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論「夫唯不爭,是以不去」的道理

2020-12-27 國學新知堂

夫唯不爭,是以不去?它的道理在哪裡呢?老子是通過水與道的品德來說明這個道理的。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者,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海洋善為百川之下,所以才能匯聚百川之流而為百川之王。這即是後其身而身先,下其身而身上的道理。所以聖人想居民之上而為民之主者,他必須在大功於萬民的同時,常以言下於民,即功而不居。他愈是不爭功,則萬民愈是將功勞與名望歸還於他,進而萬民信之仰之,甘願以之為王為主。對於功而不居的聖人,萬物皆樂於以之為榜樣,為領袖,所以對於無為的聖人,萬民推之為君,使之高高在上,反而不覺得被奴役被壓迫;萬民推之於前,使之為王,反不覺得有所滯礙。所以萬民樂於推之於前於上而不厭的,就是由於聖人之功而不爭,正是由於聖人之不爭,其功勞愈是被民眾牽記於心。這亦是在論述聖人無為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不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水滋養萬物,萬物之生莫不依賴之。所以水之於萬物,功莫大焉,但是水卻沒有因為它對於萬物的莫大功勞而自矜,而覺得自己應該高高在上,反而總是流向最低處,最下層,甘居眾人所不恥居之處。利而不爭,功而不居。水的此種德性合同於道的無為之性,故曰上善若水,水性無為。這裡又一次證明了無為的概念與不作為 ,順應自然的意思是有根本區別的。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以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深暗大道無為之性的聖人。他生有萬物而又不欲對其加以主宰和控制,功成名就之後,又不居功自恃。效法天道無為之德,功遂身反退隱。衣養萬物而不奴役萬物,不因其於萬物的衣養之功而身居萬物之主,稱王稱帝,自謂孤寡;對於自己功績,完全分予他人,儘量掩飾自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聖人無欲,是指他利而不爭,功而不居。不爭處民之前,不爭處民之上。所以說聖人善為小,小者即指無欲。聖人無欲即是為小,聖人愈是無欲,天下愈是甘願依附之。以之為主,願受其引導,願以之為師。於是天下愈是心甘情願地歸附於無為的聖人,雖然由於聖人的無為無欲,而沒有主僕之名分,反而有主僕之事實。無為無欲的聖人在實質上已經成為了天下的主宰。此所以名大。這就是聖人終不為大而能成其大的道理。

水不爭,其功勞越是被人們牢房。水善下,反而能成百穀之王。道不爭,善於為小,為無欲,但其終不為大反能成其大。就是不爭的結果,所以正是由於其不爭,所以它們的功勞愈是不被人忘記。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智慧,叫做平常心,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生在世,不可能都做到心如止水,尤其是我們百姓,誰沒有幾個佩服或是喜歡的人,可以是朋友、親人、明星,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比較出眾的人。我不認為這樣就一定不好,但是堅定認為必須要有度,世間萬物皆有度,一旦太過,那便不是什麼美事了。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中國古代思想家是偉大的,現代人們卻沒有心思去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方面是古代漢語晦澀難懂,另一方面,不少人僅僅憑字面意思去解讀古代思想家的言論,所以得出的結論也是大相逕庭,這也容易得出傳統文化是糟粕,一古腦地掃入垃圾中的做法,實在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可悲之處。結合上下文,我們來理解一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葉問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正如《老子》所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葉問》系列電影,完全就是對老子之道的精湛詮釋,又沒有跳脫香港武俠/動作電影的世俗神話,一代宗師葉問在紅塵煙火中,既是大英雄,更是怕老婆的丈夫,更是愛兒子的慈父,正應答了魯迅先生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出門不管不顧做「英雄」英雄容易,守得庭院做一個進退有據的男兒,其實猶如登天。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水柔弱不爭,卻沒有什麼事物能勝過水,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也應該像水學習,柔弱不爭,卻能勝過那些整天爭名奪利的人。那麼老子所推崇、提倡的「不爭」,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聖人主動成就大眾的事業,功勳卓著。但是他們既不佔有勝利果實,也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可以說既不爭利,也不爭名,是「不爭」的典範。
  • 清代最完美的男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要說他的品級,人家十六歲就被賜頭品頂戴,要論他的爵位,十七歲襲一等誠嘉毅勇公,要提他的身份,十八歲成為大清的固倫額駙。慈禧和恭親王唯獨不為難他,對他禮遇有佳,重新重用。此人就是清朝為人敬仰的固倫額駙——富察·景壽。景壽一生不愛權,卻步步高升,青雲直上,不愛攀附富貴,卻被道光選做女婿,不愛世俗之爭,被選為顧命大臣。景壽越是與世無爭,越被皇帝重用。誰讓他人品太好,找不出一點瑕疵,並且還是皇親國戚,皇帝不用他用誰啊!
  • 老子的「上善若水」有著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義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上善若水,帛書甲本作「上善治水」,當同音假借為「似」,帛書乙本、西漢竹書作「上善如水」,傳世本皆作「上善若水」。現按照傳統習慣統一寫作「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帛書甲本、帛書乙本、西漢竹書皆作「有爭」,而傳世版本皆作「不爭」,意思似乎完全相反。
  • 老子名言名句集錦
    ——老子《道德經》  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道德經》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說,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本章,老子進一步闡述,當一個人了解自己優勢特長並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就可以避免誤打誤撞,最好最快的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呢,知道自己有哪些長處,也就應該知道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這些不足,是毫不在意的放任,還是諱疾忌醫的掩飾呢?
  • 老子名言名句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4、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5、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
  • 世上看似最難之事往往很簡單,老子《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其中道理
    我們今天從老子《道德經》中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的秘密。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老子名言100句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書刻有道】精選《老子名言100句》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文/赫LILING知常不病 2020-01-15 16:27:15老子有語:不敢為天下先!何出此言?老子《道德經》文筆簡練,字句含玄,不僅是中華人文集成,也是全人類不可多得的智慧經典。所以老子說: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誰能把有餘的拿來補充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人。因而真正的大人物為老百姓做事情卻不依仗這些去壓榨他們,做成了事情自己也不居功,他不願意讓自己凌駕在老百姓頭上。
  • 不敢為天下先,是真的不去爭第一嗎?
    現在對於老子提出的「不敢為天下先」的解釋五花八門: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怕「槍打出頭鳥」;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不在時間上爭第一;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爭先而爭先……其實老子提出的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是:自己主觀上不要想著做事是為了爭第一,而是做事就是做事,用謙遜、內斂、低調的品行把事情做好,這樣也許會得到名利,不過因為具有謙遜內斂的高尚品行,這樣的名利也是任何人無法奪走的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關於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屬於哲學、邏輯學和數學的範疇,其後才屬於(理論)物理學的範疇。 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涵義新解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該段文字,「近人多附會以『辯證』思致,由此而把特定語境下談及的『美』與『惡』(醜)、『善』與『不善』(惡)歸結為一種幾乎被說濫了的『對立統一』,可能並不切合其原意」。甚而,竟因此淡化乃至忽視了該章主題,導致對全章內容,尤其是在第一句的釋讀上存在嚴重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