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shoujirym8754)
疫情之下,謠言有無數篇10W+,
疫情之下,粥左羅帶你看看《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01 謠言就像所有的新鮮產品一樣,必須立即消費,否則的話,產品就不那麼值得消費,迅速傳播謠言,就是要保持謠言的「價值」。
這還不夠,不少人直接戴上口罩出門,徹夜排隊搶雙黃連。自己闢謠說,目前只是初步發現,對病人如何有效還要做大量的實驗,而且抑制並不等於預防和治療,按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為止,還沒有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1963年11月22日12時30分,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城遇刺。1點鐘時,他不治身亡。在這個時刻,68%的美國人已經得到了這一消息,到下午2點鐘時,獲悉這一消息的美國人已經達到92%。也就是說,在兩個小時都不到的時間內,幾乎整個國家都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02 謠言是集體的作品,由每個人的參與而成,所有參與者又劃分為不同角色,大家各司其職。——「輿論引導者」做出判斷然後打開群體傳播的大門;——「推進者」並不一定相信謠言但傳播謠言對其有利;1月28日,有一條謠言是:北京超市、菜市場要關門一周。
28日當天以及前面幾天,不少居民湧入超市搶購生鮮果蔬、米麵糧油、方便麵和消毒液等生活用品,部分超市貨架被搶空。
31日,我戴著口罩去小區附近的超市買菜,有個人說他家已經囤積了兩個月的吃的,不過他是信了另一條謠言:過幾天返京高峰,大家會來超市瘋搶,到時候肯定啥也沒了。
可悲的是,我說的這個人正是超市賣菜的員工。記住這一點,後面有用。
信息流傳是因為它有「價值」,因為它一言千金。在小區生活中,很多謠言都是從流傳的機密以及多多少少是「故意洩漏的秘密」中誕生的。
一個大媽知道後,必然要先當成秘密,因為大家都知道就不好了,她可能首先告訴她的同一個家庭的親人,然後告訴自己相處得好的鄰居,類似於悄悄話那種,謠言特別擅長在私房話中傳播,這樣更顯真實。
可以說,某一部分大媽成了挑唆者。他們會去超市打探,結果呢,超市賣菜的員工因為每天賣出大量的菜,每天看著大家搶,因為會給出大概「確實不容樂觀」的解釋,這就是代言人。
一旦有人反覆購買大量的東西往家裡屯,就被超市的其他人和小區的其他人看到,於是大家都成了輿論引導者和普及者。
而做超市生意的、各種賣貨的,就會變成推進者,他們未必相信,但謠言對他們有利。
謠言的傳播模型,
太完美了,
它全部符合人性,
它是集體的作品,
每個人參與者都是最好的演員。
03 許多謠言之所以甚囂塵上,並不是因為傳播者對謠言堅信不疑,而是由於謠言內容很有趣,是令人好奇和驚訝的事情,傳播它的人確信,在他向朋友圈子宣布這個新聞時,能製造很好的效果。我們渴望什麼,謠言製造者就會生產什麼謠言。
數億驚慌失措的人都在渴望出現「神藥」,尤其是大家都能輕易買到的「神藥」,於是這樣的謠言闢謠都快闢不過來了:
05 大眾傳播媒介與謠言。大眾傳播媒介儘管沒有製造謠言,但有時成為謠言強有力的中轉站。於是新浪微博,朋友圈,微信群,抖音,今日頭條,成了謠言強有力的中轉站,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放大謠言的傳播。謠言在流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具有說服力,開始傳播謠言時,可能只是出於好玩,可是後來就越傳越真了。每個謠言都有它自己所涉及的群體,謠言之存在,首先是因為它涉及一條新聞,這條新聞關係到一個群體:其結果並非局限於某個人,而是整個圈子裡的人共享。06 謠言總是被認為是從他人那兒得來的,是「有人說」,從而消除了人們的犯罪感。謠言是一封匿名信,人皆可寫而不必受到任何懲罰。公眾自發地重複著大眾傳播媒介所傳送著那些被冠以新聞的信息,無惡意的發表未經證實的信息。上面我們羅列了那麼多謠言,參與傳播者有多少?有多少受到了懲罰?大家無非是把自己也當成受害者而已,因為他有上線,他是從別人那裡複製來的,所以最多刪掉朋友圈刪掉微博,並沒有任何反思。即謠言傳播對其有利。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
那便是一場災難,
因為專家往往掌握髮聲渠道。
而且人們願意相信,
因為他們眼裡,專家即權威。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獨立思考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喪失理智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