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印度神牛的N種吃法-虎嗅網

2020-12-23 虎嗅APP


大家想必對印度的各種黑暗料理耳聞已久,這篇文章我專門來給大家講講,身為一個生活在南印度的中國人,平時都有些啥可吃的。


看了這個標題有人肯定要奇怪——印度的牛不是神嗎?不是說印度不吃牛肉嗎?神牛怎麼敢吃呢?印度怎麼會有牛肉呢?


大家可能聽過說印度立法禁止殺牛、吃牛肉會獲罪——事實上印度每個邦有自己的法律,禁令也各有不同。確實有一些邦完全禁止殺牛;其他一些邦的禁令基本上是限制「私殺」,禁令之下依然有「屠宰許可」,並且允許殺公牛和水牛;只有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以及印度東北諸邦對殺牛沒有限制。


綠色區域對牛的屠宰完全無限制;黃色區域只能屠宰公牛和水牛;紅色區域禁止屠宰任何牛類


這個世界上殺牛禁令最嚴格的其實是尼泊爾,尼泊爾過去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印度教王國,比印度還要「印度」,禁止殺害任何奶牛和公牛。據說在1960年代的尼泊爾,殺死一個路人只判刑入獄三個月,傷害牛卻會被判一年,要是膽敢殺牛,則會被判終身監禁。印度的國情跟尼泊爾大不相同,我在印度這半年吃的牛肉,大概比我這輩子吃得還多。印度牛肉之物美價廉,不多放開了大快朵頤簡直對不起自己。


那為什麼許多來印度的人沒見過牛肉呢?因為牛肉通常只在某些穆斯林社區才能買到,餐廳裡很難找到。我在加爾各答、德裡的穆斯林社區都曾見過光天化日之下賣牛肉的場景,加爾各答的人比較野,啥都敢吃,德裡賣的可能是水牛肉,具體沒有考證。


總的來說,北印度尤其是「奶牛帶」,牛肉非常罕見——有些地方不要說是牛肉了,連肉都很難找到;但南印度這邊吃牛肉極為普遍,我第一次在印度吃到牛肉,就是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的一家四星級酒店自助餐上。我本來就跟很多人一樣以為印度是沒有牛肉的,看到牛肉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恍然覺得南北印度好像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而泰米爾納德隔壁的喀拉拉邦完全沒有屠宰限制,吃起牛肉來更是毫無心理壓力,當地牛肉乃是一道特色菜。


印度教對牛的崇拜和保護,最早源於農業社會對耕牛這一重要生產資料的保護,中國和日本古代也有類似的律法,禁止人們私殺耕牛。法律這個東西,隨著時代的變更可以隨時修改;可印度把對牛的保護寫入了宗教,把牛進行了神化……宗教一時爽,改革火葬場。其結果就是如今無窮無盡的矛盾和後患。


印度對牛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阿闥婆吠陀》,這部吠陀經中譴責一切殺人、殺牛、殺馬的行為,甚至把殺牛的行為等同於殺害一個婆羅門。印度文明建立在農業基礎之上,牛無疑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工具,農業社會的食物產出極為依賴於牛的勞動和牛奶。我估計在當時殺牛造成的破壞,就相當於現在破壞發電廠似的。


《往事書》裡面的大地女神頗哩提毗的化身是一頭母牛,傳說中她奉獻出自己的乳汁,莊稼這才從大地上長出來,從此人類過上了富足的日子——言下之意,沒有母牛連莊稼都不會長,更別提奔小康了。因此,牛自古就跟印度社會的經濟和印度教的神學綁定在了一起。


很多人把印度人不吃牛肉的原因,簡單地同「印度神牛」聯繫在了一起。我這邊跟大家澄清一下:並不是所有的印度牛都是神牛,真正的「神牛」僅限於特殊品種的白色瘤牛,並且都是母牛。在印度神話中,三大主神之一的溼婆,傳說他的坐騎是一頭白牛,名字叫南迪,幾乎所有的溼婆神廟門口都會有一尊南迪的雕像,面朝著神廟,作為守護神。而黃牛、水牛等在印度並不是神,尤其水牛還跟魔王馬希沙有關。確切地說,「神牛」這一形象其實是「印度人不吃牛肉」這一文化現象的結果而非原因,真正原因要從印度文化大背景來追溯。


這種牛才是神牛本牛


坦賈武爾(Thanjavur)大神廟前的南迪雕像


我家附近醫院門口小神龕前的南迪雕像


其他的農業文明社會,禁止殺牛基本上都是出於比較單純的現實原因或者經濟原因,但在印度教中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印度教相信萬物有靈,即靈魂存在於所有眾生當中,以各種形式的生命相互聯繫,對動物的「非暴力」是最高等的倫理價值觀,因此在印度素食主義極為普遍。而對牛的喜愛和尊重,乃是對「非暴力」的一種承諾,是印度素食文化的重要體現。在這一基礎上,漸漸發展出了對牛「母親般的情感」,並將其神化。據考證,南迪最早其實是一個人的形象,是溼婆的八個下屬之一,後來才與白牛的形象融合在了一起。


甘地就是牛的腦殘粉,他公開表示:


「哪怕是醫生告訴我如果不吃牛肉、羊肉會死,我也寧死不吃。」


「我崇拜牛,就算要與整個世界為敵,我也要捍衛這種崇拜。」


「保護奶牛是印度教的核心事實。」


牛的權益被進一步抬升到了「非暴力」的象徵,被賦予政治意義。


在印度的歷史上,有不少時期殺牛都是死罪。但大家應該也知道,來到印度的外來民族就跟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你印度教徒不吃,別人要吃啊。尤其穆斯林有宰牲節,他們更加覺得殺牛吃牛是《古蘭經》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一來難免就會產生宗教矛盾。


從莫臥兒王朝開始,是否要禁止殺牛的問題在印度一直反反覆覆,通常都是分時期、分地域在推行。由於印度教徒佔多數,統治者如果推行保護奶牛的政策,往往能獲得民眾的支持。莫臥兒皇帝和東印度公司都曾經通過禁止殺牛籠絡人心,而另一方面穆斯林統治者也曾故意殺牛來懲戒印度教徒,通過威懾來鞏固自己在某些地區的宗教權利。結果1717年到1977年之間,印度一共發生過167起宗教暴動事件,其中至少有22例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殺牛。也就是說,關於吃不吃牛肉的問題,在印度有很多人為之付出過生命。印度教徒則發起「奶牛保護運動」,使得宗教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


1857年發生在印度針對東印度公司的民族起義也跟牛有關係,這場起義蔓延至整個北印度和中印度,大大動搖了東印度公司的統治,也直接導致了「英屬印度」的成立。1857年初在僱傭兵中流傳著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以豬油、牛油給子彈做潤滑油,包子彈的防水紙皮用的也是這些油,而士兵必須用牙齒咬開紙皮才能使用子彈。其實當時到底有沒有用豬油牛油直到現在都是個懸案,但大家要知道,流言的傳播從來不在於真實與否,只在於能否引起足夠的關注和恐慌,這兩種動物油同時犯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兵的大忌,成為了後來軍隊譁變的導火索。


一塊牛油引發的民族起義


不過吧,這些關於到底吃不吃牛的糾結和衝突,主要集中在北印度那些比較傳統保守的地方,印度最先開始吃牛肉的是南印度的喀拉拉邦和東印度的孟加拉地區。


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過去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自古以來跟外界就有不少文化交流,鄭和當年就到過喀拉拉邦好幾次,據說還把中國漁網傳到了那邊,當地人到現在還在使用。乘著海洋貿易的東風,喀拉拉邦也是基督教最早傳入印度的地方,後來又傳播到了整個南印度和東北印度,現在印度有大約三千萬基督教徒,主要就分布在這些區域。印度的基督徒宣稱自己的基督信仰是超出傳統基督信仰範疇的,不受任何教會準則的約束,大大方方吃牛肉吃了好幾個世紀,後來當地的印度教徒受到影響也跟著一起吃。


