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算盡太聰明:論孟達之死

2020-12-27 胖咪三國史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孟達在《三國志》中無傳,其事零散見於《蜀書》、《典略》、《晉書》與《華陽國志》。達一生「三易其主」,先後侍奉劉璋、劉備、曹丕。最終死於司馬懿之手。

達以「恃才好術」聞名。昔日魏護軍劉曄、便直言其「日久必反」。

曄以為(孟)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魏書十四 劉曄傳》

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中,孟達的主要形象,均是「反覆小人」。

有趣之處,是孟達鑽營有道,在魏、蜀、吳三國均預留後路,卻最終身首異處。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孟達在曹魏的人脈是曹丕、桓階、夏侯尚;在蜀漢的人脈是諸葛亮、李嚴;在東吳的人脈未詳孰是,但亦有關通記錄。

諷刺之處,是「鑽營一生」的孟達,其「三國人脈」皆因機緣巧合、而化為塵土;自己也隨之灰飛煙滅。

本文共 41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① 魏國的「金湯之固」

人事可盡,天命無常。

孟達在曹魏經營的核心人脈有三:皇帝曹丕、徵南將軍夏侯尚、尚書令桓階。

(1)曹丕

孟達叛走魏國在延康元年(220年2-7月),於譙縣拜謁曹丕。

彼時「篡漢大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作為蜀漢核心階層的一員,孟達的到來,無疑為曹丕「代漢受命」的理論,增加了輿論支持。

註:從《孟達與劉備書》可以看出、孟達亦在「參與勸進」的一百二十人之中。書見《魏略》,文多不載。

曹丕喜愛文學,有「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謂。而作為故涼州刺史孟他之子的孟達,亦熟讀經史。從孟達給劉備、劉封的書信中,便知其才華橫溢、詩書滿腹。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曹丕《典論》

曹丕遂與孟達同載

孟達自上庸入魏伊始,其文豪之名,便傳遍北國。以至曹丕在譙縣接見時,親挽其手,談笑風生。

達既至譙,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魏略》

甚至孟達初見魏王,便得到「同乘一車」的破格禮遇,寵待足見一斑。

(魏王)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魏略》

曹丕合上庸郡、西城郡、房陵郡三郡為「新城郡」(即舊東三郡),使孟達出任「首任新城太守」。地位顯赫,無與倫比。

(2)夏侯尚

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舊時屬益州刺史部。自孟達叛變,被曹丕劃入荊州刺史部。故孟達受到曹魏荊州方面的節制。

彼時的荊州都督是徵南將軍夏侯尚。尚是曹丕的「布衣之交」,又娶曹真姊妹,故文帝特愛寵之。

尚有籌畫智略,文帝器之,與為布衣之交。--王沈《魏書》

夏侯尚是延康元年的首任四常侍(散騎常侍)之一,之後被授予都督荊、豫的重任。曹丕甚至親筆書寫「卿在外、可自行殺人活人」,比肩天子,引動群臣非議。

(文帝)詔徵南將軍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將,特當任使。恩施足死,惠愛可懷。作威作福,殺人活人。」--《魏書十四 蔣濟傳》

夏侯尚顯貴、又是孟達的直屬上司,故特為孟達所留意。

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魏略》

達擅權術,尤其注意維護與夏侯尚的關係,二人私交甚篤。

(3)桓階

桓階是曹丕黨羽,文帝時任尚書令。在曹植奪嫡時,桓階力挺曹丕,面折廷諍,始終不貳。其操守甚至引得曹操嘆息。故文帝踐祚,桓階立刻平步青雲。

階數陳文帝(即曹丕)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魏書二十二 桓階傳》

孟達在外是新城太守,在內則是散騎常侍。從孟達曾出任「安定太守」(在涼州)的履歷中,不難看出他的職位曾歷經調動;而黃初年間(220-226)郡守調動需「返京述職」(見《曹魏名臣奏》),故孟達在洛陽時,也尤其注意同桓階搞好關係。

(達)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魏略》

與夏侯尚相似,桓階亦與曹魏宗室聯姻,其子尚公主。

(桓)嘉尚升遷亭公主。--《魏書二十二 桓階傳》

曹丕是皇帝,帝國元首;桓階是尚書令,即中樞行政首領;夏侯尚是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軍事,即孟達的直屬上司。且不用說桓階、夏侯尚還兼備「皇帝親信」與「曹氏外戚」的雙重身份。

