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是正月十五,在這裡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寫在最前
筆者的公眾號從2017年開設至今已有兩個年頭,在這兩年裡,筆者參與了許多現場以及後期的混音製作,自己設計的拾音產品也已經更新至第二代。
有很多新關注的琴友想學習一些拾音的相關知識,筆者都會將2017年寫的一些推文分享給他們。
今年春節期間,筆者看了一下兩年之前寫的一些東西,相較於現在筆者的理念已經有偏差,因此筆者打算今年重新開始小講堂推文,為大家分享一些目前筆者所理解的一些知識。
考慮到撰寫推文的時間並不多,因此【Rusi小講堂2019版】將以多頻率更新代替之前的長篇推文,每次進介紹1~2個基礎知識點,讓推文長度儘可能變短。
希望各位新老朋友能夠接受這樣的形式,也希望大家可以分享給更多的琴友,筆者在此拿出一秒,感謝各位的支持!
本篇推文為大家介紹的是單聲道與雙聲道。
無論電吉他或者木吉他,在需要使用擴聲設備的時候都離不開拾音器,而從拾音器到擴聲設備之間都離不開音頻線材(儘管現在有很發達的無線技術,不過筆者還是認為無線技術目前暫時還無法完全代替線材傳輸)。
我們吉他上使用的常規音頻線材,都是單聲道的(俗稱「大二芯」)。
所謂單聲道,就是這根線材裡僅傳輸一條信號。那麼如果在線材裡傳輸兩個信號,那就是雙聲道了(俗稱「大三芯」)。
這裡筆者簡單上一張線材的內芯圖作為解釋。
大家可以看到,單聲道的線材(右)內部僅有一根黑色的信號線;雙聲道的線材(左)內部用藍色和白色兩根信號線。
那麼只要技術允許的情況下,在一根線材的內部可以有N根更細的信號線進行傳輸,就構成了N聲道。
當然,除了製造出線材以外,還得有配套的插頭能夠使用。
上圖為比較常見的雙聲道(左)及單聲道(右)音頻插頭。那麼判別這個插頭可以傳輸多少個信號的時候,就是以插頭上面白色圈的圈數來進行判斷。雙聲道有兩個白色的圈,而單聲道僅有一個。
雙聲道的兩個白色的圈分割的部分,分別有不同的命名。最上方的叫做TIP,中間的叫做RING,如下圖標註。
那麼這樣可以理解成,單聲道只有TIP部分,RING部分和接地接到了一起(短路了)。
各位可以看一下老款的手機耳機線,一般都有三個圈,分別是左耳、右耳以及通話用的MIC。
所以在插頭的選擇上也必須搭配線材,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不仔細看,製作完成的線材也會比較難分辨其具體功能。
下圖為單聲道(左)與雙聲道(右)線材。
筆者的客戶裡經常有些琴友會諮詢琴連接到前級之後,為什麼貼片拾音器有聲音,而音孔拾音器沒有聲音了。很多人認為是前級或者音孔拾音器損壞了。
其實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用錯了線材。
琴上有兩個拾音器,而從琴到前級的連接僅用了一根線材,要在一根線材裡傳輸兩個不同的信號,就得是用雙聲道線材。
筆者的系統設定中,TIP=貼片,RING=音孔。因此如果誤用了單聲道的線材進行連接,那麼RING這路就短路了,音孔拾音器自然就沒有聲音了。
當然,除了筆者手工的雙拾音系統以外,大部分大牌拾音器廠家出品的拾音器,雖然有多個拾音器構成,但是在拾音器內部的電路已經做好混合,因此都是使用單聲道線材進行傳輸。比較典型的有LR Baggs的Anthem拾音器(壓電+Mic),Fishman Rare Earth Blend(俗稱103,音孔+Mic)。
有些拾音器在設計的時候,也會預留RING的口,供用戶進行改造,改造完之後可以通過使用雙聲道線材進行兩個拾音器的獨立輸出,再配合外部前級完成獨立的調整。
至於前級放大之後,多數情況下使用的都是單聲道線材,大家在線材選購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使用線材的位置來判斷到底購買哪一種。
本篇推文主要介紹的是單聲道與雙聲道的判別方法,使用情況等。後續推文會介紹一些特殊的情況。
最後,請新朋友拿出一秒,關注筆者公眾號;老朋友同樣也拿出一秒,分享筆者的推文給新朋友。
Rusi Acoustic, Shanghai
電子郵箱:rusi@rusiacoustic.com
電話:021-52981225(14:00~20:00)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延安中路847號錦延大樓25樓25101室
郵編: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