我在南印度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就是這邊的基督教和印度教之間,界限並不分明。我鄰居就是個吃牛肉的印度教徒,而她父母曾是基督徒,她的祖父母又曾是印度教徒,來迴轉換就跟換衣服似的。據我觀察,他們對自己的宗教沒並沒有特別虔誠深刻的信仰,對印度教的了解還沒我多,可能就跟一些中國人今天拜觀音明天拜關公是一樣的。


基督教最早的傳入地——喀拉拉邦


科欽的中國漁網


孟加拉地區則很大程度上受英國殖民文化的影響,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就在孟加拉的加爾各答。需要說明一下過去的孟加拉地區是非常大的,幾乎包括了整個印度東部和東北部,如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過去都屬於孟加拉地區。在19世紀孟加拉的英語學院中,吃牛肉、喝威士忌成了適應英國文化的「時髦」,於是就有一些印度教徒通過模仿英國人的這些生活習慣來「移風易俗」,但這種改變並未向西在全印度範圍內蔓延開,僅僅影響了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孟加拉地區講的是孟加拉語,文化上本身就跟傳統保守的印地語區涇渭分明,再加上西孟加拉邦又被印度共產黨統治了很多年,如今提及「北印度」「奶牛帶」這些概念時通常都不包括西孟加拉邦,西孟加拉邦和奶牛帶相互之間認同感很弱。


桃紅色的為英殖民時期的孟加拉轄區


所以如今可以不受限制宰牛的邦,除了以基督徒為主的東北諸邦之外,就是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大多數來印度旅行的人,一般不會到這些地方,所以很多人才覺得印度沒牛肉。


我第一次在哥印拜陀看到公然賣牛肉的情景時,內心是驚恐的。以前印度看到的牛肉攤都隱藏在穆斯林社區裡,而那地方簡直像一個光明正大的牛肉集散中心,在車來車往的主幹道邊上有近十戶肉攤,這怎麼可能!?


我太太更是嚇壞了,她在北印度聽說過許多關於因為殺牛吃牛造成的暴力衝突,這樣公開售賣牛肉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挑釁,難道不怕傷害當地印度教徒的感情嗎?要知道在北印度一些地方,連提起「牛肉」這個詞都是莫大的冒犯,像這樣子把血淋淋的牛肉掛在路邊,簡直無異於掛人肉,怎麼當地人可以如此安之若素呢?


出於這種不安的心態,我搬來這裡的第一個月沒敢去買牛肉,對於這些牛肉的來源及新鮮度都心存疑惑。然而當我嘗試性地買過第一次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我一開始懷疑這些是水牛肉,對印度人宰殺黃牛這樣的事情我比較缺乏想像力。我那時候還不知道,泰米爾納德邦這邊允許宰殺公牛和水牛,只有母牛是不許宰殺的。後來經過我的非專業鑑定,這確實是草飼的黃牛肉,在牛頭的上下顎間還能見到草料,大概率是散養的。然而由於印度牛的育種並非是為了食用目的,所以牛肉偏瘦幾乎沒什麼油膘,肌纖維較粗,按照正常方式燒口感會比較柴。


儘管牛肉的品質不算高,但是在印度這邊買牛肉有四大利好。


1. 多為「童子牛」


印度牛的數量眾多,而吃牛肉的人少,這就導致了牛肉的需求總體來說供大於求,與其把那些沒有經濟價值的小公牛養大,還不如趁早屠宰,因此牛肉攤供應的多為沒結過婚的「童子牛」,大牛通常只有每周日才有。從鮮嫩的角度來講,肯定是童子牛好吃,不用怎麼燉,一燒就酥。但小牛肉有個缺點是切不出牛排,因此想吃牛排得趕著星期天去買大牛肉。我有次跟朋友抱怨說這邊牛太小,沒有牛排,吃起來不過癮。他很不解:牛怎麼會沒有牛排呢?我拍了照片給他看,小牛的肋眼排只有不足手腕粗的細細一股,在中國基本不大可能見到這麼小的牛肉。


鑑於這些小牛看起來就跟豬羊差不多大,所以最好吃的其實是肋條和小排。我把牛肋排買回來水煮然後蘸調料粉,竟然吃出了手抓羊肉的味道。有時候也會切成豬排一樣,來做蔥烤大排。


童子牛看起來就跟羊似的


童子牛切出來的排骨就跟豬大排似的


燒出來也就像紅燒大排


水煮肋排就跟手抓羊肉似的


這是比較大一點的牛切出來的T骨牛排


2. 部位任選


印度牛肉賣起來有一個特點——所有部位一口價,只分「帶骨」和「無骨」兩種,無骨的貴2塊錢一斤。在印度人眼裡,牛隻有腿肉是精華,其它的肉則是下腳料。中國這邊賣得最貴的牛肋眼、牛菲力、T骨、牛尾……都不受印度人待見。可我去買牛肉卻得趕早,去「搶」這些牛排——不是去「搶購」,而是去「搶救」。假如我去晚了,這些不受待見的牛肋排就被當做下腳料剁碎然後便宜賣給一些飯店了。


我第一次在印度買的寸金軟骨,就是從下腳料裡面搶救出來的。我當時剛開始在印度吃牛肉,不了解行情,看到學徒剁的一堆下腳料裡面居然都是帶軟骨的肋排,這種軟骨肋排擱在我們的菜場裡,肯定會賣高價。於是弱弱地問他們:這個價錢一樣嗎?當我得知價錢都一樣,激動地把所有軟骨全都打包了回來,回家開開心心燒了一頓糖醋牛軟骨。如今只要早點去「搶救」,這樣的軟骨肋排基本上是要多少有多少,我有時候直接就把整塊烤來吃。這種童子牛的寸金軟骨排,在別的地方恐怕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另外我發現似乎只有中國人對帶骨頭的肉情有獨鍾,包括印度人在內的許多外國人吃起肉來都比較實誠,只喜歡無骨肉塊。他們直覺地認為排骨買回去一半都是骨頭——這不虧大發了嘛!完全不了解附著在骨頭上的肉燒酥之後那種美妙的膠原蛋白口感。有時候我鄰居會讓我幫她捎帶一些牛肉,而她的要求就是——不要有骨頭,不要有肥肉!


印度人買肋排的話,會讓他們把骨頭拆掉再過秤。有時候我「搶救」太晚,他們已經把肋排的一部分骨頭拆掉了,我只要帶骨頭的那部分,拆掉骨頭的肉會割下來還給他們,估計他們看我就像傻子。鑑於我這種專門買排骨的顧客,簡直就是幫他們解決困難的,讓他們送我一些筒子骨、牛尾、牛板筋,也從來都是一句話。


他們覺得佔了我便宜,我也覺得佔了他們便宜——還有比這更和諧美好的事嗎?


