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民族志紀錄片認識「我的民族同胞」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電 題:從中國民族志紀錄片認識「我的民族同胞」

作者 李晗雪 劉大煒

「你喜歡黑格爾嗎?」

當藏族僧人索達與紀錄片導演康世偉在四川色達偶然相遇,索達提了這個令康世偉意外又驚喜的問題。

圖為該紀錄片在北京大學放映時,導演史凱仁與觀眾交流。(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兩人接著聊成了朋友。康世偉隨後開始了對索達八年的追蹤拍攝。

索達是一個熱愛寫詩的虔誠僧人,曾告訴愛慕他的女孩不要「妄圖」等他。但這八年中,索達深愛的妹妹病故,他肩負起照顧妹妹聾啞兒子的責任,去成都辦了小公司,還為妹妹兒子籌得社會捐款。其間,他決定還俗,並與一位愛慕他17年的藏族女孩戀愛結婚。

圖為該紀錄片導演史凱仁正在拍攝用溜索過江的獨龍族青年。(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康世偉用紀錄片《輪迴情》呈現了索達的故事。2019年,這部影片入選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在北京大學等合作高校展映,後由民族博物館收藏。

「你看這個藏族年輕人,會覺得他非常可愛。一開始他在寺廟裡認真修行,後來他走入社會,在紅塵中面對種種矛盾。」「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主要發起人、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認為,《輪迴情》真實記錄了藏族青年在社會現代化轉型中的經歷與衝突,能夠打破對藏族的某些刻板印象。

中國藏學學者沈衛榮曾多次撰文指出,在西方,存在著將西藏想像為環保、和平、慈悲、和諧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的誤讀。在中國,西藏也被文藝青年視作淨化心靈的「聖地」,假託倉央嘉措的情詩流行全國。這些想像,反是妨礙公眾了解真實的西藏。

圖為航拍鏡頭下的獨龍族民眾的「長桌宴」。(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鄭茜說,《輪迴情》讓我們看到一個藏族青年真實的人生。

她談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批民族題材電影——《五朵金花》《劉三姐》《內蒙古人民的勝利》等——曾令當時的一代人感到,原來祖國的疆域那麼遼闊,原來遼闊的土地上生活著那麼可愛、文化那麼多彩的少數民族同胞。原本只能模糊感知廣袤中國的觀眾,經由這些影像,真正勾勒出關於「我的祖國」與兄弟民族的人文地理圖景。

當下逐步發展的民族志紀錄片,以更真實的生命記錄,打破成見。對中國國內觀眾而言,與片中人物相同的文化環境、相似的生活困惑,更建立起銀幕內外同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情感聯繫。

另一部參展紀錄片《看見看不見的獨龍江》將鏡頭聚焦於被稱為「直過民族」(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少數民族)的獨龍族。不同於許多脫貧報導,這部影片中,觀眾既看到獨龍族鄉民講述住房條件的改變、聚在路邊唱歌;也看到獨龍族青年反思族人傳統流失、精神匱乏。

該片導演史凱仁告訴中新社記者,拍片時並未預設「批判」或「宣傳」的角度。在獨龍鄉看到的發展、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感情,他都記錄下來;社會出現的問題,也希望藉此讓公眾看到。

或許正因片中人物既感恩發展,又為未來道路困惑的複雜心態,在交流環節,放映現場的觀眾和點評學者頻頻問及片中人物的命運。史凱仁說,他計劃繼續進行七年拍攝,以深挖這些大家關心的、獨龍族適應現代化過程中更深層的問題。

「剛開始看片子,感覺影片裡的人跟我不一樣;看完,發覺我們都一樣,都是人,這是典型的民族志電影觀影體會。」參與籌備歷屆紀錄片學術展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影視人類學委員會主席鮑江說。