一言蔽之,孟達的關係網,在文帝朝可謂「密不透風、牢不可破」。

諷刺之處就在於此。

桓階在黃初二年(221)發病,不久即死。曹丕聞訊、流涕累日。

階疾篤,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諡曰貞侯。--《魏書二十二 桓階傳》

黃初五年(224)夏侯尚因寵愛小妾,冷落正妻(即曹真姊妹)。曹丕聞訊大怒,殺尚妾。尚驚嚇過度,一病不起,兩年後(226)一命嗚呼。

尚有愛妾嬖倖,寵奪適室;適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絞殺之。尚悲感,發病恍惚。--《魏書九 夏侯尚傳》

文帝殺尚妾,尚發病恍惚

尚死同年(226),曹丕亦突發重病,匆匆立了太子,便撒手人寰。

孟達在魏國苦心經營的三位「保護神」,竟在七年之內先後死去,瞬間「惶惶不可終日」。

② 蜀國的「舊日人脈」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劉曄、費詩等人,對孟達均有清晰認識,即所謂「恃才好術、終必為亂」。

孟達作為「屢易主君」的叛臣,其「狡兔三窟」的手段相當嫻熟。

達叛離上庸(220),作書於劉備,自卑自汙,以此求免,最終保全了「在成都為質」的家小。

伏想殿下(即劉備)聖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願君王勉之也。--《孟子度與劉備書》

達子孟興,在蜀國還一路做到了「議督軍」,活到了鄧艾破蜀(263)之時。

達子(孟)興為議督軍,是歲徙還扶風。--《魏略》

至於《孟達與劉封書》,更是膾炙人口,龍翔鳳舞,堪稱「人性分析」的典範。

註:關於劉封之死、我之前多有述論,不再贅言。

孟達仕宦曹魏時,在蜀國亦有所關通,主要往來對象即李嚴與諸葛亮。

李嚴是荊州南陽人,與孟達、法正(司隸扶風)均屬東州系統,同氣相聞。

孟達、法正是好友;李嚴則是法正死後、被劉備擢拔的「新任東州代表」,故與孟達常有書信,言語間頗為親暱。考慮到李嚴「腹藏鱗甲、不可狎近」,孟達與李嚴的私交應該相當好。

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蜀書十 李嚴傳》

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諸葛亮對孟達的態度相對複雜。一方面痛恨孟達的反覆無常、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孟達在東三郡的特殊地位,來籌備北伐大計。

故亮一面與孟達書信交通,同時對費詩等人罵辱孟達亦「不置可否」。

詩進曰:「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亮默然不答。--《蜀書十一 費詩傳》

彼時屢有傳言,稱孟達滯留蜀中的家屬,已經遭到諸葛亮處決。達皆不置信,最終證實確係謠言。可見孟達對自己在蜀中的人脈,亦頗為自信。

達與嚴、亮另有玉玦、雞舌香等禮物往來,可謂在魏蜀二國間遊刃有餘。

太和元年,諸葛亮從成都到漢中,(孟)達又欲應亮。遺亮玉玦、織成、障汗、蘇合香。--《戰略》

黃初年間(220-226)桓階、夏侯尚、曹丕的先後離世,是促使孟達回歸蜀漢的主要誘因。但諸葛亮對孟達並不信任,故在司馬懿輕兵奔襲時,食言自肥,坐視孟達覆滅。

甚至有學者認為,諸葛亮誘降孟達,本就是借曹魏之手除掉孟達,同時借除掉孟達的契機來削弱李嚴的「陰謀」。

註:見田餘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文多不載。

這種觀點陰謀色彩略強,可暫擱置不論。但諸葛亮「前恭後倨、坐視夷滅」卻是史實。

《費詩傳》稱「亮以為達無誠款之心」,此語甚為迷惑。彼時孟達全家質押在成都,其身邊已無任子可遣。縱使達在魏國另立家室,恐怕子嗣亦應質押洛陽。不知所謂「誠款」指代何物。

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蜀書十一 費詩傳》

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

孟達死時(228),李嚴與諸葛亮均未見異動。

彼時李嚴在巴郡江州,離漢中頗有些距離,遠水不救近渴。諸葛亮近在漢中,又故意坐視孟達覆滅。

如參考《晉書》,則是諸葛亮遣使赴魏詐降,故意洩露孟達之事,促其敗死。

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晉書 宣帝紀》

此事不見於《三國志》及《魏略》、《典略》與《魏書》,最早見於《戰略》。問題是《戰略》作者司馬彪,亦晉朝宗室。考慮到《晉書》的穢史屬性,頗疑此處是在借「貶低諸葛亮」而「抬高司馬懿」,故擱置不表。