如果不及時搶救的話,這些肋排就會被剁成下腳料


無限量供應的平價寸金軟骨


烤童子牛軟骨


3. 新鮮


印度由於物流、電力保障的落後,冷鏈運輸、冷鏈儲藏這種基本上是指望不上的,肉一般都是當天殺當天賣完,就像中國農村的一些地方,整塊肉掛在那邊賣,下午去晚人家就收攤打烊了。因此我這裡買到的都是熱氣牛肉,只有在大超市裡才見過冷凍肉、冰鮮肉。


肯定有人要問:印度天氣這麼熱,怎麼可能沒冰箱?沒冰箱靠不靠譜啊?這個我以前也無法想像,但印度人似乎挺習慣的。我住的這棟樓一共六戶人家,有三戶家裡都沒冰箱。他們平時做飯每頓吃多少做多少,不夠吃可以少吃,剩菜剩飯也不會浪費,直接倒在門口或擱在天台上餵動物。極其偶爾,鄰居會把煮茶用了一半的牛奶、已經敲開的椰子肉,或是一小碟沒吃完的甜品寄存在我家的冰箱裡。過去幾千年都沒冰箱沒空調沒廁所沒自來水,日子不也過來了?


所以大多數印度人買肉也都是吃多少買多少,大多人就買個一斤半斤,當天能吃完,像我這種一次買五六斤肉的人非常少。做中國菜本身就需要對肉進行預處理,我買完肉到家通常都要處理好半天,先要切割、分類,然後該焯水的焯水,該醃製的醃製,目測一周之內吃不完的才會放冷凍。像牛排這種,本來也需要排酸熟成之後才更好吃。


4. 便宜


我看過一個數據,說印度年均每人只吃3.9公斤肉,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為拉高印度人均做出很大的貢獻。牛那麼多,吃牛肉的人卻很少,這一供需關係導致了印度牛肉賣白菜價——這裡一斤中國白菜可以賣到11塊,一斤牛肉才13塊。所以在印度牛肉完全可以當作主食來吃,吃到就是賺到。我經常誘惑中國朋友——來印度吃一個月牛肉,能把機票成本吃回來。


我估算了下,在理想狀態下,如果我跟我太太兩個人很努力地吃牛肉,一個星期大約可以吃3公斤牛肉,為了消耗這些牛肉,我得每天去健身房高強度擼鐵。算下來一年總共能吃個150公斤,就算其中100公斤是我吃的,依然沒能趕上美國的人均消費。在中國要是這麼個吃法,大概是會吃窮的。


沒想到我竟然在印度實現了「牛排自由」,不禁淚流滿面。


剛開始在南印度這邊吃牛肉的時候,我們頗有些做賊心虛,怕被鄰裡街坊知道會有不良影響,引發宗教矛盾。每次吃完的牛骨頭,不敢光明正大地交給垃圾回收的環衛工,而是偷偷帶出去扔灌木叢裡。後來發現,這裡吃牛肉根本不是個事兒,我在家燒牛肉的香味,經常把隔壁印度教的鄰居給饞哭,於是我們索性請她一起吃。


她根本無法想像居然可以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做牛肉的方法,對於只愛腱子肉的印度人民而言,糖醋排骨、煎牛排、粉蒸牛肉根本就是跨越時空的存在,就連我做的咖喱牛肉也深深折服了來自「咖喱國度」的印度人民——秘訣就是加南瓜,利用南瓜的甜味給牛肉增鮮,給醬汁增稠。中國人可能覺得這稀鬆平常,但對於不善於葷素搭配烹飪的印度人而言,這屬於顛覆性的技巧。她有個3歲的女兒,熱愛我們家做的一切肉食,這說明吃肉雖然不是他們的飲食習慣,卻是他們的動物本能,身體是最誠實的。


鑑於印度這邊牛肉的物美價廉,我在家裡中試驗開發出了各種各樣針對印度牛肉的做法。


  • 草飼牛肉由於脂肪含量低,做厚切牛排一定不能煎太熟。簡單醃製放冰箱熟成排酸24小時以上,取出後放置到室溫,大火一分鐘內煎三分熟,非常鮮嫩多汁。我太太不敢吃帶血的東西,我只能幫她薄切,煎全熟。


  • 我經常在家做肉糜,可以用來包餃子、做肉糜燉蛋,然而太瘦的牛肉做肉餡的口感不太好,這種時候就得選牛肚子上的肉。剛好這邊的印度人不吃肥肉,於是我就去羊肉攤討一些免費的羊油;再去雞肉攤討一些免費的雞腳,用雞腳熬雞皮凍,最後拌在一起做「三鮮」肉餡,肉餡同時包含牛羊雞的味道,層次極為豐富。


  • 印度童子牛的個頭跟豬羊類似,骨節粗細也類似豬肉,幾乎所有燒豬肉的辦法都可以通用:除了用牛軟骨做糖醋排骨之外,有時候買了太多的T骨牛排吃不掉,我索性就燒了牛排版的紅燒蔥烤大排;牛的筒子骨、扇子骨配鷹嘴豆熬鷹嘴豆牛骨湯,味道秒殺豬骨黃豆湯;牛肉燉白菜、牛裡脊炒青椒、牛肉版的木須肉、牛肉版的獅子頭……目前為止只有五花肉菜式是無法複製的。


  • 這麼物美價廉的牛肉自然不能藏著掖著一個人吃獨食,我盤算過要如何把這些牛肉帶回中國,於是成功將印度神牛們做成了牛肉乾……


三分熟牛排


嘗試了風乾牛肉和烤牛肉乾兩種方式,覺得還是烤的更好吃,也更容易做


一斤鮮牛肉做出來牛肉乾只有三兩左右,所以大家不要相信網上太便宜的牛肉乾


用炸肯德基的方法炸牛排


用烤燒餅的方法烤牛排


炒牛板筋


我在國內的時候,並不會做雞皮凍、牛肉乾之類的東西,也從沒想過要做,這些技能都是到了印度之後才掌握的。我寫了公眾號後,引起了特別多海外黨的共鳴。中國人想要在國外過得安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許多國內隨處可見的簡單食物,你身在國外就不得不想法兒自己做。


不同國家的海外黨,擁有的物資豐富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在美、加、澳、新這種有華人社區的地方,基本上要啥都能買到,很多發達國家都有種類齊全的華人超市。印度可能是對中國人來說最苦惱的一個國家了,這邊的飲食習慣幾乎跟中國沒有任何共通之處,一大堆香料擱跟前,估計都沒幾個中國人能認識。加爾各答曾經的華人社區,如今幾近凋零,而目前在這邊工作生活的中國人規模非常有限,並未形成新的社區。據我所知印度只在班加羅爾有一家華人超市,主要在網上銷售,能解決一部分調味料的需求。大家可能想不到,在印度最容易找到中國食品、中餐的反而是藏人社區。


李子柒自己動手做各種吃的那是出自傳統文化的情懷,人家只要上個淘寶啥都能買到;我自己動手做一些吃的則純屬「生活所迫」,畢竟還有很多東西是印度亞馬遜和班加羅爾華人超市買不到的。我覺得吧,這年頭「獨立生活」得要重新定義一下,沒有京東淘寶盒馬美團餓了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在異國他鄉的獨立生活,活生生把我自己訓練成了印度「李子捌」。


我來給大家列一下,生活在印度之後都掌握了哪些技能:釀米酒、自製蒸肉粉、紅豆沙、酸菜、酸豆角、泡椒、芝士蛋糕、生煎包、酒釀餅、芝麻糊、粢飯糕、冰粉、珍珠奶茶裡的珍珠……多虧醬油買得到,不然我肯定會自己動手釀造。這些東西真的做起來也沒啥難的,但在國內吃現成吃慣了,手機一下單要啥有啥,誰會想到自己動手做呢?原料湊不齊也沒關係,李代桃僵是常態,比方說捨不得買華人超市50塊一斤的糯米,那就用印度本地大米釀酒、做蒸肉米粉和芝麻糊,圖的只是那一口味道,聊勝於無。


如今視頻通話那麼方便,即便人在異鄉為異客,也不至於「倍思親」。唯有那一口家鄉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才是讓異鄉客最為牽腸掛肚的。通過交流我發現很多海外黨都是像我一樣的「李子捌」,費老勁兒只為折騰一口「家鄉的味道」。有些東西我在國內隨時能吃到的情況下,可能許多年都不會想到去吃,在異國他鄉卻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慰藉。


封城期間華人超市網購一波


自己做的酸豇豆,可以包餃子、炒肉末


印度巴斯馬蒂大米做的粢飯糕


豆漿、茶葉蛋、粢飯糕,一頓正宗的上海早飯


自釀米酒


用米酒糟做的酒釀餅


牛肉羊肉雞皮凍餡料的「三鮮」生煎


這個底板烤得不錯吧?


