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朋友圈進來的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的「般若禪心」關注我們。
搜索微信號:borechanxin2013 關於愛情、幽默、搞笑、時尚請關注微信號:nvrenrusi
人生就像做過山車,有高峰,也有低谷,無論眼前是好是壞,都只是暫時的。路在腳下,風景在前方,只為欣賞!傾聽你的聲音,為你的心靈加油!
六世達賴(1683--1706)倉央嘉措,大家都記得他流傳很廣的《見與不見》,這位西藏歷史上生平迷離、極具才華、又最受爭議的喇嘛寫出了他的心聲:
文章最後有倉央嘉措傳奇一生介紹及詩歌解讀。
《執子之手》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
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
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
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
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
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
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
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
我,牽爾玉手,收你此生所有;
我,撫爾秀頸,擋你此生風雨。
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
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那一世》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十誡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住進布達拉宮》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
《無題》
我終於明白
世間有一種思緒
無法用言語形容
粗獷而憂傷
回聲的千結百繞
而守候的是
執著
一如月光下的高原
一抹淡淡痴痴的笑
笑那浮華落盡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飛花萬盞
誰是那輕輕顫動的百合
在你的清輝下亙古不變
誰有那灼灼熱烈的雙眸
在你的頷首中攀援而上
遙遠的憂傷
穿過千山萬水
縱使高原上的風
吹不散
執著的背影
縱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
心頭的溫熱
你靜守在月下
悄悄地來
悄悄地走
我也開始修心了
很多人都知道這首廣為流傳,感人至深的詩,但也許知道它作者的人並不多,它的作者便是深受西藏人民所愛戴的,極具才華又頗具爭議的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西藏著名的歷史人物,也是位傳奇式的人物。身為藏傳佛教中地位至高至尊的活佛,卻又是一位在藏族文學史上聲譽崇高的偉大詩人,傳世的詩作皆為情詩,這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倉央嘉措的身世特別是他的生死,更是數百年難解的玄奧之謎。
十七世紀的西藏正值多事之秋。1682年2月25日五世達賴喇嘛,在剛剛建成布達拉宮時去世了。然而拉薩街頭卻一片寧靜,既沒有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祈禱達賴早日轉生;又未見打卦降神,尋訪靈童的出世方向。
西藏地方的一切政教事務,亦如既往,仍由「第巴」(即藏王)桑結嘉錯代行處理。掌握拉薩政教實權的"第巴"桑結嘉錯匿不發喪,連當時駐兵西藏的蒙古族帶兵官達賴汗要見五世達賴,也被桑結嘉措用「達賴入定(即閉門修煉),居高閣不見人,凡事傳達之命以行」的理由把達賴汗騙過。就這樣,想專權的桑結嘉錯,欺騙了當時的康熙皇帝和廣大僧侶大眾,其時間之長達15年之久。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中,偶然從西藏的俘虜口裡,知道五世達賴已死多年的消息。康熙帝大為震怒,並致書嚴厲責問桑結嘉錯,甚至打算不惜採用「雲南、四川、陝西之師,見汝城下」的強硬措施。