不過,鮑江也談到,中國的民族志紀錄片在國內外傳播都還不多。有國外民族學學人甚至苦於找不到反映中國少數民族真實生活的影視作品。

鄭茜解釋,紀錄片放映機會有限,博物館方面會盡力多創造機會,也會在對外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時,將收藏的民族志紀錄片帶到海外。2018年,中國民族博物館就將記錄鄂倫春族百年變遷的四部影片帶到了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國際民族志電影節」。

「這樣立體、豐滿、對真實生活的記錄,我想能夠在不同人群中產生共鳴。」鄭茜說。(完)

相關焦點

  • 顧桃、郭淨、季丹……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十年觀察
    朱靖江 凹凸鏡DOC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十年觀察作者:朱靖江時值歲末年初,紀錄片界同仁邀請筆者推薦近10年(2010至2019年)以來的中國紀錄片代表性作品。芭雅和季丹之間的關係,用季丹的話來說,「攝像機對著芭雅出殯的隊列時,我看到的是自己的死。在芭雅的一生中,我窺見了包括我自己的人生在內的人生全景。」
  • 民族志傳播學的中國學術實踐質思
    內容提要:德爾·海默思開創的民族志傳播學之於傳播學的學術價值在於:讓傳播學研究超越媒介,回歸場境;將敘事(民族志)引入研究,成為傳播學新的研究方法。如此,傳播學不僅有了「故事的研究」——敘事學,也有了「研究的故事」——民族志。民族志傳播學傳入中國,形成了自洽的學術進路。
  • 民族志紀錄片推薦《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將來我們也會陸續推薦優秀的紀錄片,與大家分享有趣又值得關注的社會學觀察。什麼是民族志?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種常用於人類學或人文類社會學的研究方式,主張走入被研究對象的實際生活中去,事先不會準備特別精細的問卷,而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積累、收集第一手資料,力求還原被研究對象的真實生活狀態以及觀點認知。
  • 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之清華影視人類學論壇
    第六屆北京民族電影節·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之影視人類學論壇將於4月19-20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導演胡臺麗(臺灣)、顧桃、季丹、劉湘晨、劉曉津、梁君健、雷建軍等將同時舉辦講座。因為生命帶給他許多好朋友、令人愉快的陽光與寧靜的夜晚,在西藏高原蔚藍的雲天下,春耕秋收,偶爾和好友喝酒賭博,引吭高歌,日子雖然不富裕,自己卻能找到樂趣。當他的妻子終於又生了個兒子,貢布感激地從心底歌頌自然與生命。
  • 民族志寫作當代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民族志小說如約翰·斯圖亞特的《酒徒、鼓師與正派平民: 特立尼達村的民族志敘事》( 1989) 。伴隨人類學的文學轉向,生命故事出現了反思性傾向,它們更多地意識到自我建構。於是,「自我敘事」、「自我史」、「民族志傳記」等新概念應運而生。「民族志傳記」概念出自米歇爾·赫茲菲爾德關於希臘作家A·尼內達克斯的傳記[5],該書同時也是一部民族志。
  • 民族志電影(Ethnographic)
    民族志電影是對既定社會或文化進行人類學研究的電影
  • 《讀書》新刊 | 朱靖江:民族志電影:對旅行的「影像深描」
    如果說,人類學的民族志寫作或多或少脫胎於遊記文體,那麼,人類學民族志電影的部分基因也源自興起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旅行電影」——通過影像情境的建構,將一種景觀與文化呈現給身處另一個時空的文化群體,而人類學本身的學術傳統與研究方法,又使得民族志電影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旅行觀光影片,成為深度描寫與闡釋人類多元文化價值的學術影像文本。
  • 對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民族影像志是中華傳統文化記憶的珍藏庫
    中國民族博物館作為「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大展」的主辦方,秉承忠實記錄與收藏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記憶的神聖職責,首倡「民族影像志」記錄與收藏理念,相繼成功舉辦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及「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大展」並已在社會各界引起共鳴與關注;其中「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雙年展已經在影像界、視覺人類學界被視為高端文化收藏與展示平臺。
  • 疫情難斷同胞情 廣西辦民族活動臺胞熱烈「網」來
    同期舉辦的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活動也移到網上進行。2020年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線上活動原計劃於3月26日至4月26日,為期一個月,由於兩岸同胞反響熱烈,積極參與,適當進行了延長。廣西臺辦5月11日提供的信息顯示,2020年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線上活動吸引了大量兩岸人民的共同關注。
  • 紀錄片《原聲中國》: 展現民歌民俗魅力,傳遞民族精神力量