除了牛肉之外,在印度還能吃些什麼呢?


不同於北印度內陸的許多地方,泰米爾納德因為靠著海,當地人吃魚吃得特別多。前面就講過印度的冷鏈很落後,因此捕獲的河海鮮大部分都就近消費。比方說在德裡會很難找到海鮮,孟買的海鮮就又好又便宜。


哥印拜陀距離西海岸的阿拉伯海濱只有120公裡左右,算得上有天時地利。但當地人告訴我這裡的海鮮是400多公裡外東海岸靠近斯裡蘭卡的拉梅斯沃勒姆來的——為啥要捨近求遠呢?因為西海岸屬於喀拉拉邦,喀拉拉邦的海產品運到這裡屬於跨邦運輸,貌似會牽涉到各種手續問題——由於制度問題,印度各邦之間的合作整合的效率非常低下。


不管它是120公裡還是400公裡外來的,好歹還能買到海鮮不是嗎?受供需關係影響,印度海鮮的價格倒是不貴,基圍蝦、竹節蝦、梭子蟹一般都在20塊左右一斤,大部分的魚也都在10塊左右。我在印度買過最貴的魚是銀鯧魚,單條重7兩的大鯧魚40塊錢一斤,看來全世界都知道鯧魚好吃;其次是鯛魚,30多一斤;印度這邊還有一種黑鯧魚,20多一斤,肉質不如銀鯧細膩。


反正價錢不貴,所以我也不挑肥揀瘦,只要魚看著過得去就行。活魚各位就不用指望了,除非你親自去抓去釣,否則在印度是吃不到的。活殺屬於中國吃貨們的特殊嗜好,要是你在海邊候著的話,有時候倒是能見著活的螃蟹和龍蝦,但印度人要是看見活蝦活蟹直接下鍋是會被嚇尿的。


中國人民活殺魚蝦固然令印度人民抓狂,印度人民殺魚的方式卻也令我十分抓狂——這裡「殺魚」指的是對魚進行處理。


我最早見到印度人殺魚是在加爾各答的魚市場,加爾各答靠近孟加拉灣,海產品豐富。他們殺起魚來有一把特製的「鍘刀」——一把固定在底座上的弧形刀片,鋒口在凹進去的那一側。殺魚的時候人就跟擦鞋匠一樣直接坐在這個底座上,鋒口對著自己,把魚往鋒口上又推又刮,去魚鰭、切割都能通過這玩意兒搞定。


據說這種殺魚的方式背後有個邏輯——不是我拿著刀去殺魚,而是魚自己撞向刀。我也忘了最早是哪兒聽來的了,沒有查證過,僅供參考。


不是我殺你啊,是你自己往刀上撞的


加爾各答市場裡一溜兒都是這樣殺魚的


如果你腦補了一下印度人民殺魚的場景,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這種固定的刀要怎麼給魚開膛破肚呢?


按照中國人的思路,魚殺完之後還是整條的魚,因此我們殺魚只要一把剪刀就能全部搞定。可是誰規定殺完的魚必須是整條呢?你要是給印度人整條燒好的魚,他們多半不知道怎麼下手,用手抓來抓去的顯然吃不利落,一抓一把刺這不是難為他們嘛!中國人用筷子夾魚、挑刺的日常技能在很多外國人眼裡無疑是「奇技淫巧」。我太太吃魚的時候,就非得徒手挑出魚刺,才把魚肉跟飯捏在一起吃,用舌頭舔魚刺她始終學不會。


泰米爾人殺魚用的是大砍刀。我第一次在這裡買魚不熟悉他們的操作,於是讓魚攤幫忙殺魚,去魚鱗的時候看著還挺正常,用的是一把鐵刷子。去完魚鱗之後畫風突變,只見他操起大砍刀,手起刀落把魚嘴巴給砍了!我被這波操作驚得目瞪口呆。他們壓根兒就沒有開膛破肚這一流程,直接剁成一段段,然後再把已經破碎的內臟摘掉,最後把一塊塊的魚在水裡漂洗一下打包。除非是很小的魚,否則印度人買了魚塊回家要麼油炸,要麼做成糊糊,一般只有外面的飯店會做整條的魚。


我家附近的河海鮮攤


加爾各答魚市裡面的專業剔骨人員


比起大卸八塊的魚,更讓我憤慨的是他們對蝦蟹的處理。


前段時間鄰居推薦了一個海鮮直銷給我們,可以電話訂貨,免費送貨上門,保證是前一晚打上來的漁獲。我頭一回跟他訂貨,要了海蝦海蟹各2斤,東西也不貴,一共人民幣70塊錢。早上送來的時候我簡直欲哭無淚——我的蝦黃呢?我的蟹膏呢?他們居然自說自話幫我清理好了,交給我一袋光禿禿的螃蟹和蝦仁,而蝦黃蟹膏都被他們扔掉了。目測這蝦仁也並不是剝出來的,而是頭尾各剁一刀,再把蝦肉從中間抽出來,因為蝦尾看起來是切過的。


我只能怪自己疏忽大意,沒有跟他們講清楚,人家是一番好意,也沒法兒怪人家。蝦和螃蟹都很新鮮,但沒了黃也就沒有了靈魂吶!我太太不懂蝦黃蟹膏是什麼東西,我怕跟她解釋完今後她就不肯吃了,只好跟她講:這是最精華的部分


海鮮直銷翻車現場


清蒸三星梭子蟹


酸菜金絲魚湯


打那兒之後,我去買海鮮只讓魚攤幫我去魚鱗,後續操作全部我自己來。我在國內其實從來沒有自己殺過魚,買魚都會讓魚攤順手處理好,但畢竟看得多了,直接上手全無障礙。而我太太就對這類操作毫無頭緒,因為她從小就沒見過。


由於在印度教「潔淨觀」中,血汙屬於最不潔的事物之一,在傳統印度教社會只有賤民才會去觸碰。印度文化中具有很典型的「君子遠庖廚」思想,在印度這邊,幾乎沒有人會自己在家裡處理魚、肉這些東西。我發現,似乎只有我會在買魚或買肉的地方,自己動手翻來翻去挑肥揀瘦,當地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我這樣的行為。即便吃肉的印度人,也不願意用手去觸碰有血汙的生肉,他們買肉的時候就在一旁指指點點,動手完全由屠夫來。


南印度對魚肉的忌諱不像北印度那麼強烈,但心理障礙還是會有的。另外就是大多數印度家庭連把趁手的菜刀都沒有,只有那種切蔬菜用的小水果刀,讓他們處理也處理不了。我太太十分驚訝於我怎麼會完全無懼這類血腥的東西,於是我就跟她講了一個故事。


