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德開示】聖嚴法師: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2022-01-02 哈爾濱極樂寺

所謂靈媒,在古代,男的稱為覡,女的稱為巫 。宗教學上稱禁厭師、醫巫、術士。西伯利亞和北亞洲以及阿拉斯加等地,則稱為薩滿 。是指一些能夠通神、通靈、通鬼的人。他們能夠差遣某些鬼神來驅除另一些鬼神;或者是請示某一些鬼神來協助求助的人們,指導人們如何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以及滿足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欲望。所以,他們和人類的心理、生理上的弱點有著與生俱來的供需關係,自有人類以來,就有他們活動的蹤跡。

高級的靈媒被稱為祭師、先知、天使或聖者,而成為一般宗教徒信仰的中心。一般的靈媒,沒有公是公非,故在基督教擴張之後的歐洲,便對異教的巫、覡,趕盡殺絕。在中國,巫覡往往也成為妖言惑眾的禍源,所以,孔子主張不語怪力亂神。為何稱靈媒為「怪力亂神」?因為他們的靈力來得沒有理由,那些神鬼世界也沒有一定的秩序和道德準繩;通常是會教人為善,但一旦和這些巫覡本身的權益衝突、矛盾時,就會散布謠言、顛倒是非、惑亂人心。故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宗教的靈媒信仰,雖然起起滅滅,但都未能登入大雅之堂。

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以因果的觀點來說,教化大眾、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受苦報。如果遭受到災難、貧病等情事,最好的方法是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所謂吉人自有天相,這是由於自修善法而得到護法神的惠助,以及諸佛菩薩的庇佑,不需要通過靈媒的關係來以善鬼趕惡鬼、以正神驅邪神。

靈媒確實有其作用,而這種作用的幫助,不過是挖肉補瘡式的臨時救濟,無法真的解決問題。其後必須繼續地挖肉、補瘡,傷口永遠在起滅交替著。求助於靈媒,粗看問題仿佛已經解決了,實質上是問題在連鎖著,越陷越深;類似吸食鴉片、注射嗎啡,越醉越沉。但是一般民眾很難有此自覺。就像海裡的章魚,找不到食物時,可用它自己的軟足充飢,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長此以往,就只有死路一條。因其違背了因果原則,也違背了自然律的秩序。

雖然,通過靈媒的幫助,有時也真的能夠得到一時的意外之福;但是,那只是一種假相的告貸,是一種幻覺的滿足而已。所以,學佛的人,不許說神弄鬼地自作靈媒,也不得親近靈媒,應該依據佛法的指導,自求多福,努力開創明日的前途。

靈媒的力量既然來自鬼神的靈力,而且因為鬼神來去無蹤、飄忽不定,所以任何一個靈媒,都可輪番接受到許多不同的靈體附身。一旦靈體離身,做靈媒的人,可能變成比常人還要軟弱無能的人。如果經常為人趕鬼、治病、禳災、祛厄,當靈體離身之後,靈媒自己本身就會遭受到惡報的懲罰。因此,凡是靈媒,經常都會恐懼靈體離身而失去靈力。故需常設法請鬼、迎鬼、供鬼、養鬼,保持與鬼靈接觸,以達役使鬼神且保護靈媒本身的目的。

哈爾濱極樂寺所發布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圖片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文中內容不代表我寺觀點。分享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相關焦點