    作為一部民族題材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採集祖國大江南北的民歌民俗,通過對多個民族、不同地域生命禮儀的真實記錄,展現了我國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 【完整版】八集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
    本周一起,持續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的《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以唯美的畫面、翔實的史實呈現了新疆浩瀚的歷史文化。這部紀錄片也在我市市民中持續引發熱議。市科技館館長李文君就是眾多市民中的一員。最近,他每天都在觀看《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並迫切期待把全集看完。「我相信,通過這次觀看學習,一定能有效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對新疆歷史、文化的理論水平和認知高度。」他說。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肆推行「去中國化」、「文化臺獨」活動,為其謀「獨」拒統製造社會基礎和文化氛圍,企圖毒化島內文化環境,通過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結和中華文化精神血脈,磨滅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
  • 同心共鑄中國心|系列紀錄片《你我同心》第一集雲南衛視今晚播出!
    系列紀錄片《你我同心》以醫療精準扶貧為主線,以近兩年「同心·共鑄中國心」活動為切入點,對歷年活動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展現了活動中湧現出來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展示了活動對藏區群眾生活帶來的變化,使更多的藏區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溫暖。
  • 不裝了,紀錄片是我最早認識世界的方式
    紀錄片,誕生於1922年《北方的納努克》,🍑大學時參與的電影社團就以此片劇照為logo,意為第一部民族影像。此後近一百年,紀錄片一直作為劇情片的影子遊走在影像世界裡,很難走入主流,如果電影院同時上映劇情片和紀錄片,那麼觀眾毫無疑問會選擇前者。可是實不相瞞,在短視頻還沒有崛起,紀錄片是🍑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
  • 紀錄片《中國》第十集《關隴》 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
    紀錄片《中國》第十集《關隴》 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時間:2020-12-23 16:35   來源:海峽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紀錄片《中國》第十集《關隴》 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 《中國》第十集《關隴》,講述了關隴集團在西魏丞相宇文泰帶領下,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並由蘇綽相助連接起周禮的思想制度源流
  • 12部高分紀錄片,讓孩子深深認識到中國有多美!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特別喜歡的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 紀錄片《戚繼光》的全新視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紀錄片市場不斷拓展、傳播力大大增強的今天,更需要我們的紀錄片作品顯現出民族意識和文化自覺,在內容表現上注重民族符號的深度挖掘。抗倭英雄戚繼光是時代的輝煌、歷史的記憶,是國家的榮耀、民族的偶像,由浙江衛視紀錄片團隊創製的五集紀錄片《戚繼光》,將於10月14—17日每天21:40在浙江衛視首播,該片用獨特的視角和影像風格,深度挖掘了戚繼光這一英雄人物的時代意義。
  • 紀錄片《成吉思汗靈櫬西遷》即將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CCTV-9...
    紀錄片《成吉思汗靈櫬西遷》即將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CCTV-9)首播 2020-09-21 2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地影像放映計劃#1: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
    「大地影像放映計劃」首場放映 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 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海報 設計:天格思 放映時間:9.12(周六)晚7點-9點 放映地點:798,其實唱片 票務信息:免費觀影
  • 中國青年報:被遺忘的中國民族志電影人
    這批被遺忘的片子共15部,是由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與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等單位合作,於「文革」前1957年至1966年間拍攝的,是新中國第一批關於少數民族的紀錄電影,當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影片」(簡稱「中國民族志影片」)。它們記錄了50年前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包括生產、節慶、婚葬、建築等,是後人研究這些民族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