我說以前我們家裡經常會燒田雞,清楚地記得在小時候每次我媽媽在廚房水槽裡殺田雞,我都會趴在水槽邊上好奇而又聚精會神地觀摩整個過程,看到田雞被剪了頭、剝了皮還能踢腿蹦躂,總覺得十分神奇……我告訴我太太,現在讓我再回想這些,我也覺得殺田雞非常殘忍,但因為我們從小就看過大人在家裡自己殺雞殺魚殺田雞,對這些事情耳濡目染,所以並不會有心理障礙。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由於我們中國人從小用筷子吃飯,印度人習以為常的手抓糊糊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反而會很令人不適……這些對不同事物接受能力的差異,只不過是成長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因此而彼此批評未免狹隘。


這邊的海鮮雖然不錯,卻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到。我們這邊大多數印度人民只有星期天開葷吃肉,每個星期天早上的魚攤就像趕集似的,魚蝦都特別新鮮,品種也比較多,但能夠買到啥就只能隨緣了。鄰居推薦的那個海鮮直銷,後來幾次打電話訂貨他都供應不上,於是就不再找他了,我自己去魚攤上隨緣買。南印度人民有節制地開葷,有小部分的宗教關係,但主要還是出於經濟原因——天天吃肉開銷太大。


我在當地健身房擼鐵,都是挑沒人的午後時段去,通常整個健身房只有我跟另一個教練。那教練看起來還像個學生樣,練起來很拼,我就問他:「你每天吃些啥呢?怎麼保證蛋白質攝入?」他說他每天吃魚,因為魚肉是最便宜的。他有個親戚一周會去兩次海鮮批發市場,每次給他帶3公斤魚,每公斤只要10來塊錢,這樣他一天吃1公斤魚,來保證擼鐵所需的蛋白質攝入。這裡的牛肉對我們來說價格低廉,但對當地人來說如果每天吃依然是負擔不起的。因此當地批發市場的廉價海魚,相對來講就成了最實惠的蛋白質來源之一。我鄰居說她老家農村裡,主要吃的肉食也是魚。


這邊有錢人吃啥呢?羊肉。我這裡說明一下,印度有錢人不一定是素食的高種姓,素食的高種姓也不一定有錢,兩者沒有必然關係。


我們這邊的羊肉通常都要30塊左右一斤,不同季節價格有波動;孟買那邊要40多一斤,羊腿比羊排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幾年印度吃肉的人多起來了,羊肉漲價漲得讓人看不懂,基本跟中國持平,甚至更貴。2014年我看到德裡菜市場裡的羊肉只要6元一斤,那時候在德裡的Karim’s餐廳裡點一整條烤羊腿只要90塊錢,現在肯定買不到了。


當年6塊錢一斤的羊肉已成往事


70多塊一公斤的羊排(孟買朋友供圖)


80一公斤的羊腿(孟買朋友供圖)


我以前一直以為,食品安全問題是中國特色,中國經常會聽說造假牛肉啥的。而我直到最近才知道,印度居然有假羊肉。我另一個鄰居告訴我,他從來不吃外面飯店裡那種切碎的燉肉,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是什麼肉做的,他只吃能夠能夠分辨部位的整塊雞肉。我就很驚訝:飯店裡不就雞肉羊肉嗎?還能什麼肉做的?他告訴我,印度有些人,會偷偷宰殺流浪狗,然後冒充羊肉來買,如果把狗頭、狗腳剁了,把狗皮剝了,大多數印度人根本分不清這是什麼肉。印度滿大街都是流浪狗,偷狗也不會有大動靜,對他們來說,這完全是無本萬利的生意。所以印度賣羊肉的地方,會保留羊尾巴那段的皮毛,以示自己賣的是真羊肉。


我一聽簡直驚呆了,這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掛羊頭賣狗肉」嘛!我過去萬萬沒想到素食為主的印度人也會做這種事,令我的三觀頗為震動。看來宗教信仰與節操並無絕對關係,決定一切行為與道德的根本,還是經濟和利益。


印度真正的大眾肉食是雞肉,雞肉以印度這邊養殖的白羽肉雞為主,殺好10塊多一斤,活雞便宜些,逢年過節會漲價。有意思的是,我在大賣場的冰櫃裡看到過按部位分類的冷凍雞肉,最貴的是雞胸肉,其次是翅根,最便宜的是翅中,跟中國正好相反。就跟牛排一樣,中國賣最貴的翅中在印度屬於被嫌棄的對象。至於翅尖和雞腳,殺雞的時候就直接剁下來扔掉了,所以我才會問他們免費要雞腳。


印度這邊殺雞方法跟咱們也不一樣,我們殺雞之前照例肯定是先燒好開水,開水燙完好拔毛。印度人殺雞十分簡單粗暴,雞脖子上一刀,然後往一個專用的槽鬥或桶裡一扔,任由它在裡面撲騰。過幾分鐘後,把渾身是血死透了的雞撈出來,剁去雞頭、雞腳、翅尖,從脖子處把雞皮帶雞毛一起扒下來,最後一刀把屁股切了,掏去內臟。


這是去年的不同部位的行情,雞胸399,翅根299,翅中139。今年雞肉漲價了


加爾各答市場裡殺雞的地方


印度大部分的雞都是去皮的,但我在這兒有時候也能找到帶皮的雞。印度人給雞拔毛會用到一個長得像「血滴子」一樣的去毛裝置,我給大家描述一下這個裝置是啥樣的:一個不鏽鋼桶,大概跟單槓洗衣機的缸差不多大,桶身上擰了很多大螺絲,一個個都扎向桶內,因此桶的內部就像一個長滿尖牙的大嘴,看著跟刑具似的,套在腦袋上就是一血滴子。他們就這樣把死雞放在這個「血滴子」裡面來回蹭,把毛給蹭下來……因此雞皮經常會被弄破,而毛沒弄乾淨的地方,再用火燎一下,最後雞皮上塗一層薑黃粉。我第一次看到這黃黃的雞,驚喜地以為印度也有「三黃雞」呢。


左邊這個就是「拔毛血滴子」


「血滴子」內部


印度人窮的雖窮,有錢的卻十分講究,嫌棄養殖的白羽肉雞是飼料雞,跟咱們中國人民一樣迷信綠色有機無汙染的「走地雞」。這邊走地雞可不便宜,得30多塊錢一斤,是飼料雞的三倍多。令我感到迷惑的其實是——飼料雞也好,走地雞也好,落在印度人手裡不都是瑪薩拉大亂燉嘛?他們吃得出區別嗎?印度又沒老母雞湯這種東西,走地雞給他們燒成瑪薩拉雞豈不是暴殄天物?


