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報補習班,考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種種育兒焦慮成為諸多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12月16日《南方都市報》)
所謂「童年恐慌」,是指兒童面對巨大的壓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時,產生一種較持久、較強烈的焦慮心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曾尖銳地指出,孩子越小越容易發生「童年恐慌」,相當多的兒童因考試或學業壓力而心情不好、鬱悶和煩躁,部分人因此自卑、厭學,還有少數人甚至對生活絕望。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自殺事件時有發生,其中學業壓力成為一大推手。6月,江蘇常州某小學女生繆可馨上完語文課後,突然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近日,四川瀘州某小區內,一小學生在留下字條後跳樓自殺,字條上寫著「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絕望」等字眼,令人心酸不已。公眾難免會問:孩子累死在起跑線誰的錯?
坦率地說,孩子承受的學業壓力,既來自學校和老師,但更多地來自家長。學英語、做奧數、練書法,基礎功課門門緊湊;彈鋼琴、跳舞蹈、下圍棋,興趣才藝全面開花……這種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被調侃為「雞娃」。說到底,這是一些家長在用自己的夢想和期待,於焦慮中給孩子學業施加壓力。
世間萬物皆有時節,孩子成長亦有其規律。教育之本是在知識積累的同時,注重孩子性格品質、行為習慣等綜合素質的培育,「拔苗助長」肯定種不出好莊稼。正如專家表示,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什麼階段培養什麼能力、什麼階段學什麼不學什麼缺乏認識,不知孩子的成長需求,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一方面,要正視家庭教育焦慮對孩子「童年恐慌」帶來的嚴重危害,學會尊重和關愛孩子的內心世界,注重塑造和培育孩子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客觀看待孩子的缺點,注重發掘孩子的優勢,在尊重孩子獨立個性的基礎上,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路徑。越是在浮躁的環境下,家長們越要修煉自己的內心,樹立正確的家庭育兒觀,保持科學的教育定力。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教育焦慮已經形成「劇場效應」,即看戲時前排起立,後排也不得不站起。紓解家庭教育焦慮,還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共同發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如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等形式來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