③ 吳國的「關通後路」

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

東三郡(即新城郡)的位置比較特殊,在今湖北西北與陝西東南交界處。

因此,孟達的轄區也就成了魏蜀吳三國的交通樞紐(雖然因地形問題,通過東三郡往來的情況不多)。其北側是曹魏,西側是蜀漢,東側則是孫吳。

按記載,可明顯看到孟達在新城太守任上、與吳國亦有往來。只不過未詳使者何人。

吳主孫權亦招之(即孟達)。--《華陽國志 卷七》

新城郡地理位置

考慮到彼時吳蜀聯合,且孟達舊仕蜀漢,家屬與人脈也多在川蜀,故降吳不如歸蜀。因此其在吳國的經營,應遠不如在魏、蜀之甚。

且「吳蜀既盟」的情況下,若事有變態,即使奔吳、亦不免被械送歸蜀;若諸事順利,歸蜀獲利遠勝於吳。因此權衡利弊,孟達的主要傾向、還是在魏蜀之間。

④ 小結

孟達的悲劇、在於已經盡力經營了人脈、分散了風險、預留了後路,卻終因「各種偶然」,仍然難逃一死。就如同一個「飲食寡淡」的苦行僧、最終死於消化道疾病一般。

孟達的人脈經營,集中在魏、蜀二國。

其在魏國的後臺是曹丕、桓階、夏侯尚。一位帝國元首、一位行政中樞、一位直屬上司。按理已經做到了「滴水不漏、固若金湯」,最終三子卻皆壯年而死,導致孟達一夜之間失去庇佑。

達非魏武舊人,在魏又無根基。其受寵魏文,平步青雲,不知引來幾多忌恨。

覽查其仕宦履歷,官階變遷主要集中在曹魏西部邊境(散騎常侍、新城太守、安定太守),很難與中原、河北大族產生勾連往來。在「三位大佬兒」相繼死去之後,孟達的末日也便不遠。

蜀國舊友李嚴大約是真心招降孟達,二者出自共同的利益集團(東州系),李嚴為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甚至對達說出「共輔朝政」一類的迫切之語。