再來說豬肉——我在印度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但從來沒有自己買過豬肉。


豬肉是在中餐廳吃的,豬跑是在大街上、垃圾堆邊見的,可生豬肉實在是沒敢買。我第一次在印度看見賣豬肉,是在孟買的貧民窟附近,一個當地人肩扛著一頭很可疑的死豬。為什麼說可疑呢?因為那頭豬個頭不大,四腳朝天全身僵直,沒有洗剝過,但身上卻是乾淨的,感覺就好像淹死在水裡然後打撈上來的……我附近轉了一圈回來,看到那頭死豬被切開了擱那兒賣,肉色看起來特別紅,跟我們國內放過血的豬肉完全不一樣。


拉賈斯坦邦滿大街溜達的野豬,不怕人也不攻擊人


加爾各答垃圾堆裡的流浪豬,也可能是別人散養的


現在我們家附近賣的豬肉,就跟我第一次看到的「紅豬肉」一樣,似乎也是沒放過血的。這邊的牛肉、羊肉全都是穆斯林宰殺的,穆斯林宰牲有很多規矩,基本上能夠保證衛生,而豬肉是穆斯林絕對不會碰的東西,因此實在是讓人覺得來路不明。有一個在印度的中國朋友說,他第一次買豬肉時,那肉裡面居然切出蟲子來,從此落下心理陰影,再也不敢買印度的豬肉。


但是據孟買、德裡的朋友反饋過來的信息,印度也能夠買到那种放血宰殺、洗剝乾淨的「農場豬」。從他們發來的圖片看,那些殺豬賣豬的人長得都是中國臉,看起來像是印度東北邦那邊的基督徒。更神奇的是,根據我看到的價目表,他們居然還知道不同部位賣不同的價錢,排骨和帶皮五花肉的價格要高於豬腿肉。啥時候南印度人民要是突然開竅明白帶骨牛排的好,我就沒法兒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剝削」他們了。


這個豬肉看著不敢吃(孟買朋友供圖)


這種豬肉則比較像中國豬肉,肉攤裡的人長得也像中國人(孟買朋友供圖)


孟買豬肉店,買的人還不少(孟買朋友供圖)


印度豬肉報價,最貴的是小排和五花肉


總的來說,在印度吃不吃肉,吃什麼肉,跟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社會地位都有一定關係。


從地域分布上來講,在北印度,素食更為普遍,在許多非旅遊城市,想要找一家供應肉食的餐廳都很難,肉的種類也局限於雞肉和羊肉;但在南印度,肉的種類相對較多,人們對肉食的包容性更高,我們這邊甚至還有賣鵪鶉和鵪鶉蛋。


6塊錢一盒12個鵪鶉蛋


從社會階層上來講,對社會地位低下食不果腹的窮人來說,肉類是一種廉價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窮人一方面負擔不起正兒八經的Boneless好肉,但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近乎免費的內臟。那些賣牛羊雞的地方,一些部位以及脂肪都可以白送,可想而知窮人如果想要開葷,這些下水是最廉價的選擇。


我在孟買貧民窟裡見到過窮人們在煮一些不知道什麼肉做的血腸,看起來非常可怕;我在老德裡的市場裡面也見過賣牛蹄、牛肺、牛腦這些下腳料,雖然沒有問價格,但想必會非常便宜。而這些東西,只有一些窮人會買來吃,於是在某種程度上將肉食跟貧窮和骯髒聯繫在了一起。


德裡老城的牛下水專賣


居然還有腦花兒。這張圖裡大家可以注意下印度人怎麼用刀的——是你自己往刀上撞,不是我來殺你的


孟買貧民窟的豬血腸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婆羅門等高種姓階級,長期受印度教中「非暴力」思想的影響,有不少都是嚴格的素食者。這種文化大背景的上行下效決定了在印度以素食為貴,食素高尚而食肉墮落,真正意義上的「肉食者鄙」。於是乎,一些低種姓的人有錢之後,為了提高自己社會地位,也會選擇素食——以此將自己和其他吃肉的低種姓區分開,從而感覺自己高人一等。榜樣和傳統文化的引導作用決定了酒池肉林式的生活在印度流行不起來。


總之在印度如果你是個素食者,大家會覺得你是個潔身自好、三觀很正的人,會看高你一等,素食在印度社會是一個加分項。儘管印度的年輕一代,這種觀念正在改變,大家都越來越不在乎,素食的道德約束力越來越弱,但總的來說,印度人普遍還是會對素食表示讚許。


我知道有相當多的中國人由於成長背景的關係,很難理解素食的做法,也很難理解宗教的飲食禁忌,會用怪異的眼光審視那些素食者。我在北印度的西姆拉認識一位在當地經營中餐館的印籍華人老先生,解放戰爭期間從廣東梅縣背井離鄉來到印度,後來在印度的華人圈子裡娶妻生子。他說他兒子從小送去印度寄宿學校,在學校裡全都是素食,後來他兒子十多歲時候回到家後居然無法接受吃肉,他怕兒子徹底變成了印度人,忘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強迫他兒子學吃肉。


這種事聽著不可思議,吃肉怎麼可能還要學?這是真的,比方說我前文裡就講過拉達克人從小到大沒有見過現實中的蝦蟹,初次見到這些東西被端上餐桌,竟會被嚇得不知所措,無法想像這玩意兒怎麼可以吃;我太太在心理上接受不了吃蛙類,我鄰居接受不了軟骨、肥肉也是類似的道理;有些人最愛的膠原蛋白或內臟,在另一些人眼裡是非常奇怪且無法食用的組織……飲食本身就是文化習慣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長期生活在接觸不到肉食的素食文化中,肉食是洪水猛獸,素食才是人間正道,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排斥吃肉。


一切的文化和習俗歸根結底就是個人口比例的問題,當某種行為的人佔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行為就會被正名和默許,哪怕是裹小腳、女性割禮這些殘害身體的陋習;反之則可能會被汙名化,印度這種素食國家即便只是吃肉都自帶原罪。


然而印度的素食,卻絕不意味著健康飲食,印度人的日常飲食有個特點:高油、高鹽、高糖。


你們別看我現在在印度吃牛肉吃得那麼歡,其實我在2016年到2018年間還是素食者,吃的是奶蛋素,後來為啥開葷呢?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跟我太太結婚後,不得不陪著她一起吃肉,不然生活上會很不方便,她是那種幾天吃不到肉就會脾氣暴躁的人;二是因為在印度做素食者實在太難了!


印度不是滿大街都是素食嗎?怎麼會難呢?很多人都說印度是「素食者的天堂」,我有一些信佛的朋友來到印度各種心生歡喜,因為這裡跑到哪兒都有素食,完全不用擔心誤食肉類。而且因為印度那些糊糊和麵食油大鹽多口味重,讓人感覺不像在吃素。但我卻認為,印度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素食者的地獄」。


1. 蔬菜品種匱乏


蔬菜品種少這不是印度的問題,而是中國以外的全世界的通病。我忘了在哪兒看過一個數據說,全世界除中國以外的地方,人們食用大約一百多種不同的蔬菜;但在中國,總共有六百多種不同蔬菜。這個數字我沒有考證過,但中國的蔬菜品種之多確實是冠絕全球的,在國外生活過的人應該都有體會。中國一個麻辣燙自選冰櫃裡的菜品,印度舉國上下可能都湊不出來。


我在上海吃素的時候,每天可以變著法兒吃不同的蔬菜、豆製品、菌菇,而在印度這邊連買個綠葉菜都得隨緣,每天就只能洋蔥土豆西紅柿搭配著有限的幾種瓜、豆、茄子、蘿蔔翻來覆去吃,蘑菇也只有基本款,唯一的豆製品是一種用榨油的豆渣做的Soya chunk。


2. 糖分攝入過高


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最多的國家,卻也是頭號糖尿病大國。印度人民的飲食結構非常不健康,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佔到90%,因為對他們來說米麵之類的碳水化合物是最經濟又最能果腹的,這麼高的碳水攝入非常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造成糖尿病。


火上澆油的是,由於素食不耐飢,許多印度人會額外攝入大量甜食、油炸食品。印度人的用餐作息很不健康,很多人早上不吃飯,就喝一杯奶茶;每天晚飯都是睡前才吃的,下午必然要喝奶茶吃點心。


說起印度的甜食,可謂是遇神齁神、遇佛齁佛,唯獨齁不死印度人。印度人簡直嗜甜如命,我看過我鄰居做甜食,糖和其他原料的比例通常是一比一,糖不是一勺一勺而是一碗一碗加的。我們不會主動買甜食,但鄰居們有時候會送給我們吃,我得混在別的東西裡才吃得下。甜食是印度社交禮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人民走親訪友會帶上一盒盒甜食,就跟我們帶水果籃似的;逢年過節家裡來客人,也都用甜食招待別人。


