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做有特點的影像表達者

2021-02-13 中國攝影報
對於半島都市報攝影記者孟達來說,相對於「硬新聞」,「軟照片」更令他著迷,而這些「軟照片」往往都是對他所在的半島海濱城市的老城新區大街小巷的腳步丈量與用心體驗。他將看似平淡的事物,通過一個個有趣的主題召集起來,使其煥然一新。這些照片令人產生的不是熟悉感,更不是疏離感,而是一種恰到好處的代入感。在與本報專欄作者孔繁利的對話中,孟達除了談到與攝影結緣的故事、作為一名攝影記者的工作感悟、經營個人微信公眾號帶來的思考,還講述了對攝影的期許。

孔繁利:先講講你與攝影是如何結緣的吧。

孟達:我第一次接觸攝影是上大學,我是學新聞專業的,大學裡有幾節攝影課。我覺得上了一場大學好不容易有了門「技術」課了,所以態度就比較認真。攝影課區區幾節,某次課老師講到了兩個人,一個叫布列松、一個叫解海龍。課後布置了作業,讓我們回去上網找找他們的作品,並談談感想。我回去一找就發現,我對此有強烈的興趣。這兩人一中、一外,綜合二者我感受到了一種「浪漫的英雄主義」。「解英雄」「布浪漫」,這兩位名家算是我的攝影啟蒙。我的攝影學習之路基本靠自學,讀遍了圖書館所有攝影書,後來畢業後去北京專門學習了半年,讀遍了北京所有大書店的攝影書,也跑遍了一些藝術區的藝術書店。


2012-7-21 青島海邊,幾位城市建設者正在腳手架上施工。孟達  攝


2014年8月8日,青島棧橋,戴著面具賣藝的人。 孟達 攝

孔繁利:今年是你做攝影記者的第7個年頭,做攝影記者這些年,在攝影方面你有怎樣的體驗和心得?有哪些變化?哪些不變?

孟達:攝影記者很鍛鍊人,我個人覺得無論你的攝影是哪個方向,如果能在攝影記者這個崗位上有過經歷,都會有所提高。比較實在地說,我個人對很「硬」的新聞興趣不大,當然我非常尊重和敬佩那些跑大事、跑深度的攝影記者。從事報社攝影工作的這幾年,我現在覺得攝影表現應該多元,要有自己的風格。不可能每個人都做尤金·史密斯、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形成自己的特色,拍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並堅持下去很重要。


2014年1月3日,青島浮山灣畔,人們漫步在海邊。孟達  攝

孔繁利:你的手機街拍很有趣,都是工作任務之外的自選項目?還是也會在報紙刊登?

孟達:手機的照片完全是工作之外自己的東西,報紙發不了,沒有什麼新聞性。正因為有了微信公號這種自媒體,這些照片才會展示在我的朋友、同事們和其它陌生的朋友們的眼前。我們報社、部門都有公眾號,但是我很清楚自己的內容必須開闢出自己的天地,因為我必須要用自己的方式說話、自己組合我的圖片素材,必須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我也特別重視我的文字內容。很慶幸有這樣的新技術給個人表達提供可能性,表達自我的感受對我來講很重要。

2014年1月14日,青島海邊,一位背包客走在彩虹橋下。孟達  攝

孔繁利:你對所在城市的細節觀察很細緻很到位,你是如何保持對熟悉環境的新鮮感和敏銳度的?

孟達:我們總覺得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很熟悉,其實它太複雜了。每個人所感受的城市都有所不同,抒發感情的方式也不同。我在用照片表達我對城市的感受,別人可能在用其他的方式,而大多數人則不善於表達。


2016年,青島淮陽路上一棟建築的牆繪,已「過期」。孟達  攝

  

如何保持新鮮感這個問題,我覺得是這樣,城市的變化相對我個人精神世界的變化要慢,青島的老路有的幾十年或者幾年都沒變,但我覺得我自己在不斷地變。人是要學習的,每一段時期的經歷、讀書、思考都會給自己帶來新的感悟與體會,把自己的感悟體會與承載著萬象的城市對接,就產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表達欲望。在這裡我想再次表達的是,你的作品別人喜不喜歡不重要,重要的是點亮自己,再微小的光也要點亮自己,星空有我們每個人的份。


2016 8-20 青島高密路附近老城區裡,牆上的廣告眨著眼睛。孟達  攝

孔繁利:家人、朋友眼中的攝影記者孟達是怎樣的?是否有區別或者反差?

