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成都市郫都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省市區各級政府迅速組織,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核酸檢測、現場管控等工作。
12月8日,成都市又公布新增3例確診病例活動的軌跡,由於確診患者趙某的活動軌跡牽涉多家酒吧、電影院等公眾場所,「成都確診病例孫女」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個人基本信息被公之於眾,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如此,其中一張為「四川成都新冠確診患者、20歲女子趙某身穿白色上衣,坐在車內」的照片(實際上並非確診患者趙某),被廣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布該照片時都配以了調侃或侮辱性質的評論。
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
回想2020年年初,因聽信「動物會傳播新冠病毒」謠言有人從高樓拋下自己的寵物,「網購雞用雙黃連」,甚至連雙黃蓮蓉月餅都被搶購一空等等鬧劇,不難發現在面對新冠疫情這種突發的大型公眾衛生事件時,人們常因處於應激狀態產生一系列非理性行為,聽信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加劇焦慮恐慌心理,出現惡性循環。
新冠病毒的高威脅性和不可控性導致民眾擔心自己被感染的恐慌迅速升高,引起了一系列高應激下過激行為反應。
在心理學中,應激(stress)是指在個體層面上原有身心內穩態受到衝擊,引發一系列生理與心理非特異性反應,往往伴隨高度緊張與焦慮等行為特徵。在應激條件下個體的心理生理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機體交感神經系統首先做出快速響應,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發熱,出汗等狀態。這一狀態持續時間較短,通常是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
在生理反應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心理層面的反應,個體通常處於高警覺狀態,出現對刺激的過度反應,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短時間的適度應激反應可以提高機體免疫,減小外界傷害,但是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下,反而會影響甚至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導致應激障礙。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人們總是嘗試通過各種方式減緩不安,獲得安全感。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突發的新型傳染疾病,其病理、病源體、傳染性等的確定都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嚴重威脅了人的生命健康,在這樣的形勢下,個體感覺自身可能被侵害,安全感受到嚴重威脅,進而產生緊張、焦慮、沮喪、不安等系列情緒反應,常處於心理應激狀態。
很多人就表現非理性行為,如每日無數次消毒;在家也時刻帶著口罩;見人就躲,心生懷疑,不信任;身體稍有不適便懷疑被感染,不停測體溫等,這些過度的應激反應導致的應激障礙使民眾心理不安全感加劇,恐慌感受升級,妨礙個體準確地認識、分析和考察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得過度敏感和多疑,從而影響自己對疫情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控和網絡信息的真偽判斷。很多謠言就是利用這一點,對不實信息進行散播。
謠言是指一些未經證實卻被廣為傳播的信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並同時暗示環境中可能存在潛在的威脅,加劇人們對環境的警覺。 謠言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最典型的心理機制有以下幾種:
1. 尋找事情的合理解釋
謠言有時能為周圍環境中令人費解的現象提供更廣泛的解釋,從而在使周圍世界變得可理解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有時傳播謠言的動機只是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合理」解釋,繼而假定他人有某種行為,這種心理稱為互補投射。 從自身經驗出發的習慣,也是造謠且信謠群體的重要特質。
2. 釋放壓力
謠言能夠提供一種排解緊張情緒的口頭髮洩途徑。它們通常能為這些情緒的存在做辯解,而如果直接面對這些情緒,當事者也許難以接受,受傳者在聽到某一無法接受的消息時,需要有一個排解的出口,否則便無法承受心理壓力。所以,「謠言總是在表現人們的恐懼、希望和期待,這些感情又希望有別人分擔」。
3. 洩憤
此次疫情給成都大部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不滿情緒,得不到有效的排解與疏導,一旦碰到合適的導火索,便會發洩出來,例如此次確診女孩趙某遭到網絡人肉搜索。
4. 尋求滿足
溝通是人類交往的基本構成,也是社會心理形成的基礎。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信息的溝通與交換,誰能在這個過程中佔據主動,誰就可能在人際關係中獲利。從新聞角度看,謠言一方面可以牽動大家敏感的神經,另一方面因其模糊性特點更能吸引大家的關注和好奇。在這種情景下,人們傳播謠言可以獲得一種人際溝通的滿足感。卡普費雷曾把謠言的溝通與說服功能概況為人際交往功能,因為謠言既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又是說服別人的催化劑。
在疫情的擴散過程中,謠言迅速傳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
恐慌是謠言傳播的心理機制之一
面對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們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緊張、焦慮、無助等心理反應,進一步可能演變為哄搶等非理性行為,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恐慌」。