桑結嘉錯對於康熙帝的譴責感到恐懼,一方面寫信向康熙承認錯誤,一面派人尋了一個15歲的少年作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這個15歲的少年,便是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浪漫詩人,受西藏人民尊敬和愛戴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生於公元1683年,父母是西藏南部門隅宇松地方的農奴。倉央嘉措雖然生長在農村,卻聰敏異常,才智過人,高高的身材,亭亭玉立;紅潤的臉龐,眉清目秀,氣宇軒昂;外加他舉止瀟灑,使無數美麗的藏族姑娘一見傾心。倉央嘉錯不僅風流倜儻,富有文採,擅於詩歌,而且他有一身驚人的武藝,善騎射,長劍術,又是一個絕妙的獵手。
接受了愛,卻犧牲了佛緣
1697年,倉央嘉措被選定為六世達賴靈童後,當年9月,便從門隅迎至拉薩。途中與事先約好的五世班禪羅桑益喜會晤,並拜班禪為師,發受沙彌戒。10月到達拉薩,10月25日在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
當時正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的時期,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經過長期的排斥與交融,佛教逐漸取代了本教的傳統地位,又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本教的文化、地域原素,形成了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中的紅教、黑教、白教、花教、黃教經過長期的鬥爭,確立了格魯派(黃教)的傳統地位。在格魯派內部,以拉薩為中心的達賴喇嘛主宰前藏30餘萬僧眾與以日喀則為中心主宰後藏1萬餘僧眾的班禪喇嘛有著長期的鬥爭。在達賴喇嘛內部,又有著執掌政教實權的大喇嘛之間、大喇嘛與年輕的達賴喇嘛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
就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在西藏政教矛盾鬥爭十分尖銳的旋渦中,1697年,15歲的倉央嘉措被選定為六世達賴靈童後,被推上達賴喇嘛尊位,被推到了藏族社會矛盾衝突的旋渦中心。
實際上,倉央嘉措雖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領的地位,卻不能掌握政教大權,只不過是桑結嘉錯找來應付康熙皇帝的傀儡。倉央嘉措告別了慈愛的父母,告別了與小夥伴們的嬉戲,告別了山清水秀的故鄉,來到了富麗堂皇卻又失卻了平民生活的親情與歡愉的寺廟殿堂之中。年輕的倉央嘉錯,在華麗的布達拉宮裡整天翻閱那些枯燥無味的經典。
雖然他精通佛學,卻無意在佛學上有所造詣。沒有親人,沒有歡歌笑語,有的只是舉目可見的廟堂;有的只是戒律森嚴的宗教禮儀;有的只是師傅道貌岸然的教導訓示;有的只是西藏政教權貴之間的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兇險陰謀;有的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與其他教派之間有我無他的生死搏殺以及冠冕堂皇的宗教上層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驕奢淫逸的醜行惡跡……倉央嘉措失望,倉央嘉措憎惡,倉央嘉措憤怒。他總想走出布達拉宮,到遠離布達拉宮的群眾中去。他需要陽光,他需要逃避,他需要自由,他需要解脫。
他在親隨喇嘛的幫助下,化名唐桑汪波去到拉薩街頭,結識了很多朋友,他們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這種青春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使他的心靈得到解脫,情感得到了釋放。也使倉央嘉措充分發揮他的才華,創作了許多情歌,讓大家即興演唱。倉央嘉措的詩歌熱情奔放、朗朗上口,很受人們的喜歡。一經演唱,便很快流傳開來。
在民間,倉央嘉措認識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少女仁珍翁姆。這位美麗的藏族姑娘並不知道這個化名為唐桑汪波的就是藏族人民見則叩頭的活菩薩,只因為他的少年英俊,風流倜儻和才華橫溢,使她難以掩藏心中的愛慕。