孟達:記者這個職業身份還是比較受尊重的,父母很支持。此外我個人必須要感謝在報社這幾年的工作經歷。至於同事、朋友眼中的自己,我又要說回自己做公眾號這個事情上,我覺得通過我自己把非公務的照片以我最想表達的方式展現出來之後,同事朋友們才更清晰地了解我是誰,我在想什麼,我想說什麼。從大家給我的反饋我已經感受到了,身邊的人更多維第了解了我。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可以自我發聲的時代,「我是誰」對別人不重要,但「我是我」很重要。自我發聲,伸出自己的觸角,真誠地去感知、尋找外面的朋友和知己,我想試試。


2016年7月6日,青島海邊,一對正在慶祝一方生日的浪漫年輕人。孟達  攝

孔繁利:攝影是你最大的愛好麼?除了攝影,你還喜歡做些什麼?對於攝影,你有怎樣的期許?

孟達:不能說攝影是我最大的愛好,愛好是相互交織影響的,多種愛好之間會共同起化學反應,但毫無疑問,攝影是目前我用來表達的最好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個人特質,必須珍惜這種特質。


2016,青島老城區裡院中夜晚亮著的一扇扇窗。孟達  攝

  

在生活裡,音樂和書籍對我的影像表達也很有幫助,它們為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在攝影方面,如果說有什麼個人期許的話,我想做這個城市最有特點的影像表達者,這麼說似乎有些虛飄,對我來說則很誠實。點亮自己,當然,最重要的是堅持。

·文章選自《中國攝影報》2016年·第71期·2版,轉載請註明!

即日起,您可前往所在地郵局或撥打當地郵政訂閱熱線11185,也可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http://bk.chinapost.com.cn/index.do,還可掃描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系統《中國攝影報》訂閱二維碼,直接手機支付訂閱。

中國攝影報訂閱和投遞服務由中國郵政承擔。中國郵政報刊微信訂閱統一由「中國郵政」微信服務號提供客戶服務。全國統一客服電話:11185-9-2。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http://bk.11185.cn/

每周兩期,24個版面,單價1.5元,全年100期共150元,郵發代號:1-126,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相關焦點

