通過水與道的品德來說明這個道理的。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者,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海洋善為百川之下,所以才能匯聚百川之流而為百川之王。這即是後其身而身先,下其身而身上的道理。所以聖人想居民之上而為民之主者,他必須在大功於萬民的同時,常以言下於民,即功而不居。他愈是不爭功,則萬民愈是將功勞與名望歸還於他,進而萬民信之仰之,甘願以之為王為主。對於功而不居的聖人,萬物皆樂於以之為榜樣,為領袖,所以對於無為的聖人,萬民推之為君,使之高高在上,反而不覺得被奴役被壓迫;萬民推之於前,使之為王,反不覺得有所滯礙。所以萬民樂於推之於前於上而不厭的,就是由於聖人之功而不爭,正是由於聖人之不爭,其功勞愈是被民眾牽記於心。這亦是在論述聖人無為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不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水滋養萬物,萬物之生莫不依賴之。所以水之於萬物,功莫大焉,但是水卻沒有因為它對於萬物的莫大功勞而自矜,而覺得自己應該高高在上,反而總是流向最低處,最下層,甘居眾人所不恥居之處。利而不爭,功而不居。水的此種德性合同於道的無為之性,故曰上善若水,水性無為。這裡又一次證明了無為的概念與不作為 ,順應自然的意思是有根本區別的。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以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深暗大道無為之性的聖人。他生有萬物而又不欲對其加以主宰和控制,功成名就之後,又不居功自恃。效法天道無為之德,功遂身反退隱。衣養萬物而不奴役萬物,不因其於萬物的衣養之功而身居萬物之主,稱王稱帝,自謂孤寡;對於自己功績,完全分予他人,儘量掩飾自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聖人無欲,是指他利而不爭,功而不居。不爭處民之前,不爭處民之上。所以說聖人善為小,小者即指無欲。聖人無欲即是為小,聖人愈是無欲,天下愈是甘願依附之。以之為主,願受其引導,願以之為師。於是天下愈是心甘情願地歸附於無為的聖人,雖然由於聖人的無為無欲,而沒有主僕之名分,反而有主僕之事實。無為無欲的聖人在實質上已經成為了天下的主宰。此所以名大。這就是聖人終不為大而能成其大的道理。
水不爭,其功勞越是被人們牢房。水善下,反而能成百穀之王。道不爭,善於為小,為無欲,但其終不為大反能成其大。就是不爭的結果,所以正是由於其不爭,所以它們的功勞愈是不被人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