我覺得印度甜品用來整人很不錯,可以把人齁死


3. 油炸食品泛濫


印度的各種小吃則以油炸食品為主力軍,比如三角包、脆小球,以及街邊各種各樣的油炸點心,連香蕉都能面拖油炸了吃。我個人推測油炸一切可能是印度人民的一種消毒手段,甭管好壞炸炸更健康,那個油用了過久我不知道,但炸一下至少會安全一些吧。印度的甜食之所以那麼甜也是同理,既然蜂蜜、糖本身很難變質,那把甜食做得跟糖一樣甜不就不會壞了?甜到連細菌都活不下去。


印度人民的日常點心


在印度堅持素食的幾個月裡,我甚至都沒有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就跟吹氣球似的胖了起來,那些瑪薩拉糊糊拌著飯、就著餅,吃起來可是妥妥的碳水炸彈,而且由於缺乏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吃完不頂餓,於是會吃更多的碳水……這讓我意識到我恐怕得要吃點肉,天天這樣吃各種餅、米飯實在很難說得上是健康飲食。


要我說,綠葉菜、豆製品又便宜又多樣的中國才是真正的「素食者的天堂」。在中國不吃肉對我來說壓力不大,在印度不吃肉會讓我覺得沒東西可吃。偶爾吃個一兩次,天天吃的話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恐怕都會大增,這也就是為啥印度作為一個素食國家卻有那麼多胖子的原因。


印度雖然未必是「素食者的天堂」,卻一定是奶製品愛好者的天堂。


我有個關係很好的老阿姨,去過很多國家,跟我來了三次印度。她說印度的牛奶是她在全世界喝過最好喝的,比什麼紐西蘭澳大利亞強多了。她說這是因為印度人民把牛當神供著,印度牛的地位高、待遇好,產出來的奶當然好喝。


她這個理論我無法證實或證偽,但印度牛奶的好喝是真的,也確實不排除跟印度的牛奶生產方式有關。


我們現在喝到的牛奶基本都是通過工業化流程生產出來的,奶牛被關在很小的一個圍欄裡面餵養,通過人工授精令其懷孕,小牛一生下來就會被帶走,牛奶通過機器搜集、消毒、加工……而印度的牛很多是散養的,牛奶公司會到村莊裡挨家挨戶收購,聽說收購價大概在2塊多一升。


散養的牛肯定滿足不了印度整個國家對牛奶巨大的需求,所以印度也有農場奶牛。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奶牛老了以後產奶量下降就會被屠宰,然而印度人出於對奶牛「深沉的愛」,政府大筆撥款興建「奶牛養老院」,收容照顧那些流浪牛和退役奶牛,維護「奶牛養老院」的經費主要來自募捐和牛糞銷售。所以有人說在印度做母牛比做女人更幸福不無道理,「幸福感」如此之高的奶牛所產的牛奶,或許真的會更好喝一些吧。


村莊裡的生牛奶收來之後,有一部分會通過工業化流程進行消毒、加工成各種包裝奶製品,進入市場銷售,還有一部分生牛奶未經消毒就會拿出來配送。我們社區居民可以訂購這種生牛奶,每天有若干名大叔送奶工騎著摩託車在社區裡配送,他們的摩託上裝了個特殊音調的喇叭,早晚一聽到這個喇叭聲,大家就知道送牛奶的來了,紛紛拿著家裡的瓶瓶罐罐出來打牛奶。


大多數人家會按月訂購,因為印度人有每天喝奶茶的習慣,我們家牛奶消耗不固定,跟他零拷也行,不到5塊錢一升。這種牛奶因為沒有經過消毒、勻質,安全起見必須煮開之後才能喝,放涼之後表面會凝結厚厚一層奶皮。


我們小區裡的送奶工


你有多久沒煮出過這種奶皮了?


有了好奶做保障,就可以解鎖各種奶製品,比如酸奶、奶酪、牛奶冰淇淋。


我們家裡做麵食和奶製品都是我太太的任務,她作為拉達克人打小跟奶製品打交道,擁有製作奶製品的種族天賦。就像我從小看殺雞殺魚一樣,她從小看家裡人自製各種奶製品,自然而然就看會了。通過自己動手,我發現關於奶製品的一些知識,被騙了一輩子。比方說,所謂的「酸奶機」根本就是智商稅,任何保溫容器都能做酸奶;沒有保溫容器用被子裹一晚也行。酸奶這玩意兒人類已經吃了幾千年了,自然不可能發明了酸奶機之後才有的酸奶。


酸奶品質是直接跟牛奶掛鈎的,印度這邊不管用什麼奶,做出來的酸奶都是像豆腐一樣的老酸奶;如果你做出來的酸奶跟拉稀似的,說明牛奶本身有問題。牛奶冰淇淋也是出奇的簡單,只要把牛奶不斷加熱攪拌,熬到極為濃稠之後,根據自己口味調味冷凍即可,根本不需要加冰激凌粉、奶油之類。


隨便做出來都是老酸奶,配上陶罐的逼格,在上海20塊一罐每天可以賣脫銷


在家自製印度的傳奇冰淇淋Kulfi


總而言之,牛奶的品質是一切奶製品的靈魂,如同好的海鮮只需清水煮甚至生食都極為鮮美。


我作為一名酸奶愛好者,每次用勺子挖著吃成本不到1塊錢一杯、味道秒殺一切零售酸奶的自製「老酸奶」,都會感慨這種生活在印度的「小確幸」。在印度,酸奶是除了牛肉之外另一樣「吃到就是賺到」的美食,這大概可算是我樸實無華的印度居家生活中最大的兩個閃光點吧。


看到這裡,有些人或許會有疑問:你以前不還吃素的嗎?突然間奶啊肉啊這麼個吃法,身體吃得消嗎?


我只能說,我可能跟大家心目中文弱書生的形象不大一樣,日常待機功耗比較大,對蛋白質的需求也比較高……請大家不用擔心我會吃出工傷——不多吃點牛肉,哪兒來的力氣把自己練成牛呢?