  • 機關算盡太聰明:論孟達之死
    曄以為(孟)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魏書十四 劉曄傳》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中,孟達的主要形象,均是「反覆小人」。有趣之處,是孟達鑽營有道,在魏、蜀、吳三國均預留後路,卻最終身首異處。
  • 孟達是如何斬殺徐晃的,其結局卻令人惋惜
    孟達字子度,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川不久,孟達便投靠劉備。關羽北伐樊城,孟達、劉封駐兵上庸,拒不發兵救援。關羽死後,孟達因擔心劉備降罪,再次反叛投靠曹魏。孟達投靠曹魏後,受到曹丕的重用,被任命為建武將軍、平陽侯。曹丕讓孟達駐守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並改名為新城。
  • 孟達奇怪1問逗愛妻
    這次聊天,趙丹丹本想告訴孟達,女兒(孟煥)和章子怡、汪峰的女兒很像,但由於孟達沒看清楚照片,結果鬧出了笑話。昨天晚上,趙丹丹在微信上發給孟達兩張章子怡女兒的照片,第一張照片是章子怡抱著女兒,第二張是韓國人氣明星宋仲基抱著章子怡的女兒。發給孟達照片後,趙丹丹問孟達:「是不是和我們寶貝很像?」
  • 《秀美人生》:無私奉獻的影像表達
    不少影視作品,通常會將無私奉獻的精神行為進行有效的影像表達呈現。很多時候,它們是以影視作品裡的有關事件來進行展示的。從中,呈現出了電影裡無私奉獻的影像表達。幫助阿芬 幫助,是一種助人為樂層面的思想行為。主動去幫助別人並以此作為快樂,不僅呈現了人物角色公而忘私的精神。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彰顯了一種默默奉獻的美好情懷。
  • 為何劉備讓劉封、孟達駐守上庸等東三郡,而不以張飛鎮守當地呢?
    劉封以副軍將軍統率孟達,駐守上庸等東三郡。關羽以前將軍、假節鉞繼續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張飛以右將軍、假節領巴西太守如故,繼續坐鎮閬中、鎮守三巴之地。所以,不難看出,首先,鎮守上庸的不是孟達,而是主將劉封,孟達是副手,那麼,為什麼劉備以劉封、孟達駐守上庸等東三郡,而不以張飛鎮守當地呢?這個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 司馬懿、諸葛亮兩大統帥,為何對孟達如此忌憚,孟達到底多厲害?
    說起《三國演義》裡的孟達,其實他跟呂布很像,總是頻繁地易主,只不過呂布是為了美人,而孟達則是為了富貴。孟達原先是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後,孟達覺得跟劉備混比較有前途,所以投靠了劉備,後來又投向了魏國。至於司馬懿和諸葛亮為何對他忌憚,自然是因為孟達有他的過人之處第一,孟達出身於益州的門閥大族,影響力比較大,諸葛亮不敢輕視他。在三國時期,門閥大族的力量不可忽視,最好的例子就像江東,門閥林立,孫權即使是君主也要受到很多制衡,就像有時候他不喜歡張昭,也要一定程度上採納張昭的意見,這就是門閥的力量。
  • 紀實攝影內核及拍攝手法:用影像表達情感丨案例解析
    ——紀實攝影圖片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是評價的最高標準,其次是技術標準和對影像的選取。比如攝影師所拍下的影像是否是最有價值的影像,以及拍攝中視覺語言的運用是否創新。——而新聞攝影則由新聞價值來判定,即使是拍攝新聞人物也比紀實攝影更具「敘事性」。——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投入情感和理解,並表達對社會的評價,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創作活動。
  • 盤點籃球圈惋惜的婚姻 大郅迎娶90後嬌妻 孟達拋棄髮妻
    3、孟達 趙丹丹孟達的事情在這個夏天被炒得沸沸揚揚,人們對他的稱呼從「達鍋」、「達叔」變成了「孟達前任妻子趙丹丹身材傲人長相甜美,是一位電視臺主持人。之前曾和孟達一起拍攝過一組性感照片,得此嬌妻,羨煞不少網友。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活動現場美術館裡的藝術影像遇見電影院「未來未來」旨在調動更多青年藝術家參與到影像媒介的實踐和相關問題的討論中。此次集中展映了來自馮冰伊、陳軸、馬海蛟、胡偉、沈蕊蘭、楊圓圓、唐潮、林科、朱昶全和李明這10位影像藝術家以「未來未來」為主題委任創作的全新影像作品。
  • 北京市反腐倡廉教育影像展:廉潔文化的蒙太奇表達
    主題展覽在平面圖片展覽基礎上,增加了有電影特色的互動節目。韓凱介紹說,影視展覽設置了6項觀眾參與互動項目,幫助觀眾體驗電影藝術的魅力與神奇。   在「入黨宣誓」體驗環節,記者選擇了按照電影場景複製的七屆二中全會會場主席臺作為拍照背景。隨著「咔嚓」一聲,一張「劇照」便定格在屏幕上。體驗者可以選擇列印出來,也可以輸入電子郵箱地址,把這張照片發送到自己的郵箱。
  • FORUS VISION的10種影像風格,記錄你們愛的表達
