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孫雄,翰林,北大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

2021-01-09 名人墨跡郵資片

1897年,中國第一枚郵資明信片就問世了,可早期郵資片極少見士大夫使用,更遑論進士、翰林。

所以,見到孫進士的明信片,哪怕是已經到了民國,我也心癢得厲害。

這張郵資片片5年前曾有過拍賣記載(圖一右),如今再次出讓。我按增值50%做的準備,沒想到拍得價竟比5年前縮水了15%(圖一左),疫情之後有些蕭條。

圖一網拍截屏

即使賣家保真,驗明正身仍是必須的工作。

明信片正面落款:「西磚〇〇卅八孫寄」 (圖二左);查到進士孫雄同時期出版著作《舊京文存》,版權頁註明:「詩存…郵費加一。北平宣外西磚胡同卅八號常熟孫寓…」(圖二右)。確定此孫系彼孫。

另參看孫翰林其他信函,筆跡亦可印證。

圖二地址比對

孫雄(1866-1935),本名同康,字君培,又字師鄭,號鄭齋,室名有師鄭堂、眉韻樓等。江蘇蘇州府昭文(民初併入常熟)縣人。

光緒十二至十三年(1886-1887)肄業南菁書院;十九年(1893)中順天鄉試第二名;次年甲午恩科會試中式,授翰林院庶吉士。

"眉韻樓"為其收藏之所和著書之地,藏圖書10萬餘卷。

從孫雄的鄉試硃卷(圖三)看,他髮妻是楊氏,不見經傳,而他的側室張氏則有名的多。張氏,名元默 ,清代女詩人。字蕙芳。古體詩較有特色,七絕間或有沉雄之氣。著有《雙修閣詩存》,樊樊山先生賜題。

圖三孫雄鄉試硃卷

孫雄的學術及官場史,可讀陸胤先生的《從書院治經到學堂讀經——孫雄與近代中國學術轉型》,頗有見地。

我所感興趣的是:宣統元年(1910)京師大學堂試辦分科大學(圖四),孫雄任文科大學監督。

京師大學堂——北大,文科大學——中文系,監督——系主任。也就是說:北京大學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正是孫雄。

圖四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

這張北大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孫雄的明信片,用的是民國「姓名版無法文標頭帆船片」,面值1分,本埠使用,毛筆書寫。

收信欄:」本市東廠〇〇一號橋川先生」(圖五)。

正面蓋有四戳,銷戳清晰:「廿二年十月三十」,民國紀年,是為1933年。

橋川者,橋川時雄也——日本著名漢學家。查《橋川時雄年表》,1932年段,最末尾有:「十一月 移居於東廠胡同一號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內」

圖五片正面

橋川時雄(1894-1982)(圖六),字子雍,號醉軒。

出生在福井縣的一個漢學世家,1918年4月,抵華並通過金子雪齋的介紹,入職北京《順天時報》。通過北洋政府總統府顧問有賀長雄的介紹,結識了北大校長蔡元培、文科學長陳獨秀等人。

橋川時雄因翻譯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而小有名氣;因漢語流利,與中國學者關係良好,編撰了《中國文化界人物總覽》,收錄民國以來文化界人士四千六百餘人。

橋川最重要的貢獻,是主持編纂目錄學著作《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因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與當時大多知名中國學者有交集。

圖六 左一周作人、左三橋川時雄

位於東廠胡同一號的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是日本仿照美國使用庚子賠款的辦法,用從《辛丑條約》得到的賠款在北京設立人文科學研究所,在上海設立自然科學研究所。旨在一南一北相互呼應,推動中國相關研究,同時促進中日關係。

1927年底北京人文研正式開始辦公,由《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任總裁,率一眾委員開始修纂《續修四庫全書提要》。

此書模仿乾隆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由經學、史學、文學、文字學、目錄學、方志學、敦煌學等學術領域的專家,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收或《四庫全書》成書之後的著作收集編目,並將範圍擴展到宗教、戲曲等四庫館臣不屑一顧的範圍。

編纂事業剛起步,就遭受重大打擊。1928年5月「濟南慘案」發生後,民眾將矛頭對準北京人文研的中國委員。迫於巨大的輿論壓力,大部分委員隨即辭職。

為了讓《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工程繼續,橋川主持了該工作。私下與柯劭忞、江瀚、胡與縉等幾位委員達成協議,他們不用擔任委員,但可以繼續執筆提要,根據工作量獲取相應「謝禮」。這種折中方式得到了大部分中國學者的同意。從學者的立場來看,他們憑勞動取得報酬,只與橋川時雄這位精通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有單線往來,與日本政府沒有直接聯繫。

