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刊|總第2245期
對於中國影視行業來說,這兩天最令人興奮的消息無疑來自於8月25日的七夕檔。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七夕節當天,全國總票房收入近5.23億元,創下了影院復工以來的單日票房新紀錄,為七夕檔歷史第二高票房。
而這一數字背後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在全國影院僅開放50%座位的前提下,這一票房達到了去年同期(5.69億元)的90%以上。
觀眾回來了,影院復甦了,但疫情對電影行業帶來的影響顯然也不會就此消逝。
無論是疫情帶來的減工減產,還是流媒體對傳統影院帶來的衝擊,都讓電影業的形勢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何在新形勢下迎接挑戰、發現機遇,仍是每個電影人需要正視的課題。
8月26日,北京國際電影節「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當下電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如約舉辦。通過線下論壇與雲上連線結合的方式,中外電影人齊聚一堂,就電影人如何面對困境與未來電影產業的發展展開討論。
出席論壇的嘉賓包括: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演員姚晨、導演陳國輝、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馮偉、貓眼娛樂CEO鄭志昊以及來自海外的《絕殺慕尼黑》導演安東·梅格爾季切夫、《死侍》導演蒂姆·米勒、動畫電影《獅子王》導演羅伯·明可夫以及美國電影藝術科學學院副主席希德·甘尼斯。
「後疫情」時代的擔憂
「後疫情」時代,傳統電影業面臨著衝擊和挑戰。一面是疫情帶來的減工減產,一面是VOD視頻點播下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在疫情防控方面,中國已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為電影業的復工復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復工之後票房的穩步增長也為人們提振了信心。
然而,對於海外的電影人來說,他們仍然有兩個擔憂。
其一,復工面臨挑戰。
曾執導過《絕殺慕尼黑》等影片的導演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在線上連線中表示,今年2月,由他執導的一部展現俄羅斯歷史的獻禮片剛剛殺青。疫情的侵襲讓劇組不得不開始居家工作。不過,正因如此,他能夠以比以往更平靜的心態投入剪輯和調色工作。
安東·梅格爾季切夫
《死侍》的導演蒂姆·米勒也有著類似煩惱。他在演講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流極為重要,尤其對那些內心脆弱的人來說,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蒂姆·米勒
因此,導演和演員往往需要在一起工作才能將作品做得更好。這是視頻聊天、網絡會議和郵件交流所不能取代的。對目前正在拍攝《愛,死亡與機器人》的第二季的他來說,迫切地希望重返工作常態。
其二,影片還能不能上映?
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影片能否如期上映,以何種方式上映,是他們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
由於俄羅斯的大量影院尚未開放,人們對觀影依然很謹慎,安東·梅格爾季切夫的新片在俄羅斯前途未卜。
同時,他更擔心的是,傳統影院的觀影方式正在被逐步瓦解,「現在在俄羅斯的多數家庭都擁有相當不錯的家庭影院,因此製作公司可能為了確保收回投資而選擇在線上映。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電影能夠進入影院,因為沒有任何家庭影院可以與有卓越音效、優質畫面、舒適影廳的電影院相提並論。」
希德·甘尼斯則表示今後人們看電影的方式會有所拓寬,但他們還是會去電影院。因為坐在電影院看電影時那種激動人心的感覺是其他渠道所不能替代的。不管是爆米花的香味還是同陌生人一起觀影的氛圍,都是電影院所獨有的。
希德·甘尼斯
羅伯·明可夫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間的工作方式,他說,「說實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疫情會持續這麼久,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但我們現在必須面對這個新的現實,這就是現在的一個新常態,每個電影人都不能失去希望。」
相對於海外影人,國內影人認為,在復工復產之後,最需要提振的是投資者的信心。
陳國輝和姚晨作為到場的導演和演員代表,他們今年最大的感受是項目提案的大幅度減少,接到的電影劇本也十分有限。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認為,後疫情時代,最是需要電影導演和企業家們克服重重困難,創作高質量的影片,恢復電影創作源頭。讓更多好電影走進電影市場,才是電影行業復甦的源頭活水。