相關焦點

  • 印度是牛肉出口大國,他們的牛肉是宰殺「神牛」來的嗎?
    下圖為可以在印度公路上自由行走的牛: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牛在印度的地位如此之高?在印度,牛被稱為「神牛」,它們可以自由地在公路上行走,而且路過的車輛還要主動地躲避,甚至是讓行。那麼,為什麼牛在印度的地位會這麼高呢?
  • 莜麵的N種吃法
    莜麵的N種吃法 2020-12-24 1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印度最貴神牛,身價2200萬每天喝一瓶威士忌,配一次種要5萬元
    引言將動物作為信仰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國以神話中的龍作為主要的文化圖騰,而印度則將牛當做聖物。牛在農耕生活中的作用明顯,從牛在我國的地位來看,牛被廣泛用於農耕生產中,是人類的得力助手之一,不過卻並未上升到被眾多人崇拜的位置中,然而在印度,牛便成為了有著較高地位的動物。實際上在印度也有著一些較為特殊的牛,印度最貴的神牛,身價2200萬,不僅如此神牛每天喝一瓶威士忌,配一次種要5萬元!
  • 印度身價2.4億的「神牛」:母牛排隊找它借種,每晚一瓶威士忌酒
    導語:作為一個具有很強宗教色彩的國家,印度一直以來都是不允許老百姓吃牛的肉,也不允許宰殺牛。因此,與其他國家的牛相比,印度的牛通常生活得更舒適,地位很高,即使是最普通的牛也只能用來擠奶。而在印度有著一直叫做蘇丹的印度牛,被當地人尊稱為「印度神牛」,它是印度一個富豪的寵物。
  • 南亞印章文字當中的神牛圖騰
    南亞印章文字當中的神牛圖騰(BSBQ196)如果南亞印章文字當中沒有神牛圖騰,似乎不科學。如果南亞印章文字當中真有神牛圖騰,又在哪裡?一、神牛圖騰的地理原型有兩處。在《南亞印章文字當中的幾種主要圖騰》一文當中,筆者認為四天父圖騰地理原型在喜瑪拉雅山南側,恆河西支北側,頭在旁遮普一帶。實際四天父為組合圖騰 ,沒有地理原型,此處應即神牛圖騰地理原型之一。在《南亞印章文字當中的幾種主要圖騰》一文當中,筆者認為馬蹄地理原型在西高止山西北海濱。
  • 神牛TT685C/N/S固件升級
    ➤ 尼康D810 + 神牛X1T-N(尼康款),可以讓TT685C(佳能款)或者TT685S(索尼款)實現離機TTL和高速同步。➤ 索尼A7RII + 神牛X1T-S(索尼款),可以讓TT685C(佳能款)或者TT685N(尼康款)實現離機TTL和高速同步。
  • 呼和浩特莜麵的N種吃法
    下面小編帶你盤點呼市莜麵的N種吃法:莜麵魚魚呼和浩特流傳的莜麵魚魚的製作方法是在手心上搓,一搓就是十來根,魚魚上鍋蒸熟後,無論是蘸上味道不同的冷熱底湯還是炒莜麵魚魚,都是一道令人回味無窮的佳餚。莜麵吃法千奇百怪,製作花樣多態,在巧婦的手中不斷翻新,糊糊、儲格、餛飩、撥面、烙餅、含財、金棍、報折、圪團、耳朵、條條、琳蝌蚪、海螺、二莜麵、玻璃餃子、插花片片、山藥餘子、螺絲卷卷、炒麵、燕麥片等吃法不勝枚舉,不管做成什麼造型怎麼個吃法,人工製作的莜麵被賦予了人的情懷與靈氣。
  • 學習篇卡樂比麥片N種吃法!
    今天小編就教教大家卡樂比N種吃法!初級:NO.1  衝飲任何你能想到的飲品,都可以用來衝泡卡樂比麥片,我試過的有豆漿、牛奶、白粥,個人感覺還是用牛奶衝泡比較好,濃鬱的奶香和麥香,簡直就是絕配~!當然小夥伴們可以大開腦洞,創造別的衝飲方式,有個吃貨朋友發明了芒果汁+卡樂比麥片,據說味道也是很贊哦!
  • 印度是牛肉出口大國,嚇我一跳,牛肉哪來的?宰殺神牛?
    印度是牛肉出口大國,嚇我一跳,牛肉哪來的?宰殺神牛?作為將牛信奉為神物的國家,印度居然成為了牛肉出口的大國,居於世界前幾位,可以同巴西,阿根廷這些傳統的牛肉出口大國一爭高下。不得不使我大吃一驚。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也不足為奇。
  • 2020 Godox 神牛燈光創作大賽
    一等獎:2名,5000元現金+神牛AD300pro+證書二等獎:4名,3000元現金+神牛AD200pro+證書一等獎:2名,5000元現金+神牛AD300pro+證書二等獎:4名,3000元現金+神牛SL150II+證書三等獎:6名,1000元現金+神牛LEDP260C+證書一等獎:2名,5000元現金+神牛AD300pro+證書二等獎:4名,3000元現金+神牛AD200pro+證書一等獎:2名
  • 神奇的印度:人嗨牛也嗨,神牛成為了負擔,水牛則被開除「牛籍」
    好了,咱們言歸正傳,我們知道印度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尤其在宗教方面,基本上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相當數量的信仰者,所以印度這個國家也是相當有包容性的,不過印度的主體宗教是印度教,信仰者佔到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左右。
  • 芝士就是力量,錫城芝士的15+N種吃法!應有盡有!
    盤點錫城芝士的15+N種吃法,這篇微信就是芝士控們的福音!還不快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目錄Part 1:不是招牌的王牌芝士單品Part 2:錫城芝士的N+1種吃法Part 3:曾經刷爆票券的芝士單品=除了招牌壽司,更有超讚芝士焗大虎蝦=
  • 【神牛攝影直播課】神牛V1豪華婚禮攝影技巧
    更多往期直播課精彩內容可關注神牛官方抖音號:Godox神牛點擊了解更多Aries Tao的攝影教程:神牛AD300pro時尚人像創作分享WPPI評委教你神牛AD400pro室外用光的七個技巧知名婚禮攝影師教你用神牛AD200pro和V1拍攝婚紗人像神牛V1墨爾本人像創作分享神牛攝影課 | 不同功率閃光燈拍攝經典午後沙灘人像神牛攝影課 | 利用AD400pro和S30模擬自然光人像神牛攝影課 | 利用S30結合V1、AD200pro拍攝美顏封面人像
  • 用閃光燈模擬真實陽光的效果--神牛AD600實戰
    釋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這次的分享是幫一個朋友的文玩店拍幾張宣傳照,預期計劃是通過閃燈+色片來模擬陽光射入的效果。由於模擬陽光,主燈要放在室外,大功率是必不可少的了,神牛AD600當仁不讓!
  • 【福利】日料界的神牛大廚,終於現身!!
    江湖傳聞的神牛大廚無數客人專門追隨他而來和食 | 燒鳥 | 鍋物 | 刺身 | 烤活鰻 | 炸物...每周都會有長崎藍鰭金槍魚到貨,來的趕巧還能看到神牛親自「處理」;這種「處理」,武漢能做到的日料店沒兩家,要吃,大概只能找神牛; —「當著你的面現殺現切現嘗的,都是些花架子!正經吃金槍魚,需要熟成!」
  • 2020 Godox 神牛燈光創作大賽正式啟動!
    內置14類39種情景特效模式,輕鬆模擬各種拍攝場景。內置15類40種情景特效模式,輕鬆模擬各種拍攝場景;具備音樂模式,可跟隨音樂節奏跳動,變換顏色和亮度;最大13W,內置2410mAh鋰電池,2.5小時續航時間;自帶萬向多功能支架,可快速調節布光角度。
  • 吐司的N+1種吃法
    抹茶醬配紅心火龍果醬三明治
  • 冰冰冰冰冰冰冰冰的N種吃法!
    "能量思慕雪"更可謂是有效的控制體重的食品,它符合營養學的「每天5種水果」的要求。思慕雪和上面的排毒水一樣,思慕雪不單是飲料,它更是增肌減脂的完美代餐。平常我們喝酸奶都只是放在冷藏室,你一定沒有試過放在冷凍室裡的創新吃法。這樣的冷凍後的酸奶,不只沒有冰淇淋的高熱量反而還有冰淇淋的口感,一口氣十杯也不在話下!
  • 「2020 Godox神牛燈光創作大賽」圓滿落幕!
    神牛AD300pro外拍燈● 內置神牛2.4G無線X系統;● 300Ws強勁功率,圓燈頭設計,光效均勻柔和;● 燈體設計小巧,神牛卡口附件輕巧便攜39種Fx情景特效模式內置14類39種情景特效模式,輕鬆模擬各種拍攝場景。
  • 為了糯米的N+1種誘人吃法,一定要來文昌!
    為了糯米的N+1種誘人吃法,一定要來文昌! 文昌人對糯米的喜歡 幾乎貫穿一年四季 要問其中有多少種做法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