諸葛亮在招降孟達時,亦有「依依東望」等溫言軟語。

(亮曰)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蜀書十一 費詩傳》

註:此處被盧弼譏為「諸葛公亦譎(狡詐)矣」。可見亮之心術深沉。

但觀「新城之亂」始末舛謬,可知亮心不款。

甚至「上庸反正」很可能一開始就是個圈套,乃借刀殺人之計。司馬懿是刀俎,孟達是魚肉,諸葛亮則是幕後策劃。

達恃才好術,鑽營一生,卻不免落得如此諷刺的下場。真可謂機關算盡,終誤性命。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機關算盡太聰明
    第五回《紅樓夢曲》有一支〔聰明累〕,這支曲子就是專門吟詠王熙鳳的悲劇,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這個「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就是你費心費力地為賈府做事,沒有得到什麼結果。所以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 機關算盡太聰明——王熙鳳的聰明累
    在那樣一個爾虞我詐的環境裡,她的人性之惡也無所不及得其所哉的生長,並最終一發不可收。可以曹公為紅樓女兒立傳的初衷,對這些水作的骨肉,縱然是秉刀斧之筆,也是有菩薩之心的。所以,他怎麼會忍心把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女子趕盡殺絕呢?她知道語言是一種武器,面對不同的人,可以隨意轉變模式。取悅賈母她舌燦蓮花,發號施令聲威並重,規勸長輩話帶機鋒,對政敵和情敵啼笑雜陳。
  • 《甄嬛傳》:曹貴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甄嬛傳》裡也有一位如王熙鳳一樣的人物,那就是曹貴人,曹貴人的命運和王熙鳳驚人地相似,都是被自己的聰明絆住了腳。曹貴人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過人的才華,也沒有不凡的姿色,後宮妻妾之間為了爭寵不惜殘害皇帝的子嗣,而曹貴人卻順利地生下了溫宜公主,可見曹貴人不是一般的聰明。端妃說過一句話,如果說華妃是猛虎,曹貴人就是猛虎的爪牙。
  • 機關算盡太聰明 ——說不盡的王熙鳳 || 孫洪霞
    機關算盡太聰明
  • 紅樓女子:「機關算盡太聰明」的王熙鳳,逆天改命是英豪
    就算有人沒看過原著,也或多或少聽說過「黛玉葬花、劉姥姥進大觀園、賈寶玉和林妹妹寶姐姐誰更配……」「金陵十二釵」中的女性聰靈智慧卻免不了「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下場,今天咱們要介紹的故事女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的王熙鳳。
  • 過慧易夭,機關算盡太聰明的人,經常忽視了老天爺一算
    前言 其實咱們中華文化裡,一直對於太聰明的人,都不太看好的。 老子就曾經說過,「聰明乃不詳之物」。我還記得大學時,剛看到這句話時,那是非常不解的。聰明的人學東西快,腦子轉得快,怎麼是不好的品質呢。 而隨著自己的閱歷加深,再回來看看的時候,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那些極其聰明的,最後都很難成氣候。
  •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雲南兩任省委書記深陷掮客之禍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神奇的雲南,總發生神奇的事情。2001至2014年,白恩培、秦光榮相繼主政雲南。現在,二人均翻身落馬。14個年頭,連續兩任書記腐敗,一省之政可想而之。據蘇洪波交代,他之所以左右逢源,主要是抓住了白恩培、秦光榮的「不軌之念、不軌之思」。何為不軌之念、不軌之思?白恩培、秦光榮執掌一省,在外人看來已經身高位顯,可是他們還不滿足,還有念想,還想通過蘇洪波拉關係、攀高枝,他們苦苦追求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 《甄嬛傳》:皇后宜修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到頭來全是一場空。
    其中蔡少芬扮演的皇后從最開始看似一宮之母風光無限,到後來苦心經營三阿哥卻始終上不了臺面,皇帝因她所作所為對她此生永不相見,到最後孤老鬱鬱寡歡而亡。為兒興嘆,道不盡心酸苦樂,唯一孩兒三歲時不幸死亡。苦心經營的小團隊,論相貌才情卻怎麼也拼不過甄嬛組建的團隊,即便她有安陵容的委婉嗓音助陣和自製香料誘惑,有祺貴人的小巧心思討好皇帝,卻依然也只能說冰山一角,抵不過甄嬛的一個眼神,也抵不過甄嬛組建的團隊,個頂個的給力。莫道是皇后太不用力,只能說是團隊各懷幾胎,甚至自相還相殘。只有衷心的貼身丫鬟剪秋受盡酷刑,依然捍衛主子的尊嚴,這也是皇后唯一應該慶幸的,好賴還有一知己啊。
  • 《知否》原著「白蓮花」小秦氏: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也許是因為看得太清,所以從一開始她就選定了此後一生的奮鬥方向。丈夫對姐姐念念不忘?那又何妨,不過是成就了她在侯府站穩腳跟的階梯。外人面前她是溫和醇厚的侯府當家夫人,丈夫面前她是一心懷念姐姐的好妹妹,如此日子也是一路順風順水。
  • 宮鬥劇下架,標榜心機絕非主旋律,機關算盡太聰明,終成明日黃花