《心理學辭典》中指出:恐慌是在個體的社會生活或生存受到威脅的情境下產生的情緒反應,它是以想像的或實際的危險源泉為目標的。 由此可見,恐慌情緒是人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們在面對危險事件時的本能反應。但是謠言和受眾恐慌心理相互聯繫,謠言會讓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相反,傳播者也會利用受眾恐慌心理髮布謠言信息。
從謠言信息的傳播特徵和社會情境來看,謠言引發受眾恐慌心理的個體影響因素不僅包括受眾自身的性別、年齡、知識層次,而且謠言引發恐慌與謠言本身的信息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繫,如謠言信息的模糊性、技術性語言運用等;除此之外,受眾對謠言的認知情況、群體環境也會對其自身產生恐慌心理具體一定影響。
02
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群體規範或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現象。 這種從眾心理可能會使一個極小的事件在很短時間內聚集起成千上萬人,從而聚集起巨大的社會能量。此次成都確診女孩被網絡人肉搜索事件中,許多人並沒有多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而是人云亦云,因為大多人的行為而改變了自己對事件的判斷。
03
好奇心理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 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公眾無法通過權威渠道獲得值得信賴的消息,他們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轉而尋找小道消息,這便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空間。
04
自我保護本能
突發公共事件由於事關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往往會激發人們自我保護的本能,並引發對信息的渴望。一旦大眾傳媒缺位,人們往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並立即做出應對準備,以此來尋求自我保護的實現。在地震、颱風、疫情等危機事件所引發的謠言傳播中,受眾認為這樣的消息對自己沒有多大影響,但常會出於自我保護的動機,通過求證他人而被謠言傳播中的信息所說服並產生相應的行為。
在信息化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者。面對鋪天蓋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相關信息,其中不乏有誇大、偏差言論,致使謠言遍地。
人們面對大量「查無實據」的信息,通常不經思考便把不當信息或謠言傳播給他人,甚至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信息重新編排改寫後繼續傳播,加之手機、網際網路的便捷性,短時間內,各種錯誤信息快速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本就對民眾的身心造成了較大影響,謠言四處傳播以及心理恐慌的形成會進一步加劇疫情帶來的危害,使危機事件進一步升級。因此,在面對疫情捲土重來,謠言四起的情況下,恢復可控感和安全感是應對恐慌最有效的舉措。這就需要我們做到:
1
關注權威科學信息
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鬥中,政府是具有權威信息的主要來源,實時發布,全程透明可信。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只需要關注權威科學信息。對於隻字片語,來源不明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作為媒體、自媒體不要根據主觀臆斷和被自己的焦慮、恐慌情緒推動去傳播不確實的消息,謠言止於智者,事實才是智慧。
2
做好防護,我們就是安全的
病毒需要途徑來傳播,比如血液、糞便、飛沫和塵埃等。這次的冠狀病毒可以證實的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同時,它需要入口來侵入人體,比如呼吸道、眼睛黏膜。因此我們需要 戴好口罩,相信科學,減少出門,減少聚集,不恐慌、不鬆懈。做好疫情防控、配合疫情檢測。
3
調整心態,迎戰危機
事情不會一直這樣,一切都會好轉,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步驟,2003年非典,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2014年的伊波拉,最初都是來勢洶洶,然而最終都銷聲匿跡。科學是一直進步的,社會的文明程度、人民的素質,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一樣。面對這次的疫情,我們只會更加從容、有更多辦法、有更強的戰鬥力。隨著時間流逝,或早或晚,病毒會被擊敗。
4
及時給予、獲取心理支持
當人們遭遇困難、壓力和恐慌時,更需要親密關係的支持和滋養。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遠程網絡的方式,加強和家人,親朋好友的聯繫,對身邊的人給與積極主動的關心和幫助,讓我們生活在親善友愛的社會環境中,既能疏導負面情緒,也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增強抗擊疾病的能力。
5
遵守規章制度
嚴格遵守與執行學校在疫情期間實施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這是每一個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基本素養。這既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內容來源:交大心理
頭圖尾籤設計:姜日琪 蔣碩勻
本期編輯:交大新媒體中心 林美妤
交大戰疫
同心協力,共築防線!優秀原創
我和我的學校丨成都有條交大路!快樂其實很簡單,比如今天是晴天
今日立冬丨聽說,在交大也能看到雪山?加油!快樂上學人!隱秘的「交」落,你知道多少?交大新聞
接續奮鬥!翟婉明院士再上新聞聯播
畢生積蓄捐贈母校!交大一網通辦,來啦!!15天,8項大獎!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