「疫情已經導致了一些小影院的關店潮,如果復工之後的片源跟不上,這一形勢還可能惡化。由於國外的疫情形勢更加嚴峻,好萊塢的進口片源也會在接下來面臨斷檔。這個時候更需要中國的電影企業家們有效地調配資金,靠內生增長和國內市場的內循環,才能讓中國電影市場重新煥發生機。」
貓眼娛樂CEO鄭志昊也表達了相似看法,他認為「電影院要敢開門,觀眾要敢回來,新片要敢回來,行業要敢投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行業的復甦。
鄭志昊
影院何以留存觀眾
在投資者信心不足的情況下,首先發生的可能就是電影供給側的結構性變革。
去年,一部《我和我的祖國》讓人們看到了集體創作的優勢和潛力。今年,這一創作模式不僅被繼續運用於電影,也在劇集生產中生根發芽。
於冬認為,中國電影目前處於存量時代,在製作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優秀人才,打造精品力作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而不是繼續追求年產量1000部以上的目標。
也就是說,頭部作品將會佔據更多的資源,以此將觀眾拉回影院。
除此之外,他還提到,電影公司可能會將省下來的一部分資金和力量,來拍攝線上播放的內容,比如劇集內容等。
他透露,博納影業將在明年推出3部獻禮片,都會在今年內開拍,它們分別是抗疫題材電影《中國醫生》、抗美援朝重大題材戰爭片《冰雪長津湖》和諜戰題材電影《無名》。
於冬
其中,《中國醫生》由劉偉強導演,啟用了《中國機長》的班底,目前正在緊張籌備中,預計將於9月中旬開拍。《冰雪長津湖》由於疫情原因停拍,預計將在10月底重新啟動拍攝。
除此之外,於冬在電影節接受每日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三部電影在明年的檔期大概率為「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和「十一國慶節」三個獻禮節點。
而關於集中優勢兵力拍攝頭部片,陳思誠在此前「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影響」專題網絡會議上也有著相同的觀點,「集中優勢資源,包括宣傳資源、檔期資源甚至實打實的票補資源,用於支持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大片,把觀眾的熱情拉回到電影院。這不是一部影片或者兩部影片的事,而是整個行業要面臨的問題。」
鄭志昊也認為,中國電影市場能夠走多遠,取決於我們有沒有長期的信心和做事的耐心。「有多少影院、多少塊屏幕早已不是中國電影真正的瓶頸,而在於我們有多少頭部作品。」
不過,將目光放在頭部電影,是為了紓解中國電影業困境的同時,將蛋糕做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就要為此放棄中小影片。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院線電影將陣地轉移至網絡,反而為更加多元的中小影片,培養了更多觀眾。
中小影片何去何從
作為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在論壇上分享了傳統的好萊塢公司在疫情之下的變化,和流媒體對電影行業的衝擊與改變。
他認為,疫情對電影行業帶來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
尤其是作為全球電影大國的美國,目前面臨的疫情形勢還相當嚴峻。除了一大批電影被迫撤檔或延期,新的電影項目也遲遲不能上馬。正因如此,好萊塢電影的片荒將在今年和明年對全球範圍內的影院經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馮偉
而另一方面,近年來流媒體的崛起給傳統電影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冠疫情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好萊塢傳統電影公司進入VOD大戰的催化劑,客觀上加快了他們在公司業務上的戰略調整。
在他看來,大場面、高質量的視聽大作依然是觀眾去影院的觀影首選。但不可否認的是,流媒體平臺正在以多元化的內容和用戶體驗上的先天優勢,培養分眾電影受眾群。
從這點來說, VOD視頻點播反而會進一步促進電影的多元發展。
姚晨同樣認為,電影多元化是必行之路。不能因為暫時的困難,就只拍一種類型的電影。
姚晨
比如,藝術電影的價值在商業層面不一定能夠得到體現,但可能會對製片公司的未來開拓蓄力。電影行業越是在最艱難的時候,越應該保護這種獨特的價值,因為它是電影裡最真的東西。
這種寶貴的東西並不限於中小影片和藝術電影,還有正在成長的年輕人才。
陳國輝表示,後疫情時代電影行業的困難可能在那些未成名的人才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他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幫助一些沒有機會的年輕導演,幫他們把故事拍出來。更要去關心那些普通的從業者,因為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沒有放棄電影。
尹鴻
「我們臺上的這些嘉賓,不但自己是身處一線的創作者,同時也在幫助不同的青年電影人成長。幫助他們渡過生活的難關,也是幫他們實現藝術上的成長,更是在幫助中國電影成長。這就是電影人的傳承,也是電影節存在的意義。」尹鴻總結道。
【文/午言絕】
責編|久酒 主編|鐵皮小鼓 監製|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