倉央嘉錯對於仁珍翁姆,也同樣浸沉在火般的愛慕之中。但佛教的清規戒律與世俗的生活,喇嘛與女人,就像水與火一樣絕對不相容的。他詩中寫道:「若隨美麗姑娘心,今生便無學佛份,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負姑娘一片情。」「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外娉婷忽見知,結成鴛侶慰相思,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查德時。」「邂逅誰家一女郎,玉肌蘭氣鬱芳香,可憐璀粲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一自魂消那壁廂,至今寤寐不斷忘,當時交臂還相失,此後思君空斷腸。
他最終選擇了愛情。1703年,倉央嘉錯年滿20歲,五世班禪特地從後藏來拉薩專為他授比丘戒,但已經投入愛神懷抱的年輕達賴,回絕了班禪的授戒。他早失去對桑結嘉錯的尊敬。他不僅沒有接受比丘戒,連過去的沙彌戒也不願遵守。
1702年倉央嘉措到扎什倫布寺訪問五世班禪時,正式向班禪回了他過去所受的沙彌戒。桑結嘉錯,三大寺的堪布,拉藏汗等聽說他要回了沙彌戒的消息,都趕到扎什倫布寺勸他不要這樣作,但都未能使這位決心走向浪漫生活的「活佛」,有絲毫回心轉意。以後他改名化裝常在拉薩的公園和居民中遊玩,他接觸了許多歌手和女友,並來往仁珍翁姆家中。就在這些所謂「下流階層」的社會裡來往,使他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在這些日子裡,他寫出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愛情詩歌。
六世達賴究竟寫了多少詩歌,至今沒有確切的數字。倉央嘉錯的原作雖不滿百,流傳到民間,發展成數萬言,都說是六世達賴寫的,可見六世達賴的詩歌感人之深和人民群眾對六世達賴之愛戴,非比一般。他的詩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最後集成《倉央嘉措情歌》而廣為流傳。
人們很難想像,身披袈裟,頭戴黃帽,在香菸繚繞的廟堂之中獨居尊位,宣教弘法,接受僧眾和信徒頂禮膜拜,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與聲譽的活佛,與流連於市井酒肆,縱酒放歌,風流倜儻的情歌詩人聯繫在一起。一位在佛國,一位在塵世;一位是聖人,一位是凡夫;一位地位崇高,一位身份卑下。這些令人驚異奇妙的現象,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身上,卻將二者融為一體。正是這個融合,造就了身為活佛,又身為情歌詩人的倉央嘉措。正是這個融合,書寫了藏傳佛教歷史撲朔迷離的一頁,也書寫了藏族文學史千秋輝煌的一章。
1701年(康熙四十年)年,蒙古人在西藏的統治者達賴汗逝世,他的兒子拉藏汗繼承汗位。拉藏汗即位後,與桑結嘉錯的關係日益緊張。1705年終於爆發了蒙藏兩軍之間的戰爭。結果桑結嘉錯被俘,不久又被處死。
取得勝利的拉藏汗召集拉薩各大寺廟的活佛對倉央嘉措進行審判,指斥倉央嘉措「耽於酒色,不守清規」,「非真達賴」,要求將其廢黜。但活佛們意見不一,拉藏汗又上奏朝廷,奏請康熙皇帝將其廢黜,康熙帝出於對西藏地區的安定的需要,同意將倉央嘉錯「詔執獻京師」。
他在被關進拉薩附近的一個蒙古包裡時,他沒有忘記他的詩歌朋友們和仁珍翁姆。他從蒙古包的窗格裡望見藍天下的白雲,不禁又想起了仁珍翁姆,便深有感慨地寫道:「東山的高峰,見白雲蒸騰天空。莫不是仁珍翁姆,又為我燃起神香?」1706年6月六世達賴被押送北京。行前,他還通過一個藏兵,把他寫給仁珍翁姆的詩交給她,他又寫了一首離別的詩:「白鶴啊!借借你的翅膀,我不飛往遠處,只到理塘就轉回。」
而倉央嘉措的生死,在被官兵押送,踏上北赴京師的旅途中成了千古之迷。
1706年6月27日,六世達賴被押送北京。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的消息傳出後,在西藏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廣大僧俗群眾悲憤相告,發誓要奪回他們的法王達賴。當押送倉央嘉錯的蒙古兵路過哲蚌寺時,被早已埋伏的一群武裝喇嘛突然襲劫,六世達賴被搶上山,安置在寺內。拉藏汗得此消息,大為吃驚,決心不惜代價,奪回達賴。蒙古兵包圍寺廟,與武裝的喇嘛激戰三晝夜,雙方犧牲慘重。當戰鬥正處於難分難解時,六世達賴果斷下山,蒙古兵解圍,才使戰爭停息。這位年輕漂亮的詩人,與滿含淚水的上千名喇嘛,揮淚相別,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不可返回的深淵。據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謀害,時年24歲。
一些史籍記載,公元1706年秋,倉央嘉措一行來到青海湖附近,病逝或被害於此地,年僅24歲。更多的說法是,倉央嘉措在這裡成功逃脫,從此雲遊青、甘、川、康、藏、印度、尼泊爾、蒙古草原等地區。廣泛遊歷的所見所聞,大大開闊了倉央嘉措的眼界,跌宕起伏、豐富的人生閱歷,真正啟發了倉央嘉措的心智。人間苦難看得越多,倉央嘉措鑽研佛法悟道越深。他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法,布道四方,最後圓寂於1746年他64歲時。還有一說法是他在解送內地後,軟禁於五臺山,並在五臺山圓寂。