  •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聖嚴法師】
    文/聖嚴法師所謂靈媒,在古代,男的稱為覡,女的稱為巫 。宗教學上稱禁厭師、醫巫、術士。
  • 聖嚴法師開示對愛情的看法
    請法師開示您對愛情的看法是什麼?聖嚴法師開示:  所謂愛情,我們叫它慾海,所有的欲望之中,最可怕的是愛情的欲望,是男女的欲望,這原因就是因為男女之間,互相的牽制,互相的佔有,互相的要求,那因此就變成了互相的牽扯不清。所以男女的愛情,不是可以用語言可以來把它說清楚的,那只有男女之間,他們正在談戀愛的時候自己去感受,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聖嚴法師:佛教對於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無盡傳燈 即可關注我們聖嚴法師
  • 聖嚴法師: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這八種苦難
    在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聖諦中,苦諦是最關鍵的一諦,也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一個人從出生後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後一抹微笑,幾十年都無法逃避人生的重重劫難。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脫,而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 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思想
    而佛教恰似一股清涼劑、鎮靜劑可以讓人的內心稍稍安定,找準人生的方向。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思想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本文收集整理了大量散落各處未被收入《法鼓全集》的聖嚴法師文章,為我們描述了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思想的全貌。本文經七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評審,被評選為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美文徵集獲獎作品。現摘錄部分與廣大網友分享。
  • 聖嚴法師:忙人時間多,勤勞健康好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無盡傳燈 即可關注我們聖嚴法師
  • 「慈悲沒有敵人」——聖嚴長老與昭慧法師會談記
    慈悲沒有敵人——聖嚴長老與昭慧法師會談記(刊於弘誓雙月刊第81期)陳悅萱 整理【編按】  95年5月30日上午,法鼓山聖嚴長老邀請三十餘位與他老人家法緣深厚的比丘尼法師我們在長老與昭慧法師的對話之中,親眼見證了他老人家「慈悲沒有敵人」的菩薩風範,這讓筆者深深地受到感動!因此回院之後,將現場錄音的資料交給悅萱居士,請她將當日座中聖嚴長老與昭慧法師之間的部分對話,整理為文字稿,以饗讀者,並讓讀者由字裡行間,體會得「人菩薩行」的平凡、平實,而又深刻感人!
  • 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對話香港功夫巨星李連杰
    葉樹姍(以下稱主持人):首先請聖嚴法師為我們解釋「無名」和「無明」?主持人:同樣是四十歲,聖嚴法師四十歲的時候也做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請師父分享當時您做了什麼決定,當時的想法是什麼?聖嚴法師:我在三十九歲的時候,決定到日本留學。到了日本以後,因為我沒有經濟後援,同時也不希望脫掉僧服去打工,所以隨時準備回臺灣。就這樣熬了一年多,四十歲時,我完成了碩士學位,就準備回臺灣。
  • 聖嚴法師:「不存在的!」
    聖嚴法師開示婆媳關係一直是個難解的問題,婆媳之間的問題網絡上莫有文字版,若有錯字歡迎指正,祝福所有家庭和諧吉祥 主持人  法師,現在雖然是大家庭,比較少見。都是小家庭為多,可是跟公婆同住的情形還是常有的。那麼在這時候。就難免會發生一些婆媳之間的問題? 法師  其實婆媳之間的問題也是代溝。
  • 聖嚴法師:走一個和尚該走的路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無盡傳燈 即可關注我們聖嚴法師
  • 走一個和尚該走的路 --- 聖嚴法師
  • 聖嚴法師:對於生和死的認知有四個層次,看看你處於哪個層次
    生與死,大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聖嚴法師曾說:生和死有四個層次,看看你處於哪個層次。01 不知死活聖嚴法師說:「生死的第一個層次是『不知死活』。」從佛教來說,不知死活是指對生與死沒有概念,不知生死為何物,對生死沒有敬畏之心,且觀察事物只觀其表象,不會深入思考。曾經有個呆子看到別人抬著棺木行殯,又見眾人將一些花瓣灑在死去的人身上。呆子回家後也效仿起來,將花瓣也灑在自己身上,然後對他妻子說:「我已經死了,你趕緊把我抬出去安葬。」
  • 悟演法師:第六屆中斯佛教文藝交流會
    邀請了林耿賢老師隨團,林耿賢(林羽)老師是北京歌劇舞劇院主演,他在韓國 「2015新韓流音樂節」代表中國隊奪得金獎。6月2日是Poson Full Moon Poya Day (波頌節)。是斯裡蘭卡佛教的重要日,紀念佛教正式傳入蘭卡。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節日,蘭卡舉國上下公休假,佛教徒穿著白色素裝,在肩上搭著白布,前往各地寺院聽經聞法,祈福誦經,無不熱鬧。
  • 師徒緣深 - 證嚴法師與德慈師父
    慈師父在 1964 年皈依證嚴法師,是法師座下的大弟子,僧臘、戒臘在精舍兩百多位出家眾中的第一。德慈師父生前接受訪問談到,1964 年跟隨法師後,開始自力耕生,還要推動社會救濟工作。「民國 53 年到 80 年當中,我們做過 21 種工作,有很多人問我:『早期這麼辛苦,吃也吃不好、沒得吃,住的、穿的這麼克難,又要下田做粗重工作,還負債,你都不會想回家嗎?』
  • 李連杰與聖嚴法師座談記實《無名問無明》
  • 億萬人心中的菩薩----證嚴法師
    導語:慈濟,這個名字早已經在全世界如雷貫耳,令所有政府非政府組織尊重,令所有佛教非佛教團體欽佩,其創始人和領導者是一位女尼,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的證嚴法師,慈濟機構在全球有一千多萬的志願者,每天有近100萬的志工在世界各地為大眾服務。
  • 淨空法師是清淨比丘的鐵證!
    引禮師為:宏慈、明性、明真、明三四位法師。淨空法師是1961年臺灣基隆八堵海會寺受戒,與臺灣聖嚴法師、祥雲法師同戒,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羯磨慧三老法師、教授兼開堂師白聖老法師、陪堂師就是這次傳授比丘尼戒中也擔任尊證的悟明法師。請問,臺灣佛教界會在這樣一堂極有意義的傳戒法會中,找一位沒剃度、沒受過比丘戒的人擔任戒師?
  • 海濤法師:愛語是一種布施行為
    海濤法師慈悲開示:佛法裡有一個術語叫「愛語」,聖嚴法師解釋得很清楚:「意思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法師進一步說明:「愛語,不只局限於語言。我們的臉部表情、眼神都是會講話的,連身體動作也會講話,所以稱之為『肢體語言』。只要你心裡很慈悲、柔軟,對人非常關心,你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只是一句話而已,都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 如何再相信?——到《本來面目》之路(下)
    他在印度朝聖旅行途中,看到佛教在印度衰微到這種地步,或許還回想到,從小經歷信仰的墮落,感嘆漢傳佛教的衰微,不知如何挽救的那種心情糾結,所以,當他看到阿育王柱,遙想起兩千年前,印度阿育王是如何虔誠發心護持佛教,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
  •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之放下與擔起(31)在家與出家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無盡傳燈即可關注我們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