    曾經火爆一時的《延禧攻略》近日紛紛不知不覺地被下架,正當觀眾詫異之時,《如懿傳》在各大視頻網站也消失了。這對於很多宮鬥劇目的粉絲來說打擊非常。然而小編認為宮鬥劇的下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說出這句話,我想可能會招致「宮鬥粉」的聲討,但請諸位暫息雷霆之怒,聽我陳說一下觀點:其一、宮鬥劇嚴重歪曲歷史清朝雍正皇帝之死是一個歷史懸案,歷來沒有定案,然而在甄嬛傳中被甄嬛下毒殺死,在觀眾看來證據確鑿,曾有中學生問老師:「雍正是被甄嬛毒死的,為什麼歷史書沒有提到?」
  • 孟達是如何斬殺徐晃的,其結局卻令人惋惜
    孟達字子度,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川不久,孟達便投靠劉備。關羽北伐樊城,孟達、劉封駐兵上庸,拒不發兵救援。關羽死後,孟達因擔心劉備降罪,再次反叛投靠曹魏。孟達投靠曹魏後,受到曹丕的重用,被任命為建武將軍、平陽侯。曹丕讓孟達駐守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並改名為新城。
  • 李倩月的擇友觀恰恰不幸被言中: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能夠派出兩人殺女友,足見洪某的「神秘」非虛,也足見李倩月的眼光精準,腦袋聰明。然而聰明歸聰明,機關算盡的結果,卻是性命堪虞。無論如何,生命都只有一次,拿命去賭明天,實在太不合算。交友需謹慎,戀愛有風險。這是近來最讓人們有深刻體會的認知,希望擦亮眼睛,多關注一下對方的人品,別再讓悲劇上演。
  • 曹衝之死:做人為何不能太聰明?
    曹丕眼看著這位僅10歲的弟弟,實在太優秀,這TM不明顯是儲君嗎麼。所有兒子中,除了曹衝,次等優質的就是曹丕,而父親為了讓衝弟站穩皇帝腳跟,必會在死前除掉他這個威脅。丕想到這裡,渾身一哆嗦,驚出半身冷汗。丕為了保命,安排毒舌咬衝帝,毒鼠咬自己,結果都命在旦夕,搞得操手足無措。
  • 司馬懿、諸葛亮兩大統帥,為何對孟達如此忌憚,孟達到底多厲害?
    說起《三國演義》裡的孟達,其實他跟呂布很像,總是頻繁地易主,只不過呂布是為了美人,而孟達則是為了富貴。孟達原先是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後,孟達覺得跟劉備混比較有前途,所以投靠了劉備,後來又投向了魏國。至於司馬懿和諸葛亮為何對他忌憚,自然是因為孟達有他的過人之處第一,孟達出身於益州的門閥大族,影響力比較大,諸葛亮不敢輕視他。在三國時期,門閥大族的力量不可忽視,最好的例子就像江東,門閥林立,孫權即使是君主也要受到很多制衡,就像有時候他不喜歡張昭,也要一定程度上採納張昭的意見,這就是門閥的力量。
  • 徐晃怎麼死的 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徐晃之死
    但是歷史上徐晃怎麼死的,卻有兩個不同版本。徐晃原是誰手下的大將,徐晃年輕時曾做河東郡小吏,因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有功,被升為騎都尉。時值漢獻帝被李、郭汜劫持。網絡配圖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漢獻帝在河內太守張楊、興義將軍楊奉等殘餘朝官的保護之下,回到了洛陽。楊奉被拜為車騎將軍,駐兵大梁。
  • 孟達:做有特點的影像表達者
    在與本報專欄作者孔繁利的對話中,孟達除了談到與攝影結緣的故事、作為一名攝影記者的工作感悟、經營個人微信公眾號帶來的思考,還講述了對攝影的期許。孔繁利:先講講你與攝影是如何結緣的吧。孟達:我第一次接觸攝影是上大學,我是學新聞專業的,大學裡有幾節攝影課。
  • 孟達奇怪1問逗愛妻
    這次聊天,趙丹丹本想告訴孟達,女兒(孟煥)和章子怡、汪峰的女兒很像,但由於孟達沒看清楚照片,結果鬧出了笑話。昨天晚上,趙丹丹在微信上發給孟達兩張章子怡女兒的照片,第一張照片是章子怡抱著女兒,第二張是韓國人氣明星宋仲基抱著章子怡的女兒。發給孟達照片後,趙丹丹問孟達:「是不是和我們寶貝很像?」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這筆墨,初看不覺稀奇,思索卻頗驚異,畢竟,羅貫中在官渡之戰和諸葛北伐上的著墨,統共也就幾個回合,羅貫中的字是來自民間說書的底本,可見他那個年代,坊間崇奉關公到了怎樣的地步。  關公之死,羅貫中描述頗細,說他在麥城與周倉和王甫道別,又雲他如何自將三百餘騎突圍而出,央視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入骨三分,尤其他被活捉那一幕,英雄的末路絕望,老將的心力交瘁,都出來了。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這筆墨,初看不覺稀奇,思索卻頗驚異,畢竟,羅貫中在官渡之戰和諸葛北伐上的著墨,統共也就幾個回合,羅貫中的字是來自民間說書的底本,可見他那個年代,坊間崇奉關公到了怎樣的地步。關公之死,羅貫中描述頗細,說他在麥城與周倉和王甫道別,又雲他如何自將三百餘騎突圍而出,央視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入骨三分,尤其他被活捉那一幕,英雄的末路絕望,老將的心力交瘁,都出來了。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這筆墨,初看不覺稀奇,思索卻頗驚異,畢竟,羅貫中在官渡之戰和諸葛北伐上的著墨,統共也就幾個回合,羅貫中的字是來自民間說書的底本,可見他那個年代,坊間崇奉關公到了怎樣的地步。關公之死,羅貫中描述頗細,說他在麥城與周倉和王甫道別,又雲他如何自將三百餘騎突圍而出,央視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入骨三分,尤其他被活捉那一幕,英雄的末路絕望,老將的心力交瘁,都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