孫雄與橋川的這張明信片(圖七),印證的正是這段歷史。

信文:「子雍先生左右昨奉手示並越縵師遺墨 屬為題詩 已誦悉 稍緩題就當送呈 弟目疾輕減 可以閱書 承注至感 提要日內再撰三四篇送呈 耑叩 臺安 弟 孫雄書 十月卅 前開書目二紙 凡已有人撰就提要者 承示之 後當遵辦 以免重複」

圖七 片背正文

為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方文化事業圖書籌備處」購買了大量中國古籍。1926年至1937年,總計購買了15420部、165999冊古籍,耗資銀元399675.01塊。

1940年以後,隨著戰爭的深入,日本外務省逐漸減少對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的經費支持,再加上匯率大幅波動,北京人文研的資金日趨緊張。總委員會甚至一度需要出售館藏圖書以充經費。在這種極端困難情況下,橋川繼續協調近一百名中日學者繼續編纂,撰稿人中甚至有餘嘉錫這樣的堅定的民族主義者,足見他們認同橋川所做的是一項超越國界的文化事業。就這樣在中日戰爭結束前,《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已完成了預定工作量的五分之四。

2020.11.3

相關焦點

  • 媒體專訪北大處分瀋陽時任系主任:從師德講,這個老師有問題
    媒體專訪北大處分瀋陽時任系主任:從師德講,這個老師有問題 大學時代的高巖 「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 圖20年前,「北大教授性侵事件」發生後,當年北大中文系系主任費振剛曾參與過對教師瀋陽的紀律處分,4
  • 北大將試點院長系主任公開選聘 建立領導評估機制
    記者昨天獲悉,改革方案確立學術委員會為「最高學術機構」,11個院系試點國際同行評議,院系的院長(系主任)也將試點公開選聘。據介紹,改革方案確立學術委員會為學校「最高學術機構」。此外北大計劃將「學科規劃委員會」更名為「學科建設委員會」,作為校學術委員會與校行政共同設立的專門委員會。
  • 北大第四任校長張亨嘉,大楷書法渾厚雄健,小楷清勁秀麗,好字
    北大第四任校長張亨嘉書法這樣的論調雖說相對較少,但似乎也有其道理。畢竟有的專業書法家就是靠寫字營生的,寫得好不好在買單的人看來才最重要。張亨嘉 小楷今天課代表要分享的乃是清末進士張享嘉的書法作品,同時張享嘉也是北大的第四任校長。
  • 舊鎮翰林與翰林糕的傳說及現狀
    張乾龍清雍正期間,舊鎮出了一個進士,姓張名先躋(漳浦眉田進士公張先躋是西林五世得禮公派下,與官陂張廖氏是房親關係。)
  • 比較一下桂林原來的12個縣,哪個縣的進士多?
    唐景崇 江口村 清同治十年欽點翰林姓 名 籍 貫 中進士時間唐景封 江口村 清光緒三年欽點翰林陸輔清 瑤上村 清光緒十六年王應恩 水碓衝 清嘉慶十五年鄧松 鄧家村>自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到清光緒三十年(1905)停止科舉前的1000多年中,全州中文 武進士的143人,中舉人的1570人。
  •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友會成立大會順利召開
    會議開始前,與會代表觀看了系友會籌備組製作的視頻,一同回顧了北大及中文系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變遷,視頻中2015級本科生的動情講述也讓系友看到了中文系的活力與能量。(會議現場)北京大學校友會常務副會長王麗梅女士代表校友會首先致辭。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系友,王麗梅講述了自己對中文系的深沉情感。
  • 《蘇姓歷代名人之下輯》清朝進士名錄
    蘇作睿        江西永新縣人,雍正二年(1724)科三一百二十一名進士。蘇石麟        陝西朝邑縣人,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三甲第四十名進士,雍正(1729)七年任福建海澄知縣。蘇國榘        安徽合肥縣人,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三甲第六十六名進士。蘇兆龍        字呂載,號見亭,廣東番禺縣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三甲第七十一名進士,任四川蓬溪知縣。蘇霖潤        雲南姚州人,霖渤弟,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二甲第六十二名進士。
  • 北京大學召開院長(系主任)行政月度視頻會議
    3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學院長(系主任)行政月度視頻會議在燕園大廈1211舉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黨委副書記、秘書長安鈺峰,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常務副校長、教務長龔旗煌,副校長、總務長王仰麟,副校長王博、陳寶劍、張平文、黃如,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新聞發言人蔣朗朗出席會議。學校各二級單位設置分會場,各院系、職能部門負責人在各分會場參加視頻會議。