    在拍婚紗照之前,每一對新人心中都會有關於照片的想像。說到這兩年的變化,FORUS VISION在攝影上一直都在做更多樣化、新鮮的嘗試,不論是經典耐看的、明亮歡快的、濃鬱復古的……這些風格都為了讓每對新人在FORUS找到自己不一樣的表達。這次我們匯聚了FORUS VISION受歡迎的10種影像風格📷與你們分享。
  • 99個影像人故事5-在香港用街拍人像表達情緒的女攝影師
    更正上篇(連結:99個影像人故事4-有顏值能講段子的攝影妹紙)中有一個錯誤,因為沒有在公開發布之前把文章給當期影像人@胡不囍看,加上網絡世界想像空間的差異易擴大性,我把一張她朋友圈的女孩照片誤以為是她,放在了稿子文末。直到發布了才被她提醒,已來不及。
  • 影像人生:紙牌屋延時攝影師Drew Geraci,一位用技術和執著不斷拓寬影像邊界的創新者
    10年的部隊服役為Drew的延時攝影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僅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鑄就了非凡的紀律性,這都是Drew成功的基礎。Drew個人介紹與作品集錦:本視頻時長3分34秒,配影像麥客原創中文字幕,推薦欣賞!
  • 選片人說 | 王磊:當代的影像表達方式是一種進步
    另外,要從職業聯繫的角度來講,我覺得不管是做攝影記者也好,拍紀錄片也好,這之間沒有過多的區別。我覺得影像是沒有邊界的,只是大家講述故事的方式不同。要說職業經歷的影響,以前我當記者的時候拍照片居多,我會覺得照片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它是有局限的。
  • 關於斯坦尼康與電子穩定器影像風格及技術特點的個人片面理解
    但不是說電子穩定器就只是做消費者市場,近幾年在專業市場,電子穩定器也是很受歡迎的。不論使用何種穩定器,目的都是想讓畫面保持穩定的鏡頭運動,但是由於鏡頭運動的類型,變化多種多樣,導致了部分運動鏡頭(比如大範圍升降運動)無法使用單一的穩定器來實現。常常需要結合其他輔助行動裝置(伸縮炮,搖臂,dolly車)完成複雜的複合式運動。
  • 表演的所指:華語電影中身體影像的隱喻化表達
    加之意識流、魔幻現實、後現代、新浪潮等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電影的表徵意義和深刻的哲學內涵使影像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自然主義式表演難以勝任極具現代表現意識的作品,演員表演的符號化存在意義被突顯出來,銀幕形象不可避免地成為時代觀念、文化症候的所指。
  •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馬東,主持人,米未傳媒創始人,做了《奇葩說》,這個「紅遍宇宙」的網際網路綜藝節目,準確抓住時代的痛點,戳中當代90後心聲,價值觀碰撞,捧紅了許多辯手,金句迭出。每個周末,我守著IPad看最新一期奇葩說,看完還不忘和身邊的朋友老師討論。 許知遠,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在北京有幾家單向空間書店,做了「單讀」音頻節目,《十三邀》採訪節目。
  • 京聲京視 | 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真實表達的影像中國——評紀錄片《從〈中國〉到中國》
    正是在這種時空對話、中外對話、影像對話的語境中,當今中國的形象被真實揭示並釋放出強大的說服力。紀錄片的真實品質,既來源於拍攝者對於細節的精緻掌控,來自對事實素材的精心比對,來自於視聽藝術的有效還原,更來自於紀錄片藝術表達的「真實感」營建。所謂真實感,不是紀錄片創作者單方面對作品的真實表達,而是從傳播者和受眾雙向溝通的理念中所形成的關於作品真實程度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創作者真實地創作,而受眾能夠通過自己的感官感受,感知到紀錄片的真實性。
  • 校友 「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表達同一個你, 用影像記錄另一個你」--李小黑
    或許每個攝影師都有想要拍攝自己的欲望吧,所以最初我的模特就是我自己。我喜歡嘗試小眾視覺效果,用非主流化的方式來升華「自己的藝術」,儘管那種視覺化的效果,被少數人所接受,但我理解它為藝術。我的模特都大多是我的朋友,他們都是沒有經過專業模特訓練的。但是這也使得他們的可塑性很強,而他們每次帶給我的新鮮感和挑戰感都讓我很興奮。
  • 季竹青「加害者,被害人」FIRST影展首映獲好評,真摯鏡頭表達現實思索
    在剛剛落幕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CAA客戶、導演季竹青的新片《加害者,被害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一部社會題材電影,講述了一個面對「監視型社會」下的媒體與輿論的故事,觀照現實的題材和細膩流暢的影像表達收穫了諸多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