不管怎麼樣的說法,倉央嘉措一生的命運都是悲慘的,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宛若風中的一朵蓮花,在狂風暴雨的摧殘下還來不及吐露芳華,便已凋零,有關他的種種,這就樣在歷史的長河中驚鴻一瞥,又匆匆消逝,給人留下優美流暢的詩歌和無限的感嘆與唏噓……
今天,在我們回首他傳奇的一生時,他的純真,他的熱情,他的叛逆,他的才華,他的慈悲,仍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魅力。他至純至美的詩歌,至今仍是藏族文學史中千秋不朽的燦爛篇章;他的胸懷與品格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敬與熱愛,他始終在廣大藏族民從心目中保持著崇高的地位。
六世達賴倉央嘉錯,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門隅拉沃宇松地方,從小資質靈敏,曾拜五世班禪為師,落髮受戒,取法名為羅桑仁青倉央嘉。後被迎至布達拉宮,在著名學者桑傑嘉措的直接培養下,學習天文歷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
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域地區納臥宇松地方的鄔堅嶺。父親扎喜丹增,母親才旺拉莫,是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的家庭。倉央嘉措出生時,恰逢五世達賴脫緇不久,西藏地區政治鬥爭的形勢錯綜複雜,他從小就被當時西藏地方的執政者桑吉嘉措指認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1697年,倉央嘉措十五歲,在朗卡子縣,以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師剃髮受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
同年,於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成為六世達賴喇嘛。在此之前,倉央嘉措都是生活在民間,過著自由自在的普通人的生活。雖然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或稱紅教)佛教,但這派教規並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
再如當時藏族民間的愛情生活比較自由,所以,使倉央嘉措形成了愛情方面的自由思想。但是,後來他被指認為達賴喇嘛,而達賴所屬格魯派(或稱黃教)佛教則嚴禁僧徒結婚成家、接近婦女。何況身為達賴喇嘛,就更要以身作則了。這便和他原來的思想認識產生了矛盾,使他難於接受這種極端禁欲主義的清規戒律,因此,他不顧來自各方的責難,衝破重重阻礙,變裝易名,經常於深夜前往拉薩城中,混跡於「茶坊酒肆」,做出了許多違反教規的「風流韻事」。
《倉央嘉措情歌》稱得上思想內容積極健康,一掃封建文人凡有著作必有宗教內容的習氣。藝術上有獨到的成就,玉潤珠圓,唾吐自然,富於民歌風韻,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和諧統一的優美詩篇,在藏族作家詩中獨放異彩,成為藏族文學和祖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株絢麗的鮮花。
公眾平臺聲明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歡迎轉發、分享。重編錄用者煩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
吸收正能量!傳播正能量!個人交流微信號:345846985,堂主微信號:279768455
歷史精華文章:(關注後回復黑框中的數字)
【1020】【1033】【1086】【1099】【1121】【1128】
【1129】【1140】【1150】【1153】【1165】【1199】
【1203】【1214】【1235】【1251】【1266】【1289】
【1303】【精彩辯論】女人永遠是最佳辯手:一切源於愛!
(7分鐘精彩視頻!)
點擊原文閱讀:
《 【人間孝道】孝順父母的28個方式,看看您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