  • 北大之父蔡元培,葬於香港,國共兩黨高度評價,墓地無遺像和雕像
    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北大之父蔡元培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是:「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上世紀70年代,詩人余光中拜謁蔡元培墓,並留下詩句:「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搖過一隻搖籃,那嬰兒的乳名叫做五四……」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8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1892年為翰林院編修。維新變法失敗後,他回家鄉興辦教育。1902年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1904年組織光復會,任會長。翌年加入同盟會,為上海分部主盟員。
  • 在宇宙中心,「北大中文男足」喜迎2020年最後一次失敗
    (時尚先生訊 本刊記者陳某某 林某某 發自北京大學)2020 年11月1日中午,北大新生杯足球賽小組第三輪繼續進行,在未名湖邊第一體育場,中文男足迎戰數學男足。經過80分鐘的激戰,中文0:9敗給數學,完成本屆杯賽的最後一戰,三場比賽的結果分別是:中文0:12醫學;中文0:8地空;中文0:9數學;進球0,失球29,淨勝球 -29。
  • 銅梁發現雍正年間古石碑 主人是翰林王恕的妻子
    重慶晨報記者 甘俠義攝  錯斬銅梁翰林王恕 乾隆曾賜他金腦殼?後續>  去年在尋訪重慶城市文脈「民居大院系列」中,重慶晨報曾揭秘銅梁籍翰林王恕的故事。昨日,王恕的後人王寧從北京回到重慶,他此行是為了呼籲保護一塊有280多年歷史的石碑,這是安居古鎮一處雍正年間的誥封宜人碑,主人正是翰林王恕的夫人。
  • 北大中文系輸球卻走紅,讓我想到一位鄉下老太太的超讚育兒經
    北京時間10月22日,有一篇《門將撲出30球,中文男足0:12憾負醫學》的文章居然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但是沒有多久這篇文章就被刪除了。 原來,這裡的中文男足不是一般的大學中文系,而是北大中文系。在今年的新生杯上,中文系跟醫學系有一場比賽。在這場比賽當中,醫學系健將們射門多達40餘次,中文系男足自嘲,面對對方的猛烈攻勢,只丟了12個球,算是「超額」完成任務。 於是中文系男足在自己的公號上面寫了一篇風趣幽默的文章,把一場日常的足球比賽描繪得生動活潑。
  • 陳受頤:被遺忘的北大歷史系主任
    北大史學系自1918年廢門改系,由朱希祖長期擔任系主任,朱氏受教於章太炎,為南明史專家,因此北大史學教授多是國學湛深之人。胡適和傅斯年希望改弦更張,仿照史語所改造史學系,史料與語言並重,而陳受頤中西兼通,可以西學補國學之不足,閎中肆外。1931年秋,陳受頤北上執掌北大歷史系,直至1936年暑假結束,前後共五年,是民國時期繼梁啓超之後的又一次南嶺學人北上。
  • 據說,孫宇晨在北大歷史系完成了「蛻變」
    22007年秋,孫宇晨入讀北大中文系。 但大一結束時,他降級轉入歷史系。朋友稱,「這是因為在中文系不好出頭,再怎麼努力,排名也就中上等。」 也就是說,北大歷史系比中文系好混。 在2017年的雙一流學科評選中,北大歷史系獨中三元,北大中文系僅有兩門中標。 可見,北大歷史系比北大中文系學術實力強大。 饒是如此,孫宇晨還是覺得,在歷史系更容易獲得高分,還蠻奇怪。
  • 2018香港最好大學排行榜出爐,香港中文大學第二,第一名好過北大
    香港的這所大學好過北大?2018香港最好大學排行榜中它排第一!提起香港的大學,很多人並不了解,特別是內地考取香港的大學生也是寥寥無幾。在小水心中,考上香港的頂尖大學似乎比考上北大清華還難。但是如果你極其優秀,有望去香港就讀大學,你想去讀嗎?
  • 進士王衷亮
    業餘喜愛收集整理文史資料,愛好書法,有詩歌散見於報刊,系大連市作家協會會員。王衷亮,字鏡甫,又字心一,號寅濤,又號冠龍,生於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臘月廿八日,奉天岫巖城南岔溝白店人(今遼寧省莊河市蓉花山鎮白店屯,實為現王店屯),學籍海城。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陳曉明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剛才大家收看了學校的畢業典禮,場面壯美,氣勢恢弘!
  • 賈雨村的進士跟曾國藩的同進士有何不同?來自皇上的鼓勵與戲謔
    從明朝開始,由於參加考試的人太多,在參加中央會試之前,還有兩輪淘汰賽,順利通過這兩輪考試的才有資格參加中央的會試,第一輪是縣級的統考,考中的稱為秀才。有秀才資格才能參加第二輪省級的統考,考中的叫舉人,舉人才擁有參加中央三年一次的會試。